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淬+張群元
【摘 要】職業(yè)教育信息化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信息化課程改革必須建立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課程目標應具有信息化特征,全面建設和利用信息化的課程內容,具有信息化的課程實施過程,以信息化手段進行課程學習評價。信息化課程資源是信息化課改的重要基礎,信息化課程實施模式主要以混合課堂及翻轉課堂模式為主。
【關鍵詞】信息化 課程改革
一、信息化課程改革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
根據當前大多數職業(yè)學校信息化教學的實際狀況,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深度有以下幾個層次: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采用了信息技術,產生了新的教與學模式,改善了教學效果;在課程組織中采用了信息化的課程資源,改變了部分內容的組織結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融入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評價等方面,改變了學習方式。
信息化課程改革必須建立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其內涵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指圍繞人才培養(yǎng)方案確定的課程實施后所應達到的目標,一般從知識、技能、素質三個方面闡述,體現專業(yè)特征及崗位要求,不涉及信息技術使用方面的目標。信息化特征的課程目標既要體現專業(yè)特征又要體現信息化特征,即對學生在這門課程中的信息技術應用有明確的目標闡述,體現信息社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全面建設和利用信息化的課程內容
信息化的課程內容不是固化在紙質教材上,而是以信息資源的狀態(tài)存在,附著于數字化教學平臺或網絡的開放平臺。課程呈現一定的結構,但這種結構不是固化的,可以根據學生的意愿進行調整,也就是說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內容。課程內容的信息化方便學生選擇并搭建符合自己個性需求的課程結構。
(三)信息化的課程實施過程
課程實施重視利用數字化環(huán)境開展教學過程,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運用多種學習方式開展學習過程,重視學生個體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等學習行為的產生,而這些行為是信息社會對社會人發(fā)展能力的基本要求。所以信息化的課程實施過程就是學生獲取未來發(fā)展能力的過程。
(四)以信息化手段進行課程學習評價
以學生的學習全過程和效果為評價對象,利用信息化手段記錄學習狀況、跟蹤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可以從評價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有目的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效地控制學習進程,對自主學習起促進作用。教師也可根據在線測試的結果綜合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調整教學策略。學習評價直接指向學習過程和學習質量,在動態(tài)實施過程中隨時調整以保證學習質量。
二、信息化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一)硬件條件不能滿足信息化課程實施需求
信息化課程實施需要豐富的信息化課程資源做支撐,要求網絡不受地域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共享。但現有帶寬及速度不能保證視頻順利播放,學校學習終端配置數量不足,一些學生的家庭網絡及計算機配置不夠,課外觀看視頻課程資源有障礙,課外自主學習資源受限制,學習效果不能保證。
(二)教師信息化教學觀念未能全面建立
十一五期間高職校經過“三以一化”課程改革,教師基本樹立了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yè)教育教學思想,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的探索實踐活動一直在進行。但就絕大多數教師而言,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仍很膚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尚未全面建立。很多教師帶著新課程的觀念外殼,課程實施過程中仍然以教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填鴨式灌輸知識。
(三)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制約了信息化課程實施
高職校大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不夠,對視頻制作軟件和資源的搜索、加工、處理更是較少接觸,在錄制教學視頻、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數字化資源等方面存在困難,制約了信息化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及課程實施。
(四)職業(yè)學校學生自主學習動力不足
信息化課程實施中,學生借助信息技術觀看教學視頻、文本、動畫及圖片,搜集相關資料,并對所學的知識歸納總結,從中發(fā)現問題。這些學習活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要求,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均不夠,制約了信息化課程實施的效果。
綜上所述,職業(yè)學?,F有的整體狀況對信息化課程改革的推進存在不利因素。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應做好信息化課程改革規(guī)劃,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工作,整體布局信息化課程改革,配套相關政策措施激勵教師進行信息化課程改革;其次,應加大投入,改造校園網絡,整體升級網絡、服務器、學習終端等,提升硬件條件,保障信息化課程實施平臺的正常運行;第三,對教師應加強現代職教教學觀念及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水平等方面的培訓,特別加強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中的技術技巧的培訓,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考核,通過典型課程的信息化課程改革試點帶動整體信息化課程改革;第四,改變對學生課程學習的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多角度評價,將課外網絡學習時間納入考核范圍,給予學分,以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
三、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是信息化課程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信息化課程資源是信息化課程內容的載體,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是信息化課程改革的重要步驟。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課程網站進行自主學習,主要就是對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學習。信息化課程資源從表現形態(tài)上分有視頻、動畫、PPT、圖片等,從知識類別上分有概念庫、原理庫、案例庫、仿真庫、演示庫、圖庫、題庫等。如此繁多的資源要想產生好的學習效果,必須遵循一定的建設原則。
(一)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建設原則
直觀性原則。信息化課程資源主要針對知識點進行設計,應摒棄紙質教材中枯燥抽象的描述,代之以具象的圖片、動畫等,使概念可辨,原理可見,仿真可動,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序化性原則。就具體課程而言,信息化課程資源直接映射課程內容,根據課程自身的邏輯關系及學生認知規(guī)律將知識點序化,使學生方便簡潔地找到學習順序?,F今職業(yè)學校的課程多以項目化課程為主要特征,可以根據項目需求序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要點,建設項目課程的信息化課程資源。
多途徑原則。信息化的課程資源來源豐富,可以依托網絡收集,也可以自制,也可向專業(yè)公司購置。任何一種途徑都不可能解決一門課程中的所有資源,或者以其他方式收集的資源在使用時會有各種局限性,所以教師根據本校、本課程、本班學生的實際,整合、改造、自制課程資源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小型化原則。職校學生學習注意力時間不長,為加強學習效果,應將較大的知識點分解成小的知識點,制作成較短時間的信息化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小而精,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事項。
(二)信息化課程資源的框架設計
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應注意整體框架設計,依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目標,結合課程特點形成完整的學習單元,再對學習單元進行資源需求分析,構成一個學生可自主學習的較為完整的課程資源類別設計,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課程資源的收集及制作。視頻制作的基本流程為:列寫需學習的核心要素—寫出核心概念相關介紹—視頻錄制(視頻長度5min左右)—設計任務,引導學習—將視頻和任務上傳到課程管理系統(tǒng)。
以項目課程“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中“電動機正反轉控制電路的安裝調試”項目構建的項目資源框架如表1。
表1
四、信息化課程改革的基本模式
(一)混合課堂模式
混合課堂的主要思路是把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有機整合。它結合了各種信息技術來實現教學目標,運用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學習理論選擇最佳學習方法。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設計或問題設計,學生或進行在線學習,或與教師面對面交流?;旌鲜綄W習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兼顧了教和學兩個方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旌蠈W習模式即傳統(tǒng)課堂學習模式與網絡化學習模式相結合,既可以發(fā)揮傳統(tǒng)學習模式中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督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二者優(yōu)勢互補,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課程網站或數字化學習平臺是混合學習的重要平臺,而信息化課程資源根據課程特點由教師組織呈現于課程網站。
(二)翻轉課堂模式
一般教學過程通常有知識教學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教學由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由學生在課后通過紙質作業(yè)或者實踐活動來完成。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通過網絡,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習知識,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設計及同學的協(xié)作,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圖1為翻轉課堂的結構圖。
翻轉課堂使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改變。 一般課堂與翻轉課堂各要素的對比情況見表2。
表2
翻轉課堂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課前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或學習相關資料時無需限定時間,無需擔心遺漏內容與教學片斷,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調整或分配每個視頻觀看的時間,理解的可快進跳過,不理解的可倒退并反復,還可暫停進行筆記或思考,完全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學習。還可以通過網絡交互工具向老師或同伴咨詢,實現協(xié)作學習、發(fā)現學習等策略,自主學習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成了學生便捷地獲取學習資源、使用學習資源、處理學習信息、知識應用的腳手架。這樣,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p>
【參考文獻】
[1]郭丹.混合式學習有效性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53~156
[2]謝康,陳麗.論信息技術文化視野下的課程改革[J].中國遠程教育,2005(6)
[3]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
[4]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8)
[5]韓麗珍.翻轉課堂在我國發(fā)展的瓶頸及路向選擇[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
[6]黃燕青.翻轉課堂中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式研究[J].軟件導刊,2013(6)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多途徑原則。信息化的課程資源來源豐富,可以依托網絡收集,也可以自制,也可向專業(yè)公司購置。任何一種途徑都不可能解決一門課程中的所有資源,或者以其他方式收集的資源在使用時會有各種局限性,所以教師根據本校、本課程、本班學生的實際,整合、改造、自制課程資源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小型化原則。職校學生學習注意力時間不長,為加強學習效果,應將較大的知識點分解成小的知識點,制作成較短時間的信息化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小而精,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事項。
(二)信息化課程資源的框架設計
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應注意整體框架設計,依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目標,結合課程特點形成完整的學習單元,再對學習單元進行資源需求分析,構成一個學生可自主學習的較為完整的課程資源類別設計,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課程資源的收集及制作。視頻制作的基本流程為:列寫需學習的核心要素—寫出核心概念相關介紹—視頻錄制(視頻長度5min左右)—設計任務,引導學習—將視頻和任務上傳到課程管理系統(tǒng)。
以項目課程“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中“電動機正反轉控制電路的安裝調試”項目構建的項目資源框架如表1。
表1
四、信息化課程改革的基本模式
(一)混合課堂模式
混合課堂的主要思路是把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有機整合。它結合了各種信息技術來實現教學目標,運用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學習理論選擇最佳學習方法。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設計或問題設計,學生或進行在線學習,或與教師面對面交流?;旌鲜綄W習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兼顧了教和學兩個方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混合學習模式即傳統(tǒng)課堂學習模式與網絡化學習模式相結合,既可以發(fā)揮傳統(tǒng)學習模式中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督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二者優(yōu)勢互補,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課程網站或數字化學習平臺是混合學習的重要平臺,而信息化課程資源根據課程特點由教師組織呈現于課程網站。
(二)翻轉課堂模式
一般教學過程通常有知識教學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教學由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由學生在課后通過紙質作業(yè)或者實踐活動來完成。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通過網絡,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習知識,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設計及同學的協(xié)作,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圖1為翻轉課堂的結構圖。
翻轉課堂使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改變。 一般課堂與翻轉課堂各要素的對比情況見表2。
表2
翻轉課堂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課前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或學習相關資料時無需限定時間,無需擔心遺漏內容與教學片斷,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調整或分配每個視頻觀看的時間,理解的可快進跳過,不理解的可倒退并反復,還可暫停進行筆記或思考,完全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學習。還可以通過網絡交互工具向老師或同伴咨詢,實現協(xié)作學習、發(fā)現學習等策略,自主學習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成了學生便捷地獲取學習資源、使用學習資源、處理學習信息、知識應用的腳手架。這樣,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p>
【參考文獻】
[1]郭丹.混合式學習有效性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53~156
[2]謝康,陳麗.論信息技術文化視野下的課程改革[J].中國遠程教育,2005(6)
[3]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
[4]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8)
[5]韓麗珍.翻轉課堂在我國發(fā)展的瓶頸及路向選擇[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
[6]黃燕青.翻轉課堂中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式研究[J].軟件導刊,2013(6)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多途徑原則。信息化的課程資源來源豐富,可以依托網絡收集,也可以自制,也可向專業(yè)公司購置。任何一種途徑都不可能解決一門課程中的所有資源,或者以其他方式收集的資源在使用時會有各種局限性,所以教師根據本校、本課程、本班學生的實際,整合、改造、自制課程資源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小型化原則。職校學生學習注意力時間不長,為加強學習效果,應將較大的知識點分解成小的知識點,制作成較短時間的信息化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小而精,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事項。
(二)信息化課程資源的框架設計
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應注意整體框架設計,依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目標,結合課程特點形成完整的學習單元,再對學習單元進行資源需求分析,構成一個學生可自主學習的較為完整的課程資源類別設計,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課程資源的收集及制作。視頻制作的基本流程為:列寫需學習的核心要素—寫出核心概念相關介紹—視頻錄制(視頻長度5min左右)—設計任務,引導學習—將視頻和任務上傳到課程管理系統(tǒng)。
以項目課程“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中“電動機正反轉控制電路的安裝調試”項目構建的項目資源框架如表1。
表1
四、信息化課程改革的基本模式
(一)混合課堂模式
混合課堂的主要思路是把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有機整合。它結合了各種信息技術來實現教學目標,運用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學習理論選擇最佳學習方法。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設計或問題設計,學生或進行在線學習,或與教師面對面交流。混合式學習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兼顧了教和學兩個方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旌蠈W習模式即傳統(tǒng)課堂學習模式與網絡化學習模式相結合,既可以發(fā)揮傳統(tǒng)學習模式中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督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二者優(yōu)勢互補,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課程網站或數字化學習平臺是混合學習的重要平臺,而信息化課程資源根據課程特點由教師組織呈現于課程網站。
(二)翻轉課堂模式
一般教學過程通常有知識教學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教學由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由學生在課后通過紙質作業(yè)或者實踐活動來完成。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通過網絡,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習知識,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設計及同學的協(xié)作,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圖1為翻轉課堂的結構圖。
翻轉課堂使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改變。 一般課堂與翻轉課堂各要素的對比情況見表2。
表2
翻轉課堂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課前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或學習相關資料時無需限定時間,無需擔心遺漏內容與教學片斷,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調整或分配每個視頻觀看的時間,理解的可快進跳過,不理解的可倒退并反復,還可暫停進行筆記或思考,完全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學習。還可以通過網絡交互工具向老師或同伴咨詢,實現協(xié)作學習、發(fā)現學習等策略,自主學習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成了學生便捷地獲取學習資源、使用學習資源、處理學習信息、知識應用的腳手架。這樣,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
【參考文獻】
[1]郭丹.混合式學習有效性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53~156
[2]謝康,陳麗.論信息技術文化視野下的課程改革[J].中國遠程教育,2005(6)
[3]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
[4]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8)
[5]韓麗珍.翻轉課堂在我國發(fā)展的瓶頸及路向選擇[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
[6]黃燕青.翻轉課堂中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式研究[J].軟件導刊,2013(6)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