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言語行為主體的語用研究

2013-12-24 06:07卜杰民
大學英語(學術版) 2013年2期
關鍵詞:行為主體人稱第一人稱

卜杰民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東陽322100)

引言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英國哲學家J.Austin。Austin根據(jù)不同的語言功能將話語分為陳述性話語(constatives)與行事性話語(performatives)兩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三分說: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為(post locutionary act)(Austin 1962)。美國語言哲學家Searl繼承并發(fā)展了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指出言語交際的最小單位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單詞或者句子等單位,而是言語行為,言語交際過稱是一個接一個的言語行為過程,每個言語行為都體現(xiàn)了說話人的意圖,是說話人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則實施自己想要實施的言語行為。Searl對言語行為進行了分類,對言語行為的不同類型和范疇以理論上的說明,奠定了言語行為理論在語用學中的重要地位(Searl 1969,1975)。

Searl的言語行為理論解決了如何以言行事的問題,但是沒有提及誰行事的問題和行事主體對言語行為功能的制約作用,既言語行為主體的語用功能問題。言語行為主體是指能夠實施和完成言語行為的社會人,是言語行為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離開了言語行為主體,言語便不存在,語言將化為烏有。離開了使用語言的人,一味去研究語言內部的構造和部件,既不能很好地解決人們使用語言的實際問題,也難以將語言內部構造搞清楚。因此,對言語行為理論中的言語行為主體的研究,既有助于完善言語行為理論,也有利于得體地使用語言,具有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國內外有關這方面的文獻還不多見。本文擬從語用的角度,對言語行為主體的范疇、語言形式、語用角色與人稱的匹配和語用影響進行探討。

1.言語行為主體的范疇

語言學家Sassure在研究語言的符號體系時,已經開始關注言語行為主體這個概念。在Sassure的思想中,言語活動是一個“聲音/思想一思想/聲音”的過程:聲波由說話人之口傳到聽話人之耳;當聲波經聽話人之耳進入大腦后便借助其與說話人所共有的語言知識,還原成相對應的思想。如說話人再要表達思想,則再重復上述過程,從而構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模式,言語活動得以繼續(xù)進行。Sassure把言語活動視為一種心理感應過程,注意到言語活動牽涉不止一個行為主體,而是兩個行為主體的往復作用。但是,在索緒爾的言語活動循環(huán)模式中,過分強調思想與聲音的轉換關系,實際上并未有效地開展對于信息傳遞不同主體互動關系的研究(索緒爾 1996)。

美國信息學家Shannon&Weaver認為,信息的活動是一種“信源——編碼——信道(噪聲)——解碼——信宿”的線性傳遞過程。在這一模式中,Shannon&Weaver既有效地解釋了信息傳遞過程中不同主體的作用,也解釋了信道以及噪聲與信息傳遞的關系。他們的信息傳遞主體更多的是一種機械性的裝置而非社會性言語行為主體的存在(沃納·賽佛林 2000)。

圖1 Leech言語交際示意圖

英國著名語用學家Leech(Leech 1983)則從人類言語交際的角度從三個層次揭示了言語活動中言語行為主體的作用關系及其作用過程。他認為,在言語活動中,第一層次首先是交際雙方的人際關系,包括社會地位、社會關系等,它們制約著雙方在交際時候的內容選擇、語碼選擇、語言形式的選擇,以及制約著雙方在編碼解碼過程中所依賴的語用規(guī)則;第二層次是交際雙方的信息交流,包括言語意圖、聽者推理反應等。它們主要依據(jù)雙方的語言知識和社會知識;第三層次即交際雙方的語篇實現(xiàn),也就是雙方溝通的語言符號(Leech 1983)。Leech認為語言在交際時按照說話人的編碼—聽話人的解碼順序進行的,1—2—3是說話人(作者)的編碼過程,4—5—6是聽話人(讀者)的解碼過程。1-6表示人際關系,2-5表示信息交流,3-4表示語篇實現(xiàn),如下圖所示:

Leech的言語交際框架把言語行為主體視為社會人,勾畫出了在言語交際中的言語行為主體的信息處理過程。但是言語行為所牽涉的言語行為主體是否就只是限于交際雙方?言語行為主體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關系是怎樣的?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對言語行為語言選擇的語用影響是如何的?本文擬以日常語言作為研究語料,從言語行為主體的語言形式、言語行為主體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關系、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語言選擇的語用影響三個方面對言語行為主體的語用問題進行探討。

2.言語行為主體的語言形式

日常語言作為語料資源,構成了分析言語行為的語言資源,因而也構成了分析言語行為主體的語言資源。所謂的日常語言,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實際使用的語言,從小孩到老人都使用的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語言蘊含著表達言語行為主體的語言,這是因為自然語言在滿足人類交際言語行為的需要中發(fā)展起來的,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類交際的需要。人類交際行為是言語行為主體通過言語進行的,即言語行為主體以言行事,是實施言語行為和接受言語行為的統(tǒng)一。實施言語行為的人、目標接受言語行為的人和非目標接受言語行為的人都是言語行為主體,它們分別對應的是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人稱代詞系統(tǒng)是自然語言中關于言語行為主體身份的最直接而最概括的表示。換言之,自然語言的人稱代詞系統(tǒng)是言語行為主體的語言形式明白而有效的揭示。

自然語言的人稱代詞系統(tǒng)包括:我、你、他(她)、我們、你們、他(她)們、我自己、你自己、他(她)自己、我們自己、你們自己、他(她)們自己。自然語言人稱代詞系統(tǒng)蘊含了以下三方面的內容:(1)第一人稱、第二人稱還是第三人稱。(2)單數(shù)還是復數(shù)。(3)自指、對指、他指還是反身自指。

自然語言人稱代詞的單數(shù)是言語行為主體的基本語言形式。人稱代詞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在言語行為中的最基本的語用功能是什么呢?由基本的語用功能派生的基本角色定位又是什么呢?

2.1 第一人稱“我”既是言語行為的實施主體,又是言語行為的驅動主體。

第一人稱“我”是自然語言人稱代詞系統(tǒng)最基本的人稱,言語行為也是以第一人稱“我”作為參照系組織的。在直言言語行為中,我不僅是說者,而且也是說的信息的提供者;我不僅是說的實施者,也是說的驅動者。俗話說“我寫我所思”、“我思我所行”就很好地說明了我不僅是說的內容的提供者,而且也是做的行為的驅動者。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人稱“我”是言語行為實施主體和驅動主體的統(tǒng)一。但是在轉述行為和代言行為中,問題就發(fā)生了變化。在轉述行為中,引述是直接引用別人的話,而轉述則是轉達別人說的話。 因此,引述句改為轉述句時,說話人即第一人稱“我”要改為第三人稱“他”或“她”。 如:張童說:“我一定要堅持長跑鍛煉”轉述句則為:張童說,他一定要堅持長跑鍛煉。代言行為則是依靠說話人自身凝聚的魅力、能力、社會地位,進而通過情感遷移轉述第三者的交際意圖。例如:“我代表我的同事向你表示感謝”。在這兩種言語行為中言語行為實施主體和言語行為驅動主體是分離的,說話人是第一人稱“我”,驅動者是“我的同事”,既第三人稱“他/她”。

任何言語行為主體都是多種社會身份的復合體,第一人稱“我”也是如此。在對第一人稱“我”的認知方面,會出現(xiàn)以下的情況:“我”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我”是直言人還是代言人/轉述人?“我”是單一身份還是復合身份?如果是復合身份,“我”的第一身份與第二身份的關系如何?“我”的社會身份是否得到聽話人的社會認同。對這些情況的認知,影響言語行為的語用效果。如果是老板在工作場所對他的一位員工說“如果你再遲到的話,我將解雇你”,這位員工就會遵守制度,不再遲到;如果是老板在大街上對同一個員工說這句話,這位員工就會丈二和尚摸不作頭腦,不之所云。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和“你”身份關系是不一樣的,前者是“老板-員工”關系,話語會產生工作職權的語用效果,后者 “我”和“你”的關系則是“同事-同事”關系,不會產生這種工作職權的語用效果。因此,言語行為主體的身份定位和身份認同是理解言語行為語用效果必須考慮的因素。

2.2 第二人稱“你”既是言語行為的行為受體,也是言語行為的接受主體。

任何言語行為都有聽話人。有誰說的問題,就有對誰說的問題,這就是言語行為受體“你”的問題。在言語行為中,第一人稱“我”說什么,怎么說,要看聽話人“你”的身份和“你”的認知?!拔摇彼f的只是交際的半成品,最后的實現(xiàn)則取決于“你”的認知和理解。在言語行為實施中,就言語行為主體中的聽話人“你”的預設而言,要考慮以下的因素:“你”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你”是在現(xiàn)場的還是不在現(xiàn)場的?“你”還是“你們”?如果是“你們”,是同類的還是異類的?“你”是單一身份還是復合身份?“你”和“我”的身份地位是如何的關系?

對這些問題的選擇,也會影響言語行為的語用效果。例如在某超市入口處的告示“本超市裝有攝像頭,請保持微笑”。該告示注意到了接受者的異類性。對普通購物顧客來說是禮貌的請求,對圖謀偷竊者是一種警告。有如:“本超市與110聯(lián)網”,對普通購物顧客可能會熟視無睹,對失竊需要幫助的人來說,提供了一種幫助,對意欲行竊者是一種威懾。

2.3 第三人稱“他”既是言語行為的旁聽主體,也是言語行為的核查主體。

在言語行為中,第一人稱“我”和第二人稱“你”是說話人和聽話人,是言語交談情景的參與者。除聽話人和說話人以外的第三方則是旁聽人。任何言語行為一旦實施,除了要面對說話人希望面對的接受者(目標接受者)以外,還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還有一個(群)說話人不希望面對的接受者(非目標接受者),非目標接受者對言語交際起著旁聽、監(jiān)督和核查的作用。俗話說“隔墻有耳”,正是提示言語行為中第三方的存在以及對于言語行為的影響。

以廣告語言為例。廣告語言的目標接受者自然是消費者,廣告還會受到非目標接受者如工商行政部門和社會的監(jiān)督,以避免廣告商作出有損社會和消費者權益的不良廣告。例如555牌香煙廣告語“超凡脫俗,醇和自然”能夠吸引吸煙者,但是廣告詞與吸煙有損健康的事實不符,自然要受到工商行政部門的處罰和社會輿論的非議。比如男科廣告語“專業(yè)品牌男科,成就健康男人”,工商行政可能會核查醫(yī)院的資質,看是否有不實之詞。

因為有第三方的存在,整個言語行為的核查主體會有所調整,說話人和聽話人都兼有核查者身份。例如錢鐘書小說《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說:“我發(fā)現(xiàn)拍馬屁跟談戀愛一樣,不容許有第三者冷眼旁觀。我們以后恭維人起來,得小心旁邊沒有其它人?!狈进櫇u的話暗示著隔墻有耳,我們(包括“我”和“你”)以后說起話來要格外小心。

2.4 言語行為主體的聽話人“你”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形的。

在言語行為中,聽話人可以是交談現(xiàn)場的“你”,也可以是交談現(xiàn)場以外的第三方,是另有其人——“他”。換句話說,某些言語行為中的說話人分裂了聽話人“你”和“他”,“指桑罵槐”“隔墻有耳”就屬于這類。例如:“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那一個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的抱怨?!保ㄇ濉げ苎┣邸都t樓夢》第十六回),表達了“指雞罵狗、旁敲側擊、借題發(fā)揮”的意思。有如“墻有耳,伏寇在側。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管仲《管子·君臣下》),表達了“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的意思,用于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

對言語行為主體的語言形式的分析回答了第一個研究問題,既一個言語行為所牽涉的言語行為主體并不只限于交際雙方“你”和“我”,還包括交際雙方以外的第三方——“他”。一般話語的言語行為主體是一個包括“我”“你”“他”的有機整體,分別履行說話人、聽話人和旁聽/核查人的語用角色。 問題是特殊話語,它們是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呢?有沒有角色換位的現(xiàn)象發(fā)生?下面就來探討言語行為主體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匹配關系。

3.言語行為主體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匹配關系

言語行為主體人稱與其語用角色之間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根據(jù)語用學的說話人經濟原則與聽話人經濟原則,任何言語行為總是愿意用最小的努力去獲取最大的交際效果。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如果沒有特殊需要,言語行為主體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關系是無標記匹配;如果有特殊需要,則言語行為主體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關系為有標記匹配。

3.1 無標記匹配

在普通的言語行為中,第一人稱“我”既是是言語行為的實施主體,又是言語行為的驅動主體,即是說話人和驅動人;第二人稱“你”既是是言語行為的行為受體,又是言語行為的接受主體,即是聽話人;第三人稱“他”既是言語行為的旁聽主體,也是言語行為的核查主體,即是旁聽人/核查人。言語行為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關系如表1所示。

3.2 有標記匹配

由于有實施特殊的言語行為功能的需要,與無標記匹配相比,有標記言語行為人稱的語用角色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發(fā)生了身份轉化和身份重新定位。一些言語行為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有標記匹配如表2所示。

表1 言語行為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無標記匹配

表2 言語行為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有標記匹配

從表2中可以看出,一些特殊的言語行為的言語行為主體人稱的語用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廣告語言的“我”是廣告商,是說話人,“你”作為廣告的目標接受者是廣告消費者,是聽話人,同時廣告還需要適應和滿足“你”的心理需求和消費需求,“你”也是驅動人,工商行政部門和社會輿論作為“他”,要對廣告的社會影響進行監(jiān)督和核查,是核查人。教學語言的“我”是教師,是說話人,同時要對聽話人是否真正的理解其言語意義進行核查,所以“我”也是核查人,“你”是教學語言的目標接受者,是學生,是聽話人,話語是否適應“你”的知識需求和滿足“你”的知識要求,所以“你”也是驅動人。外交發(fā)言語言的“我”是發(fā)言人,是說話人,“你”是新聞記者,是聽話人,國家作為“他”是代表我所說話語的意志和意思,國家要對“我”說的話語進行監(jiān)督,核查“我”是否代表國家在發(fā)言,自然是驅動人和核查人。新聞采訪語言的“我”是新聞記者,是說話人,“你”是采訪對象,是聽話人,“他”是作為大眾傳媒的聽眾,我應該根據(jù)大眾傳媒聽眾-“他”的要求去提問,大眾傳媒聽眾則是驅動人。法庭控方/辯方語言的“我”是控方/辯方律師,是說話人,“你”是法官/陪審團成員,是聽話人,同時對“我”這個律師的話是否符合事實和法律依據(jù)進行核查并對案件進行審判,“你”也是核查人,“他”是“我”所代理的原告/被告,“我”收了“他”的律師服務費,自然為“他”服務,“他”是驅動人。明星代言語言的“我”是說話人,“你”是目標受眾群體,是聽話人,“他”是我所代言的產品公司,給“我”付了代言費,是“我”代言的驅動人。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從言語行為實施者-“我”的實施動機來分類,一般話語屬于“陳述/敘述性言語行為”,廣告語言屬于“推銷性言語行為”,教學語言、新聞采訪語言和外交發(fā)言語言屬于“職務性言語行為”,法庭控方/辯方語言和明星代言語言屬于“購買性言語行為”。對言語行為主體人稱和其語用角色關系的分析從語用層面闡釋了言語交際主體“我”、“你”、“他”的關系,也就是回答了第二個研究問題:言語行為主體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關系是怎樣的?對言語行為實施動機的分類揭示了言語行為的目的性。理解這一點,對于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得體地實施言語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4.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對語言選擇的語用影響

在了解了言語行為主體人稱和語用角色匹配關系以后,我們來回答第三個研究問題,看一下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對語言選擇的語用影響。

言語行為的言實際上就是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之氣對言語表述對象的滲透與把握,既體現(xiàn)于言語內容,更體現(xiàn)于言之長、短、高、低等的言語形式。這里的氣指的是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的動機目的和認識情感。下面從動機目的和認識情感兩方面來探討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對語言選擇的語用影響。

4.1 言語行為主體動機目的對言語形式選擇的影響

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的動機目的對言語形式的語用影響,可分深層和淺層兩個方面。深層方面是指動機目的造成言語對象的“戰(zhàn)略性”轉移,言語形式并不是依據(jù)動機目的直接指向對象,而是繞著圈子走。例如:孟子勸梁惠王要施仁政的時候,孟子和梁惠王有下面的一段對話: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献訉υ唬骸畾⑷艘酝εc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以刃與政,有以異乎?!唬骸疅o以異也。’曰:‘厄有肥肉,屁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呼,此率獸以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

孟子所以教梁惠王者,無非指出梁惠王不該率獸以食人,而要施行仁政。內容雖好,確是金玉良言,但如果不講究話應該怎么說的言語策略,一開始就和盤托出,梁惠王必定難于接受。 于是孟子采取了戰(zhàn)略轉移的委曲形式,由淺人深、由粗人細、由外入內、由客人主,漸漸剝出,步步逼近,最后才說出要說的中心。梁惠王先是隨著孟子的戰(zhàn)略轉移而轉移,終于落人孟子預設的埋伏,不能不同意他最后的結論。

淺層方面是指動機目的對言語形式的“策略性”影響。巴爾扎克筆下的守財奴葛朗臺說話明明流暢得很,但與商人談生意時卻裝出口吃的樣子,特別是在報價時結巴得更加厲害,一句話分成幾段來說,并盡量延長其間隔的時間,以便利用這點時間察顏觀色,隨時修改下面的數(shù)字。有如《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寫鴛鴦的嫂子有“好話兒”要告訴鴛鴦,被鴛鴦好罵一頓。鴛鴦的嫂子“臉上下不來”,因平兒、襲人在場就說道:

“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說,犯不著捉三征四的。俗語說的好:‘當著矮人,別說矮話。’姑娘罵我,我不敢還言;這二位姑娘并沒有惹著你,小老婆長,小老婆短,人家臉上怎么過的去?”

鴛鴦的嫂子顯然是出于惡意挑撥的目的才從鴛鴦的話中特別揀出“小老婆”來,并以“小老婆長,小老婆短”這一形式加以強調,從而“調唆”平兒、襲人。如果她真要提醒鴛鴦“當著矮人,別說矮話”,就決不會當著“矮人”再提“矮話”,更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復鴛鴦所說的“矮話”。此例非常典型地說明了比之言語內容,言語形式更能反映出言語主體說話人的動機目的。

4.2 言語行為主體的思想情感對言語形式選擇的影響

言語是人的心靈活動,心在言語中的呈現(xiàn)狀況是相當復雜徽妙的,或直接或間接,或自覺有意或情不自禁,縱模交錯,千姿百態(tài)。從言語形式看,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獨特的思想情感是一個主要言語形式選擇的制約因素。如小仲馬的名劇《私生子》結尾父子倆的對話:“‘當我倆單獨在一起時,你一定會允許我叫你兒子的。’‘是,叔叔?!瘍鹤哟鸬馈!眱鹤拥拇鹪掚m然只有三個普通平常的字,但卻極為奇妙獨特,在恭敬中深藏不滿,在順從中蘊蓄著對抗。這主要得力于“叔叔”這一稱呼,就它在這里所指稱的對象而言,與父親實為一人,但卻表現(xiàn)了說話人跟“他”兩種性質不同的關系,一為父子,一為叔侄,稱“他”為叔叔,同時也就否定了是“他”的兒子,也就是不同意“他”稱自己為兒子。如果兒子真的是回答了“是,”,還可以,要是兒子回答了“是,父親”,那就更好。 然而他卻不是這樣回答,卻有意在“是”之后緊跟了個“叔叔”。 蘊蓄已久、銘心刻骨的氣憤、怨恨全都在“叔叔”這個稱呼中噴發(fā)出來了。而聽起來卻又那么恭敬溫順。這就是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的思想情感對言語形式的深刻滲透,這就是言語形式對表達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思想情感的巨大威力。

結束語

本文研究了言語行為主體的范疇、語言形式、語用角色、人稱與語用角色的匹配和語言選擇的語用影響。研究結果表明:1)言語行為主體是能夠實施和完成言語行為的社會人;2)日常語言的人稱代詞系統(tǒng)是言語行為主體的語言表征;3)言語行為主體不只限于交際雙方,而是包括我-你-他的言語行為主體系統(tǒng),言語行為主體中的聽話人不僅可以是顯性的,而且還可以是隱性的;4)言語行為主體的語用角色說話、聽話、旁聽、驅動和核查分別由不同的言語行為主體同時在起作用,共同行使言語行為的功能;5)根據(jù)言語行為類型,言語行為主體的人稱與其語用角色的匹配分為無標記匹配和有標記匹配;6)言語行為主體說話人的語言選擇是與其動機目的和思想情感相聯(lián)系的。本文為研究言語行為主體范疇語法化有借鑒意義,對言語行為理論是一個有益的補充。

Austin,J.(1975).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Searle,J.R.(1969).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arle,J.R.(1975).A Taxonomy of Illocutionary Acts[A].In Günderson,K.(ed.)Language,Mind,and Knowledge[C].Minneapolis,Vol.7.

沃納·賽佛林,詹姆斯·坦卡德 (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 [M].北京:華夏出版社。

索緒爾 (1996).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

猜你喜歡
行為主體人稱第一人稱
拼圖
漢代銅鏡銘文中的第一人稱
網絡政治參與相關問題辨析
甘肅省政策性農業(yè)保險發(fā)展困境及解決路徑研究
言語主體與庭審轉述行為主體的多元同現(xiàn)
廣告語中人稱指示語的語用充實研究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人稱代詞專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