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英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自認為課上對文章的分析比較透徹,各種題型的審題、解題方法與技巧也講得相當?shù)轿?,可是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題學生還是失分很多。我們往往會埋怨學生,批評他們上課沒有認真聽,課后也沒有認真復習,但批評之后又怎么樣呢?學生的考試還是沒有什么起色。因此,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語文教學,發(fā)現(xiàn)最大問題在于學生根本沒有讀懂文章,因此答題時好多都是一些猜測,自然得分率就比較低。歸根到底在于我們平時教學中常常以教師自己的講解替代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那么,怎樣才能引導學生自主地解讀文本呢?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1.抓文眼 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能看出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這句話也同樣使用于一篇文章,抓住文眼能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我都是帶著學生抓住文中的景物描寫來分析祥子的處境,最后的結果是學生只是程式化地了解了景物描寫的作用,并沒有深入體會祥子的悲慘遭遇。經(jīng)過了一系列反思之后,我發(fā)現(xiàn)先從祥子的生命狀態(tài)入手考慮更能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于是我讓學生分小組去找最能反映祥子生命狀態(tài)的詞語,然后再讓他們進行比較,最后我們篩選出了“掙命”這樣一個詞語。那這個詞語究竟什么意思呢?我再讓學生去查詞典,發(fā)現(xiàn)它的意思是“為活命而掙扎”。接著提問:為什么說主人公祥子在為活命而掙扎,而不是為提高生活水平而奮斗呢?這個問題一出現(xiàn),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了。有的同學說“天氣那么熱,很容易中暑的,而祥子還在拉車”,有的說“雨那么大,根本睜不開眼睛,邁不開步,這樣長時間在雨里,萬一得了傷寒怎么辦”,還有的說“祥子已經(jīng)夠可憐的了,卻還得不到坐車人的同情”……隨著學生的討論和回答,謎底層層揭開,景物描寫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這樣的課堂設計思路就好像作文中的倒敘法,更能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更能讓學生的內(nèi)心隨著主人公的遭遇而跌宕起伏,從而達到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的共鳴??梢?,抓文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角色換位法 我們現(xiàn)在提倡打造高效課堂,所謂的高效課堂并不僅僅單純指課堂容量的大,更指目標的達成,學生的情感體驗。一個缺乏學生情感體驗的課堂,怎么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呢?我認為調(diào)動學生情感體驗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角色換位法”,即將文中的某個角色換成自己,試想一下自己就是文中那個人會怎么樣。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文章中寫到了一個坐車的人,一般我們都會抓住對這個人的描寫來分析他的人物形象,但學生并沒有真正投入。于是我就設計了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坐車人,你坐了祥子的車,面對當時的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同樣是坐車人,你又想對文中的這個坐車人說什么?問題剛提完,就有學生七嘴八舌說開了“我坐一會兒就下來,幫著祥子把車拉回家,然后再多付點錢給他,因為在這種天氣下拉車實在太難了,更別說拉一個人了”,“我壓根兒就不會坐他的車,直接給他錢得了?!薄斑@坐車的,難道你的心是鐵打的嗎?你沒看到祥子拉車的艱難嗎?”……經(jīng)過這一輪的討論和回答,學生不僅體會到了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而且還感受到了作者對當時勞動人民的同情。這樣的角色換位法無疑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讓他們體會到了我們新社會、新生活的美好。
3.改動原文法 新課程的教學往往提倡課文鏈接,其中有課內(nèi)與課內(nèi)的鏈接,課內(nèi)與課外的鏈接,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所說的比較閱讀法,這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去理解課文,并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如課文《窗》的結尾就是這篇小說的點睛之筆。但怎樣來讓學生體會這種結尾的妙處呢?在教學時我摒棄了以往就事論事的方法,將文章的結尾改成了“他看到的果然是一個美麗的公園”,然后要求學生將兩種結尾加以比較,看看哪一種更好,為什么?經(jīng)過學生一番認真的比較,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用改后的結尾,那結果顯得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那位不靠窗病人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達到了損人利己的效果,文字傳達出來的是作者對這種自私自利的人的一種批評,但對學生而言沒有明確的價值指向。而本文的結尾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原來窗外美麗的公園都是靠窗病人強忍著身體的疼痛為同伴想象出來,更可以看出他的美麗無私的心靈,而那位見死不救的病人最終也未能如愿,這樣的結尾顯然對這種人構成了無情地諷刺。同樣的窗外,在善良無私的人看來它竟是一個美麗的公園,而在靈魂丑陋的人看來,它卻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這就告訴我們的學生一個道理: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顯然本文的結尾更能發(fā)人深思,能激發(fā)起學生助人為樂的愿望。這種“改動原文法”有助于學生能更好地鑒賞文章的藝術美。
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去探索文本解讀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讀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