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玲
(天津市北辰區(qū)圖書館,天津 300400)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圖書館從最初的原始卡片目錄,重在藏書的傳統(tǒng)圖書館發(fā)展為機讀目錄,以藏為主、藏用結合的自動化圖書館;再到以元數據為基礎,以用為主、藏用并舉的復合型圖書館;時至今日,已逐漸發(fā)展成為以資源為基礎、基于用戶和集成服務的數字圖書館??v觀圖書館發(fā)展歷程,圖書館的管理模式、管理技術一直在向數字化、智能化逐步發(fā)展。
數字圖書館的本質是由多媒體制作的、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信息系統(tǒng),是用數字技術整理和儲存大量文獻的圖書館。它涵蓋了信息資源的整理、加工、儲存、傳輸、檢索、利用等過程,同時將不同載體、不同來源的信息資源轉化為數字信息,供互聯網用戶隨時查詢和利用。數字圖書館較之前類型的圖書館最大的進步是它以互聯網為基礎建設了一個可共享、共建、擴展的巨大的網絡信息系統(tǒng),實現了圖書館虛擬化,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甚至可以實現網絡檢索信息中心和跨館無縫鏈接。
數字圖書館以存儲文獻信息為目的,借助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和圖書館資源管理模式,創(chuàng)造信息分類和精確檢索系統(tǒng),自動整合文獻信息,讓人們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數字圖書館主要以數字化即電子版的服務為主。雖然較傳統(tǒng)圖書館模式有很大的突破,但缺少基礎的、必要的、智慧化的服務。
1.2.1 “智慧”理念
大約在2009年初,IBM公司率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即將新一代的IT技術投放到各行各業(yè)之中,通過給人們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不同物體裝配傳感器,并聯接成一個“物聯網”,再通過云計算技術實現數字信息世界與現實世界相聯結,以達到智慧狀態(tài)。智慧地球的實現,可以幫助醫(yī)療、企業(yè)、城市、教育、信息等都實現智慧化。智慧地球的理念一經提出就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巨大反響,在此概念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發(fā)展智慧圖書館。
1.2.2 智慧圖書館理念
歐美等地的大學圖書館、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曾率先提出并實踐了“智慧圖書館”的理念。2003年左右,芬蘭的奧盧大學圖書館在Rotuaari項目中提供一項名為“SmartLibrary”的服務。與此同時,奧盧大學圖書館的學者也發(fā)表了相應的論文,論文中指出SmartLibrary是一種可以幫助使用者搜索到所需信息和文獻的、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可以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
同一時期,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圖書館學者們也就智慧圖書館與智慧社區(qū)建設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加拿大渥太華的多數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及大學圖書館成立了“智慧圖書館聯盟”,只需一個搜索引擎,讀者可以瀏覽所有聯盟成員的信息和文獻。至此,世界范圍內的圖書館界對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從技術層面轉向管理、服務和智慧社區(qū)建設,深入到智慧圖書館的本質層面。
自2005年,我國圖書館學者也將研究由數字圖書館轉向智慧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借助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建立了智慧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首創(chuàng)手機移動圖書館服務以及館間合作智慧查詢服務,如圖1所示。
圖1 上海圖書館網絡智慧化服務平臺
2011年,北京郵電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技術研究院的董曉霞、龔向陽、張若林、嚴潮斌4位學者發(fā)表了論文《智慧圖書館的定義、設計以及實現》,文中以圖例的形式指出智慧圖書館就是綜合了數字圖書館服務智慧化和感知智慧化,這也說明了智慧圖書館的載體為數字化圖書館。
筆者認為,如圖1上海圖書館智慧服務平臺所示,圖書館智慧型服務是建立在數字化圖書館基礎上,是以數字化為載體的智慧化服務。先前,為了考究智慧圖書館的起源與方向,筆者在百度百科以及維基百科中進行相關信息的搜索,發(fā)現即使到了今時今日,仍舊沒有設置智慧圖書館的專業(yè)詞條。這從側面證明了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并不成熟,也沒有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縱觀國內外對智慧圖書館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可以判斷,全球的智慧圖書館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
“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是建立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之上,技術是為應用而服務的,筆者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建立智慧型圖書館在硬件技術上已經不是主要問題。智慧圖書館需要重視對使用者提供的服務和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既要重視對于文獻、信息資源的智慧管理,又要重視與使用者的雙向互動的服務。智慧圖書館的表面特征常見而多樣,使用戶和圖書館館藏文獻相互連通是智慧圖書館的基本要求之一。
筆者認為,建立智慧型圖書館應該首先明確組織信息是建立智慧圖書館的基礎,建立用戶與信息之間的橋梁是關鍵,開放服務、打破時空限制是智慧圖書館普及成功的命脈。
信息資源是圖書館建設的基礎,實現信息相連是發(fā)展智慧圖書館的根本,智慧圖書館建立在數字信息基礎之上,所以實現信息連通需要創(chuàng)建、整合信息管理系統(tǒng)和文獻感知服務系統(tǒng)。就目前而言,圖書館中的數字信息包括電子書籍、網絡文獻、多媒體文獻等。信息的連通是建立在多家圖書館館藏文獻聯盟之上,要求館際間的文獻、書籍、信息進行跨部門、跨國籍資源共享,要實現跨系統(tǒng)信息整合、跨媒介深度聯接、跨館際文獻資料公聯,圖書館之間也要建立起固定的聯系。如圖2所示,以上海圖書館的智慧圖書館為例,其主要涉及的文獻合作聯盟在國內有中國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而國外的有大英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
圖2 上海圖書館數字資源合作圖書館
在圖2中可以看到,上海圖書館為了方便讀者,提供了“一卡通借閱”功能,在其聯盟中的230余家圖書館中實現了一卡借閱,讀者通過一張卡可以在任何一家與其有聯盟關系的總、分館中借閱,實現了跨空間信息連通。讀者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文獻存儲和流動的最新情報,圖書館提供給讀者印刷文獻、電子文獻、網絡文獻等任何類型信息的檢索、借閱、復制及流通。
信息與人的連通是發(fā)展智慧圖書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信息資源是為用戶而服務,智慧圖書館發(fā)展應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作為圖書館管理人員,應該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為用戶提供方便的信息知識服務,比如參考咨詢,這就是智慧圖書館以人為本的主要表征活動。
用戶與信息之間的橋梁,筆者認為可以是一個網絡系統(tǒng)平臺,比如地方或者高校的圖書館網站,如上海圖書館數字服務平臺,亦或是自助終端,如深圳圖書館的“城市街區(qū)24小時自助圖書館”。這種自助服務不僅建立在信息與信息的連通基礎上,更建立在信息與人的連通,即前線的服務機與后方的服務系統(tǒng)、管理系統(tǒng)等人為因素相連接基礎上,這種潛移默化的連接,搭建了用戶與信息資源的橋梁,而這些都是我們建設智慧圖書館所應借鑒之處。
從前文可知,智慧圖書館是建立在虛擬信息技術的基礎之上,實體圖書館是以建筑為主題,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著的空間。而智慧圖書館是以虛擬技術為依托而提供數字信息化服務。筆者認為,打破時空的限制,24小時開放服務是智慧圖書館普及成功的關鍵。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的發(fā)展,通過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實現無時空限制的服務,對于圖書館建設而言,已經不再是難題。通過智慧圖書館服務,用戶可以在任何地點瀏覽、利用圖書館資源,在飛機場、家里、旅途中、辦公室等地都可以享受到智慧圖書館帶來的便捷,真正實現讀者身邊的圖書館。比如圖1中上海圖書館所提供的“手機圖書館”。除此之外,在國外,美國布勞沃德縣圖書館與佛羅里達機場共同合作,為旅客提供萬余種免費電子書,讀者通過電子設備即可免費閱讀。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地方圖書館向智慧型發(fā)展所必須借鑒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智能化、服務智能化是圖書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雖然智慧圖書館在我國發(fā)展較晚,但是如前所述,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圖書館中已經涉及了智慧圖書館的部分服務功能。筆者基于智慧圖書館以人為本、注重信息建設的特點,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智慧圖書館建立在信息資源集群之上,而對于地方圖書館或者高校圖書館而言,個體的專業(yè)水平或者財力與物力是有限的,筆者認為,建立智慧化圖書館,首先需要建設集群化信息數據服務。作為高校圖書館可以進行校際聯盟,作為省級地方圖書館可以和省內高?;蛘邍鈭D書館進行合作,共同建立信息資源庫,而之前上海圖書館的做法值得地方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共同借鑒。比如其與國內高校圖書館(清華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國外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合作,并且推出了“一卡通”服務。圖3為筆者通過上海圖書館搜索以“l(fā)ibrary”為主題的國外論文部分結構截圖。
圖3 上海圖書館資源服務平臺
就普通高?;蛘咂胀ǘ€城市圖書館而言,建設規(guī)模較大的信息資源庫,相比一線城市或者重點高校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筆者認為,在信息集群方面,公共圖書館可以發(fā)揮本館資源特點,高校圖書館可以發(fā)揮本校專業(yè)特長,提供專家參考咨詢服務,加大自身聯盟資源聚合砝碼,從本館做起,利用省內資源,首先建立省內圖書信息資源聯盟,以此為基點,跨省發(fā)展,再與國外圖書館謀求合作。當然在建立信息資源集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統(tǒng)一資源接口、統(tǒng)一數據標準,確定訪問協議標準,地方高校或者地方圖書館可與第三方信息技術公司合作,開發(fā)智慧型圖書館終端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方便服務。
智慧圖書館的特點,筆者認為可以表征為以下36個字:“資料隨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間;咨詢無處不在,館員走進科學;技術支撐服務,科研推進發(fā)展?!敝腔蹐D書館的特點是建立在數字惠民的基礎之上。
在網絡環(huán)境下,目前手機3G網絡基本覆蓋全國,筆者認為,圖書館可開發(fā)移動圖書館信息管理系統(tǒng),以手機版針對特殊用戶,允許其“資料隨手可得,通過微信與館員實時咨詢”。對于專業(yè)性知識,館內人員設置專家服務,提供參考咨詢服務,真正做到以科研來推動圖書館發(fā)展。筆者認為,圖書館可以借鑒國外相關做法,在特殊的場合提供免費的信息資源服務,比如高校,可以在校園內提供移動資源訪問,省級圖書館可以與機場或者某個城際交通線路建立合作關系,為旅客提供數字資源服務,打破時空限制,用新的理念服務于讀者。
發(fā)展智慧圖書館除了建立信息資源集成,明確服務理念,打破時空限制外,還應該注重“智慧”二字。在智慧圖書館服務中,筆者認為,“智慧”更重要地體現在快速檢索、準確定位、及時知識咨詢以及解答等文獻知識服務。
知識咨詢,及時解答。筆者認為圖書館可以建立信息知識庫,建立常見咨詢問題數據庫,設計模糊信息化檢索算法,供讀者檢索。
快速訪問,準確定位。這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化算法基礎之上,算法應該以用較少的關鍵字,搜索出相關性文獻資料的多寡以及反應時間作為評價標準。筆者以“圖書館”為關鍵詞,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以及知網提供的數字平臺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檢索反應結果
從表1可知,國家圖書館的檢索智能化效果最好,其次為知網,最后為上海圖書館。在此次實驗中發(fā)現,如果在檢索過程中采用“類型指定”,可以有效縮短與定位時間,提升用戶體驗,筆者認為,這一點地方或者高校圖書館值得借鑒。
文獻資源信息與用戶的突破時空局限性、快速訪問、及時參考咨詢解答是發(fā)展智慧圖書館的核心,其側重點在于服務,在于將分散、獨立的圖書館信息進行共享。就目前的發(fā)展形勢來看,我國普及智慧圖書館的道路還很長,所以更多、更好的措施還需要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斷發(fā)現、實踐、反饋與改進。
[1] 嚴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2010(7).
[2] 馮禹丁.IBM拋磚“智慧的地球”[J].商務周刊,2009(7).
[3] 胡敏,陳建民.圖書館價值觀的演變及其再認識[J].情報雜志,2007(11).
[4] 張曉青,周曉光,相春艷.數字圖書館個性化定制服務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05(10).
[5] 陶慧卿.上海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分布及利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