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堂
四川儀隴縣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于土門鎮(zhèn)光華村一社包爾梁東漢崖墓內清理出陶水田模型。其捏塑而成,泥質為灰褐色,火候較高。陶田呈長方形,敞口,寬平沿,斜直壁,淺腹,平底。四周有2—3厘米寬邊。隔梁把陶田一分為二,隔梁開缺口,其中一塊區(qū)域又被縱向平行的兩條細隔梁分隔成大小不一的三塊區(qū)域。整個陶田分三田一塘,田內有埂,捏塑有龜、魚、蟾蜍和田螺。陶田長31.5厘米,寬13.2厘米,高4厘米。
陶水田模型中一龜正往中間一田爬行。陶龜為泥質灰陶,首微抬,隆背,背部素面,四足縮入龜甲內,呈匍匐狀。在中部田中有魚一尾和蟾蜍一只,都向水塘出水方向游去。其中魚為灰陶,乳白色陶衣,其外再抹一層灰褐色陶衣。陶魚身體較粗壯,頭長頸寬,圓眼,高脊,翹尾,腹鰭和背鰭短而高,尾鰭寬而長。魚是守護天堂仙境的神靈,繁殖能力強,又與“余”音同,其寓意應是對永恒的追求,祈求長生不老,起死回生。
在中間一陶田內,陶蟾蜍蹲伏于方形陶座之上。尖嘴,瞪眼鼓腮,前肢曲蹲,后肢與臂部著地。蟾蜍造型逼真,形態(tài)生動,雕刻手法純樸、簡潔,反映了漢代四川民間藝人以刀代筆且運用自如的精湛技藝?!短接[》卷九百四十九引《春秋運斗樞》說:“蟾蜍為月精”,又引張衡《靈憲》曰:“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嫦竊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反映了古人認為蟾蜍是天上月神,嫦娥化身,可以升天成仙的思想?!痘茨献印ふf林》有“月照天下,蝕于蟾蜍”之說,把月亮的盈虧現(xiàn)象,視為月亮死而復生,又賦予蟾蜍起死回生的神力,這里反映了墓主幻想靈魂能夠飛升成仙和在仙境中繼續(xù)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
臨水塘一田內有田螺正在蠕動。塘堤頂面開放水缺口,堤壩下部設有水閘,和兩千年后的四川所建塘堰的設施一樣。包爾梁漢代崖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和成都市新都區(qū)東漢崖墓HM3:29水塘形制相似,塘內皆捏塑魚、龜、蟾蜍和田螺等水產(chǎn)動物。[1]其動物模型與成都曾家包東漢畫像磚石墓清理出陶蟾蜍、陶青蛙、陶魚、水甲蟲等水中動物模型極其相似。[2]綿陽柏樹山M1的水塘模型里有螺、龜、蛙、泥鰍等陶俑,[3]形象皆與包爾梁崖墓出土陶田模型內相同陶形大致相同。
綜上所述,漢代四川地區(qū)崖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簡單,大多為單一的方形,并在中間施以一泥條加以間隔,其內捏塑魚、龜、蟾蜍、田螺和蓮荷等水產(chǎn)動植物。如雙流華陽鄉(xiāng)沙河村崖墓出土陶田呈長方形,灰褐陶,中間以陶埂一分為二。[4]綿陽朱家梁子東漢崖墓M3:9水田模型內有陶魚和泥鰍,內部被一隔梁一分為二,M6:24水田模型內底中部有一隔梁將水田一分為二,隔梁中間設有溝槽,其內捏塑陶田螺和陶魚。[5]四川宜賓橫江鎮(zhèn)東漢崖墓M5:40水塘模型呈長方形,塘內有埂,捏塑有田螺、菱角、蛇、魚類和蓮荷。[6]
包爾梁崖漢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內捏塑龜、蟾蜍、魚、田螺等水族形象生動,造型準確,具有一定藝術性。陶田模型作為“實物”隨葬,表現(xiàn)出仿造生前社會愿望和財富占有意識,寄托了死者的希望和夢想:富人希望死后繼續(xù)擁有生前的財產(chǎn),窮人夢想死后擁有這些財富。筆者推斷,此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可能與當時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息息相關。隨著東漢莊園經(jīng)濟自給自足程度的提高,人們的觀念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埋葬中逐漸用明器取代實物。東漢崖墓里普遍用陶房莊園、陶倉、陶車馬廄圈、陶水田模型作為“實物”隨葬。包爾梁崖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極其生動地真實反映了東漢時期川東北地區(qū)農業(yè)生產(chǎn)情況,是東漢時期四川農田水利建設和水產(chǎn)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情況的縮影,是研究漢代農業(yè)和生活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注釋:
[1]成都文物考古所、新都區(qū)文物所:《成都市新都區(qū)東漢崖墓的發(fā)掘》,《考古》2007年第9期。
[2]成都市文物管理處:《四川成都曾家包東漢畫像磚石墓》,《文物》1981年第10期。
[3]唐光孝:《綿陽崖墓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00年第6期。
[4]李加鋒:《雙流華陽鄉(xiāng)沙河村崖墓發(fā)掘簡報》,《四川文物》1991年第6期。
[5]綿陽博物館、綿陽市文物稽查勘探隊:《四川綿陽市朱家梁子東漢崖墓》,《考古》,2003年第9期。
[6]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四川宜賓橫江鎮(zhèn)東漢崖墓清理簡報》,《華夏考古》,2003年第1期。
作者單位:四川儀隴縣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