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琦,王小叢,王潤蘭,姜 靜,馬 雁,邰 越,郝建勛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超聲室,吉林 長春 130021)
病例 男,64歲,間斷進食后哽咽感1年,加重20 d,高血壓病史10年,最高達150/110 mmHg(1 mmHg=0.133 kPa)。查體:胸廓對稱無畸形,雙側肋間隙未見明顯增寬或變窄,雙側呼吸運動均等。聽診雙肺呼吸音未聞及增強或減弱,未聞及干濕羅音。心電圖為竇性心律。超聲檢查所見:左室長軸切面:左房前后徑偏小,余房室內(nèi)徑大小正常,心尖四腔心切面:左房與降主動脈之間可見一混合性回聲,向前內(nèi)側擠壓左房,大小60 mm×55 mm,中間為無回聲,周邊為低回聲,較厚處厚8 mm,胸骨旁四腔心切面:中間無回聲區(qū)與降主動脈前側壁相延續(xù),最寬處約11 mm。CDFI及頻譜多普勒顯示:無回聲區(qū)內(nèi)可見低速動脈血流信號。超聲提示:左房與降主動脈之間異?;芈暎ㄗ蠓坎糠质軌海o鄰降主動脈)(圖1),考慮為降主動脈假性動脈瘤。
胸腹主動脈CTA成像顯示:靜脈團注對比劑后掃描,經(jīng)T7~T10椎體水平,降主動脈右前方見囊?guī)顚Ρ葎╋@影突出于主動脈輪廓外(圖2),周圍見不規(guī)則軟組織影包繞,并與血管壁相延續(xù),左心房、左下肺靜脈明顯受壓變形。診斷為胸段降主動脈假性動脈瘤,伴附壁血栓形成,與超聲診斷結果相符,患者手術治療后恢復良好。
討論 動脈瘤是動脈壁局部薄弱或結構破壞后形成的永久性異常擴張或膨出,從瘤壁的結構分為真性動脈瘤、假性動脈瘤及夾層動脈瘤,假性動脈瘤是由于外傷、感染、免疫性疾病等原因所致,血液從動脈內(nèi)溢出至周圍組織形成的動脈瘤,其瘤壁是由血塊及機化物、纖維組織與主動脈壁一起構成,而非完整的主動脈壁,故稱假性動脈瘤[1],假性動脈瘤的超聲表現(xiàn)為病變動脈旁可見一異常的無回聲或混合性回聲,其邊界清晰,瘤壁厚薄不均,無動脈壁的各層結構,部分由動脈壁的內(nèi)膜、血凝塊及周圍纖維組織構成,瘤體內(nèi)部可見大量浮動的點狀中強回聲或似“云霧狀”回聲,壁上附著低強回聲(血栓),瘤體與動脈相通,局部動脈壁中斷,一般通道口較狹小,故瘤體內(nèi)血流速度緩慢,易形成血栓。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顯示動脈內(nèi)血流信號無明顯變化,瘤體內(nèi)血流緩慢、紊亂,或呈渦流,破口處可見五彩鑲嵌的血流,頻譜多普勒掃查瘤體內(nèi)呈渦流頻譜,而破裂口由于是血流進出瘤體的共同通道,血管進入瘤體的血流和瘤體流回血管的血流均由此通過,所以可見收縮期血流自血管進入瘤體內(nèi),舒張期可見血流由瘤體內(nèi)返流入血管內(nèi),呈正、負雙向分流,由于此種血流頻譜在整個收縮期及舒張期均持續(xù)存在,故稱為“雙期雙向”血流頻譜[2]。
本例與動脈有破裂口相通,且進、出口為一通道,并有附壁血栓形成,為典型的假性動脈瘤表現(xiàn),降主動脈假性動脈瘤是一種少見的主動脈疾病,其病變部位特殊,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設想,是一種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血管疾病。本例發(fā)生于胸段降主動脈且范圍較大,較為罕見,并且由于病變位置較為特殊,常規(guī)對患者進行胸骨上窩的主動脈弓降部的檢查很難發(fā)現(xiàn),本病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為動脈瘤切除和血管重建術,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大,許多患者一般情況差,無法耐受手術,因此喪失了治療的機會。近幾年來隨著腔內(nèi)修復術的發(fā)展,腔內(nèi)修復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主動脈假性動脈瘤的治療[3],假性動脈瘤一經(jīng)確診,即行手術治療。超聲心動圖技術能夠無創(chuàng)、準確地顯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各部分,可明確主動脈瘤部位、范圍、形態(tài)、大小和數(shù)量,并鑒別真性和假性動脈瘤,判斷瘤體內(nèi)是否有血栓,以及瘤體對鄰近器官的壓迫和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在主動脈瘤的診斷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
[1]李春擎,劉昕,高磊.超聲診斷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假性動脈瘤1例[J]. 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0,26(8):763-764.
[2]陳受田.腹部腫瘤超聲診斷技術 [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286.
[3]Lu Q,Jing Z,Bao J,et al.Endovascular respair of a distal aortic arch pseudoaneurysm with use of a scallop-edged stentgraft[J].J Vasc Interv Radiol,2009,20(11):15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