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滿嬌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品牌口號①是指企業(yè)在較長時期內(nèi)反復使用的能夠展現(xiàn)品牌精神、內(nèi)涵或個性的短語或短句。卓越的品牌口號不僅能夠幫助企業(yè)在消費者心目中迅速占領(lǐng)有利的位置,甚至能引發(fā)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改變,如De Beers的“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之于“無鉆不婚”婚慶文化的影響。品牌口號在業(yè)界得到了廣泛運用。在2011 年Interbrand全球百佳品牌排行榜上,94%的品牌擁有清晰的品牌口號;在Interbrand中國2011 年50佳品牌榜單上,這一比例為92%。與此同時,為了享有排他權(quán),意識到品牌口號價值的企業(yè),如De Beers、雀巢、奧林巴斯、Adobe、寶馬、耐克、漢堡王等,紛紛為自己的品牌口號申請了商標權(quán)或著作權(quán)(Aboulian 和McBride,2007;Petty 等,2010)。其中,雀巢公司為成功注冊“輕松一刻、奇巧時刻”(Have a Break,Have a Kit Kat)中的“輕松一刻”,自1995年3月28日申請至2006年7月28日獲準,歷經(jīng)11年4個月,其間的反反復復、峰回路轉(zhuǎn),尤其引人矚目(Aboulian 和McBride,2007)。
理論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品牌口號在業(yè)界的廣泛運用,也帶動了學界的理論研究。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者有哪些?他們的研究特征和研究結(jié)論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哪些基礎(chǔ)呢?為了系統(tǒng)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以“Brand Slogan”、“Advertising Slogan”、“Tagline”、“Slogan”、“品牌口號”、“品牌主題語”、“品牌標語”、“廣告語”、“廣告口號”、“廣告詞”、“廣告標語”、“口號”和“標語”為關(guān)鍵詞,運用以檢索法為主,以瀏覽法和追溯法為輔的文獻檢索方法,檢索了EBSCO、Wiley、Elsevier、Springer、中國期刊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逐期瀏覽2007~2012年的JM、JMR、JCR、MS、JA、《廣告研究學刊》(JAR)、《哈佛商業(yè)評論》(HBR)、《營銷科學學會學刊》(JAMS)、《營銷研究國際學刊》(IJMR)等期刊,一共搜集到20篇英文文獻。有別于牛永革和趙平(2009)的建構(gòu)式文獻綜述法,本文運用編年史方法,以年代為經(jīng)、以研究重點為緯,勾勒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脈絡(luò),以了解各時期研究的進展、方向和前后傳承關(guān)系,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討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問題,然后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Katz 和Rose(1969)、Larson 和 Wales(1970)以及Keiser(1975)的論文,均發(fā)表在《廣告研究學刊》上?!捌放瓶谔栍行帷?、“哪些人最記得品牌口號”是這一時期的兩個研究重點。
為了回答第一個問題,Katz和Rose(1969)、Larson和Wales(1970)以及Keiser(1975)通過測量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來判定品牌口號的效果。這三項研究盡管測得的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高低不一,但都點出了企業(yè)品牌口號運營面臨的兩大窘境:一是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不理想(參見表1);二是品牌口號存在溢出效應②。
表1 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一覽表
Katz和Rose(1969)的研究最先顯示了品牌口號的溢出效應。Katz和Rose(1969)所得出的“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低于品牌口號熟悉度”的研究結(jié)論表明:消費者盡管熟悉品牌口號,但并不能確保不犯“張冠李戴”的錯誤,這意味著有些企業(yè)的品牌口號是“給他人做嫁衣”,良好的品牌口號可能會給競爭對手創(chuàng)造價值(即品牌口號的正溢出效應)。這一效應在Larson和Wales(1970)以及Keiser(1975)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
為了回答第二個問題,Katz和Rose(1969)、Larson和Wales(1970)以及Keiser(1975)主要分析了消費者人口統(tǒng)計特征與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之間的關(guān)系。哪些人是記憶品牌口號的高手呢?這三項研究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jié)論(Reece等,1994;Dahlén和Rosengren,2005)。
較低的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意味著品牌口號并不是能拯救企業(yè)于同質(zhì)化困境的萬能利器。如果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與企業(yè)所期望收獲的品牌忠誠高度相關(guān)的話,以上三項研究的結(jié)論難免讓企業(yè)悲觀。與此同時,Katz和Rose(1969)關(guān)于廣告投放、品牌口號語言特征與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之間存在非線性關(guān)系的結(jié)論,也頗讓企業(yè)為難。因為,這樣的研究結(jié)論無法回答企業(yè)應該如何提高品牌口號效果的問題。總體而言,這一階段的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回歸分析,與其說解決了問題,還不如說提出了有待解決的問題。
走過20世紀80年代的沉寂期,品牌口號研究進入多元化的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Reece等(1994)為代表的有關(guān)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的系統(tǒng)研究。Reece等(1994)不滿于已有研究所給出的結(jié)論,針對以往實證研究品牌口號抽樣隨意和所提出的假設(shè)無基礎(chǔ)理論支撐等不足,采用多階段、分群抽樣等規(guī)范流程來力保其研究結(jié)論的普適性。比如,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段、不同大眾媒體上收集了186條品牌口號,并根據(jù)修辭格(多、一般、少)、主題(多、一般、少)和廣告投放量(多、少)從186條口號中挑選18條作為測試口號。這一繁瑣、細致的流程保證了所選品牌口號具有代表性,避免了以往研究者根據(jù)自己的態(tài)度和熟悉度主觀隨意確定測試口號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由研究者和研究工具引起的誤差。
第二,基于資本市場的品牌口號價值確認。Mathur和Mathur(1995)運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品牌口號變更與企業(yè)市值之間的關(guān)系。他們搜集了87家上市公司品牌口號變更前后的股價數(shù)據(jù),基于16倍市盈率假設(shè),發(fā)現(xiàn)品牌口號變更可能會使企業(yè)市值增加600~800萬美元。
第三,品牌口號特征研究。為了避免人工編碼的種種不足,Dowling和Kabanoff(1996)借助哈佛大學開發(fā)的General InquirerⅢ軟件,對240條品牌口號進行了內(nèi)容分析,總共發(fā)現(xiàn)了22個主題,其中力量、主動、積極、經(jīng)濟、美德是最常見的主題,而消極、地域等方面的主題則不常見;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將這22個主題精簡為積極—美德(positivevirtue)、經(jīng)濟同盟、知識導向、永恒等九個。
第四,品牌口號對其他營銷變量的影響研究。與品牌口號效果研究不同,有些學者如Boush(1993)、Pryor和Brodie(1998)開始探究品牌口號對其他營銷實踐的影響。在這類研究中,品牌口號是前置變量,而非結(jié)果變量?;趯嶒炈杉瘮?shù)據(jù)的MANOVA 檢驗,Boush(1993)以及Pryor和Brodie(1998)證實了品牌口號對于品牌延伸具有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s),即消費者頭腦中的品牌口號信息存量會影響其對品牌延伸契合度高低以及得當與否的判斷。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相關(guān)研究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問卷調(diào)查法,而是借用了在其他領(lǐng)域廣為運用的事件研究法、實驗法、計算機輔助內(nèi)容分析法等方法;在研究內(nèi)容上,相關(guān)研究綜合公司股票市值、品牌口號對其他變量的影響、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等指標來解答品牌口號有效性問題。這一時期的品牌口號研究,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研究內(nèi)容,都豐富了許多。
然而,這一時期多元化的研究相對分散,彼此之間也缺乏傳承性。從研究結(jié)論來看,Reece等(1994)與Dowling 和Kabanoff(1996)幾乎沒有交集。與此同時,Reece等(1994)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Katz和Rose(1969)、Larson和Wales(1970)以及Keiser(1975)等人得出的品牌口號存在溢出效應、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不理想等結(jié)論,但沒有學者就其成因和解決方法進行后續(xù)研究。此外,Boush(1993)以及Pryor和Brodie(1998)證實了品牌口號啟動效應,即品牌口號對其他營銷實踐具有約束作用。舊的問題尚未得到解答,新的問題又產(chǎn)生了。
1.回應:關(guān)于品牌口號溢出效應。21世紀頭十年的一些品牌口號研究較好地回應了前期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如為什么會存在品牌口號溢出效應?品牌口號溢出效應有何利弊?Dahlén 和Rosengren(2005和2006)的研究表明,之所以會產(chǎn)生品牌口號溢出效應,是因為:第一,企業(yè)往往根據(jù)產(chǎn)品或服務(wù)屬性以及語義場來設(shè)計品牌口號,因此同一領(lǐng)域企業(yè)設(shè)計的品牌口號往往大同小異,消費者往往采用歸類法(categorization)大而化之地解決“選擇超載”(choice overload)(Scheibehenne等,2010)帶來的種種難題,這種“減負”行為是品牌口號溢出效應出現(xiàn)的原因。第二,不同記憶路徑的影響。機械式記憶(cued retrieval)下,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高,品牌口號溢出效應低;而理解式記憶(constructive memory)下,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低,品牌口號溢出效應高。與此同時,Dahlén 和Rosengren(2005 和2006)也對品牌口號溢出效應的利弊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消費者“減負”行為下出現(xiàn)的品牌口號溢出效應有點“劫富濟貧”的味道,雖然不利于強勢品牌,但卻有利于弱勢品牌,因此不能一味否定。
2.提高品牌口號效果的建議。如何提高品牌口號效果呢?下面是不同學者開列的清單:
第一,創(chuàng)新或放棄。鑒于品牌口號溢出效應對于強勢品牌有百害而無一利,Dahlén和Rosengren(2005)建議,擁有強勢品牌的企業(yè)要么放飛想象,撇開產(chǎn)品屬性和語義場等的限制,創(chuàng)建能夠脫穎而出、與眾不同的品牌口號;要么干脆打破品牌三要素論(Kohli等,2002)、六要素論(Keller,1998)或八要素論(Magrath,1990)的束縛,放棄品牌口號,以杜絕被動利他。而擁有弱勢品牌的企業(yè)則要運用品牌口號泛化(slogan generalisation)策略,如將“黑啤味道更好”而非“X 牌黑啤味道更好”作為品牌口號,以降低品牌口號和特定品牌的關(guān)聯(lián)度,通過提高品牌口號溢出效應來獲益。Dahlén和Rosengren(2005和2006)“放棄品牌口號”的提議也得到了Laran等(2011)的響應。
第二,完善流程。Supphellen 和Nygaardsvik(2002)建議通過口號潛力測試、口號記憶難度測試、口號情境效果測試三個口號前測(pre-test)步驟來確保提出有效的品牌口號。
第三,遵循品牌口號設(shè)計準則。Kohli等(2007)依據(jù)與品牌口號相關(guān)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結(jié)論,提出了七項旨在幫助企業(yè)提高品牌口號效果的品牌口號設(shè)計準則,包括:(1)立意高遠;(2)定位清晰;(3)與其他品牌要素有機融合;(4)持之以恒;(5)巧用修辭;(6)從頭做起;(7)創(chuàng)新思維。
第四,品牌口號設(shè)計應考慮到獨特性和顯著性。給競爭對手創(chuàng)造價值的品牌口號溢出效應表明,品牌口號設(shè)計良好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關(guān)鍵是如何獨享品牌口號可能帶來的好處。Aboulian(2007)以及Petty等(2010)從《商標法》、《著作權(quán)法》等法律角度指出,品牌口號設(shè)計應保證獨特性、顯著性,以確保成功注冊,從而捍衛(wèi)品牌口號的排他權(quán)。
第五,品牌口號設(shè)計應考慮消費者的介入度與理解能力。Miller等(2007)的研究表明,口號受歡迎程度與口號引起的介入程度相關(guān),符合動機和需要的口號更受歡迎;Dimofte 和Yaltch(2007)的研究顯示,品牌口號使用雙關(guān)修辭法的效果與消費者的理解能力相關(guān),只能從字面上解讀品牌口號的消費者更喜歡雙關(guān)的品牌口號,而能領(lǐng)悟品牌口號負面寓意的消費者則不喜歡此類品牌口號。
第六,品牌口號設(shè)計應考慮文化嵌入性。對于全球化運營的品牌而言,品牌口號面臨著全球化還是本土化的決策難題。Lee和So(2007)以及Jun和Lee(2007)的研究都表明,企業(yè)在進行這一決策時要考慮品牌口號的文化嵌入性。Lee和So(2007)的研究表明,品牌口號的“意譯”比“直譯”更妥當。Jun和Lee(2007)在比較了韓國和美國的品牌口號后發(fā)現(xiàn),品牌口號深深烙上了文化印記:美國企業(yè)的品牌口號較具體,內(nèi)涵明確;而韓國企業(yè)的品牌口號則比較抽象,內(nèi)涵發(fā)散、豐富。
除Dotson和Hyatt(2000)關(guān)于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差異的對比研究外,21世紀頭十年的品牌口號研究可以說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Dahlén和Rosengren(2005和2006)揭示了前兩個階段提出的“品牌口號溢出效應”和“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低”的成因,是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和90年代相關(guān)研究的建設(shè)性回應。Supphellen和Nygaardsvik(2002)、Kohli等(2007)、Aboulian(2007)、Lee和So(2007)、Jun和Lee(2007)、Miller等(2007)、Dimofte 和Yaltch(2007)以及Petty 等(2010)等基于理論研究結(jié)論提出的操作性建議也非常有助于提高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
發(fā)軔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品牌口號研究,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發(fā)展,從研究成果的質(zhì)量(成果發(fā)表刊物從核心專業(yè)刊物發(fā)展到權(quán)威刊物)和數(shù)量來看,已漸漸走出邊緣:研究格局從以解答品牌口號是否有效、哪些人最記得品牌口號等問題的描述性研究為主,拓展到描述性研究與回答品牌口號為什么有效、如何使品牌口號更有效等問題的解釋性研究并重;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和精細化,從樸素的定量問卷調(diào)查發(fā)展到規(guī)范的定量問卷調(diào)查、定量實驗調(diào)查、計算機輔助內(nèi)容定性調(diào)查;研究問題的提出從由實踐觀察驅(qū)動發(fā)展到由理論驅(qū)動;研究設(shè)計從粗糙到精致、科學;不同學者的研究仍從相互獨立發(fā)展到交相呼應、推陳出新,研究成果日益豐碩和堅實。圖1梳理了四十多年來的品牌口號研究焦點與研究脈絡(luò)。但總體來看,現(xiàn)有研究仍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本文歸納為以下幾點:
綜觀40多年來的品牌口號學術(shù)研究,研究問題從來自實踐發(fā)展為來自理論,即從實踐驅(qū)動向理論驅(qū)動發(fā)展。這種學術(shù)精巧性優(yōu)于實踐關(guān)聯(lián)性的發(fā)展趨勢并不見得是件好事(Lehmann 等,2011)。
首先,在理論驅(qū)動型的研究中,學者們往往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來研究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低、品牌口號溢出效應等問題。如圖1和前文所述,Boush(1993)、Pryor 和Brodie(1998)、Dimofte和Yalch(2007)以及Laran等(2011)等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chǔ),引入了“啟動效應”、“啟動效應反轉(zhuǎn)”等心理學概念;Mathur和Mathur(1995)運用了財務(wù)金融學知識;Dowling 和Kabanoff(1998)以及Reece等(1994)等則分別以語義、語用等語言學理論為基礎(chǔ);Lee 和So(2007)以及Jun和Lee(2007)則外引了Hofstede、Triandis等的跨文化研究成果。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來研究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低、品牌口號溢出效應等問題,固然能給品牌口號研究帶來新的啟發(fā),從而豐富和開拓品牌口號研究視野,但卻難免造成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之間難以對話,導致學術(shù)研究碎片化。大部分研究是“和者寡,知音難覓”(這一點在20世紀頭十年尤為明顯),缺少交鋒和激辯導致研究深度欠缺。
其次,追求學術(shù)上的精巧,也容易導致與實踐脫節(jié)。如Laran等(2011)基于五項實驗來報告研究結(jié)論,其研究方法極盡嚴謹與規(guī)范。然而,對研究方法嚴謹化、復雜化的追求,固然能確保所報告的結(jié)論是科學的、經(jīng)得起檢驗的,但會導致研究成果晦澀,不易閱讀和理解。這種“陽春白雪”式的研究,不僅妨礙了長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學者之間的深度對話,也阻礙了業(yè)界與學界的直接溝通,從而導致學術(shù)研究對實踐的影響非常有限,即失去了實踐關(guān)聯(lián)性(Jaworski,2011)。
圖1 品牌口號研究焦點與研究脈絡(luò)
在“品牌口號有效嗎”相關(guān)研究中,無論是最先開展研究的Katz和Rose(1969),還是后續(xù)跟進的Larson和Wales(1970)、Keiser(1975)以及Reece等(1994),均通過將品牌口號呈現(xiàn)給被試來考察被試能否準確回想起品牌(即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以測試品牌口號效果(Katz和Rose,1969;Larson和Wales,1970;Keiser,1975;Reece 等,1994;Supphellen 和Nygaardsvik,2002;Rosengren 和Dahlén,2006)。讓人氣餒不已的是,刊登在業(yè)界熟悉的《商業(yè)周刊》上的調(diào)查報告也采用了這種研究方法(Kiley,2004)。
而在“如何提高品牌口號效果”相關(guān)研究中,無論是Supphellen 和Nygaardsvik(2002)提出的提高品牌口號效果的三個步驟、Kohli等(2007)提出的七大準則,還是Dahlén 和Rosengren(2005)等基于原理探究而提出的應對之策,度量品牌口號效果的指標都是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 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是這兩股研究支流的交集!然而,這種在實證研究中僅僅依賴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這一指標來測量品牌口號效果的做法是欠妥的。這是因為,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無法完全覆蓋品牌口號的內(nèi)涵。
如表2所示,從品牌口號的理論定義來看,總體而言,學者們認為品牌口號不僅是“幫助消費者識別和回想特定品牌的線索或工具”,而且可以“創(chuàng)建和保持清晰的品牌形象、幫助品牌實現(xiàn)差異化、整合零散的品牌信息、保持廣告活動的連續(xù)性、提升品牌知名度、建構(gòu)品牌聯(lián)想、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喜好”。
表2 不同學者所下的品牌口號定義匯總
所以,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只能體現(xiàn)品牌口號的一個方面,即品牌口號知識中的知名度(Kohli等,2007;Miller等,2007),以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為線索的這種傳統(tǒng)外顯記憶測試方法不足以體現(xiàn)品牌口號之于品牌形象、品牌聯(lián)想、品牌社群(Muniz 和O’Guinn,2001;McAlexander等,2002)、品牌延伸(Boush,1993;Laran 等,2011)、品牌個性(Aaker,1997)、品牌之愛(Batra等,2012)、品牌依戀(Park 等,2010)等的價值。因此,品牌口號的理論定義和操作性定義之間存在巨大缺口,這不能不說是聚焦于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這一指標的諸多實證研究的重大缺失。
數(shù)據(jù)質(zhì)量對實證研究結(jié)論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抽樣和測量上的問題會導致數(shù)據(jù)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誤差。如表3所示,在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測量中,學生和居民是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品牌口號線索回憶測量是最常用的測量方法,被測量的品牌口號來自各行各業(yè)。為保證研究結(jié)論的外部效度,Larson和Wales(1970)以及Reece等(1994)等研究分別運用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來選擇被調(diào)查者和被測量品牌口號。然而,這種具有代表性的抽樣與品牌口號線索回憶測量方法是否天然地意味著必然不理想的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呢?
表3 品牌口號研究中的調(diào)查對象和測量工具
首先,滿足代表性要求的科學抽樣與品牌口號集體記憶碎片化之間存在內(nèi)在沖突。從家庭生命周期來看,處于單身階段、新婚階段、滿巢階段、空巢階段和鰥寡階段等不同階段的消費者,其關(guān)注、購買的東西不同(Glick,1947;郭慶松,1996),在選擇性知覺(Theeuwes,1991)和自我參照效應作用下,進入消費者視野的品牌口號就可能有較大差異,也即品牌口號集體記憶的碎片化。與此同時,在大眾營銷式微的WEB2.0時代,即使對于處于家庭生命周期同一階段的消費者,品牌口號的集體記憶也很難保證。換言之,盡管一個品牌及其品牌口號能被某個人精確記憶,即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為100%,但在整體社會記憶碎片化的時代背景下,品牌及其口號集體記憶的喪失,先天性地決定了精巧繁復的代表性抽樣必然帶來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低這一令人沮喪的結(jié)論,追求高的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類似緣木求魚,是不現(xiàn)實的。
其次,品牌口號線索回憶測量方法測量的僅僅是品牌口號的外顯記憶。研究者以品牌口號為線索,提取消費者記憶中的品牌名稱,據(jù)此計算反映品牌口號和品牌名稱配對程度的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這種方法測量的是品牌口號的外顯記憶,并不反映品牌口號的內(nèi)隱記憶水平,因此是不全面的,從而使所測得的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偏低。
在20 項品牌口號研究中,Katz 和Rose(1966)、Larson 和Wales(1970)、Keiser(1975)、Reece等(1994)、Mathur和Mathur(1995)以及Dotson和Hyatt(2000)等六項研究把焦點放在“品牌口號有效嗎”和(或)“誰記得品牌口號”這兩個問題上;Dowling和Kabanoff(1996)、Lee和So(2007)以及Jun和Lee(2007)等三項研究是對品牌口號屬性的描述性研究;Boush(1993)、Pryor和Brodie(1993)以及Laran等(2011)等三項研究關(guān)心的是品牌口號啟動效應;Rosengren 和Dahlén(2005和2006)的兩項研究分別聚焦于品牌—品牌口號作用鏈和品牌口號記憶路徑。對企業(yè)而言,確認品牌口號效果差不如研究“如何解決品牌口號效果差”有實際意義;對品牌口號屬性進行描述不如研究“什么樣的品牌口號更有效”有建設(shè)性;分析品牌口號溢出效應的成因不如探究“如何創(chuàng)建卓越的品牌口號”現(xiàn)實。企業(yè)花巨資開發(fā)的品牌口號如果激不起反應,就只能帶來損失(Lipman,1993;Mathur和Mathur,1995;Dahlen和 Rosengren,2005;Rosengren 和 Dahlen,2006)。創(chuàng)建了卓越品牌口號的企業(yè),盡管可能無法避免品牌口號溢出效應,但往往也收獲最大。例如,De Beers通過“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品牌口號,引領(lǐng)了“無鉆不婚”現(xiàn)象,盡管它對其他鉆石毛坯供應商以及下游的鉆石加工商產(chǎn)生了巨大的拉動效應,但它自己的收益是最大的;“怕上火,喝王老吉”所啟動的中國涼茶市場造福了廣州王老吉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福建達利集團的和其正,但品牌口號的提出者——加多寶集團成為中國涼茶市場的領(lǐng)先者。
也許正因為品牌口號研究存在上述不足,盡管絕大多數(shù)實證研究證實品牌口號效果差、品牌口號對品牌延伸具有約束作用(參見表4),但是學者們基于品牌口號研究結(jié)論給出的“放棄品牌口號”建議似乎一直只在學術(shù)象牙塔內(nèi)回蕩(Dahlén和Rosengren,2005;Rosengren和Dahlén,2006),而沒有得到品牌營銷實務(wù)界的回應,如開篇所述,品牌口號依舊是大大小小的企業(yè)創(chuàng)建品牌時所運用的元素之一。
表4 品牌口號實證研究
續(xù)表
品牌口號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應該如何跨越和彌合?從品牌口號理論定義與操作性定義的缺口入手,引入品牌社群、品牌依戀等相關(guān)研究成果,完善概念模型及后續(xù)實證研究,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營銷建議,或許能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并建立起品牌口號研究與品牌其他領(lǐng)域研究的關(guān)聯(lián)。與此同時,著眼于實踐關(guān)聯(lián)性、通過定性調(diào)查業(yè)界對品牌口號的看法來構(gòu)建理論模型,或許是品牌口號研究的另一條自救路徑。此外,借助心理學“無意識”研究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或許可以部分地填補理性假設(shè)下的實證研究結(jié)論與品牌實踐之間的鴻溝。
如前所述,以品牌口號回想準確度為實證研究焦點使品牌口號成為單向度的概念,與學界對品牌口號的共識背離,這既不利于研究成果與其他品牌口號相關(guān)研究的對接,也無助于研究的深化。
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品牌精神、靈魂或氣質(zhì)的品牌口號,能夠旗幟鮮明地告訴消費者“我是誰”或者“我能給你帶來什么好處”(品牌利益或品牌承諾),從而大大彌補品牌名稱、品牌徽標在“創(chuàng)建和保持清晰的品牌形象、實現(xiàn)品牌差異化、保持廣告活動的連續(xù)性、建構(gòu)品牌聯(lián)想、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喜好”方面的不足(Kohli等,2007)?;跇?gòu)成品牌資產(chǎn)的品牌知識的多維性(Keller,2003),考察品牌口號與品牌聯(lián)想、品牌社群、品牌共鳴之間的關(guān)系是拓展品牌口號研究空間的一種方法。沿著Keller(2003和2006)、Kohli等(2007)等的研究軌跡,響應學界關(guān)于開展整體性(holistic)研究的呼吁(Keller和Lehmann,2006),借鑒McA-lexander等(2002)、Stokburger-Sauer(2010)的研究模型,考慮既要考察品牌口號對品牌資產(chǎn)、品牌共鳴等的主效應(Keller和Lehmann,2006),又要分析品牌口號與其他營銷組合要素的交互效應和總效應,本文構(gòu)建如下理論模型(參見圖2a和2b)供未來實證研究參考。
圖2a 品牌口號、品牌聯(lián)想與品牌資產(chǎn)
圖2b 品牌口號、品牌共鳴與品牌社群
近些年來,諸如“迷失的營銷學界”(Reibstein等,2009)、“架起營銷學界和業(yè)界的互動橋梁”、“原創(chuàng)力逐漸衰竭的營銷學術(shù)研究”(MacInnis,2011)之類有關(guān)營銷理論研究之于營銷實踐價值的反思漸漸增多,從消費者中采集數(shù)據(jù)驗證理論模型的理論驅(qū)動型研究屏蔽了現(xiàn)象驅(qū)動型研究的魅力。品牌口號研究也不例外。既然采取消費者視角的所有品牌口號實證研究結(jié)論不足以澆滅企業(yè)對品牌口號的熱情,那么改變研究視角,從企業(yè)角度來研究品牌口號,傾聽企業(yè)的心聲,提高相關(guān)研究與企業(yè)管理實踐的關(guān)聯(lián)性,就成為縮短品牌口號學術(shù)研究與實踐距離的方式之一(Jaworski,2011)。在這一新的視角下,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包括:(1)品牌口號的篩選是應該采取企業(yè)內(nèi)部導向還是諸如專家主導和公眾主導之類的外部導向?(2)品牌口號的存廢與動態(tài)演進應考慮哪些因素?2011年肯德基更換沿用了50多年之久的品牌口號,將其從“有了肯德基,生活好滋味”(Finger Lickin Good)變更為“生活如此多嬌”(So Good)(Cave,2012);李寧的品牌口號也在2010年從“一切皆有可能”更換為“讓改變發(fā)生”。那么,品牌口號變更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呢?(3)如何消解品牌口號變更引起的消費者憤怒、不適甚或抵制呢?(4)自1910年始,哈雷機車的品牌口號更換了10多次。那么,企業(yè)應該如何判斷品牌口號是否已經(jīng)老化?合適的更換頻率是怎樣的?品牌口號與品牌生命周期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5)在全球化經(jīng)濟背景下,如何權(quán)衡品牌口號的全球化和本土化?(6)在以碎片化為特征的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社會,企業(yè)以及廣告公司該如何評價品牌口號效果?(7)在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式微、社交網(wǎng)絡(luò)等新型媒體盛行的情況下,以前基于“一對多”大眾營銷思路的品牌口號設(shè)計是否需要在“一對一”小眾營銷情境下進行調(diào)整?如何調(diào)整?(8)在印刷媒體、電視媒體、網(wǎng)絡(luò)媒體等不同媒體上,要想提高品牌口號效果,是否應該以不同方式呈現(xiàn)品牌口號?在筆者開展的一次非正式調(diào)查中,筆者向被試展示了《看天下》雜志的封面和封底,讓被試圈出30秒內(nèi)首先注意到的三項內(nèi)容,被試所選中的基本是鮮明的圖案、大字體的文字和居頁面中間的文字或圖案,沒人注意到封面“看天下”雜志名下的“做最好看的新聞雜志”以及封底戴夢得廣告中居于“戴夢得”品牌名稱下面的“我的鉆石,我的夢想”這兩個品牌口號。這一探索性調(diào)查表明,品牌口號的呈現(xiàn)方式可能會影響品牌口號效果。
心理學相關(guān)研究表明,人類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無意識思維決定的(張敏,2011)。隨著心理學領(lǐng)域無意識行為研究的推進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shù)的發(fā)展,對無意識行為開展實證研究成為可能,無意識認知活動如內(nèi)隱記憶成為“20年來心理學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lǐng)域之一”(郝興昌和陳健芷,2008)。依托心理學這一基礎(chǔ)學科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品牌口號領(lǐng)域的研究也可以嘗試探討未進入消費者意識領(lǐng)域的品牌口號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如Boush(1993)、Pryor 和Brodie(1998)以及Laran等(2011)的品牌口號啟動效應以及啟動效應的反轉(zhuǎn)等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也有學者考察了內(nèi)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對品牌的影響,如Krishnan和Shapiro(1996)比較了品牌名稱的內(nèi)隱記憶和外顯記憶效用,提出了如涉入程度低的產(chǎn)品適宜用高頻詞、涉入程度高的產(chǎn)品適宜用低頻詞等提高品牌名稱效果的建議。以無意識研究成果為基礎(chǔ),品牌口號研究一定會有新的突破。
注釋:
①國內(nèi)也有學者將“Brand Slogan”譯為“品牌主題語”,而本文將其譯為“品牌口號”,是基于以下兩點原因:一是“口號”一詞在營銷及非營銷學科的研究中已被廣泛運用。如在中國期刊網(wǎng)檢索時,相較“主題語”這一檢索詞,通過“口號”一詞檢索到的文獻更多。二是“口號”比“主題語”更容易與實踐對接。如在商標類型中,有“口號商標”,但無“主題語商標”。
②本文用“品牌口號溢出效應”來指一個品牌的品牌口號給其他品牌帶來好處或壞處。
[1]Aaker J L.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7,34(3):347-356.
[2]Aboulian L and McBride A G.How easy is it to register your slogan?[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07,14(4):359-363.
[3]Batra R,et al.Brand love[J].Journal of Marketing,2012,76(3):1-16.
[4]Boush D M.How advertising slogans can prime evaluations of brand extensions[J].Psychology & Marketing,1993,10(1):67-78.
[5]Cave A.KFC abandons‘Finger Lickin Good’slogan in a bid to boost its image[EB/OL].The Telegraph,http://www.telegraph.co.uk/finance/newsbysector/retailandconsumer/8335439/KFC-abandons-finger-lickin-good-slogan-in-a-bid-toboost-its-image.html,2012.
[6]Dahlén M and Rosengren S.Brands affect slogans affect brands?Competitive interference,brand equity and the brandslogan link[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05,12(3):151-164.
[7]Glick P C.The family cycl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7,12(2):164-174.
[8]Jaworski B J.On managerial relevance[J].Journal of Marketing,2011,75(7):211-224.
[9]Katz M and Rose J.Is your slogan identifiable?[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969,9(1):21-26.
[10]Keiser S K.Awareness of brands and slogan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975,15(4):37-43.
[11]Keller K L.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1998.
[12]Keller K L.Brand synthesis: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brand knowledg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3,29(3):595-600.
[13]Keller K L and Lehmann D R.Brands and branding:Research findings and future priorities[J].Marketing Science,2006,25(6):740-759.
[14]Kiley D.Can you name that slogan?[EB/OL].Businessweek online,http://www.businessweek.com/bwdaily/dnflash/oct2004/nf20041014_4965_db035.htm,2004.
[15]Kohli C,et al.Creating effective logos:Insights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J].Business Horizons,2002,45(3):58-64.
[16]Kohli C L,et al.Got slogan?Guidelines for creating effective slogans[J].Business Horizons,2007,50(5):415-422.
[17]Laran J,et al.The curious case of behavioral backlash:Why brands produce priming effects and slogans produce reverse priming effect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1,37(6):999-1014.
[18]Larson C M and Wales H G.Slogan awareness in the Chicago market[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970,10(6):38-41.
[19]Lehmann D R,et al.Sophistication in research in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11,75(7):155-165.
[20]MacInnis D J.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 contributions in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11,75(7):136-154.
[21]Mathur L K and Mathur I.The effect of advertising slogan changes on the market values of firm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995,35(1):59-65.
[22]McAlexander J H,et al.Building brand commun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1):38-54.
[23]Miller S A,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ors,needs,and involvement factors to preferences for military recruitment slogan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007,47(1):66-78.
[24]Muniz A M and O’Guinn T C.Brand commun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7(3):412-432.
[25]Park C W,et al.Brand attachment and brand attitude strength: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differentiation of two critical brand equity drivers[J].Journal of Marketing,2010,74(11):1-17.
[26]Petty R D,et al.Slogans:US and EU legal protection for slogans that identify and promote the br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2010,29(3):473-500.
[27]Reece B B,et al.What makes a slogan memorable and who remembers it[J].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 Research in Advertising,1994,16(2):41-57.
[28]Reibstein D J,et al.Is marketing academia losing its wa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7):1-3.
[29]Rosengren S and Dahlén M.Brand-slogan matching in a cluttered environment[J].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2006,12(4):263-279.
[30]Scheibehenne B,et al.Can there ever be too many options?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hoice overload[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010,37(10):409-425.
[31]Supphellen M and Nygaardsvik I.Testing country brand slogans:Conceptua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illustration of a simple normative model[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02,9(4/5):385-395.
[32]Theeuwes J.Cross-dimensional perceptual selectivity[J].Attention,Perception,&Psychophysics,1991,50(2):184-193.
[33]郭慶松.家庭生命周期與家庭消費行為[J].消費經(jīng)濟,1996,(2):27-30.
[34]郝興昌,陳健芷.國內(nèi)20年來內(nèi)隱記憶的回顧與最新進展[J].心理科學,2008,31(5):1189-1191.
[35]張敏.國外無意識消費行為研究述評[J].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2011,33(9):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