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家和文學形象都根植于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東西方文學作品的比較,能夠揭示不同文化觀念和行為選擇的經(jīng)濟根源和文化根源?!冻啾谫x》和《魯濱孫漂流記》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中西方思想觀念和人們行為方式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對于深刻認識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有獨特的價值。
關鍵詞:蘇軾;魯濱孫;文化;比較
蘇軾和魯濱孫,一位是華夏名垂青史的偉大詩人,一位是世界文學人物長廊中家喻戶曉的人物,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地域上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是兩個人物的命運卻頗為相似。他們都有非凡的抱負,對未來充滿憧憬;都一度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深陷絕境;并且他們都最終順利走出人生的低谷,迎來了燦爛的人生。曼德拉曾經(jīng)說過:“人生的輝煌不在于永不墜落,而在于墜落后的再度升起?!彼麄円源鬅o畏的勇氣,以超然物外的智慧,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收獲了厚實的人生。他們無與倫比的奮斗精神及對逆境的獨特看法,對高中學子富有勵志教育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特立獨行的個性,閃耀著東西方文化的光芒。通過他們,我們似乎能夠感受到東西方文化不同的特質。
一、職業(yè)選擇凸顯東西方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
逐利是人的天性。自從有了商業(yè),人們開始狂熱地追求金錢;伴隨國家的出現(xiàn),人們對權力展開了角逐。在法制不健全的社會里,權力與財富之間可以相互轉換。當權者控制、分配社會資源,可以聚斂財富;財富擁有者可以用金錢腐蝕權力,分享權力。蘇軾追求權力,魯濱孫追求財富,反映了東西方社會對權力和財富的不同態(tài)度。
蘇軾把從政作為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主要途徑,他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通過了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由于官場傾軋,新派與舊派之間激烈斗爭,蘇軾淪為官場斗爭的犧牲品?!盀跖_詩案”,差點讓蘇軾身死異鄉(xiāng)。蘇軾出獄后,被發(fā)配到黃州。在流放期間,他對權力的追求初衷不改。前后兩篇《赤壁賦》,是蘇軾在黃州時期兩次舟游赤壁時所寫。在《前赤壁賦》中他在追尋生命的永恒價值。如何在短暫而充滿風險的生命中追尋生命的永恒價值?他似乎看透紅塵,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曹操、周公瑾“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托遺響于悲風”。一個“哀”字,一個“悲”字,折射出他惡劣的心境,他在變化無常的仕途中,曾經(jīng)一度迷失了自我?!拔┙现屣L,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看似很超脫,但是這種超脫是暫時的。他寄情于山水、詩賦,暫時忘卻了官場失意給心靈帶來的傷痛。當官場風云突變,他再次獲得施展自己政治才華的機會時,大量的應酬詩充斥詩集,一種漂泊后稍事安定的自滿自足的心情常有流露。他因仕途順意而心情愉悅,因仕途受挫而悲意濃烈,這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的心路歷程。
為什么蘇軾會選擇入仕這條道路作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唯一路徑呢?這與我國傳統(tǒng)社會里權力的獨特價值密切相關。自秦漢以來,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作為政策執(zhí)行者的官吏,掌握著社會資源的支配權,潛在的收益非常巨大。為了防范崇尚自由平等的商人階層威脅統(tǒng)治,封建政府一貫實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封建政府重視農(nóng)業(yè),這是因為農(nóng)民是封建義務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穩(wěn)定直接關系到政權的長治久安。重視農(nóng)業(yè),但是農(nóng)民卻非常貧困,這是不爭的事實。工商業(yè)發(fā)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財產(chǎn)安全在封建社會得不到有效保護。漢武帝時期的告緡令,讓富商大賈頃刻間灰飛煙滅;再加之社會治安環(huán)境惡劣,商旅安全也是困擾工商業(yè)健康發(fā)展的瓶頸。在士農(nóng)工商四個社會等級中,唯有入仕一途才能獲得風險較小的巨額財富,也唯有入仕一途才能享有較高
的社會地位,并實現(xiàn)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
抱負。
而笛福筆下的魯濱孫則不同,驅使他隨帆船駛向充滿兇險未知旅程的唯一動因,那就是一夜暴富?!澳欠N邪惡的力量驅使我離家出走:我年少無知,想入非非,妄想發(fā)財”。在資本主義蒸蒸日上的英國,金錢的價值更加為人們所看重。莎士比亞很早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金子?貴重的、閃光的、黃澄澄的金子?不,是神呦!它能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邪惡變成善良,衰老變成年少,怯懦變成英勇,卑賤變成崇高。它能使懶惰變得可愛,偷竊變得光彩。讓竊賊高居元老院,聲勢顯赫,受人跪拜。它給人老珠黃的寡婦領來求婚者,使那瘡口流膿、被人厭惡地趕出病院的女人恢復五月香花一般的青春,能使冰炭一般難容的人親密起來,強使他們彼此接吻!啊,你這心靈的試金石!”
魯濱孫出生于1632年,時值新航路開辟一個多世紀,新航路開辟所帶來的商業(yè)革命,為充滿冒險精神的人們攫取巨額財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事實也是如此,魯濱孫18歲時迎來人生的首航,經(jīng)歷暴風雨的洗禮,他以40英鎊的資本,購買玻璃球之類的小玩意兒,到非洲西海岸做生意,賺取了300英鎊,是成本的7.5倍。第二單生意是他流落到巴西,買了一個種植園,托一個船長從歐洲帶了一些生產(chǎn)生活的必需品,他把其中的一部分以原價四倍的價格賣掉。正當種植園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又再次嗅到了商機。由于西班牙壟斷了黑奴貿(mào)易,導致黑奴價格畸高,走私黑奴可能獲得的利潤讓原本在種植園上坐享其利、擁有可以期望的美好未來的魯濱孫激動不已,他稍作猶豫,就做出了讓他一輩子后悔的決定。一夜暴富是魯濱孫的人生信條。出身中產(chǎn)階級的魯濱孫之所以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命運交付于未知風險的大海,除過海上貿(mào)易能夠快速積聚財富以外,還有深刻的社會根源。新航路開辟以后,英國處于新航路的中心線上,海外貿(mào)易興盛。英國統(tǒng)治者采取重商主義政策,為海外貿(mào)易發(fā)展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1651年克倫威爾政府《航海條例》的出臺,沉重打擊了執(zhí)世界貿(mào)易牛耳的荷蘭,更是為英國的海外貿(mào)易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長期的商業(yè)活動所生發(fā)出來的契約精神,更是維系海外貿(mào)易健康發(fā)展的關鍵。魯濱孫曾把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中的100英鎊存在船長妻子那里,船長死后,她妥善保管魯濱孫的財產(chǎn),直到30年后再見到魯濱孫,她講究誠信的人格魅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在英國人心里根深蒂固。魯濱孫在去非洲從事黑奴貿(mào)易之前,他認真地處分了自己的財產(chǎn)。一旦他在航行中遇難,曾經(jīng)對他有救命之恩的船長作為他種植園和財產(chǎn)的全權繼承人,一半財產(chǎn)歸船長,另一半寄到他在英國的家里。雖然后來魯濱孫失蹤長達20余年,但是他還是根據(jù)以前的約定取回了自己的財產(chǎn)。一瞬間,魯濱孫又成為坐擁5000英鎊的富翁,并且在巴西擁有一份不小的產(chǎn)業(yè)。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法治精神和契約精神,個人私人合法財產(chǎn)得不到有效保護,魯濱孫的創(chuàng)富熱情被壓抑而不再富有冒險精神。
在東西方文化中,權力和金錢的價值是不同的。蘇軾和魯濱孫不同的職業(yè)選擇,反映了東西方不同時代人們迥異的價值觀念。
二、劫難中的心靈救贖凸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質
身處逆境,我們如何安頓自己的靈魂?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強烈反差中,我們如何彌合鴻溝?蘇軾置之死地,他是如何度過重重危機?流放期間,他用什么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魯濱孫孑身一人,深陷孤島,在呼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的困頓中,他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心路歷程?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遭遇,又是如何以超乎尋常的堅韌與無與倫比的勇氣重新叩開生命之門,而再次彰顯生命的華彩?唯一的答案就是東西方獨特的文化給他們提供了克服艱難險阻的精神食糧!
蘇軾因才見用,因黨爭而下獄?!盀跖_詩案”平息后,蘇軾被貶到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人身不自由,且不能參與政事。對于一個封建社會的儒士來說,入仕是唯一能夠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慘遭如此重大的變故,蘇軾如何平息心理上的落差,保持身心健康呢?《赤壁賦》記錄了他調適自己內心糾結的心路歷程。明月清風、良辰美酒、江水平靜如畫,美好的景色讓他暫時忘卻了心中的煩惱。但是赤壁的歷史往事不經(jīng)意間就輕易地擊碎了他輕松恬適的心情,他浮想聯(lián)翩,那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如過眼煙云,在歷史長河的滌蕩下,只殘留下一鱗半爪的記憶。想想自己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不覺悲從心來。但是,另一個自我馬上出現(xiàn),糾正他思想的偏差。天地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月有陰晴圓缺,滔滔江水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但是月兒缺了又圓,圓了又缺,周而復始,變化中存在著永恒;江水東逝,一刻也不停息,自有規(guī)律支配。順應時勢,享受這宜人美景,聽著美妙絕倫的風聲,看著如畫的江山,這未嘗不是一種美?!扒曳蛱斓刂g,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边@種順其自然的道家哲學觀和“隨緣自適、與世無爭”的佛教哲學為蘇軾撫平心靈創(chuàng)傷、戰(zhàn)勝消極思想無疑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于是,消極的自我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自由切換中復歸于平靜,淡定、平靜、喜悅的情緒又主宰了他的心靈。
嚴酷的暴風雨擊沉了航船,魯濱孫非常幸運地存活下來并成功登上荒島。孤獨與恐懼襲來,魯濱孫感到沮喪與無助。多少次,他很難接受這種命運安排,他一想到要孤苦伶仃,在凄涼中了卻余生,眼淚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他問蒼天,為什么要作踐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生靈?為什么讓他如此孤立無援?但是他不斷地調節(jié)自己的認知,不斷安慰自己,自己活著已經(jīng)夠幸運的了,并且自己從沉船上獲得不少有用的東西,這些資源夠自己使用。但是,僅靠自己的心理調節(jié)還是遠遠不夠的。他雖然是基督教徒,但是對上帝的信仰并不虔誠,直到他患上瘧疾,發(fā)著高燒,無法入睡,他感到死神的降臨,他才第一次祈禱上帝。他終于從大病中挺過來了,他把自己的再生看作上帝的恩賜,從此,他真正地信奉上帝,他從虔誠的宗教信仰中獲得克服一切艱難困苦的精神力量。他時不時地會陷入精神崩潰的邊緣,他一想到被困到荒無人煙的荒漠,茫茫大海就像監(jiān)牢一樣使他永無出頭之日時,他會扭扯雙手,像小孩一樣的大哭,或者長吁短嘆,兩眼死死盯著地面,一兩個小時一動不動。每當他陷入這種無助、癲狂的狀態(tài),他會認真閱讀《圣經(jīng)》,并把讀到的話與自己的境遇相聯(lián)系,從中得到安慰。一天早晨,他心情十分低落,當他看到了《圣經(jīng)》上的這句話“我絕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他立刻覺得這話是對他說的,于是他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勵,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堅定信心。對上帝的信仰,使得他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下存活下來,并獲得了重返家園的機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給處于困境中的蘇軾和魯濱孫提供了精神支柱,撫平了他們內心的創(chuàng)傷、愉悅了他們受傷的心靈,給從云端墜落下來的蘇軾和魯濱孫重新升起的機會,而傳統(tǒng)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價值也在生命個體的頑強與堅持下獲得了進一步彰顯,分別體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丹尼爾·笛福.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魯濱孫漂流記.金長蔚,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07.
[2]張明華.一處景觀 兩樣情懷:蘇軾《赤壁賦》與《后赤壁賦》比較閱讀.中學生閱讀:高中版,2006(01).
[3]馬晗敏.寄情山水 抒發(fā)胸臆:試析《前赤壁賦》中蘇軾對人生的思考.甘肅教育,2012(05).
[4]向勇光.清風明月,情景共適:淺析蘇軾之《赤壁賦》.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49).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