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Perlocution的重新界定

2013-11-29 00:41:46張結根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3年6期
關鍵詞:意圖言語學報

張結根

(金陵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1169)

在Austin的三種言語行為中,perlocution①這個概念最具爭議,涉及說話人意圖、聽話人理解、言語效果等多個方面,一直很難界定。在國內這一概念的翻譯版本也有多種,常見的有言后行為、取效行為和成事行為等,不同的漢語表述也反映了譯者對它的不同理解傾向。那么perlocution到底是什么樣的言語行為?與說話行為、交際雙方、交際意圖等有什么樣的關系?本文將追根溯源,從Austin對它的定義和例解入手,對定義之爭的三大焦點問題逐一論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給出對perlocution的全新界定。

一、Austin對Perlocution的定義

Austin指出除了locutionary act(言內行為)和il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兩種言語行為以外,人們在說話的時候還同時實施了第三種言語行為:perlocutionary act或perlocution[1]94-101。

Saying something will often,or even normally,produce certain consequential effects upon the feelings,thoughts,or actions of the audience,or of the speaker,or of other persons:and it may be done with the design,intention,or purpose of producing them;and we may then say,thinking of this,that the speaker has performed an act in the nomenclature of which reference is made either(C.a),only obliquely,or even(C.b),not at all,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ocutionary or illocutionary act.We shall call the performance of an act of this kind the performance of a perlocutionary act or perlocution.[1]101

接著他以“He said to me‘Shoot her!’”為例,分析說這一句的Perlocution行為(C.a)是“He persuaded me to shoot her”,并且伴有另外一個 Perlocution行為(C.b)“He got me to(or made me)shoot her”[1]101-102。

然而,由于Austin關注的重點在言外行為,因此他對perlocution的后續(xù)分析“詳實不足,模糊有余”[2]6-9,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們至今對perlocution的定義仍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爭論的焦點歸納起來有三個:首先,perlocution是說話人所為,還是聽話人所為?其次,是說話行為或言內行為的結果,還是施事行為或言外行為的結果?再者,是說話人意欲達到的效果,還是實際出現(xiàn)的任意可能的結果?

二、Perlocution的定義之爭

(一)說話人所為與聽話人所為

首先從前文引文中的“Saying something will...produce...effects”和“the speaker has performed an act”可以看出,Austin認定perlocution是說話產(chǎn)生的,即是說話人的言語行為。王道英和辜向東附和了Austin的定義,認為“言后行為”主要是從聽話人方面來分析,是指說話人說出來的話對聽話人的行為、思想、信念、情感等方面所產(chǎn)生的效果或結果[3]90-93。孫淑芳也認為“取效行為”是說話人所為,并將其和發(fā)生在聽話人一方的“取效效果”區(qū)分開來[4]。與此同時,國內大部分學者都認為perlocution是說話人和聽話人共同所為。顧曰國認為“取效行為不是說者一人所為,而是說者和聽者兩人合為”[5]30-39;劉風光、張紹杰認為“取效行為本質上具有‘交互性’”[2]6-9;王春秀認為“言后行為”不是說話人個人的行為,而是由“說話人、聽話人共同參與且最終完成的一個過程”[6]167-169;杜冰研、苗寧認為“取效行為”需要聽話人參與,具有互動性[7],等等。

如果說perlocution只是說話人所為,那么說話人在實施言內行為和言外行為時同時實施的這個行為具體是什么?離開聽話人的理解和反應又將如何界定呢?如果說perlocution是交際雙方合而為之,那么到底說話人做了什么?聽話人又做了什么?進一步分析,既然可以將說話人所為和聽話人所為分開,那么根據(jù)“言語即行為”的本義就可以把說話人所為定義為perlocution。所以,解決這個焦點問題的關鍵在于明晰交際雙方在言語表達和理解中的交互作用。

(二)言內之果與言外之果

Perlocution是言內行為的結果,還是言外行為的結果,還是兼而有之?Austin沒有就此專門論述,而其他學者對此發(fā)表了三種不同的觀點。Searle認為,perlocution是illocution對聽話人的行動、思想、信念等所產(chǎn)生的影響或效果,而不是locution本身對聽話人所產(chǎn)生的影響[8]。而韓戈玲和王春秀則認為perlocution是言內行為的結果,前者在介紹言語行為理論時說“人們實施言內行為的同時也實施了言外行為,有時還產(chǎn)生了言后行為”[9],后者更加直接地說“言后行為”是“由‘言內行為’觸發(fā)的”[6]167-169。劉風光、張紹杰卻提出了第三種比較折中的觀點:“取效行為是說話行為的結果,是施事行為內在而直接的結果,是聽話人在接受信息時生理、心理、行動上表現(xiàn)出來的多重影響”[2]。

如果說是perlocution是言內行為產(chǎn)生的結果,那么假設聽話人只理解話語本義而不領會言外之意,還會同時出現(xiàn)perlocution嗎?如果說perlocution是言外行為的結果,那么說話人意圖之外的結果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是不是意圖之外的效果就不是perlocution的反映呢?再者,如果說是言內行為和言外行為合力而為,那么如何區(qū)分這兩種行為帶來的不同的perlocution?以上疑問都是解決第二個焦點問題必須要回應和解釋的。

(三)說話人意圖與實際效果

Perlocution是說話人意欲所為,還是實際出現(xiàn)的效果?關于這個問題同樣有三種不同的論斷:首先,從Austin的定義中可以得出,他認為perlocution可以是說話人有意所為,但不排除說話人意向之外的效果,他在后文關于perlocutionary object和perlocutionary sequel兩種概念的區(qū)分也印證了這一點[1]117。王道英和辜向東同意Austin的看法,并根據(jù)意欲效果是否實現(xiàn)區(qū)分了成功的言后行為和失敗的言后行為[3]90-93。其次,顧曰國雖然承認perlocution的效果可以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但他認為Austin犯了將行為等于效果的錯誤[5]30-39。可以看出,顧認為perlocution是一種有意所為,而不包括無意效果。王春秀對顧的觀點表示了贊同[6]167-169。再次,張麗杰表達了與上述兩種觀點都不同的看法,她把perlocution理解為跟說話人意圖無關的任何話語帶來的效果[10]。

以上三種觀點都有其不足之處:第一,如果將言語行為的全部實際效果都劃入perlocution范圍,那么正如顧曰國所問:老李的一句“你的房子著火了”難道要為老張的死亡負責[5]30-39?這樣一來,perlocution變得太過寬泛而沒有多大意義可言。第二,如果說perlocution是反映說話人意圖的行為,那么它與表達意圖的illocution的區(qū)別何在?與話語有密切聯(lián)系的意圖之外的效果應該如何看待?當言語行為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是不是就沒有perlocution呢?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可以說perlocution不是必需的呢?等等。第三,如果說perlocution與說話人意圖無關,那么(應該)與什么有關?有著什么樣的關系?

關于perlocution定義的爭論中,沒有某家之言能夠給perlocution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或界限,各種不同的觀點各有其立說的根據(jù)和道理,但同時也或多或少遺留了一些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要澄清什么是perlocution的問題,必須要建立在對言語行為過程深入細致分析的基礎上,這正是下文所要嘗試的。

三、Perlocution的重新界定

對于前文探討的焦點問題,本文的回應是:perlocution是說話人在實施言內行為和言外行為時同時實施的言后行為,它指的是說話人試圖通過言內行為對聽話人語境施加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改變②。

言語行為的表達和理解過程看似一個簡單而短暫的過程,但是仔細思考和分析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循環(huán)過程可以被放大,并劃分成多個漸進的階段。為此,筆者根據(jù)Leech關于三種言語行為論述[11]的啟發(fā),同時借用Austin對三種言內行為的劃分[1]92-93,制作了下面這幅話語表達和理解的循環(huán)示意圖。

圖1 話語表達和理解的循環(huán)

如圖1所示,說話人在開始會話前一般會進行某種意義上的意義構建(0),類似于Leech所提到的“plan”[11]199-203。具體到某個話輪時,處于一定語境中的說話人會先形成會話含意(1言外行為),接著相應地構思話語的情景意義(2表意行為),然后再組織語言說出話語(3發(fā)音行為和4發(fā)聲行為)。聽話人感知到說話的氣聲(5)后,根據(jù)自己的語言知識辨別語音,理解發(fā)音行為傳達的字面本義(6語義),然后根據(jù)語境理解字面意義的語境意義(7語意),最后再推斷出語意背后的會話含意(8含意),至此,話語表達和理解的第一個輪回結束。之后,聽話人緊接著在變化的語境中進行意義構建,構思回話,同時會話角色由聽話人轉換為說話人,開始會話的下一個輪回。

那么在一個話語輪回中,說話人是怎樣通過言內行為影響和改變聽話人語境的呢?即perlocution是怎么實施的?以前文中的“Shoot her!”為例,聽到這句話語后,聽話人可能有以下幾種話語回應:

(1)Pardon?

(2)I?Who is she?

(3)What do you mean?

(4)What can I get from it?

(5)Is that an order?

第一種情況下,言語行為的表達和理解只進行到階段5,盡管說話人沒能讓聽話人聽清他的話語,但是說話人的發(fā)聲行為傳出的氣聲進入并改變了聽話人的語境,使其相應作出了“Pardon?”的回應。第二種情況下,言語行為更進一步,盡管說話人沒能使聽話人明白其話語的指稱意義和命題內容,但是說話人的發(fā)音行為所傳達的字面意思隨著氣聲進入并改變了聽話人的語境,使其相應作出第二種回應。第三種情況下,言語行為再進一步,盡管說話人沒有能夠使聽話人領會其真正用意,但是說話人的表意行為所傳達的情景意義隨著語音進入并改變了聽話人的語境,使其相應作出第三種回應。第四和第五種情況下,言語行為的表達和理解進入本話輪的最后一個階段8,說話人可能成功地讓聽話人明白了自己的基本含意,也使得聽話人的語境有了進一步的改變,但是聽話人在自己特定的心理認知語境中進行推理,會得出對說話人言外之力(force)的不同解讀,從而產(chǎn)生可能迥然不同的反應。

雖然在每一種情況下,說話人都通過言語行為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聽話人的語境,但是前三種情況和后兩種情況有著本質的不同。在前三種情況下,說話人言內行為對聽話人語境的改變是說話人可以控制的,且不以聽話人的意志為轉移,因為只要說話人以恰當?shù)恼Z言和方式、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對聽話人說出某句話語,不管聽話人回不回復,不管聽話人作怎樣的回復,聽話人都會得出幾乎完全一致的字面意義和情景意義。然而,在最后兩種情況下,雖然聽話人推導出的說話人的會話含意也改變了聽話人的語境,但是聽話人對說話人言外之力的理解卻會因人、因時、因境而異,同樣是一句表示建議的“Shoot her!”可能會被理解成命令、勸說或者請求,至于聽話人具體如何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說話人可以控制的,而取決于聽話人的心理和認知加工。據(jù)此,筆者只將前三種情況下說話人對聽話人語境的改變定義為說話人的言后行為,并根據(jù)言內行為的不同類型把它們分別命名為發(fā)聲言后行為、發(fā)音言后行為和表意言后行為。

再比如法庭宣判,當法官說出“罪犯某某某死刑,立即執(zhí)行”時,只要他語言表達得足夠清晰,現(xiàn)場的罪犯、罪犯家屬、警察、律師、法官以及其他旁聽人都可以就法官的言內行為給出基本一致的理解,但是他們會得出對這句話的言外之力的大相徑庭的推理結果,最終導致他們在語言上、心理上、行為上的迥異反應,有人痛苦,有人暈厥,有人釋然。

綜上所述,言后行為是說話人試圖通過發(fā)聲行為、發(fā)音行為和表意行為等三個層次的言內行為來改變聽話人的語境,其改變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說話人對語境、語音、措辭、指稱等的把握。聽話人對說話人的言外之意會有不同理解,由此衍生的不同效果和行為與說話人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不屬于言后行為。

四、結語

Austin以后的學者們雖然指出他對言后行為的論述不足和界定不明,但實際上他們和Austin本人一樣,沒有能將行為與效果區(qū)分開來,沒有嘗試從微觀上理清話語表達和話語理解的具體過程。從一次話語表達和理解的完整過程入手分析,將perlocution定義為說話人改變聽話人語境的言后行為,既符合“言語即行為”概念的初衷,又可以比較圓滿地解決許多關于言后行為概念的爭議。

此外,在perlocution的研討中,有很多關于如何實施“取效行為”以取得“取效效果”的討論,這些討論其實與言后行為無關,而是涉及到另外一層言語行為——“言前行為”,即為取得預期交際效果或目的而進行的言語規(guī)劃行為[12]。這第四種言語行為將是筆者在理清言后行為之后的研究方向和重點。

注釋:

①因為這個頗具爭議的術語有多種譯法,所以在給出本文的定義之前只用英語表達,不用漢語(引用除外)。

②這里強調的是動作和行為,而不是狀態(tài)或結果。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劉風光,張紹杰.取效行為與詩歌語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

[3]王道英,辜向東.論言后行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4]孫淑芳.取效行為的內涵闡釋與取效行為動詞[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6):24-29.

[5]顧曰國.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詮釋與批判[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1).

[6]王春秀.淺談交際中的言后行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7]杜冰研,苗寧.取效行為性質探析:理論應用價值[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97-99.

[8]Searle J 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2-26.

[9]韓戈玲.言后行為和交際效果[J].山東外語教學,2005(3):27-30.

[10]張麗杰.Austin與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13-115.

[1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2]張結根.言前行為的實施原則和語用解釋力[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71-74.

猜你喜歡
意圖言語學報
原始意圖、對抗主義和非解釋主義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陸游詩寫意圖(國畫)
言語思維在前,言語品質在后
呂魁:難以用言語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制定法解釋與立法意圖的反事實檢驗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致敬學報40年
學報簡介
學報簡介
燕山秋意圖
《深空探測學報》
丰镇市| 永善县| 南木林县| 基隆市| 玉田县| 河西区| 吴旗县| 遂溪县| 盖州市| 岳西县| 渝北区| 石城县| 永胜县| 元氏县| 靖江市| 吉安县| 西宁市| 肃北| 柳河县| 河间市| 临城县| 崇文区| 贵州省| 淅川县| 繁昌县| 朝阳市| 武威市| 札达县| 海伦市| 天水市| 城口县| 高淳县| 余庆县| 依安县| 佛冈县| 阳高县| 宿松县| 开封县| 新丰县| 昌乐县| 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