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黎族歷史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及其特點之綜論

2013-11-15 02:00:36高澤強德威宏韜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 2013年3期
關鍵詞:語族南島海南島

高澤強(昂·德威·宏韜)

(瓊州學院 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海南 三亞 572022)

一、悠久的海南歷史文化

遠古的海南島,叢林莽莽,熱帶動植物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生產生活和居住。海南島的考古資料顯示,距今二萬年前海南島便出現(xiàn)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昌化江支流南陽溪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特別是三亞市落筆洞“三亞人”文化遺址的考古挖崛,直接證明了至少在一萬年前遠古人類就已在海南島上生活棲息。新石器時代時期,不同的人類群體又紛紛進入海南島,經(jīng)過兩三千年的交流融合發(fā)展,最終在海南島出現(xiàn)了獨具熱帶海島特色的民族——黎族。

(一)海南島的考古發(fā)現(xiàn)

1983年初夏、1992年12月、1993年10月,考古人員對三亞市落筆洞“三亞人”文化遺址進行了三次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考察和考古發(fā)掘。考古人員用洞穴中人類食用后遺存的螺殼經(jīng)常規(guī)碳十四法測定,測出無機年齡為距今10890±100年,這是目前海南島所知最早的一處人類活動遺址。

發(fā)掘者經(jīng)過分析,把落筆洞“三亞人”遺址與華南地區(qū)幾處有代表性的洞穴遺存如廣西柳州的白蓮洞遺址和大龍?zhí)鄂庺~咀遺址、廣東的陽春獨石仔遺址和封開黃巖洞遺址相比較,認為它們在基本文化內涵上十分相近,存在著較多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因素,當屬同一個文化系統(tǒng),即華南地區(qū)礫石石器文化范疇[1]。

2006年6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等單位組成的海南省大廣壩水利工程文物調查組,在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差鄉(xiāng)昌化江支流南陽溪第二級階地里發(fā)現(xiàn)石制品,考古人員根據(jù)階地堆積物和器物類型判斷,初步得出石制品的時代應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結論,距今為二萬年上下[2]。

從落筆洞“三亞人”的遺址的發(fā)掘,到昌江南陽溪舊石器的發(fā)現(xiàn),說明了至少在一二萬年前海南島就已有了人類居住,他們與大陸華南一帶的遠古居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和文化交流。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國家有關部門對海南島進行了多次考古普查,共發(fā)現(xiàn)新石器文化遺址和遺物地點200余處。這些遺址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臺地以及海灣的沙丘上。經(jīng)過對這些遺址遺物的分析,發(fā)現(xiàn)位于陵水黎族自治縣的大港村、石貢、舊具坡等地的遺址,是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發(fā)現(xiàn)于陵水黎族自治縣的古樓坡、文昌市的田坡、定安縣的佳龍坡等地的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也有五千年上下;而發(fā)現(xiàn)于陵水黎族自治縣的本號、白沙黎族自治縣的邦溪、五指山市的毛道等地發(fā)現(xiàn)的遺址,則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距今在三千年至五千年之間。繼新石器時代文化之后,在海南島上發(fā)現(xiàn)的史前文化還有幾何印紋陶文化和青銅器文化,這些文化也有三千年左右。[3]

海南島新石器人類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經(jīng)專家研究,都認為與廣西、廣東西南部、云南東南部、越南北部等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原始文化同屬一個文化系統(tǒng)。但是海南島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文化、幾何印紋陶文化、青銅器文化等,在時間上相對廣西、廣東、云南、越南等地原始文化而言都稍晚。這反映了文化傳播上的先后關系、傳承關系,同時也表明了海南島上的人類主要是來自大陸華南地區(qū),他們來到海南島后,發(fā)展了與華南地區(qū)相同的遠古文化。

對于南陽溪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和“三亞人”文化遺址是否與海南島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址有一定的聯(lián)系或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親緣關系,考古學界或研究者們都比較慎重,沒有輕易下結論。這反而給筆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并有些武斷地認為:“黎族先民與‘三亞人’沒有文化上的傳承,但與海南島新石器文化、印紋陶文化和青銅文化有直接的文化淵源關系,甚至可以說是種群的融合、延續(xù)和發(fā)展。”[4]筆者的這種認識主要源自黎族的一個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先民們曾經(jīng)消滅過一種個子矮小,相貌丑陋,黎語叫作“族?!钡娜祟怺5]。這個被滅掉的人類,極有可能就是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即“三亞人”的同類。

由此我們可以有理由認為:南陽溪石制品的使用人和“三亞人”屬于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海南島后,他們受到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極端擠壓或者殺戮,最后消失了。后來,幾何印紋陶文化和青銅器文化在海南島發(fā)展起來,但它們應是海南島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延續(xù),屬于同源同種。這些同源同種的遠古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進入海南島后,經(jīng)過幾千年的相互接觸、交流、傳承,最后融合在一起,成為海南島遠古文化的主流,具有熱帶海島特點和山地特點的黎族雛形由此奠基。

(二)百越文化在海南島的傳播

百越是古代中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通稱。這個稱呼的出現(xiàn)與黎族首批先民進入海南島相比,晚了兩三千年的時間。但是由于黎族先民與大陸上百越族的先民都有很多共同的文化淵源關系,所以黎族先民當屬百越族的范疇。遠古時期百越族分布的范疇極廣,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自交趾至七八千里,百粵(越)雜處,各有種姓?!薄敖恢骸睘榻裨侥媳辈浚皶睘檎憬〉臏刂菀粠?,這說明自浙江至越南的整個東南沿海地區(qū)都是百越族所居之地。除此外,在今上海、臺灣、海南的全部以及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等省的一部分,均為百越族所分布的地區(qū)。

眾多的研究成果、權威的辭典《辭海》以及百度百科、維基百科都認為,百越族文化主要特征體現(xiàn)在水稻種植、樹皮布、踞地式紡織、貫頭衣、筒裙、犢鼻裈、儋耳、鑿齒、斷發(fā)紋身、椎髻、獵頭、契臂為盟、男女混浴、不落夫家、竹排、獨木舟、干欄式建筑、雞卜、占卜、二次葬、蛙蛇鳥等圖騰崇拜、善行舟、鑄銅器、咀嚼檳榔、食蛇蛤海產、黏著型語言、幾何印紋陶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上述百越族文化的特點特征多數(shù)都能在黎族社會中得到較好的傳承。如下表:

百越文化在海南

所謂百越文化在海南,其實僅限于黎族居住的地區(qū)而已,而且主要出現(xiàn)在山區(qū)一帶,在接受封建文化影響比較深的地區(qū)如黎漢雜居區(qū)和沿海一帶,這些文化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非常弱,但不論其表現(xiàn)強或弱,總體上都表明了黎族文化的源頭來自百越族,或者至少可以說與百越族有共同的源頭。

二、黎族與周邊諸民族的關系

海南島雖然遠離祖國大陸,孤懸海外,但在地理位置上正是處于華南至東南亞這一廣闊地域的中心。因此自古以來,凡在這一區(qū)域活動的人類都不可避免地涉足海南島,海南島由此也就成為這一廣闊地域人類活動的交流之地和文化傳播之地。

(一)與南島語族的關系

南島語族就是馬來波利尼西來語系,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他們懂得獨木舟的制作,懂得航海的技術,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的大部分島嶼上,特別是東南亞地工區(qū)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更是南島語族的聚居地,他們有著共同的海洋文化,且語言親近、文化相似。

民國時期,有一位學者在對東南亞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就曾斷言:“……就文化系統(tǒng)言,黎族系屬太平洋四個文化區(qū)中之印度尼西亞區(qū)……如文身之風俗,語言之構造,婚俗之特征,婦女之裝飾,吹筒箭與口琴之使用,織繡之圖案,皆不脫印度尼西亞文化區(qū)之范圍。”[6]這是專家學者第一次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探討黎族文化與南洋各民族文化的關系。

樹皮布向來被看作南島語族主要的古文化特征之一,而海南島也發(fā)現(xiàn)制作樹皮布的石拍,有樹皮布文化遺存。近年來,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專家們對黎族和臺灣島原住民的文化比較和研究中,同樣發(fā)現(xiàn)瓊臺兩島的原住民族之間有著太多的相同相似的文化現(xiàn)象。[7]更令人驚訝的是黎族與臺灣原住民都處在兩個相距很遠的海島上,歷史基本沒有來往,但在相關專家采集臺灣五個少數(shù)民族和海南黎族人的血樣,通過DNA研究,發(fā)現(xiàn)臺灣的阿美、泰雅、布農、排灣四個民族男性的主要Y染色體類型,與黎族男性的主要染色體類型完全一致。[8]由此研究者認為黎族和臺灣原住民自古以來就是“親戚”,臺灣原住民是五六千前從大陸東南沿海遷移過去的。

為了進一步說明與黎族與南島語族的關系,筆者在這里引用2007年9月15日發(fā)表在《中國熱帶醫(yī)學》中一篇研究論文的一段話:“……D-YAP單倍型并沒有在黎族中出現(xiàn),因而‘黑矮人’并沒有參與黎族的組成。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結果顯示,黎族與漢族、苗族、瑤族的遺傳關系較遠,不支持黎族的皇帝族起源學說。但并不能把黎族與馬來族人和起源于駱越的壯族、布依族、水族、侗族的遺傳關系分開,因而無法對百越起源和東南亞起源進行判斷。從黎族的Y-SNP單倍型結果中我們還可以看出,黎族五個支系有95%以上都屬于同一個單倍型O3-175,這一比率遠高于其他人群,因而黎族支系間的親緣關系非常接近,他們有共同起源毋庸置疑?!覀冞€發(fā)現(xiàn),代表臺灣原住民的阿美族、排灣族人群屬于O3-175單倍型的比率占100%,這提示,黎族與臺灣原住民的起源很親近,這一點與他們文化、體質的相似以及考古學證據(jù)能夠相互印證。”[9]這段引文說明了黎族與南島語族、壯侗語族三者之間密切的遺傳關系和親緣關系,同時也表明了“黑矮人”、漢族、苗族、瑤族等人種與黎族先民在基因上沒有遺傳關系。

綜合上述,東南亞地區(qū)大部分的民族,其祖先都應該是數(shù)千年前從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遷徙過去的。從古老的百越族文化到現(xiàn)代遺傳學家基因的研究,都證實了黎族先民和南島語族先民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所以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直言不諱地說:“遠古時代的海南島是屬于南島語族文化影響的范圍,或者至少可以說是南島語族在遷徙過程中進入海南島后留下來的文化遺存。”[7]

(二)與壯侗語族的關系

壯侗語族又稱侗泰語族或侗臺語族。國內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的廣西、云南、貴州、廣東、海南、湖南等地;國外的主要分布于泰國、老撾以及緬甸東北、越南北方、印度的阿薩姆邦等地。

語言既是文化現(xiàn)象又是文化符號,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會反映每個民族的文化特征。黎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我國的壯語、侗語、布依語、傣語、水語以及海南島上的臨高話、哥隆話都與黎語屬于同一個語族。但由于黎語跟同語族分離時間較早,經(jīng)過幾千年獨立發(fā)展,之間的語音、詞匯甚至語法都已經(jīng)有很大的差別。但在基本詞匯方面,黎語跟同語族諸語言仍有相當數(shù)量的同源詞,而且越常用的基本詞相同率越高。在專家選出的500多個常用詞基本詞中,黎語跟同語族進行比較,同源詞和近似詞之比表現(xiàn)如下表:

黎語與同語族諸語言比較表[10]p579

至于黎族與同語族分離的大致情況,《黎語調查研究》的作者在用“水田”、“稻草”、“木杵”、“犁”、“糠”“簸箕”、“棉花”、“甘薯”、“芋頭”、“小米”、“豬”等詞匯進行比較時,發(fā)現(xiàn)這些詞匯黎語與同語族諸語言都是同源,于是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壯侗語族在尚未分離前就已經(jīng)從事農業(yè),種植水稻,已“有相當發(fā)達的農業(yè)”。[10]351可見,黎族、壯族、傣族、侗族等民族的祖先關系密切,彼此有淵源關系。

其實從遠古時期看,南島語族應是壯侗語族的先輩,或者南島語族和壯侗語族都有共同的文化祖先,都屬于百越族的范疇。當今分布于我國的華南、西南以及東南亞、大洋洲這一廣闊區(qū)域的南島語、壯侗語各民族(當然包括海南島上的黎族),都是歷史文化淵源關系比較密切的兄弟。

三、黎族與黎族文化的形成

黎族先民進入海南島后,在這個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條件下,各部落氏族經(jīng)過長期的相互交流融合,黎族和黎族文化終于在海南島這塊熱土上誕生。

(一)黎族的形成

對于黎族的形成,人們的關注力度似乎太弱。這主要是受到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即以為黎族是在島外形成之后才進入海南島的。這樣的觀念往往造成對黎族的族源、歷史、文化等等的認識難于一致,這是多年來黎族研究中的困惑。

20世紀30年代,德國民族學家史圖博在其所著的《海南島民族志》中就指出:“海南島是被數(shù)次民族浪潮——即由本地黎(潤)、美孚黎、岐(杞)黎、侾(哈)黎——沖擊過來的民族所開發(fā)的,這些遷移到海南島的民族,很明顯是由阿烏斯茲羅尼亞(馬來亞)和泰族這兩種要素組成的?!彼J為“海南黎族源于馬來人與泰人的結合”的觀點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它讓我們在研究黎族歷史還在研究黎族文化,都有種茅塞頓開和視野開闊的感覺。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際學術交流頻繁,我國專家學者研究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在壯侗語族語言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有的學者明確指出:黎語乃至整個壯侗語族早期可能使用原始馬來語,后來由于長時間地、大面積地受到漢語的影響而發(fā)生融合同化,完成了“類型轉換”,轉變?yōu)榕c漢藏語同一體系的孤立型語言。[11]一些學者在研究當中發(fā)現(xiàn),黎語和壯侗語族各語支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只能無奈地提出:“在黎語中,原來與這些語言(壯侗語)相同的詞很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消失了,而保留下來的有一些可能在語音上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對應關系比較復雜,同源或非同源一時難以確定。”[10]570有的學者干脆說“黎語中的一些南島語詞,是獨特的,與壯傣、侗水的不同,是黎語的底層詞,而不是它們共同的底層詞或借詞?!盵12]學者們的這些認識說明了兩問題:一是在漢藏語的長期影響下,一部分南島語漸漸轉化成了壯侗語;二是黎語雖屬于壯侗語族,但一些底層詞卻是屬于南島語的。

據(jù)此,我們便可以大膽地作出這樣的設想:

第一,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居住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操原始南島語的人群第一次向東向南等方向遷徙。在向南遷移過程中,有一部分踏上了海南島,這便是第一批黎族先民。自此后,與黎族有淵源關系的先民就源源不斷地進入這塊熱帶海島。

第二,在距今三千年至五千年之間,分布于我國華南一帶操原始南島語的百越族,在強大的漢藏語的影響下,漸漸發(fā)展成為了新的語種——壯侗語。

第三,在距今三千年前后,一批批操壯侗語的先民們又先后進入了海南島。這個時期入島的先民規(guī)模比較大,文化也較先進,他們進入海南島后便占領了利于耕作的沿海及平原地區(qū)。

第四,由于壯侗語和南島語的族群本來就有密切的文化淵源關系,兩大語種在海南島相遇,經(jīng)過千百年漫長的交流、融合和發(fā)展,漸漸催生了一個民族的形成,黎族終于誕生。

(二)黎族文化的形成

黎族先民到達海南島后,披荊斬棘,戰(zhàn)天斗地,辛勤勞動,建設家園,曠古的海南島終于出現(xiàn)了沸騰的村莊、忙碌的人群。在作為一個民族的雛形出現(xiàn)后,黎族先民在百越族文化的基礎上,在海南島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和歷史背景下,經(jīng)過千百年歷史的沖刷、洗禮和積淀,漸漸發(fā)展壯大并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己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黎族文化由此形成。

黎族傳統(tǒng)文化一覽表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表中所展現(xiàn)的黎族傳統(tǒng)文化依然在黎族社會中產生影響、發(fā)揮作用。如今在政府特別是文化部門的支持下,黎族的這些傳統(tǒng)文化大部分都已成為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個別的甚至成為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

四、黎族歷史文化的特點

遠古時代華南和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原始文化,主要為百越族的壯侗語、南島語遠古祖先的文化。海南島的原始文化(實為黎族原始文化),實際也就是壯侗語、南島語文化擴散的結果。自從西漢王朝在海南島建立郡縣后,大陸上壯侗語諸民族文化便再也沒有進入海南島,兩地間的相互交流斷絕,代之而起的是中原文化(漢文化)的不斷入島。后來,大陸上同語種諸民族的文化不斷受到了來自中原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強烈影響如壯族文化、侗族文化、傣族文化等,于是黎族文化與同語族文化漸行漸遠。雖然中原文化也較早地跟隨封建王朝官員進入海南島,但黎族社會接受封建官府的完全統(tǒng)治則晚且慢,因而在海南島這塊土地上較好地保留了自己原有的文化特色。[13]經(jīng)過千百年的發(fā)展,黎族文化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

根據(jù)多年從事黎族歷史文化研究的心得和體會,以及已出版和發(fā)表過的相關著作和論文的觀點,筆者把黎族歷史文化的特點總結歸納成為三大部分,即傳承性與多樣性、萎縮性與融合性、緩慢性與不平衡性。

(一)傳承性與多樣性

縱觀幾千年來中國南方古代文化特別史前文化的動態(tài),其遷徙的主流方向都是往南擴展這樣的一種態(tài)勢。我們與其說海南島的遠古文化是受到來自我國南方(華南)和東南亞兩地遠古文化的深刻影響,不如說是我國南方史前文化在向東南亞地區(qū)遷徙過程中停留在海南島的一小部分。

源遠流長、古老深邃的黎族歷史文化,對百越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尤為突出。百越族文化正是我國遠古時期華南、東南沿海一帶的主流文化,而這個主流文化也正是如今壯族語、南島語諸民族文化的源頭。所以就黎族的歷史文化來看,不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反映出與壯族語、南島語諸民族歷史文化很多相同、相似的文化內涵和表現(xiàn)方式,這也正說明了黎族是這種遠古主流文化的傳承者或者擁有者。

這里所謂的傳承性實指黎族歷史文化對百越族文化的傳承,而多樣性則指分布于我國華南地區(qū)和東南亞地區(qū)的史前文化(壯侗語和南島語遠古文化)在黎族歷史文化中的反映。這種反映在今天看來,又使黎族的歷史文化體現(xiàn)出這樣的兩個特點:在國內具有“族際性”,在國際上具有“國際性”。

(二)緩慢性與不平衡性

千百年來,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實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的影響下,黎族逐漸從島北部、島四周不斷地向島南部、島中部遷移。到明清時期,海南島的民族分布格局最終完成,即漢族主要分布在島的北部地區(qū)和島的周邊地區(qū),而黎族等少數(shù)民族則分布在島的中部、南部和島周邊的小部。這種人文分布格局,對黎族社會經(jīng)濟和歷史文化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4]

相對漢族而言,黎族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極其緩慢。自明清至民國間,由于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和接受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程度不同,黎族社會內部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于下表中:

黎族社會發(fā)展的差異性

一個民族在同一個區(qū)域內,同時存在三種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本身就體現(xiàn)出了其社會發(fā)展的緩慢性和不平衡性,這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黎族歷史文化發(fā)展的主要特點和特征。[15]

(三)萎縮性與融合性

黎族文化的萎縮性與融合性,是隨著黎族社會歷史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這種文化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在外部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即中原文化(漢文化)的不斷影響和作用下,通過黎族文化自身的不斷吸收、消化、融合而出現(xiàn)的。

在黎族文化中,每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萎縮,其背后幾乎都出現(xiàn)融合的現(xiàn)象。未能融合的,則出現(xiàn)不斷的被擯棄,直至漸漸消失。黎族文化的這種萎縮性與融合性可見下表:

黎族文化的萎縮性與融合性

縱觀黎族文化的發(fā)展變遷,每個歷史階段的黎族文化都能反映出每個歷史階段的時代和特點。但在漢文化這種強勢文化的影響下,萎縮性與融合性的現(xiàn)象終將是黎族歷史文化發(fā)展的一種趨勢、一種方向。

結 語

為了迎接海南建省辦經(jīng)濟特區(qū)20周年,海南省委宣傳部和海南省社科聯(lián),組織了海南學術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專家學者來編撰《海南歷史文化大系》(十卷本100個課題)?!按笙怠弊?006年全面啟動,筆者有幸參加并承擔了《海南黎族研究》一書的撰寫任務。但在撰寫完成特別本書的出版之后,總感到有些問題仍需要進一步說明,諸如黎族歷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黎族跟周邊諸民族的關系怎樣?為什么黎族文化中會保留著很多南島語、壯侗語古文化的特點特征?黎族自身的歷史文化特點又如何?這一系列問題一直在筆者的腦海里縈繞苦纏、反復出現(xiàn)。于是近年筆者來不斷進行探討,并相繼發(fā)表一些文章闡述見解,但都是零碎的甚至散亂的,未形成專文。故筆者在此進行重新整理,綜合論述,增加新的觀點和內容,以作為對《海南黎族研究》一書中未能闡明的一些問題的補充。

[1]郝思德,黃萬波.三亞落筆洞遺址[M].??冢耗戏匠霭嫔绯霭?,1998.

[2]李超榮,李釗等.海南省昌江發(fā)現(xiàn)舊石器[J].人類學學報,2008(1).

[3]王克榮.海南島的主要考古發(fā)現(xiàn)及其重要價值[J].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創(chuàng)刊號),1987.

[4]昂·德威·宏韜.海南島史前文化猜想[C].劉明哲.拂拭歷史塵?!枳骞偶芯?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5]王國全.黎族風情[M].廣州:廣東省民族研究所編,1985.

[6]劉咸.海南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討[C].西南研究,1940(1).

[7]高澤強.海南島樹皮布歷史溯源[J].廣西民族研究,2007(2).

[8]史式,黃大受.臺灣先住民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1999:258.

[9]孫元田,楊波,區(qū)彩瑩,陳路,蘇振宇,李冬娜.Y-染色體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對中國黎族起源的研究[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7(9).

[10]歐陽覺亞,鄭貽青.黎語調查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11]羅美珍.試論臺語的系屬問題[J].民族語文,1983(2);倪大白.中國的壯侗語與南島語[J].中央民族學學報,1988(3);戴慶廈.從藏緬語看壯侗語與漢語的關系[J].中央民族學學報增刊,1990(11).

[12]吳安其.漢藏語同源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13]高澤強.試論黎族古籍及其社會價值[J].新東方,2010(5).

[14]高澤強.略談黎族文化發(fā)展特點[J].瓊州學院學報,2009(1).

[15]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海南省志·民族志[M].??冢耗虾3霭婀?,2006.

猜你喜歡
語族南島海南島
中古時期東北亞植物詞匯語源研究
蒙古語族語言概述
高清大圖
旅游世界(2020年4期)2020-07-22 09:54:38
蒙古語族復數(shù)形式簡析
是海南省還是海南島?
福建沿??脊排c南島語族起源探秘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0
那堵墻
詩歌月刊(2012年10期)2012-04-29 17:32:02
關于海南島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針的考察
軍事歷史(1994年6期)1994-08-15 08:56:38
回憶海南島渡海登陸戰(zhàn)役
軍事歷史(1987年2期)1987-08-20 06:10:48
海南島戰(zhàn)役中的“土艦隊”
軍事歷史(1981年1期)1981-08-21 03:38:54
新兴县| 新密市| 山东省| 贡觉县| 梁平县| 海门市| 黔江区| 海城市| 临潭县| 萍乡市| 左权县| 商河县| 于田县| 内乡县| 革吉县| 明星| 长泰县| 缙云县| 阜阳市| 含山县| 九台市| SHOW| 民乐县| 泾川县| 长寿区| 南通市| 德钦县| 民权县| 论坛| 名山县| 青冈县| 镇原县| 衢州市| 阳高县| 安化县| 清涧县| 桦甸市| 柳江县| 岳阳市| 新津县| 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