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義
(菏澤學院 科研處,山東 菏澤 274015)
《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是朱文穎的又一力作,作品以對煙雨江南生活的熱衷顯示出明顯的絮語特征,但在其將筆觸伸向江南平凡生活的同時,也由于對煙雨江南的內部刺探顯示出超越性的特征,從而呈現(xiàn)出柔弱外表下的韌性,也證明著江南性格的多重特征和江南文化的多重意蘊,為人們展示出本真的江南生活意蘊。
南方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的小說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散文化特征,作為南方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朱文穎的小說猶如南方女性閑暇時的絮語,在漫不經(jīng)心地傾訴著飲食男女的普通生活故事。故事是小說的基本構架,在一定程度上說,小說就是故事。朱文穎的《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中瑣細、緩慢的絮語活生生是煙雨江南的文字再現(xiàn),貌似碎片化的絮語流淌著南方性格演繹的平凡故事。對平凡生活的本真追求使朱文穎的小說呈現(xiàn)出明顯的散文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作品的故事性,但作品確確實實是在講述一個關于江南生活的故事,就如王堯先生所說:“如果認為朱文穎的小說沒有故事,那是誤解。南方尤其是江南的作家筆法大多細膩,散文化的敘述,常常讓敘事沉浸在詩性和潮濕的蔓延之中?!保?]細膩的筆法、散文化的敘述使朱文穎的小說呈現(xiàn)出“散”的特征,在在是江南煙雨籠罩下的青山小樓的藝術再現(xiàn),而其間蘊涵的無數(shù)變化,又使其呈現(xiàn)出移步換景、錯落有致的“園林風格”。
《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采取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我”的女性敘述角色使整部作品成為南方女性的獨語,而作品大量采用的回憶式敘述更由于敘述者的剪裁具有了跳躍性特征。跳躍的快節(jié)奏與女性絮語的慢節(jié)拍的融合使作品具有了一種內在的張力,也使作品成為一種女性視角下的家族生活歷史片段的組接。
“關于外公童有源,我的外曾祖母說過這樣的話。她說,在她懷孕的時候,不知什么地方正在打仗。一會兒開炮、一會兒打槍的,整日都不得安寧。其實我們都知道她說這話的意思,她的意思其實是說——那躲在娘肚子里角落里蜷成一團的外公,他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創(chuàng)傷,結果才變成了這個樣子?!保?]3
這是作品的第一段,典型地表現(xiàn)出朱文穎作品的散文化特征,也預示著作品將要講述一個家族歷史的生活故事。作品以童莉莉貫穿全書,但“我”的回憶與現(xiàn)實生活的穿插無疑又在豐富著童莉莉的形象,從而使童莉莉的形象鮮活起來,也使童莉莉的一生流動起來。童有源、“我”在作品中的角色無疑是童莉莉的前世今生,三個具有相同氣質的家族成員毋寧是同一性格在不同時期的具體呈現(xiàn)。因其在不同時代的生活演繹,使得作品的內容成為流動的歷史。作家選取江南日常生活結構故事,以日常生活的變更展示時代的變化,使作品始終洋溢著生活的氣息。歷史內容與生活氣息相融合,使作品成為江南生活的流動歷史。生活于現(xiàn)實,每個人都逃不脫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但在作品中,時代演變退為背景,主角依然是生活中的飲食男女,或者說作家更注重他們的日常性。他們是一群在宏大歷史中生活的飲食男女,男女飲食自然成為他們在作品中的常態(tài)。無論是具有良好出身的潘家還是滿懷政治理想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的常德發(fā),展現(xiàn)出來的都是他們生活的一面。也因為飲食男女對日常生活的關注,作品呈現(xiàn)出瑣細、散漫的特征。
吳義勤先生以“大時代的小生活”[3]形容這部作品,張清華先生也以“南方想象”概括作品的特征,切中了作品的脈搏。“《莉莉姨媽》中歷史敘述的‘策略’是值得注意的,它所采用的是一種‘私人場景’與‘宏大歷史’之間迎面相遇又迅速躲開的交錯方式,這是人物的態(tài)度,也是小說敘事的態(tài)度。歷史因為碎片式和‘微觀化’而顯得更加漫長,個人記憶的恍惚舊夢,使它‘四兩撥千斤’式地虛構出當代歷史的曲折,以及它戲劇性的翻覆與跌宕。”[4]瑣細的生活、跳躍性的思路、獨具江南特色的場景以及江南女性的南方想象,整部作品繪制出一幅蘇州飲食男女的普通生活長卷,但這些飲食男女并沒有超越于時代,而是與歷史潮流一起流淌。只不過,他們的世俗生活和市井氣息顯示出與時代的疏離。
朱文穎認為其作品具有碎片化和微觀化的特征,不少論者對此表示認同。但散文化、碎片化不等于凌亂與瑣屑,而是如同陽光照射在水面映出的粼粼波光。朱文穎選取時代變化大潮中飲食男女的普通生活,表現(xiàn)了他們在歷史潮流中的浮沉,同時也刻畫出他們對生活的坦然,童有源、童莉莉和“我”身上更是貫穿著對平凡、瑣細生活的拒絕,并以執(zhí)著的追求顯示著內心的純真,從而使作品以女性絮語昭示出南方性格的韌性?!啊毿 紫仁窃从谶@部小說的敘事方式,它是碎片式與微觀化的,雖然小說涵蓋了上個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頭十年的中國社會生活,但并非一種宏大敘事。它敘述與描繪的是一些發(fā)生在‘歷史夾縫’里的人和事,他們是南方化的,有著南方的‘精細精致,嫵媚柔軟,小心翼翼,以柔克剛’。他們是微不足道的,奇怪的,不管不顧的。在革命與暴力的時代里,他們做著自己的事情,想著自己的心思,在時代的潮流里硬是擠出自己的一小塊空間;在劇變的商業(yè)大潮中,他們有些疲憊與感傷,有些不知所措不知所終,他們總是像時代里的局外人。唯有一些細部與場景是恒久而延續(xù)的。不論歷史怎樣龐大、粗暴,怎樣堅硬、雜蕪,那些看似散漫卻又堅韌的、散布在南方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與文化氣脈,總能找到自己的身段與方式。這種‘身段’甚至還談不上‘對抗’,甚至只是屈身而過,但就像水流的勢能,而這就是南方的力量所在。”[5]長流的細水匯集在一起形成瀑布飛流直下,自有其內在的壯觀與氣勢。這一切似乎都預示著南方絮語中蘊涵的詩意和力量,只不過這種力量內蘊于細水長流形成了流動的韌性,流動性遮掩了韌性。在南方尤其是南方女性的陰柔之下隱藏著傲慢、執(zhí)著甚至剛強,陰柔與剛強、纏綿與決絕、執(zhí)著與柔弱的有機統(tǒng)一才是完整的南方性格,而所謂纏綿悱惻的煙雨江南只不過是日常表象,是可以窺見的日常生活,不屈和剛烈才是其質地,才是支配他們生命的內核。如果煙雨江南構成一幅靜止的圖畫,那么童有源、童莉莉乃至“我”等對平凡生活的拒絕和從未放棄的浪漫追求則催生了江南煙雨的流動,從而使江南形成完整流動的圖畫。其實,平凡與浪漫的混合才真正構成了江南生活的特征,才是江南生活的意蘊,才使生活于其間的人生獲得了存在的意義。
童有源、童莉莉、“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對抗世俗的生活,童有源的率性、童莉莉的浪漫、“我”的天真,詮釋著一家三代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童有源追求的是評彈、是藝術,童莉莉追求愛情的浪漫,而“我”則追求生活的天真,童氏家族的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演繹著追求的執(zhí)著與情懷的浪漫,雅致成為其共同特征。其實,評彈也好、浪漫愛情也罷,在其執(zhí)著的背后是古典文化的韻味,古典文化以雅致生活的形式在他們身上得到呈現(xiàn)。面對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現(xiàn)實生活,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古典文化作為逃避的依托,不但滿足了自身浪漫化的情感訴求,也對抗著無處不在的現(xiàn)代性的侵蝕。2012年冬季,李歐梵在蘇州大學演講的時候提出,抵抗現(xiàn)代性無所不在的影響的最好辦法就是保持內心的固有節(jié)奏,以自我的內心時間對抗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童氏家族中三個具有個性追求的人對古典雅致生活的追求,帶有明顯的時間上的靜止性與做事的隨意性,或者說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時間做事的,他們這種不自覺中表現(xiàn)出的對時間的追求不僅使自己與時代保持著心理上的距離,而且也成為對抗箕踞變化的時代的法寶。作品中,63歲的童莉莉以對美的追求對抗著歲月匆匆的腳步,其實,童莉莉對美的刻意追求毋寧看作是一個隱喻,以容貌的光鮮抗拒時間在人體上留下的印痕,以年輕的心態(tài)抗拒衰老的容顏,也是以內心的時間對抗物理時間的侵蝕,從而以另一種方式演繹著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
童莉莉們的純追求顯示出作家真誠的寫作態(tài)度。其實,無論是童莉莉對常德發(fā)、潘小倩故事的著迷和冥想還是“我”對生活的感悟的升華,都帶有強烈的互文性質,顯示出個體內在的自我分裂,以及對沉悶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理想人生的追求,顯示出一種超越性的人生態(tài)度。柔聲曼語下的韌性成為南方性格的典型特征,童莉莉們成為江南性格的典型代表,表達著作家理想化的人生追求,寄予著其本真的生活姿態(tài)?!捌鋵嵨覀兩L大,大都會由純真而變得世故。然后如果修得好境界,反而可能擁有‘更加純真’的心態(tài)。這就是有創(chuàng)意的心態(tài),也是生而快樂的心態(tài)。”[2]308作家對純真作出了自己的闡釋——純真會被事故侵染,但被浸染之后的體悟是“更加純真”的心態(tài)。純真源于個人的清澈內心,內含著對世俗生活的拒絕,而對秉持純真理想的作家來說,對平凡生活的拒絕不僅是免于被世俗所埋沒,更是通過天真的姿態(tài)追求一份心靈的純真,以真實的自我的顯現(xiàn)達到生活的快樂。快樂的途徑在于本真地活著,在于以赤子之心坦誠地面對俗世的生活,既不被世俗生活所同化,又不因世俗生活的壓抑而流于內在的分裂從而異化為雙面人生。當抱持這種本真心態(tài)融入社會的時候,即是達到了人生的極致,一種雅致心態(tài)與世俗生活的相融。就此看,作家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而是為了更好地活著,寫作也不過是活著的一種形態(tài),是更好地活著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過寫作達到內心的愉悅從而使物我兩忘并最終詩意地棲息于大地,才是作家寫作的真正意義。
在現(xiàn)代社會,個體被牢牢捆綁于現(xiàn)代工業(yè)機器的車輪,日常生活已經(jīng)將個體模式化為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性存在,個體被時代所淹沒,個體在獲取舒適生活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F(xiàn)代性以無所不在的影響將個體裹挾進時代的車輪。在此意義上說,本真內心的追求是為了抗拒日常生活的消磨,以“抱元守一”的姿態(tài)刻意地與俗世保持著距離,通過與世俗的疏離顯示出自身的存在,從而拒絕無所不在的現(xiàn)代性的侵蝕,昭示出個體活著的意義與價值?!拔艺嬲龖峙碌氖侨粘P缘南??!保?]300“……我渴望危險。渴望那種類似于已經(jīng)逝去的青春期的危險。我等待那種支持生命與寫作的飽滿的情感、真摯的危險……我等待它們歸來。為了更好地活著,而不僅僅是寫作?!保?]296平凡的人生無法阻隔日常性的消磨,返回內心,保持內心的純真和浪漫的執(zhí)著成為抗拒日常性消磨的有效途徑。童有源、童莉莉和“我”雖然不能擺脫俗世生活的纏繞,但始終保持著內心的本真,以“處子”之態(tài)與俗世保持著距離。其實,本真更主要是一種生活姿態(tài),對理想的追求或者說真摯的危險的擁抱,才是生活本身的意義,才是個體生命的確證。“真的,我覺得那三十幾個像瘋子一樣沒日沒夜、沒天沒地的日子,它們突然之間美麗了起來,再次流動了起來,它們改變了模樣,那幾乎就是我生命里最充滿力量、也最美好的時光?!保?]293本真使個體的生活獲得意義。也正是在本真的追求上,作家的寫作姿態(tài)與童莉莉們的追求具有了互文的性質,二者共同詮釋著江南性格并刺激了平凡生活的活力?!奥犃撕芏啻我院螅彝蝗划a(chǎn)生了一種同樣奇怪的感覺。我覺得莉莉姨媽在講述常德發(fā)和潘小倩的故事時,有點像講自己的某一部分,那異常強烈地想要完成卻一直都沒有完成的某一部分……”[2]197《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呈現(xiàn)的是江南生活的瑣細緩慢與漫不經(jīng)心,但這種疏疏點點的言語卻蘊含著對雅致的執(zhí)著追求,從而使江南的散淡生活具有了濃濃的韻味與詩意。
一切似乎如此的詩意而充滿誘惑力,但在現(xiàn)實中這一切又談何容易。孫倩倩是作品中不大被人注意的人物,也是一個頗有意味的形象。孫倩倩在世俗社會應付自如,同時又能保持一份內在的童真,頗有“大隱隱于市”的意味。不過,即使這樣一個人物也有著面對俗世生活的無奈,正如她對“我”所說的,她們一家總要生活,總要生存,不能適應又能怎么樣?在貌似灑脫的背后隱含著無助與無奈。這也注定了所謂的純真只能是“在路上”。童莉莉愛情的分分合合、“我”追求中的痛苦與茫然也只是純真追求的進行時態(tài),作品對童有源的有關敘述更是“在路上”的絕妙隱喻?!霸谕蚶虻挠洃浭?,父親似乎總是在路上。這些年來,他幾乎常常這樣。想來就來,說走就走。這還是好的。有時他走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還有些時候,童莉莉走上蘇州老宅那道嘎嘎作響的樓梯,突然看到父親正坐在二樓朝南的窗戶那里曬太陽——那是童莉莉的母親平時常坐的位置?!保?]15不甘于平凡的生活去追求一種浪漫的理想的人生,但浪漫的人生卻是以平凡為歸宿的,不甘于平凡只能不停地追求,“在路上”也就成為一種常態(tài)。其實,也只有“在路上”才能顯示人生的意義,才能證明個體活著的生命與價值。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理論認為,我們都是不真誠的造物:“每個人都是他者,沒有人是他自己?!闭嬲\性是不容易恢復的,它要求一個新的“定位”,一種針對我們的有限性展開的正面沖突,一種“真誠的向死而生”。它意味著傾聽良知的召喚,展示對存在之彰顯的“憂慮”(care)。而且,首要的是,它要求一種新的“決心”,“這意味著讓自己從迷失在‘他們’中被召喚出來”[6]。現(xiàn)代社會中人存在著被社會同化的危險,個體顯示存在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以真誠的態(tài)度張揚出個性,或者說是以本真的個性的張揚標示出個體的頑強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童氏家族三代人的本真追求顯示出的正是他們的個性,是以個性的追求對抗瑣細、平淡的生活。就此看,朱文穎的創(chuàng)作恰恰詮釋了存在主義的理論。作為旅游城市的蘇州,其休閑性已被公認,但同時它也是現(xiàn)代化程度比較高的城市,尤其是地處上海這座現(xiàn)代化城市的大后方,現(xiàn)代性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生活于此間的人們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現(xiàn)代性的洪流。當大眾都在隨波逐流的時候,童氏家族的童有源、童莉莉們以對雅致生活的追求顯示出頑強的個性,并以此超越性的追求抗拒著現(xiàn)代性無處不在的侵蝕,也顯示出南方性格的柔韌。
[1]王堯.在南方生長的詩學——《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閱讀札記[J].當代作家評論,2011(3):106.
[2]朱文穎.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3]吳義勤.大時代的“小生活”——評朱文穎長篇新作《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J].當代作家評論,2011(3):118-122.
[4]張清華.南方的細小、漫長與悲傷[J].當代作家評論,2011(3):115.
[5]金瑩.朱文穎:在南方,“顛覆”南方[N].文學報,2011-06-09(005).
[6]馬克里拉.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