花岳亮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網絡共同犯罪的解決路徑
——以片面幫助犯為視角
花岳亮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網絡犯罪中大量存在準共同犯罪,從片面幫助犯的角度來論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對網絡共同犯罪中的片面幫助行為進行分類,從片面幫助犯的介入階段與片面幫助犯的作為與不作為方式來認定網絡共同犯罪中有片面幫助犯存在的理論可行性與現實必要性。
網絡犯罪;共同犯罪;片面幫助犯
信息時代的發(fā)展造就了網絡技術的飛躍,如今網絡不僅促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也改變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網絡在便捷我們的生產生活的同時,大量的網絡違規(guī)乃至犯罪的現象逐漸顯現并對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的平穩(wěn)安定造成了劇烈的沖擊和深重的影響。如何有效地規(guī)制網絡犯罪是從學術界和實務界所有法律人需要思考并亟待解決的現實性問題。
目前網絡犯罪在所有犯罪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并大有和傳統犯罪分庭抗禮的趨勢。雖然網絡犯罪的日益嚴重化,但是網絡犯罪有著不同于傳統犯罪的新特點,比如,犯罪主體的分散性、犯罪手段的技術性、犯罪對象的非物質性以及犯罪影響的廣泛性等等。網絡犯罪中犯罪主體可能彼此之間互不相識,而且人數相當的不確定,不會類似傳統犯罪那樣囿于空間的限制,網絡犯罪的人數可能相當眾多,而且現實中時空位置相當分散,這就導致了網絡犯罪主體認定的困境。[1](P13-14)網絡犯罪的行為手段日益的技術化,完全不同于傳統的具有劇烈的身體動靜的行為,其手段行為因為依賴于先進技術而表現得異常的平和,常見的就是電腦鍵盤的敲擊就可能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1](P15)網絡犯罪的對象存在完全虛擬化的趨勢,異于傳統犯罪的實物化,具體化和現實化,這類被侵犯對象間接帶來的損害會產生相當嚴重社會危害性。傳統的犯罪后果的波及面不大,而網絡犯罪基于網絡的傳播速度快,輻射范圍廣的特點所帶來的影響面相當大,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也會相應的巨大。
犯罪是一個前后聯結的統一整體,網絡犯罪基于網絡的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而使得犯罪的成本更低,從而間接性地促成了犯罪量的增加。網絡犯罪主體聯結的便捷性使得網絡共同犯罪的現象更為普遍。網絡犯罪因為與網絡技術相聯結而不同于傳統的犯罪而復雜化,而共同犯罪就是犯罪的修正形態(tài)之一,其復雜程度自不待言,而共同犯罪與網絡犯罪再次聯系,這對犯罪的認定以及犯罪的規(guī)制上帶來的沖擊和難度也就可想而知。
網絡共同犯罪有著不同于傳統共同犯罪的新變化。傳統的共同犯罪本著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行為人之間在主觀上有事先的意思聯絡存在,各行為人之間對所要實施的犯罪行為有清楚的認識,對所要侵犯的法益有著清晰的認知,隨后各行為人本著共同的侵犯法益的故意實施共同的實行行為或一實行一幫助的行為或一教唆一實行的行為(以最基本的共同犯罪人人數為2的共同犯罪模式為例),并造成了其預設的犯罪后果從而成立共同犯罪。而網絡情境下的共同犯罪因網絡技術平臺的存在使
得犯罪人之間的意思聯絡有著時間空間上的不一致性甚至是間隔性。一行為人將意圖犯罪的意思通過網絡平臺而廣為傳播并將犯罪的技術支持手段上傳在網絡平臺上,這種類似犯意引起的行為,雖然其教唆的對象不特定,并且并沒有如傳統教唆犯罪那樣面對面的實時地引起被教唆者的犯意。網絡平臺上的犯罪前置的現象普遍存在,犯意的引起者對其實施的行為(即上傳應用于實施犯罪的網絡技術支持手段的行為)可能引起的犯罪后果有著概括性的認識,對是否能夠引起他人犯罪并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存在著放任的意思。[3](P19)另外,網絡體系內大量的網絡內容服務提供商與網絡技術提供商一方面對網絡的日常運行提供了基礎性的服務,另一方面為了追求網絡上的高盈利的目的,而不盡到審慎注意的義務,間接放任甚至是放縱相當一部分的網絡犯罪行為的實施,這基本上符合了片面幫助犯的行為外觀。所以網絡犯罪中存在大量數人共同犯罪的情形,并且這種數人的共同犯罪又不同于傳統共同犯罪的固有模式,而是產生了行為人之間存在片面的意思表示的異化現象。
如何應對網絡共同犯罪中大量缺乏相互間意思聯絡的新情形新變化既不擴大刑法的制裁面做到罪刑法定又不過分限縮刑法的打擊面而放縱了大量的犯罪避免造成刑法無用刑罰虛置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新興問題,刑法學者們見仁見智地提出了解決的方案,有學者提出采用“共犯正犯化”的方式來解決網絡片面幫助犯罪的情形;[4](P367-368)有學者認為應將網絡共同犯罪中的實行犯單獨定罪而幫助犯則不定罪;還有學者主張承認片面幫助犯從而解決網絡幫助犯罪的困境。筆者認為應對網絡犯罪異軍突起的現狀,尤其是網絡多人犯罪的情況尤為突出的情形之下,在刑法理論上應該承認片面幫助犯的合邏輯性與合理論性,認可其在共同犯罪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從而為解決實務中的問題提供理論上的支撐。
只有在理論上為片面幫助犯尋找到堅實的理論根據,奠定牢固的理論根基,才會讓片面幫助犯在共同犯罪的理論體系之下以及在整個犯罪論的框架下有一席之地,為完善犯罪論的架構,更為實務中解決棘手的數人犯罪問題提供理論上的支撐。
(一)理論上的論證
1.幫助犯地位辨析
我國現有的立法中規(guī)定的共同犯罪分類上依舊采用的是以作用為主以分工為輔的方式,主犯、從犯以及脅從犯的分類完全是以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所發(fā)揮的具體作用來分類。而教唆犯是基于分工分類而得出的一種共犯類別。[5](P233-241)那么從我國對共同犯罪的法定分類來看,幫助犯在我國當前的共同犯罪分類之下沒有一席之地。然而在理論上仍舊是承認幫助犯在共同犯罪中的應有地位,從分工的角度來看,實行犯與幫助犯以及教唆犯處在同一個層級之下。實行犯與正犯的區(qū)別在此暫且不論,因為在筆者看來兩者只是名稱上或者說是稱謂上的區(qū)別而已,而二者所指向的對象是基本上一致的。而幫助犯在數人共同犯罪的這個整體當中所處的位置只能是從屬的地位,因為從基本的文義層面來理解幫助犯的含義,“幫助”本身就是指稱處在協助地位的一方為處于主體地位的行為人從事相應的行為而一定程度上方便主體行為人。所以在數人共同犯罪的分類中給以一類處在協助地位的行為人一個總體的稱謂,“幫助犯”就是最佳的選擇。[6]
幫助犯的存在為共同犯罪中更好地定罪量刑提供了便利,因為處于幫助犯地位的行為人必須是依靠實行犯的行為而進行相應的行為,為實行犯完成既定的犯罪行為或者達成既定的犯罪后果提供便利。所以幫助犯為清晰地界定共同犯罪中行為人各自的行為,基于共同犯罪的理論,在共同犯罪的理論框架之下,又能夠根據行為人自己所實施的行為,對于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法益的侵害承擔相對應的行為責任,不違背最基本的罪責自負的刑事原則。當然幫助犯在定罪的過程中,為共同犯罪的認定提出理論上的支撐,這是幫助犯在共同犯罪理論體系中最基本的價值體現。[7]因為在共同犯罪的整體行為中,處于主體地位的實行犯并未進行從犯罪預備直至犯罪結果發(fā)生這前后銜接的整體行為,而往往是幫助犯的對應幫助行為彌補了實行犯在整個犯罪鏈條上的部分未實行行為,從而對整個犯罪鏈條的完整性與前后連貫性起到了銜接的作用。幫助犯在認定犯罪上的補缺型的地位不可或缺,能夠最終完成對共同犯罪行為的認定,清晰地認定造成社會法益的損害的客觀上的犯罪行為。在完成定罪功能之后,幫助犯對其所處的共同犯罪行為的量刑也提供重要的指導作用,無可爭議。幫助犯相比較于實行犯,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是處在實行犯地位之下,更好地體現出共同犯罪的整體框架內的分工從而在量刑環(huán)節(jié)上也體現出這個分類上區(qū)別,從而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地完成對相應行為人的量刑,對實行犯與幫助犯準確地量刑可以更好地實現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要求。
因此,盡管在我國現行刑法中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幫助犯,沒有給以幫助犯法定意義上的地位,但是在理論上幫助犯很好地完善了犯罪過程中對各行為人的定位,對作為修正的犯罪論體系下的共同犯罪理論客觀上行為認定的連貫性,對主觀上行為人
意思的一致性起到理論支撐作用,全面地詮釋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所以幫助犯的地位不可或缺。
2.片面幫助犯的理論基礎
在對幫助犯在共同犯罪理論體系中的地位有了清晰地認知,明確了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就為片面幫助犯在理論上的證成,為其在共同犯罪理論應有的地位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前提。
要為片面幫助犯尋求到理論上堅實的根基,僅在學理上論證幫助犯在共同犯罪體系中的地位遠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還必須從共同犯罪理論上,從最基礎的理論根本上來尋求片面幫助犯的基本地位。片面幫助犯的基本含義就是作為主體的實行犯在進行犯罪行為的過程中,另一行為人在明知實行犯的犯罪意圖并進行相應的犯罪行為時,在實行犯不明知的前提下,為實行犯順利地完成既定的犯罪意圖提供相應的幫助行為。[8]從基本的含義上來看,片面幫助犯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幫助犯的區(qū)別點在于,處于被幫助地位的行為人是否明知幫助人對其在實行行為過程給以相應的幫助行為,簡而言之,就是實行犯與幫助犯之間是否存在主觀上的意思聯絡。明確了片面幫助犯在理論證成上的邏輯糾結點,就需要倒推到共同犯罪的本質問題上來探討,也就是在何種程度上才成立共同犯罪的問題。針對這一本質問題的爭論,有犯罪共同說和行為共同說之爭,[9]前者從主客觀相一致的角度認為數人之間在主觀上需要有一致的犯罪意圖,并且客觀行為上要有一致的犯罪行為,后者認為行為人之間只要有共同表現惡性的關系,就可以成立共同犯罪關系。隨后犯罪共同說因為過于狹隘的定罪范圍而衍生出部分犯罪共同說,雖然要求行為人之間的犯罪故意完全相同,但是對于犯罪人之間的犯罪意思聯絡上仍舊沒有降低要求。所以從犯罪共同說的角度來看,行為人之間如果不存在犯罪意思上的聯絡,那么構成共同犯罪的最基本前提不存在。為此,在犯罪共同說的理論之下,片面幫助犯沒有存在的任何余地。
為此只能從行為共同說的理論出發(fā)來為片面幫助犯找到依據。行為共同說注重從行為人之間共同的行為為出發(fā)點來認識和理解共同犯罪,而對該說批判最多的就是認為該說完全拋棄了犯罪主觀方面的要求而只全面看重行為人之間的客觀上的行為性來認定行為人之間存在共同犯罪關系。[10]但是筆者認為這只是片面地來解讀行為共同說,在定罪定性過程中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是自始至終貫徹其中的,不可能只是片面地從客觀方面來認定行為人之間存在共同的犯罪行為就加以定性。回到片面幫助犯的認定上,處于幫助地位的行為人主觀上存在犯罪的故意,并且認識到被幫助者也在追求與其一致的犯罪意圖,那么就為其提供客觀上的幫助行為,這里就存在被幫助者不知道被給予幫助,主觀上也不存在與幫助者的意思聯絡。對于片面幫助犯罪中是否存在意思聯絡,日本承認片面幫助犯的學者認為,犯罪人之間的意思聯絡是存在于行為人雙方之間的,他人是無法推知這種意思聯絡是否存在。幫助者與被幫助者之間是否存在這種意思聯絡,我們無法從客觀推知,也就不能說明這種意思聯絡不存在。其實在被幫助者實施相應的行為的過程中對幫助者的幫助行為可能在當時無法得知,但是其如果知道幫助者對其進行相應的幫助為犯罪實行行為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幫助,從主觀上和客觀上都是不會存在任何的排斥行為的。前述筆者也只是從側面來為片面幫助犯是否存在意思聯絡提供部分邏輯上的支撐。
從理論上進一步證成片面幫助犯,在犯罪論體系中,共同犯罪理論一般被認作是基礎犯罪論的修正形態(tài),基本的犯罪論模式是一位行為人處于主觀上的犯罪故意,并表達在客觀事實犯罪行為上,從而造成相應的侵害法益的后果,因而基于罪責自負的原則而由行為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而共同犯罪對行為人的主體上作出了修正,行為人不再是單獨行為而是多個行為人參與其中,在客觀行為上,行為人之間存在相互上的協助行為。為此,共同犯罪從犯罪主體以及犯罪客觀行為上都做出了相應的突破,但是仍舊被犯罪論吸納進來。根據這個邏輯思路,筆者認為同樣可以將片面幫助犯看做是對共同犯罪理論上的一種修正。在犯罪意思的聯絡上,片面幫助犯存在外觀上的片面的意思聯絡,但是片面意思聯絡盡管是單方面的意思聯絡,但仍舊是一種意思聯絡,而不是完全不存在意思聯絡。如果完全不存在意思聯絡就只是純粹的數人各自的單獨犯罪而完全脫離出共同犯罪的理論范疇,突破了最基本的共同犯罪構成要求。而片面幫助犯只是沒有雙方的意思聯絡的存在,但這種意思聯絡是切實存在,并在片面幫助犯罪中發(fā)生聯系,并產生了相應的犯罪結果,實行犯并完成了其既定的犯罪后果。片面幫助犯的意思聯絡是介于數人單獨犯罪與共同犯罪的雙方的意思聯絡之間,其不可能單獨自成一類,必須歸類于單獨犯或者共同犯罪中的一類當中。因為片面幫助犯與單獨犯罪存在從犯罪主體到犯罪客觀行為上最根本的差別,所以片面幫助犯是不可能歸入單獨犯罪一類而納入共同犯罪的類別當中。所以可以將片面幫助犯視作為是共同犯罪的一種修正形態(tài),而納入在共同犯罪的框架內。
3.立法上的探討
我國現行刑法中雖然總則部分第25條規(guī)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此條法條中的“故意”被認為是行為人之間必須具有雙方之間
的意思聯絡的法條基礎但是在分則部分卻出現了對共同犯罪意思聯絡上的突破,集中表現在第198條保險詐騙罪的第4款內,保險事故的鑒定人、證明人、財產評估人故意提供虛假的證明文件,為他人詐騙提供條件的,以保險詐騙的共犯論處。以及第191條騙購外匯罪的第3款,明知用于騙購外匯而提供人民幣資金的,以共犯論處。該兩款的規(guī)定被認為是對共同犯罪主觀上意思聯絡上的突破,因為在其他的條款關于共同犯罪共犯的規(guī)定上,往往強調“同謀”,如第156條規(guī)定了,與走私犯罪同謀,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fā)票、證明,或者為其提供運輸、保管、郵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論處。該條中就明確了犯罪者之間必須存有通謀,這就契合了總則部分強調行為人之間意思聯絡上的重要性。而在保險詐騙罪與騙購外匯罪的犯罪共同犯罪中就沒有“通謀”二字,同樣是分則中規(guī)定為從犯的條文,部分條文強調“通謀”,而部分條文不強調“通謀”,那么就可以認為保險詐騙罪的共犯與騙購外匯罪的共犯的成立要件上就不需要行為人之間的意思聯絡,這就為片面幫助犯的成立提供了法條上的空地。雖然分則中部分對從犯的規(guī)定與總則存在理論邏輯上的沖突,但是可以視為是對傳統共同犯罪意思聯絡的修正,也就可以視為是立法上對片面幫助犯提供的支撐,對片面幫助犯的存在進行了常識性的規(guī)定。
在為片面幫助犯在理論上找到相應的邏輯上的依據,且立法上也進行了相應片面幫助犯的規(guī)定,為司法實踐中適用片面幫助犯指明了路徑方向。
回到開篇提到的網絡環(huán)境下共同犯罪發(fā)生了相應的變異,在應用傳統的刑法理論來認定相應的網絡共同犯罪問題時,無法全面覆蓋到所有的犯罪行為,如果加以定罪量刑則明顯違背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放縱犯罪甚至會危害到網絡秩序的安穩(wěn)。那么在為解決網絡共同犯罪尋找到片面幫助犯這一路徑時,在具體適用之前需要對現有的網絡環(huán)境下共同犯罪進行相應的歸納,有必要將層出不窮的網絡共同犯罪情形進行一定的梳理。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網絡共同犯罪形式,不能只是簡單地就案例來分析案例,必須加以歸類總結,這樣在解決網絡共同犯罪問題上才便意從理論上進行分析探究。
第一種情況,以幫助者在共同犯罪中的介入階段來分類看待網絡共同犯罪,可以分為事前片面幫助與事中片面幫助。事前片面幫助指的是在被幫助的實行犯在著手實施犯罪行為之前,片面幫助犯就已經明知實行犯的犯罪意圖而在為實行犯提供幫助的情形。在網絡犯罪中,這種事前片面幫助的情形更多的表現為犯意前置的情況。網絡犯罪中基于網絡傳播的方便性與傳播時間段的不間隔性,有著犯罪意圖的行為人事前將能夠為實行犯具體實施犯罪時提供方法或者技術上支持的幫助事項提前通過網絡平臺發(fā)布在網絡上。犯罪信息、技術以及方法等等的發(fā)布者盡管自己沒有親自實施相應的犯罪行為,但是其有著犯罪的概括故意,其將便于犯罪實施的犯罪技術公布在網絡平臺上就是要為后續(xù)的實行犯提供幫助,方便其實施具體的后續(xù)犯罪行為。前述的這種犯意前置、犯罪方法手段技術前置的行為,盡管沒有實施具體的犯罪行為,給一定的法益造成侵害,但是其通過網絡平臺廣泛傳播犯罪手段以提供技術支持手段的行為,無疑具有影響深遠并廣泛的犯罪危險性。有學者指出,此種犯意前置的情形中犯意與技術手段前置的犯罪幫助者與后續(xù)的實行者之間沒有真正的犯意聯絡,沒有事前的通謀,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事前的犯意前置者并不知道后續(xù)的犯罪實行者具體實施的犯罪行為。為此,此種情形下缺乏事前的犯意聯絡,缺乏后續(xù)的具體犯罪實施行為上的分工以及對犯罪后果的認知,所以不能認為二者之間能夠構成共同犯罪。但是網絡環(huán)境下的基于網絡技術的犯罪不同于傳統的犯罪,有些基于網絡技術的犯罪在缺乏關鍵的網絡技術時,犯罪就根本不可能發(fā)生。此網絡技術的幫助行為是整個犯罪鏈條上關鍵的一環(huán),缺之則不存在犯罪的實行行為就根本不能夠存在。從犯罪實行行為的前后連貫上來看,不將此前置的幫助行為納入犯罪評價之中,并與后續(xù)的實行行為聯結為整個的犯罪過程,則存在放縱犯罪行為且受侵害的法益得不到應有的刑事保護。如果不將在網絡上隨意發(fā)布可用于支持犯罪的計算機技術的行為加以刑法的評價而只是用民事行政上的處罰手段則不能起到應有的制裁作用。為事中的片面幫助行為與傳統的片面幫助行為存在著相似性,都是幫助者在實行者不知情時給實行者以完成犯罪行為的幫助,促成其對法益的侵害。對這種事中片面幫助的行為必須以共同犯罪加以刑事制裁已經在前文論述。
第二種情況,以幫助者在共同犯罪中的行為方
式來分類看待網絡共同犯罪,可以分為作為的片面幫助與不作為的片面幫助。此種分類之下是以作為與不作為的方式來認定是因為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片面幫助的行為,在很多情形下是片面幫助者盡管沒有以積極的幫助行為來為實施者提供幫助,但是不作為是對其應盡的相應的義務的違反,應該以積極的作為來阻止實施者繼續(xù)進行網絡犯罪行為,而沒有履行相對應的積極作為而使實施者的犯罪行為得以順利地進行。[12]在網絡環(huán)境下對維持整個網絡運作的ISP (網絡技術服務提供商)與ICP(網絡內容服務提供商)的作用不容小覷。如果沒有二者,網絡的系統就會處于癱瘓的狀態(tài)。為此,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二者也擔負著至關重要的網絡義務。對于二者的義務在我國目前的部分的法律法規(guī)中已經有了規(guī)定,并且針對網絡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法律法規(guī)也在不斷地完善過程中?;氐叫淌路傻囊曇爸锌创齀SP 與ICP,在很多犯罪行為的實施過程中,如果此二者能夠盡到足夠的審慎檢查的義務則犯罪行為就根本不可能發(fā)生。那么如何在對ISP 與ICP進行刑事評價,就需要進行刑事較量與平衡。ISP 與ICP對網絡環(huán)境的運行功不可沒,目前網絡的迅猛發(fā)展,也制約了其審慎檢查的義務的充分地履行,如何在不過分苛求其履行相應的職責的情況下,又要對其部分嚴重不履行職責的行為加以刑事評價,既是對被嚴重侵害的法益的刑事保護又能夠課責ISP 與ICP積極履行應盡的職責。所以,針對ISP 與ICP不積極履行職責,不及時制止犯罪行為的發(fā)生,需要ISP 與ICP主觀上沒有積極追求犯罪行為的實施,放縱犯罪結果的發(fā)生,但是其在能夠預見到可能發(fā)生相應的犯罪結果的發(fā)生時卻不采取積極的阻止行為這是一種間接故意。為此,在ISP 與ICP以及負有與此二者有類似義務的網絡技術服務者以不作為的方式放縱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就能夠以片面幫助犯加以刑事制裁,盡管二者在主觀上不存在事先的意思聯絡,但是作為幫助者的網絡技術服務者對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存在意識與意志上的概括認識與放縱。
網絡環(huán)境下犯罪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共同犯罪的情形更是發(fā)生近乎異化的情形,如何在刑事理論上為網絡共同犯罪問題找到基礎并積極服務實踐中刑事制裁網絡共同犯罪問題,片面幫助犯是一條可以嘗試的解決路徑。
[1] 于志剛,于沖.網絡犯罪的裁判經驗與學理思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3] 于志剛.共同犯罪的網絡異化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
[4] 于志剛.傳統犯罪的網絡異化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年版
[5] 王志遠.我國現行共犯制度下片面共犯理論的尷尬及其反思[J].法學評論2006(6).
[6] 劉憲權.刑法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 張偉.幫助犯概念與范疇的現代展開[J].現代法學2012(4).
[8] 鄭延譜.網絡背景下刑事立法的修正[J].法學論壇2012(4).
[9] 林亞剛,趙慧.論片面共犯的理論基礎[J].法學評論2001(51).
[10] 尹彥品.片面共犯成立之根據探析[J]河北法學2005(11).
[11] 田鵬輝.片面共犯根據論[J].當代法學2004(6).
[12] 張偉.不作為幫助犯研究[J].法學論壇2013(2).
(責任編輯 杜華)
The Solving Path of Cyberspace Mutual Crime——A Perspective of Unilateral Accessory
HUA Yue Liang
(Graduate education school,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China)
There are many mutual crimes in the cyber crime and the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could be testified fromthe perspective of unilateral accessory. The practice of unilateral accessory in the cyberspace mutual crime could beclassified into several ways. The theoretical feasibility and realistic necessity of unilateral accessory in the cyberspacemutual crime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the intervening stage of unilateral accessory and action and negative action ofunilateral accessory.
cyber crime; mutual crime; unilateral accessory
D924.3
A
1004—1877(2014)04—100—05
2014-06-06
花岳亮(1989-),男,江蘇人,華東政法大學2012級法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