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漢其其格,趙玉閃
(1.華北電力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2206;2.赤峰學院,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公共四六級考試的改革給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譯”的教學提升了很大的空間.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必將日趨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dǎo)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
美國著名的翻譯家尤金·奈達在1964年,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簡單的講,“形式對等”是指不同語言的譯文之間追求形式上的對等,而“動態(tài)對等”則追求的是和原語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對等翻譯,也就是意義上的對等.[2]因為不同的語言產(chǎn)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論在形式上還是內(nèi)容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奈達強調(diào)“動態(tài)對等”.“動態(tài)對等”是最切近自然的對等,是指譯文讀者在讀譯文時的反應(yīng)和原文讀者讀原文時做出的反應(yīng)是一致的.[2]1986年,為了強調(diào)“功能”這一概念,奈達將“動態(tài)對等”這一術(shù)語改成了“功能對等”.還進一步強調(diào)功能對等翻譯不是語言之間簡單的轉(zhuǎn)換,而是譯者用譯入語中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內(nèi)容.[3]也就是說,根據(jù)譯入語的語言表達習慣翻譯原文所表達的意義.
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一個成功的翻譯者,不但要熟練掌握兩種語言,更要熟悉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任何詞語脫離了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意義.[4]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價值取向,道德觀念都有所不同,而這些都會體現(xiàn)在語言上.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其實起到跨文化橋梁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的向?qū)W生傳授西方文化,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詞進行詳解,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中英文化形成總體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排除因文化語境在翻譯中帶來的困擾.比如漢語中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通常是指職位最高的領(lǐng)導(dǎo)及其副手,如果學生直接把它們翻譯成first hand和second hand就大錯特錯了.在英語里面它們分別的意思是“第一手的”、“最新的”和“二手的”、“舊的”的意思.再比如學生把“四小龍”里面的“龍”這個詞直接翻譯成dragon也是錯誤的,因為不同于在我們東方文化里“龍”象征著“神圣”,在西方文化里“龍”卻具有貶義,象征著“邪惡”.
奈達也指出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5]也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因素.比如英語里有很多詞匯并不是僅有一種含義和一種詞性.很多詞都具備一詞多義,一詞多類的特征.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比如,英語中decent這個形容詞在下面三句話中的就具有不同的含義:
We must provide decent housing for the poor.
A decent dressing at first meeting will leave a good impression.
A decent job,an affectionate wife and several lovely kids are all that a man dreams of and strives for.
第一句中根據(jù)語境應(yīng)該將decent理解為“體面的,合適的,可接受的”因為它修飾的是“住房條件”.第二句話中應(yīng)該被理解為“得體的”,因為根據(jù)語境“第一次見面‘得體的’穿著才會給人留下好的影響.”第三句中根據(jù)語境“每個男人所夢想的和為之努力的目標之一應(yīng)該是一份‘滿意的’工作.
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譯文的效果,追求譯文的反應(yīng)和原文讀者的反應(yīng)基本一致.也就是說在翻譯過程中把原文的內(nèi)容意義要完全體現(xiàn)在譯文當中.這就是奈達所提倡的內(nèi)容第一.那么關(guān)于“內(nèi)容對等”和“形式對等”之間的關(guān)系,奈達認為做到“內(nèi)容對等”的基礎(chǔ)上盡量保持“形式對等”[6].所以要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在翻譯過程中利用一些翻譯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2.2.1 增譯
為了能圓滿的呈現(xiàn)原文的意義的同時又要保持譯文的通順流暢,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可以在不改變原文意義的基礎(chǔ)上在譯文中增添一些詞、或句子.
例 1:Once you do,there’s a strong chance you will enjoy i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一旦你學好了,你就很可能喜歡上它,從中得到無與倫比的樂趣.
很顯然譯文中的“無與倫比”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例 2:Besides being an honor student and only child,Michael continued to help his parents with their farm chores.
邁克爾在學校是位優(yōu)秀生,在家是個獨生子,但他仍幫助父母在自家的農(nóng)場上干些雜活.
為了使句子的表達更通順,在譯文中增譯了“在學?!薄ⅰ霸诩摇?、“但”.
2.2.2 省譯
省略法所省略的不是原文的內(nèi)容而是在再現(xiàn)原文意義的基礎(chǔ)上省略掉原文中一些沒有必要翻譯出來的詞.一般英語中的代詞、冠詞、介詞、連接詞等在翻譯成漢語時都可以省略不譯.因為英語注重形式連貫,而漢語更注重語義連貫.
例 3:I had moments of panic while sitting underneath the buzzing fluorescent lights in the engineering library on Saturday afternoons,when I worried that the estrogen in my body was preventing me from understanding thermodynamics.
星期六下午坐在工程圖書館吱吱作響的熒光燈下學習時,我也有過恐懼的時候,擔心我體內(nèi)的雌激素妨礙我理解熱動力學.
例 4:Wherever he flow was with a keen eye for detail and the free spirit of his mother’s love.
無論他飛向何方,他都懷著母親所賜予他的自由精神,用敏銳的目光觀察入微.
例3的譯文中省略了連詞while和when.例譯文中省略了冠詞a和連詞and.
2.2.3 引申
引申策略是指在不改變原文意義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語境對某些詞的含義進行引申,以達到譯文通順流暢的目的.
例 5:He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or a good husband.
他是一個好的教徒,好的父母,好的孩子,好的丈夫.
例句中出現(xiàn)的good如果都直譯成“好”,譯文就會顯得平淡無味,達不到對原文忠實的目的.如果譯者根據(jù)語境根據(jù)漢語搭配需要,深層次的引申出good的不同含義,將其分別翻譯成“虔誠的教徒”、“慈愛的父母”、“孝順的兒女”、“盡職的丈夫”的話譯文就會顯得更流暢自然.
2.2.4 轉(zhuǎn)譯
轉(zhuǎn)譯是指根據(jù)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將原文中一些詞的詞性在譯文中轉(zhuǎn)譯為其他詞性,例如原文中的形容詞,在譯文中可譯成副詞,或者原文中的名詞在譯文中可轉(zhuǎn)譯為動詞.
例 6:What you said is in my consideration.
我正在考慮你說的話.
例 7:In order to think clearly,I stayed indoors for three weeks.
為了使大腦思路清晰,我三個星期沒出門.
例6中的名詞consideration在譯文中的詞性是動詞.例7中的副詞clearly在譯文中是形容詞.
2.2.5 分譯
所謂總分譯策略,就是把復(fù)雜的句子拆譯成較簡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譯漢.因為英語中的一些詞語的搭配能力非常強,在句中的位置靈活多變;再者,英文的詞和句各部分要用連詞連接,如果照英文結(jié)構(gòu)翻譯,容易使詞義不清或者使譯文句子顯得滯重,帶有明顯的“翻譯腔”.因此遇到長句翻譯的時候最好把它切斷,譯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短句.
例如 8:The night was chilly--it was early November.All light drizzle added to my discomfort.
那是十一月初的晚上,冷風嗖嗖,天又下起了毛毛細雨,令我倍加難受.
如果按著原文直譯的話:夜里很冷,那是十一月初.毛毛細雨令我加倍難受.”
譯句譯出了原文的意思,但是如果把“毛毛細雨令我加倍難受”分譯成兩個短句“天又下起了毛毛細雨,令我倍加難受”的話更能貼近原文的意境.
例 9:It was at the exact moment he took a deep breath that he began to lift off the ground.
就在那一刻,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從地面上一躍而起.
2.2.6 合譯
合譯一般用在漢譯英中,在翻譯的過程中,把漢語的幾個簡短句所表達的意義用一個英語的復(fù)合句翻譯出來.
例10:像許多學生一樣,我成長過程中,就有人告訴我要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When I was growing up I was told,as many students are,to do what I am best at.
把原句中三個短句翻譯成了一個完整的英語復(fù)合句,這更貼近英語的表達方式.
例11:邁克爾的母親米爾德里德希望他能更放松些,還是做那個“自由幻想的小男孩”.
Mildred,Michael’s mother,wished he could relax a bit and be that“free dreaming”little boy.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改革給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一定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為中心,不斷研究新的翻譯理論知識,探索適合學生的翻譯教學模式,促進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
〔1〕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奈達.翻譯科學探索[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Jan De Waard/Eugene A.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M].Thomas Nelson Inc.1986.
〔4〕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5〕尤金·奈達.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趙丹丹.淺論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J].文學教育學術(shù)沙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