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覃愛平,林 秀,莫 璐,江 秋,李云娟,牛 芳
(1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口和計劃生育研究中心,南寧 530021;2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宮腔粘連又稱Asherman綜合征,是由于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致宮腔部分或完全閉塞,導致患者月經改變及不孕等。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是治療宮腔粘連的主要方法,但對已經損傷的子宮內膜不能達到滿意的修復療效,而且術后可能因為出血或黏膜損傷等導致宮腔粘連復發(fā)。因此,預防宮腔粘連分離術后粘連再次復發(fā)成為婦產科醫(yī)生日益關注的問題。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們對3種預防宮腔粘連分離術后再次粘連方法的效果進行比較?,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超聲或子宮輸卵管造影提示宮腔粘連,或超聲提示子宮內膜異常(增厚、回聲不均和(或)宮腔多個小液性暗區(qū)回聲)。②多次輔助生育技術未孕,行宮腔鏡檢查診斷為宮腔粘連。③一次手術分離后可使宮腔形態(tài)完全或基本完全恢復者(即宮腔及大部分宮角恢復)。排除標準:分離后宮腔未能完全恢復、需人工周期后再次手術者。選擇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口和計劃生育研究中心就診、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116例,隨機分為A組35例、B組42例、C組39例。A組年齡(29.96±3.11)歲,原發(fā)不孕6例,繼發(fā)不孕29例,月經量減少2例,閉經3例,宮腔操作史27例,內膜結核1例;B 組分別為(30.25 ±2.79)歲和 7、35、3、3、34、2例;C 組分別為(30.35 ±2.65)歲和 6、31、4、2、31、1例。3組年齡及一般資料均具有可比性(P>0.05)。3組均行宮腔粘連分離術,非閉經患者于月經干凈后3~7 d進行手術,閉經患者手術時間不受月經限制。術中仔細觀察粘連程度,依據1995年March分度標準[1],A 組輕度17例、中度16例、重度2 例,B 組分別為16、23、3例,C 組分別為15、22、2例;3組比較,P均>0.05。根據不同的粘連程度采用分離鉗鈍性分離或鏡下微型剪分離,必要時用電切環(huán)切開分離。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A組術后僅采用人工周期治療,B組術后宮腔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和人工周期治療,C組術后宮腔留置水囊管和人工周期治療。宮腔留置水囊管方法:水囊注水3~4 mL,術后留置水囊管3 d。人工周期治療方法:戊酸雌二醇3 mg/12 h×21 d,后12 d加用甲羥孕酮10 mg/d;共2個周期,第2個周期于月經來潮第3天開始用藥,如月經不來潮,則于第1個周期結束后7 d開始用藥。治療結束且月經干凈后3~7 d行宮腔鏡檢查,判斷是否發(fā)生宮腔粘連,并記錄患者月經情況。
1.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A組2例無月經來潮,宮腔鏡示重度粘連;C組1例無月經來潮,宮腔鏡示無粘連,但內膜菲薄。A、B、C組治療后宮腔再粘連患者分別為5例(14.29%)、6 例(14.28%)、4 例(10.25%);3 組比較,P 均 >0.05。
宮腔粘連是指宮腔肌壁和(或)宮頸管的全部或部分閉鎖[2],主要病因是宮腔手術操作及宮腔感染,而刮宮術被認為是引起宮腔粘連最常見的原因。隨著人工流產人數的增加,宮腔粘連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是治療宮腔粘連的主要方法,但臨床上宮腔粘連分離后再次粘連十分常見。有研究統計,宮腔粘連分離術后復發(fā)率為3.1%~23.5%,其中重度宮腔粘連分離術后粘連復發(fā)率高達20.0%~62.5%[3]。目前,為預防宮腔粘連分離術后再粘連,多推薦術后應用大劑量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生長,使疤痕表面上皮再生,覆蓋以前粘連處的纖維化疤痕,從而防止分離后的創(chuàng)面再次粘連而恢復宮腔正常形態(tài)[4]。對于術后用藥量,有學者認為應根據粘連程度、宮腔面積大小、月經量及子宮內膜厚度適當調整,強調個體化原則,輕度 6 mg/d,重度 9 mg/d[5]。
宮腔粘連分離術后放置宮內節(jié)育環(huán)一直被廣泛使用,并認為可有效預防術后宮腔再粘連。但也有學者認為宮內面積有限,宮腔粘連分離術后放置節(jié)育器可能使宮內再次形成粘連[6],而且再次粘連后節(jié)育器被包埋其中,可導致節(jié)育環(huán)嵌頓、取環(huán)困難等[7]。有研究提示,宮腔粘連術后宮腔放置水囊管可起到屏障作用,同時作為支架,便于子宮內膜沿球囊表面進行修復,是預防術后再次粘連的有效方法[8],但有增加宮內感染和壓迫局部內膜、加重其缺血性損傷的風險。水囊管取出方便,相對于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無嵌頓、取出困難等風險,但應注意水囊管不宜太大,術后注意預防感染。
目前對于重度宮腔粘連術后多采用人工周期加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或宮腔留置水囊等綜合治療,有研究提示,對于重度宮腔粘連術后預防再次粘連的各種方案療效無明顯差異[9,10]。有研究提示,采用宮腔注入透明質酸鈉有良好的預防粘連效果[11],但藥物在宮腔作用時間短,是否能發(fā)揮作用尚待證實。
本研究提示,A、B、C組發(fā)生再次粘連的幾率分別是 14.29%、14.28%、10.2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3種方案對于預防宮腔粘連術后再次粘連的作用相當。本研究所選病例中重度粘連的病例較少,有待擴大樣本進一步分析。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665-1666.
[2]Deana R,Abbott J.Review of intrauterine adhesions[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2010,17(5):555-569.
[3]Yu D,Wong YM,Cheong Y,et al.Asherman syndrome—one century later[J].Fertil Steril,2008,89(4):759-779.
[4]林奕,李莉,雷麗,等.戊酸雌二醇用于宮腔粘連分離術后防止宮腔再粘連的研究[J].重慶醫(yī)科大學報,2011,36(3):361.
[5]左欣,楊慧云,陳芳,等.宮腔粘連分離術后預防再粘連的臨床研究[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3,22(4):339-340.
[6]包迎來,王藹明.預防宮腔粘連的研究進展[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2,33(11):1193-1194.
[7]董軍響,劉巧香,袁瑞珍.宮腔鏡下重度宮腔粘連分解術后2種預防粘連方法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3):33-34.
[8]Orhue AA,Aziken ME,Igbefoh JO.A comparison of two adjunctive treatments for intrauterine adhesions following lysis[J].Int J Gynaecol Obstet,2003,82(1):49-56.
[9]陸冬芳.應用綜合方法預防宮腔粘連分離術后再粘連的療效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0):4487-4488.
[10]關濤.宮腔粘連電切術后預防再次粘連不同方法的比較[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2,4(4):61-63.
[11]李元宏,文燕.Ⅲ度及以上宮腔粘連分離術后2種預防再粘連方法的比較[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0,2(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