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躍,黃大江,李 超,趙艷平,胡 謹
內眥贅皮又稱蒙古皺襞,指通過內眥不垂直向下的皮膚皺襞,是東方人常見的眼瞼類型,占單瞼人群的70%以上,其特點是正常內眥角被贅皮掩蓋。治療內眥贅皮的方法較多,常用的方法如單“Z”成形術、Y-V成形術、Mustarde法、V-W成形術等,各手術方法均有各自的適應證和優(yōu)缺點。從2009年起,我們采用改良Park's法矯正內眥贅皮,通過3年多的臨床實踐并與同期進行的反向“Z”成形術矯正內眥贅皮進行比較,體會到該法具有眼睛形態(tài)好、瘢痕隱蔽,且效果好,患者容易滿意,適用于大多數(shù)內眥贅皮的矯正,現(xiàn)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9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科行矯正內眥贅皮術145例,女性136例、男性9例,年齡16~42歲;其中87例運用改良Park's法治療內眥贅皮(A組),58例采用反向“Z”成形術(B組);內眥贅皮分型參照文獻[1]。A、B兩組病例資料和分型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資料和分型(n)
1.2 方法
1.2.1 手術設計
1.2.1.1 改良Park's法 患者站立位,睜眼平視,a點為淚湖最內側端在內眥贅皮上的投影點,b點為內眥贅皮和下瞼正常皮膚的交界點,d點為淚湖最內側端點(術者用拇指將內眥部分皮膚推向鼻側,可顯露),e點位于與瞼緣平行的重瞼切口線上,c點為重瞼切口線與a點向上45°延長線的交點,連接e、c、a、d 點,作為手術切口線,其中 bd=ac。e、c、a連線形成 B 瓣,a、b、d 連線形成 A 瓣[2]。
1.2.1.2 反向“Z”成形術 按參考文獻[3]設計。
1.2.2 手術方法
1.2.2.1 改良Park's法 用2%的鹽酸利多卡因10 ml+1∶20×104鹽酸腎上腺素作局部浸潤麻醉,按 a、b、c、d 點注射,每點注射約 0.1 ml局麻藥。麻藥奏效后,先切開重瞼延長線ce,再切開ac線,形成B瓣,最后切開三角abd,形成A瓣,于眼輪匝肌表面分離,完全游離后整個皮瓣轉移無明顯張力,切斷眶隔前眼輪匝肌淺頭組織,暴露內眥韌帶,沿內眥帶表面銳性剝離,注意勿損傷淚小管及淚囊,用5-0絲線折疊縫合縮短內眥韌帶,然后將A瓣(a、b、d連線),旋轉覆蓋B瓣(a、c、e連線),用7-0無損傷線縫合固定,A瓣創(chuàng)面拉攏直接縫合,根據(jù)重瞼線流暢程度修剪B瓣多余的贅皮,修剪后縫合皮膚(圖1)。
圖1 手術設計圖
1.2.2.2 反向“Z”成形術 按參照文獻[3]進行。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對兩組手術后相關指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通過復診的方式隨訪,記錄內眥贅皮參數(shù)改變、瘢痕情況和受術者對手術的滿意率。術后隨訪3個月至1年,術后內眥贅皮參數(shù)改變、瘢痕情況和受術者對手術的滿意率見表2。A組共隨訪42例,B組隨訪39例,從表中可見改良Park's法在內眥間距縮短、淚阜顯露和重瞼線流暢方面有優(yōu)勢(P<0.05),在術后瘢痕方面與反向“Z”成形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改良Park's法術后滿意率優(yōu)于反向“Z”成形術(P<0.05)。A組典型病例照片見圖2~4。
表2 兩種手術方法術后隨訪結果[%(n)]
圖2 改良Park's法術前和內眥贅皮矯正術后1個月
圖3 改良Park's法術前和內眥贅皮矯正術后6個月
圖4 改良Park's法術前和內眥贅皮矯正術后1年
內眥贅皮是由于上下瞼眼輪匝肌纖維于內眥韌帶起始點錯位、錯構,并伴有皮下組織增厚所致。內眥贅皮的存在使重瞼皺襞變短并靠外側,內眥間距變長,眼裂變短,角膜內側的鞏膜暴露減少,整個眼裂外形變圓。內眥贅皮治療的關鍵是矯正異常的眼輪匝肌和皮膚縮短,因此術中剪除部分或全部錯位、錯構、走向異常的眼輪匝肌和結締組織纖維使眼輪匝肌恢復理想的位置及外形。最大限度地減輕局部切口瘢痕是充分矯正內眥贅皮、防止復發(fā)、獲得良好眼瞼外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理想的內眥贅皮矯正是在充分矯正內眥贅皮的同時不遺留明顯的痕跡。
經典的內眥贅皮手術方式有單“Z”成形術、Y-V成形術、Mustarde法、V-W成形術等。上述手術方法存在術后瘢痕較明顯,術后內眥角不自然等缺陷。近年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矯正內眥贅皮的方法,如鼻側鍵膜固定法[3]、L形下瞼延長切口矯正內眥贅皮[4]等,均有各自的適應證。1996年Park等報道了內眥開大和重瞼同時實施的手術方法,2000年對Park's法進行了改進,改良的Park's法運用“Z”成形術,巧妙的將切口線隱藏在重瞼線或者淚湖邊緣,通過A、B皮瓣的旋轉,充分矯正了內眥贅皮畸形,同時將術后切口瘢痕降到最低程度和避免了皮瓣的“貓耳朵”,從而滿足了求美者的需求。本手術要點在于術前設計:一是新的內眥點的定位,定位的關鍵點是c、a、d點,c點是重瞼線的延長線頂點,a點是新的淚湖邊緣,d點是原淚湖邊緣;二是眼輪匝肌的離斷,術中要徹底剪斷內眥部錯亂分布的眼輪匝肌的蹼狀肌束,解決內眥贅皮形成的原因,使得矯正后贅皮不至于復發(fā);三是皮瓣的游離,要徹底松解皮瓣,必要時沿內眥韌帶淺層適當游離皮膚,使皮瓣轉移無張力,由于A、B皮瓣的交叉,使上瞼內側的皮膚得到充分的松解,術后贅皮得到完全的矯正,內眥韌帶縮短后,皮膚切口在沒有張力的情況下縫合,減少術后瘢痕增生的可能;最后是眼輪匝肌和贅皮的切除處理,術中適當修剪部分多余的贅皮皮膚和去除部分眶隔前眼輪匝肌淺頭的眼輪匝肌,使新形成的重瞼線看起來更流暢,更有立體感。
通過運用改良Park's法矯正內眥贅皮,我們體會到該法具有內眥角形態(tài)好(由于A、B皮瓣的旋轉打開了內眥角,使淚湖徹底外露,眼裂在外觀上得到明顯的增大,重瞼線和內眥角可以統(tǒng)一協(xié)調起來)、術后瘢痕不明顯等優(yōu)點。Park's法適合眉型、瞼型和瞼板型內眥贅皮的矯正,用于倒向型內眥贅皮還存在矯正不充分的缺陷。
[1]馮越蹇,張海明,胡守舵,等.內眥贅皮的分類及相應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7,16(4):512-514.
[2]Park JI.Modified Z-epicanthoplasty in the Asian eyelid[J].Arch Facial Plast Surg,2000,2(1):43-47.
[3]安可忍,龐建華,李風浩,等.重瞼成形術聯(lián)合反向Z字成形術矯正內眥贅皮[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0,21(2):100-101.
[4]付思祺,宋建星,陳江萍,等.鼻側腱膜固定法在先天性小眼癥內眥贅皮矯正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0,19(1):37-39.
[5]劉玲,李戰(zhàn)強,杜太超,等.橫向倒L形法內眥贅皮矯正結合重瞼成形術的臨床應用[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1,17(3):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