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月
摘 要: 人類擁有各自的意識和內部世界,為了自我表現(xiàn)和意識表達,人類需要將內在的精神世界外化。隨著人類世界的發(fā)展,外化內部世界的表達手段也在被篩選。最終,人類選擇了聲音這種介質作為人類精神世界外化的主要手段。
關鍵詞: 內部世界 意識外化 表達手段 聲音
引言
人類的內部精神世界在感知外部世界的過程中慢慢形成,形成后的人類精神世界要跟外部世界溝通、交流,這就使得人類運用不同表達手段來外化內部世界,從而使內部精神世界發(fā)揮作用。人們在運用多種表達手段外化精神世界的過程中,聲音作為一種介質凸顯了出來。但是聲音作為外化人類內部世界的介質之一,如何及為什么被強化到前所未有的階段,是我們要討論和研究的。首先我們要知道人類內部世界的構造。
一、人類的內部世界和表達
人類的內部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的意識也有著豐富的發(fā)展過程。人的內部世界主要是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感受并且感知外部世界形成的。人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膚等。人通過這些感覺器官感知外部世界,人的內部世界的容量包括人的感覺器官所能感覺與意識到的全部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認識到的世界就是人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營造的存在于自己頭腦中同時也為自己所擁有的內部世界。所以人的內部世界就是人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所能感覺和意識到的全部主體和客體的內容。
人的意識內容包含可以意識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識到的部分。通常能夠意識到的是顯意識,意識不到的是潛意識。而表達存在于能夠意識到的顯意識中。在這部分顯意識中有需要表達和不需要表達的,需要表達的部分有需要表達而表達不出去的,例如:把酸牛奶給人喝,另一個人如果不嘗試就沒辦法感受酸牛奶的味道。還有需要表達且能表達出來的部分,即語義。不需要表達的部分里包含能表達和不能表達的內容。而我們提到的表達就存在于需要表達且能夠表達的那部分里。
我們用感官感受到的外部世界通過人類的五種通道,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將外部世界移入內部世界,達到外部世界的內化。內部世界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需要和外部世界溝通、外化。
二、內部世界外化的原因
人的內部世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需要跟外部世界進行溝通,人再利用基于外部世界的精神意識內容反作用于外部世界。內部世界外化的原因有二:一種是自我表現(xiàn)。人類的內在精神和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就有自我表現(xiàn)的意識,這種自我表現(xiàn)又有自在表現(xiàn)和自為表現(xiàn)之分?!白栽凇笔且环N無意識下自我表現(xiàn)的狀態(tài)。例如:人不自覺地眨眼睛。“自為”是人有目的、下意識的自我表現(xiàn)行為,例如:家中來客時,小孩子為了顯示自己的乖巧,幫助媽媽拿東西,讓客人認為自己懂事。內部世界外化原因之二是意識表達。人在內部世界發(fā)達后需要跟外部世界溝通,形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人在接觸到外部世界后有了表達內部精神世界中的意識的欲望。正是這些基于外部世界的精神意識內容被不斷地呼喚,才使人類外化內部世界,傳遞內部世界的訊息,跟外部世界的一切進行溝通。所以,正因為有了表達的欲望,才喚起人類內部世界的外化。表達作為內部世界外化的原因之一,有著豐富的形式和內涵。
三、外化內部世界的表達手段
人類需要將內部世界外化,但通過怎樣的方式和手段進行外化,我們要繼續(xù)討論。人類在感知外部世界時,會通過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等感官將外部世界內化為人的內部精神世界。人通過這些感官感受外在世界,并在人腦中形成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以上是我們說的在主觀環(huán)境中人類感知到的精神內容。我們在主觀環(huán)境中感知到的精神內容,在理想狀態(tài)下是以進入大腦中的方式向外部表達的,即嗅覺內容外化用嗅覺形式,視覺內容外化用視覺形式,觸覺內容外化用觸覺形式,聽覺內容外化用聽覺形式,味覺內容外化用味覺形式。除此之外,形成中的人有著多種表達手段,我們常見的表達手段有六種:聲音、表情、身勢、眼神、行為、手勢。這些表達手段在形成中的人中共同起著作用。我們可以使用身勢、行為等介質。例如,人感覺疲憊的時候,張開嘴打哈欠;吃飽了飯,會不自主地打嗝。我們能使用聲音作為介質。例如:小孩子摔倒了會發(fā)出哭喊聲。這些例子反映了人類在運用不同表達手段外化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
四、聲音作為表達手段被優(yōu)化
不可否認,人類一開始會運用多種表達手段外化內在世界。主觀環(huán)境中的運用感覺器官所感所知的形式首先被淘汰。因為那些通過感覺器官感知的內容不易外化,它們不能通過進入腦中的方式再出去。加之,表達的需求量大,許多東西好進難出,五種感覺器官內化外在世界,卻不能直接通過內化的方式外化,內化的形式相對豐富而外化的手段相對貧乏。例如,“吃”通過味覺系統(tǒng)建立起來,但是卻不能用味覺形式表達。找到相似的氣味讓別人聞尋求一種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內容外化的形式,把內化當做外化的方式是受條件制約的,把腦海中的一種氣味外化出去幾乎沒有可能。所以,這些得于心但不能形之于外的東西就最先被其他表達手段取代。
客觀環(huán)境中靜態(tài)的東西、場合和景物不能作為較好的表達手段外化內在世界。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在《格列夫游記》中給我們描述的那個故事,人們將物品作為談話工具攜帶在身邊跟他人進行交流。試想兩個人在街上相遇,卸下背負的談話工具交流,提到一件物品將其拿出釋義。如果談話的內容不深入或時間可控,那么這樣的交流方式倒是可行。但如果兩人交流的范圍較廣或者時間很長,以物品作為談話工具的方式就顯得有些荒誕,不僅耗費時間、經(jīng)歷,而且談話的指涉還不一定確切,容易造成誤會。由于物件有限,有的內容不能當即表達??陀^環(huán)境中靜態(tài)的東西、場合和景物就自然而然地被淘汰。
前面提到的行為、表情、身勢等六種表達手段與人的精神內容之間有著自然關聯(lián),由于表達主體和要表達的內容之間有著天然聯(lián)系,不需要表達主體進行額外的解釋,人們便可輕易地獲取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這類手段雖然是最自然、最易理解的。但由于其只能表達與這些行為相關的內容,因此,用這些手段表達的內容只能表達非常小的一部分精神意識內容,根本無法滿足人類的表達需求。所以我們要尋求一種形式,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內容外化,讓這種可以外化的形式與先前并不關聯(lián)的內容關聯(lián)起來從而使關聯(lián)的內容表達,并且使這種關聯(lián)相聯(lián)系。聲音作為六種表達手段之一,凸顯了出來。
形成中的人的眾多表達手段是不分彼此的,形成后的人表達形式和表達內容不會增多,但眾多表達手段相較而言是有輕重之分的。聲音排擠和取代了絕大多數(shù)外化手段獨占鰲頭,其他手段等而次之。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是有原因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聲音在眾多表達手段中被優(yōu)化且強化到前所未有階段的原因。
聲音最終作為獨立的表達手段是經(jīng)過了長期的衍化和被篩選而成的。我們上述提到的無論是主觀環(huán)境中的感知還是客觀環(huán)境中的東西、場合或景物或是更進一步優(yōu)化的表情、身勢、行為等外化內部世界的表達手段在這種篩選中被聲音所代替的原因有三:
1.聲音自身的輕便和靈巧,且最容易獲得的性質。人類通過漫長的進化具有了完備的發(fā)音器官,發(fā)音器官是我們能隨身攜帶且方便使用的。只要人有表達的欲望,聲音便被人輕易發(fā)出。發(fā)出一段聲音比做一個表情、做一個動作來得更加容易,使交流雙方在最短的時間就可以理解彼此的意思。節(jié)約交流時間,提高時效,便于交際。
2.聲音具有生成性和獨立性。人類發(fā)音器官發(fā)出的聲音是無限能產(chǎn)的。只要人有表達的欲望,聲音便呼之則出。又因發(fā)音器官不斷地完善,人使用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所以,聲音有其無限的生成性和能產(chǎn)性。同時,聲音能夠作為一種手段獨立表達,不需要其他手段同時運用,它是一種能夠被獨立使用的表達手段。
3.聲音具有確定性,表達明確。客觀環(huán)境中的東西、場合或景物在作為表達手段外化時,指涉不明確,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多義性。同一個物件換了場合,表達的意義也就隨之改變。舉例說明,烏鴉這種鳥類在中國是避諱的,而在歐洲有些地方,人們認為烏鴉是美好的象征。同一物種在不同環(huán)境中被賦予了各自的象征,表達著完全相反的意義,這更說明了客觀環(huán)境中的物在表達中的不確定性。而聲音從口中發(fā)出后與外部世界的意義結合,將無關聯(lián),就確定了一個表達的所指。這個所指是明確的、唯一的。
以上三個原因基本說明了聲音之所以在眾多表達手段中被優(yōu)化的原因。
結語
聲音在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篩選后,最終被確定為能夠獨立運用的表達手段,聲音與外部世界關聯(lián)結合而生成的有聲語言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雖然聲音被強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階段,但并不意味著其他表達手段就完全沒有價值。表情、身勢、行為等也可作為副語言或伴隨語輔助聲音這種表達手段,使人類的表達更加生動、準確。
參考文獻:
[1]張文元,韓寶育.語言與人的內部世界[J].廣西社會科學,2007(7).
[2]韓寶育.論言語表達和知悟的三維結構[N].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2-5-25.
[3]韓寶育.論語言符號中能指與所指的結合[J].唐都學刊,2004(1).
[4]任利霞.論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J].語文學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