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摘 要:宗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社會文化現象宗教,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對促進社會的整合、認同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在看待宗教的正面影響、積極功能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宗教的一些負面作用和消極功能。只有正確地看待宗教對社會產生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
關鍵詞:宗教;正功能;負功能
中圖分類號:B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210-02
宗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社會文化現象,從原始社會中的圖騰崇拜到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宗教與人類的發(fā)展是形影不離的。宗教又作為社會系統中的組成部分之一,不僅依賴于整個社會系統的存在,而且對社會系統的各組成部分都發(fā)揮著功能。但宗教的社會功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階級社會中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分為正功能和負功能,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為正功能,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阻礙作用的則為負功能。
一、宗教社會功能的研究
宗教的社會功能是指宗教在社會中的不同活動方式及其對社會體系所具有的客觀結果,即它對所屬的社會體系所能起到的作用。從20世紀初涂爾干和馬克斯·韋伯共同開創(chuàng)宗教社會學這一新學科至今,人們對宗教功能的分析就從未停止過,由最早的開創(chuàng)者到現代的人類學家,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宗教的功能。
最早對宗教功能進行分析的是宗教社會學開創(chuàng)者涂爾干,涂爾干認為宗教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集體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宗教與社會是互動的,社會對宗教具有決定性作用,社會是本原,宗教是表象,根源于社會實在。而宗教社會學另一開創(chuàng)者馬克斯·韋伯對宗教功能的分析則主要著眼于宗教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方面。早期學者對宗教功能的探析都著重強調宗教對于滿足個人的需要、保持社會穩(wěn)定方面所具有的積極功能,而忽視了宗教社會功能的兩面性。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有學者開始提出宗教的消極方面。莫頓首次明確提出宗教負功能,認為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對整個系統的作用都是多方面的,即既有積極的正功能的一面,又有消極的負功能的一面,宗教亦是如此。在莫頓看來,很多對宗教功能的分析都只看到了宗教對社會(尤其是原始社會)具有統一、整合、內聚的力量,卻忽略了宗教對于社會負功能的一面。隨后學者們對宗教的社會功能的探析也逐漸從宗教功能的積極方面向正負功能兩面性深入。
二、宗教的積極社會功能
第一,宗教的社會整合功能。社會整合是影響社會發(fā)展的諸多因素,通過某種機制而凝聚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合力的作用,共同推動或影響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宗教的社會整合功能是由宗教的各個構成要素體現并共同發(fā)揮作用的。
具有共同信仰的信教群眾,組成的宗教群體往往可以構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群體,而共同的宗教信仰可以將群體內部的所有成員緊緊凝聚在一起。宗教信仰首先使接受了它的個人、群體、社會集團形成一個具有共同意識的宗教共同體,進而在組織上進行整合。
宗教的儀式活動可以將信教群眾緊緊聯系到一起,從而產生巨大的凝聚作用,集體性的宗教儀式不僅可以把分散的個體聚集起來,還可以通過集體的力量,促進信教群眾對共同利益的維系以及共同責任的承擔,從而在思想上進行整合。如維吾爾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他們在每年的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等宗教節(jié)日期間都要舉行盛大的宗教聚禮活動,這些宗教儀式活動對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社會整合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宗教的社會控制功能。社會控制就是社會對社會主體的行為的各個方面的約束。社會控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控制主要指通過某種社會機制或者社會規(guī)范,以及相應的措施、辦法對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觀念進行約束和調節(jié),從而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狹義的社會控制指對社會中產生越軌行為的個人或群體進行制約與懲處的措施與機制。宗教的社會控制功能往往通過宗教信仰、感情、儀式、教義等對信教群眾的行為形成規(guī)范與約束。
社會為保證其社會規(guī)范的實施,都會制定一系列相應的法律、制度來對其成員的行為進行控制和監(jiān)督,但社會規(guī)范一般都是統治者借助外力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在社會中有許多地方是這些手段無法達到的,對于這些無法達到的地方我們就可以借助宗教,宗教的教規(guī)教義對信教群眾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約作用,因此在一些社會規(guī)范無法涉及的地方,宗教的教規(guī)教義就會成為一種無形的監(jiān)督者對人們進行監(jiān)督,約束他們的行為規(guī)范,避免越軌行為的發(fā)生。很多宗教的教規(guī)教義要求都是與社會規(guī)范相一致的,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偷、不盜、不淫、不貪、不妄語”等。
第三,宗教的社會心理調節(jié)功能。馬林諾夫斯基曾說過:“人類生活上的每一重要危機,都含著情緒上的擾亂,精神上的沖突,和可能的人格解組。這里成功的希望又須與焦慮和預期等相掙扎,宗教信仰在乎將精神上的沖突中的積極方面變?yōu)閭鹘y地標準化。所以,宗教信仰滿足了一種固定的個人的需要,這需要乃為社會組織所連帶的心理上相配部分所造成?!弊诮叹途哂薪柚碎g的力量對社會個體和群體進行心理調節(jié),為社會成員提供心理上慰藉和情感上撫慰的功能。人類生活在一個充滿著危機的大自然中,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軟弱的;快速運轉的現代社會和高度競爭給人帶來的精神壓力以及人類本身對挫折、失敗等的承受力是有限的,這一切所帶來的心靈上的痛苦需要得到宣泄和排解,而宗教超脫現實、寄托于空想世界或來世的自我安慰的教義就成為安撫這種心靈痛苦的鎮(zhèn)靜劑和鎮(zhèn)痛劑,把人們在心態(tài)上的不平衡逐漸調節(jié)到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并使那些面臨困境的人們在心靈上、精神上獲得緩解和愉悅,使他們逐漸產生自信心從而積極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和人生中的逆境。
宗教的心理調節(jié)也會引起生理上的良好調節(jié)作用?,F代心理學研究的成果表明,一個經常受到精神折磨、心情苦悶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能會下降,甚至會下降50%。這樣的人得病率高,壽命短,死亡率當然也高;與此相反,一個心情愉快、心胸開闊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能就會隨之提高,從而有益于身體健康。甚至本來身體有病的人,也會由于虔誠地篤信神明而消除病痛。因此,我們說正是人性中內在的宗教精神和對神明崇敬的情感構成了宗教心理調節(jié)功能深刻的內在基礎,并因而使宗教所具有的調節(jié)功能得以發(fā)揮作用。
第四,宗教的交往功能。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因血緣、姻親、朋友或其他關系存在著交往,而共同的宗教信仰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然而宗教的交往功能不僅體現在促進個體之間的交往,還體現在國際之間的交往。國與國之間有許多正式的外交途徑,但宗教卻可以通過宗教界的國際友好交往促進著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不同國家的宗教界人士和教徒之間開展聯系,把各自的文化帶給對方,增進彼此的了解,加強合作,進而帶動彼此國家之間的往來。在國際政局中,有時通過宗教的交往與對話,推進彼此疏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某些國家或地區(qū)的緊張狀態(tài)。
在國際交往中,佛教的凈空法師多年來一直周游列國、殫精竭慮,向全球傳播仁愛與和平,致力于多元化教育。使中國佛教的精華通過各種文字走向世界。僧人能在五大洲弘法、傳法,而且能與其他重大的宗教派別對話,對解決國際上的重大問題,如制止戰(zhàn)爭、維護和平、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扶貧濟困,消除貧富對立等問題日益發(fā)揮著作用。我們應該看到,宗教在傳播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密切了不同地區(qū)人民之間的交往,在開展國際友好往來,推動世界和平事業(yè)的發(fā)展方面,宗教界更是能起到獨特的積極作用。
三、宗教的消極社會功能
第一,宗教的社會整合功能一方面將分散的個體凝聚在一起,可以促進社會團結進步,但另一方面,社會整合也會產生群體之間的對立、分裂與沖突。宗教整合功能會產生巨大的凝聚力,使同教者之間親近,對異教者排斥,在全民族信仰某種宗教的地區(qū),這種排斥心理極易形成狹隘的民族主義,導致與其他民族或國家緊張與沖突。如從非洲之角到中亞,新月形的伊斯蘭國家集團的周邊,出現穆斯林同巴爾干地區(qū)信仰東正教的塞族人,印度的印教徒、緬甸的佛教徒和菲律賓的天主教徒發(fā)生暴力沖突。
第二,宗教對人的思想的禁錮,阻礙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盡管宗教的一些教規(guī)教義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相一致,可以使道德規(guī)范內化地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有效地進行社會控制。但宗教往往將其教義教規(guī)神圣化、永久化、凝固化,就很容易造成教徒的價值觀念保守以及對規(guī)范理解的僵化,妨礙社會知識的進步。而永久化、凝固化的宗教教義教規(guī)可以使某些體系停滯不前,進而禁錮了思想的多元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宗教成為社會發(fā)展向前的障礙,導致社會的衰落。
第三,宗教在為那些受挫折者、被壓迫者和被社會所排斥的人提供安慰的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反抗思想,成為腐蝕人們思想的“精神鴉片”。宗教的心理調節(jié)使人們逃避現實,不去直面人生,只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天國幻想中,在現實生活中不實際行動;更有甚者,宗教教義中的一些“來世說”、“前定”等宗教思想使人們產生宿命思想,安于現狀,對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消極地去依賴和聽任命運的擺布,不自己努力來改變自己的現狀。
宗教作為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們要正確認識宗教的兩重性,在實際生活的運用中應做到趨利避害,充分發(fā)揮和弘揚宗教的積極功能,使宗教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曉朝.宗教學基礎十五講[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
[2] 陳麟書,陳霞.宗教學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8.
[3] 呂建福.論宗教與民族認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5).
[4] 孫尚揚.宗教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1.
[5] 熊錫之.宗教本質及其作用新探[J].思想戰(zhàn)線(昆明),1987,(2).
[6] 方德昭.試論宗教的社會作用[J].云南大學學報,1983,(4).
[7] 馬偉華.從民族學的角度看宗教的功能及其研究的視角與方法[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2):318.
[8] 李友松,秦平.淺談宗教的作用[J].武漢大學學報,2002,(4):430.
[9] [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78.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