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希
(天津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天津 300204)
隱逸文學指的是具有隱逸主題性的文學作品,重點討論的是創(chuàng)作隱逸文學的作家與其作品。之所以選擇吉田兼好與稽康和陶淵明對比,一是因為他們都生活在動蕩的年代,二是他們都有鮮明的隱逸觀念和相近的隱逸生活,三是他們的文學作品代表了那個時代隱逸文學的特點。
無論是日本中世的文學家吉田兼好還是中國魏晉時代的詩人嵇康和陶淵明,其文學作品無不深受中國古代隱逸思想——老莊思想的影響。道家歷來主張出世,特別是莊子以堅決反對儒教的入世而著稱,莊子的哲學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隱逸思想和隱逸行為的理論基礎。其主張出世是從保全自身出發(fā),可以蔑視一切名利富貴。莊子的出世還以注重自然為特點,標榜“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把自然視為官場的對立面,莊子的隱逸思想給吉田兼好以很大的影響。
吉田兼好(約1283-1352)是日本中世著名和歌歌人、隨筆作家,也是深受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影響及佛教洗禮的隱逸文學作家。日本學者石田吉貞指出,吉田兼好“作為隱士具有特殊的隱逸性”。目崎德衛(wèi)、櫻井好朗等學者都把吉田兼好作為日本隱逸文學的代表人物。吉田兼好19歲出仕宮中,官至從五位下、左兵衛(wèi)佐。30歲前后出家遁世,專心佛道修行與和歌創(chuàng)作,后來作為和歌歌人而聞名于世,留有著名隨筆《徒然草》、和歌集《兼好法師家集》。其代表作《徒然草》是日本中世文學的代表、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全書由244段構成,全面反映了吉田兼好的隱逸思想及生活?!锻饺徊荨分兄苯雍烷g接引用了大量以莊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隱逸思想。首先在第13段講述了對老莊的向往,“文者,文選佳卷篇篇、白氏文集、老子所言、南華諸篇,佳作也”。第26段引用了《淮南子》,第38段引用了《老子·大道廢章》的“智慧出而有偽”,書中提到的“可不可一條也,何言其善”間接引用了 《莊子·齊物論篇》。按照《莊子·逍遙游篇》的說法,吉田兼好認為,真人無智、無德、無功、無名。第19段的“小人有財,君子有仁義”來自于《莊子·駢拇篇》,第19段還引用了《老子·不尚賢章》。第7段中的“蜉蝣及夕而亡,夏蟬不知春秋”,“命長而辱多”等也來自于《淮南·說林訓》、《莊子·逍遙游篇》、《莊子·天地篇》等。這些思想使吉田兼好具有了“世無定者尚也”的道家思想。櫻井好朗認為:“在《徒然草》中再生了老莊思想?!?/p>
中國的嵇康也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队膽嵲姟窋⑹隽怂泻美锨f,不附流俗的志趣和剛正的性格。他“崇尚老莊,恬靜寡欲,好服食,求長生”。其詩歌著重表現(xiàn)出老莊思想清逸脫俗的理念,如“淡淡流水,淪胥而逝。泛泛柏舟,載浮載滯。微嘯清風,鼓楫容裔。放棹投竿,優(yōu)游卒歲。”陶淵明同樣深受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影響,吸收了道家的樸素唯物論思想,特別是以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具有道家的特點。他曾寫道:“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吉田兼好與嵇康和陶淵明雖然處在不同的國度,相差近千年,但是在隱逸思想方面均來自同一文化源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特有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所不同的是吉田兼好接受老莊思想顯得更直接,不乏大量引用,而陶淵明和嵇康則是對于內容的吸收大于形式的吸收。他們的共同點還在于不僅都接受了老莊的隱逸思想,同時還接受了其他宗教思想和流派的影響。吉田兼好同時深信佛教,嵇康和陶淵明則受儒教影響至深,再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人儒道互補的思想。
日本中世文學家吉田兼好生活在日本鐮倉時代(1192-1221)至南北朝(1334-1392)的變革時代。武士階級通過戰(zhàn)爭取代貴族階層成為主宰日本的政治力量,武士與欲復辟的貴族之間的爭斗及武士之間為權力與勢力范圍的爭斗此起彼伏,戰(zhàn)爭連年不斷。在這樣動亂的時代中,人們寄希望于佛教,欲在佛教信仰中尋求安生。凈土宗、凈土真宗等新佛教均產(chǎn)生于這個時代。
生活于這個動亂時代的吉田兼好同樣在尋求一種精神寄托與安生。在《徒然草》第58段中,吉田兼好說道:“生為人者,隱遁為本也?!币簿褪钦f唯有隱逸才是一條積極的人生道路。在《徒然草》第1段中,作者講述為人的種種欲望與追求后,指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強調“然,無悔之遁世者則多良策也”。在第74段中,他尖銳地指出,俗世中人生追求的是名譽、色、食。他把那些追求名利之人稱之為如螞蟻聚集,“或急赴東西或奔走南北”,“貪生求利無止時”。在第75段中吉田兼好寫道:“從世則心外為塵所奪,易惑。交人則易為其言而隨,不為己心,一次恨,二次喜,而無定論?!睘榱顺竭@種醉生夢死的現(xiàn)實,吉田兼好極力追求一種身心安閑之境、生活閑暇之況。這就是遁世隱逸,離開俗世。在隱逸生活中,他追求的是閑靜,《徒然草》中“閑靜”一詞出現(xiàn)了14次。先是心的閑靜,然后是身的閑靜,最后形成身心渾然一體的閑靜?!锻饺徊荨返?8段中指出:“驅于名利而無閑靜之暇,若度一生,愚也?!钡?8段指出:“心隨緣移而不閑靜者,必難行道”,強調人生要達到的最佳理想境界是“身心長閑靜也”。石田吉貞先生認為,《徒然草》里的閑靜是指內外無喧鬧,無為之動心之事。外為暇,內為靜,關鍵為脫離世俗的自由與安逸。在吉田兼好看來,隱逸者即便未能馬上得道,但至少可以修身養(yǎng)性,即使達不到大徹大悟的境地,也可以通過隱遁而脫離物質欲望近于善。
一旦能夠隱遁,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修道。吉田兼好在 《徒然草》第92段中批評說:“學道者常夕期有晨,晨待有夕”,認為學道要持之以恒。在第108段中指出:“道人遠不惜日月,唯惜空度?!彪[遁后要一心一意地學道,莫要空度時光。這里的道主要指佛教,唯有遁入佛門才能超凡脫俗,達到身心安逸之境地。但吉田兼好的佛教并非傳統(tǒng)的佛教,而是融合了道教、儒教等其他宗教的綜合教義。
嵇康與陶淵明所生活的魏晉時期是在短短的二百余年間七次改朝換代的亂世,當時“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政治黑暗和社會動亂,體現(xiàn)了文人失意的不幸命運。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文人難施救國濟民之策,為保全生命不得不斷念仕途,隱遁起來?!稌x書·隱逸傳》中就羅列了40余名隱士,而這些不過是諸多隱士中的一小部分罷了。隱士辭官的理由大都稱病,即“稱疾不應”,或“以病辭”。而堂堂正正辭官的是嵇康,在作品中反復詠嘆隱逸生活的是陶淵明。
嵇康(223-263),魏晉著名詩人,“竹林七賢”之一,也是中國隱逸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一方面“崇尚老莊”,另一方面“尚奇任俠,剛腸疾惡”,是在對社會不滿與失望的情況下,為尋求身心自由而走上隱逸之路的。嵇康在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寫了難以任官,不能留于俗世的“必不堪者七”。
(1)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
(2)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
(3)危坐一時,痹不得搖,性復多虱,把搔不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
(4)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應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
(5)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已為未見中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
(6)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
(7)心不耐煩,而官事鞍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煩其慮。
這既體現(xiàn)出他放縱情性、不受拘羈的生活方式,又顯示出他傲岸、倔強的鮮明個性。他又提出了“甚不可者二”。
(1)每非湯武薄周孔。
(2)剛腸疾患,輕肆直言,遇事便發(fā)。
這里強調的是非妥協(xié)性,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獨立不羈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脫離俗世的決心與意志。在這種背景下超凡脫俗實際上是在尋求一條解脫的道路。
陶淵明(365-427),晉代著名的田園詩人,中國隱逸文學的代表作家。他辭官隱逸的理由與嵇康相近。在著名的《歸園田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迷诜\里,復得返自然。”詩中稱自己進入官場是“誤落塵網(wǎng)中”,將那種不自由的生活稱之為“樊籠”,表明了對當時社會政治強烈的不滿和欲出世脫俗的心情。眾所周知,陶淵明辭官是因為“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不肯向權貴低頭,而掛冠歸隱走向了隱逸之路?!笆琅c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表現(xiàn)出對黑暗現(xiàn)實的完全絕望。
我們探討了中日兩國隱逸文學作者隱逸的理由,可見身在亂世辭官,要逃離俗世,擺脫束縛,追求身心自由是中日兩國隱逸作家的共同之處。日本的吉田兼好具有追求佛教和無常,尋求自由的明確目的,換言之是為求道而積極脫俗。盡管他追求的并非是百分之百的佛教,或者可以稱為帶有日本特色的佛教、道教、儒教的混合教義,但是他似乎在求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為了求道吉田兼好也并沒有完全脫俗,在《徒然草》中他議論了大量的俗事,最后成為嚴格意義上的 “市井隱逸者”。與此相反,與吉田兼好積極脫俗求道相比,嵇康和陶淵明可以說是消極逃避,即出于對所處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失意而要擺脫束縛,換言之是以脫俗、擺脫束縛為重點。嵇康和陶淵明雖然表面上或稱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故君子百行,殊途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論。”好像他們生性就不愛做官,但實際上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政治太黑暗,官場太險惡,不得已而為之?!半[”和 “逸”均為潛藏、藏匿、遠遁之意?!兑?·坤·文言》中有“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論語·泰伯》中有“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說明社會黑暗、天下無道是隱逸的要因。逃離這種黑暗,保全自身的品格才是重點所在。至于脫俗后是否專一求道,那則是另外的問題了。
日本的隱逸生活可以說是閑居生活或草庵生活,遠離人煙,斷絕世俗,在山中造一簡單的草庵,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既不必為社會上的束縛所困擾,也不會為人間俗事而心煩,同時也不必像出家人那樣為清規(guī)戒律所拘束。一般來說,清貧是困擾隱逸生活的一大難題,與中國的嵇康和陶淵明相比,吉田兼好似乎沒有太受貧困的困擾。據(jù)櫻井好朗等學者考證,剛隱逸時吉田兼好曾經(jīng)花文錢90貫購買了一町(9 918平方米)水田,以其收益支撐生活?!锻饺徊荨分袑τ谒欠窆麤]有詳細的記載,看來不是親耕,只是租借他人。后來他將水田半賣半贈,以文錢20貫轉給了寺院。這期間他曾向一位叫頓阿的人借過錢和米被拒絕,最后他只能走入社會,以教他人作和歌為生。吉田兼好之所以未在長期隱居生活中窮困潦倒,可能是因為他一直受到故鄉(xiāng)親屬或隱居附近寺院的照顧,這從他的《故鄉(xiāng)難忘》的書狀中可見一斑。接受同族接濟和社會扶持也是當時日本隱居者生活的特點。
而嵇康和陶淵明似乎沒有吉田兼好那么幸運。他們都是有家室的人,必須養(yǎng)家糊口,為此必須自己勞動。據(jù)《晉書》介紹,隱士們或耕地,或采藥,或釣魚,或開私塾,謀生手段各種各樣。陶淵明就是“濁酒一杯、鋤頭一把”,“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特別是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為人們再現(xiàn)了他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從事農業(yè)勞動的生活情景。對他來說,清貧和自立是一種美德。陶淵明視田園耕作為樂,每每都在詩中提到。但另一方面他也不得不為自然災害、歉收、饑饉所困擾,以至于“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鳥遷”。他在《與子儼等疏》中寫道:“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對讓孩子從小開始受苦和辛勞感到自責。嵇康采藥看來也是維持生計的手段。
隱逸生活中的另一個問題是精神寄托。隱逸山中,周圍無他人,自然會寂寞。吉田兼好雖然也表露過見到來自于俗世的客人后難以抑制的寂寞,但是似乎要超脫得多。雖然是隱居生活,但是精神生活還是很豐富的,特別是他圍繞俗世寫了大量的隨筆,奇談珍傳、琴棋書畫無所不涉,甚至包括婚喪嫁娶等。據(jù)日本《太平記》記載,因其“能書”甚至代人寫過情書。
中國的嵇康和陶淵明在精神生活方面沒有吉田兼好那么超脫。雖然他們均隱逸起來,但是并非完全忘記俗世。受儒教影響,仍然將人世為官視為真諦。隱居并非真正出于本愿,而是不得已而為之。隱淵明在詩中寫出了對于這種不遇和失意的悲哀:“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眱A訴了隱居與世隔絕的悲哀與反省。嵇康在因呂安事件牽連入獄寫的《幽憤詩》中流露出對于性格和處世方法缺陷的強烈反省:“唯此褊心,顯明臧否”,以致“謗議沸騰”。陶淵明為了忘卻寂寞與悲哀,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忘憂物”,以圖醉酒忘世:“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p>
隱居生活接觸的是自然。在自然觀方面,中日兩國文學家也有不同的認識。對吉田兼好來說,自然最好是與俗世隔絕,沒有人打擾的地方。石田吉貞在《中世草庵文學》一書中指出,中世隱居者的草庵一般是在山中或山角,以山角居多,前面往往是一片原野,周圍要有清清的溪流或清泉,讓人能聽到潺潺流水聲??梢婋[居者非常重視周圍的自然。他們以自然為伴,詠頌大自然的美麗,力圖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如吉田兼好在《徒然草》第11段中描述了一個草庵:“十一月,過栗棲野,入一山中時,遠見一草庵,踏開青苔細徑通之,甚寂。唯落葉所埋水道有聲。菊花、紅葉散于伽棚,才知有人居。此境竟有居者,甚嘆。然對面庭中一柑樹,果滿枝,被嚴圍,稍少興。莫如無此樹。”在吉田兼好看來,沒有一點人工痕跡的自然、不帶人間色彩的自然才為真正的自然。
中國隱逸文學家筆下的自然與此稍有不同。嵇康非常喜歡自然,“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陶淵明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他們喜歡的自然并非要遠離俗世,陶淵明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強調的自然并非遠離社會,而是遠離官場,并非距離上離開塵世多遙遠,關鍵看心中是否堅定。
通過中日兩國隱逸文學家的生活比較可以看到,把閑居作為追求自由、保全自身的場所,以自然為鄰,過悠閑生活,為撫慰寂寞失意之情而有志于文學,借詩歌抒發(fā)內心的不滿與感懷是中日兩國隱逸文學的共同之處。但在現(xiàn)實生活方面,中國文人的生活似乎更為清貧,吉田兼好孑身一人毫無生活牽掛,沒有為生計奔波的痕跡。在自然環(huán)境方面,吉田兼好似乎更喜歡遠離人境,不受世塵污染的現(xiàn)實自然,喜歡靜的自然,視融于自然為樂。中國隱士追求的則是動的自然,他們或游或觀或勞,要養(yǎng)家糊口,還要撫平內心失意和不得志的創(chuàng)傷。
我們以日本的吉田兼好和中國的稽康和陶淵明為對象,探討了中日隱逸文學的異同。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在受中國古代隱逸思想影響以及隱逸觀、隱逸生活等方面有諸多相同之處。但由于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兩國的隱逸文學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可以說這些異同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和隱逸文化現(xiàn)象。
[1]小林智昭.無常感の文學[M].弘文堂アテネ新書, 1959.
[2]桜井好朗.隠者の風貌[M].塙書房塙選書, 1967.
[3]石田吉貞.中世草庵の文學[M].北沢図書出版, 1970.
[4]石田吉貞.隠者の文學——苦悶する美[M].塙書房塙新書, 1969.
[5]西田正好.無常の文學[M].塙書房塙新書, 1975.
[6]目崎徳衛(wèi).數(shù)奇と無常[M].吉川弘文館,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