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莊子的生死觀及其悲劇心態(tài)

2013-08-15 00:46:08郭麗娟
懷化學院學報 2013年7期
關(guān)鍵詞:生死觀莊子悲劇

郭麗娟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610000)

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他的哲學觀點和思想主張集中體現(xiàn)在了《莊子》一書中,而且他的哲學觀點和思想主張都是以他所體悟的“道”作為基礎(chǔ)的,而一個人首先就是有生命意識的本體,對自己的生命存在做一個清晰的認知才可以進一步“推己及人”。所以筆者認為一個人如何定位自己的存在性,會對他怎么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以及這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造成直接影響。而“生與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首要事情,所以對《莊子》中所體現(xiàn)出的生死觀予以客觀揭示,從而為我們能全面的了解莊子的哲學觀點和思想主張的做法就有了它的必要性。

縱觀 《莊子》 一書,莊子在體認 “道”的過程中是不斷地對生與死進行思考的,他一生清貧,卻又拒絕了高官厚祿,甘心居于陋巷,保持著自己高尚的品行,灑脫的笑對人生風雨的洗滌。他為何能如此呢?這其實是源于他的在其“大道思想”的影響下而形成的豁達的生死觀。與此同時,我們還應(yīng)關(guān)注在莊子這種極力推崇逍遙自在、生死互通的生死觀背后所持有的心態(tài)是否真的如他所講是快樂自由的。而論者經(jīng)過仔細研究,卻認為這種對生死的豁達其實是體現(xiàn)出了莊子的一種悲劇心態(tài),即既然死生不以我之態(tài)度為轉(zhuǎn)移,何不逆來順受,這其實展現(xiàn)的是一種對于現(xiàn)實不滿但卻又難以改變的無力感,因此他只好將自己歸于天地宇宙中,泯滅了自我的存在感,是實實在在的一種悲劇心態(tài)的展示。所以本論文在揭示《莊子》中的生死觀的同時也會探究莊子隱藏于其中的悲劇心態(tài),以期對《莊子》中的哲學觀點和思想主張做出全面的認識。

一、莊子的生死觀

莊子在面對極端悲慘的現(xiàn)實世界,心情是沉痛的。他把這種沉痛感融入到字里行間。在《至樂》中他感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因此為了擺脫這種憂,他終其一生都在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而奮戰(zhàn)。為了突破物質(zhì)與精神世界的固有束縛,莊子追求超脫,這不僅是超脫血肉之軀,更要突破自我實體。然而,無論是追求何種形式的自由,首先就得對生與死這兩個大問題做出自己的哲學思考,也就是得持有自我的生死觀。因此下文擬將從莊子對于生與死的哲學思考中,總結(jié)出莊子的生死觀。

(一)莊子對于生的思考

莊子對于生的思考主要是借助“道”來實現(xiàn)對生命自由進行不懈的追求?!暗馈?是《莊子》 一書中最基本概念,屬于追求生命自由的范疇?!肚f子·大宗師》中對于 “道” 的表述是這樣的:“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惟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1](P60)

這段話基本上是對“道”做的一個基本意義的闡釋。莊子認為,“道”是無形的,是永恒的,在時空上是不滅的,是天地萬物的根本。莊子的道是要“體會”的,而且莊子更加著重要 “得道”。然而 “道” 是無形的,屬于 “可傳而不可受”的范疇?!肚f子》中認為絕對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自然無為性是 “道” 的特別屬性。[2]通觀 《莊子》一書,它里面提到的“道”的存在是無條件的,“是萬物之所系”,“一化之所待”(《大宗師》),[1](P59)這是 “道” 的絕對性;“道”是無所不在的,是“自古以固存”的、“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出上古而不為老”,這是 “道”的永恒性;“道”又是“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的,這是它的超越性;“道”遍及了六合四方,這是它的普遍性;“道”講求安時順命,“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1](P17)這便體現(xiàn)了它的自然無為性。莊子反復的闡述“道”,實是在為了其追求的精神境界——生命的絕對自由,來做理論范疇上的鋪墊。

從“道”“自然無為”的本性出發(fā),莊子講求要順“道”而生,安命無為,莊子認為現(xiàn)實生活的爾虞我詐,是世俗之人的悲哀,他們“終日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1](P12)當時人們的生命是不自由的,這是世人最大的悲哀。莊子主張安命無為,追求生命的自由,才能突破這種人生困境,最后達到生命自由的境界。主張一切順應(yīng)自然、天命,拋棄欲望,那么心境就會自然澄明,從而擺脫外物的干擾和役使后取得精神上的徹底自由。能做到如此的人就是真正體悟了 “道” 的人。在這些人看來死生、富貴貧賤、功名利祿都是如常的,沒有區(qū)別的。也就是《達生》 中講到的“命之行”是“不知吾所以然而然”,[1](P163)采取任何行動都不以達到目的為結(jié)果,其實就是要安命無為。

《莊子》中還講到:“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1](P38)也是闡釋了只要安命無為就可以達到無怨無悔,無心無情,安然順命的至高境界,而這種境界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也是有德有道之人才能達到的。世俗之人,追求聲色犬馬之虞,口腹之欲,卻不知道正是受到這些外物之累才會擾亂人的真性,使人誤入迷途在物欲的驅(qū)使下渾渾噩噩終身。為了扭轉(zhuǎn)這種困境,莊子才去追求完全的生命自由,并期望最終獲得一個“真我”——真正的得道之人,只有得道之人才會外生死,遺萬物,進而逍遙于天地,獲得生命的絕對自由。

所以《莊子》內(nèi)篇、外篇、雜篇都不斷用文字證明莊子的生存觀最后要達到的是 “逍遙”,而這種逍遙是指要超越形體、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精神從而來獲得心靈上的自由??梢哉f莊子對于人之生是要求超出形體之外的,最終要獲得的是心靈的自由,從而來達到真我的無牽無掛,超脫于塵世之外之境界。

(二)莊子對于死亡的思考

上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了以“道”作為基點的哲學是莊子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其對于死亡的探討也是以這一前提為出發(fā)的,認為生與死都是自然現(xiàn)象,因此莊子對于死亡的基本解釋是:“死生,命也”、死乃 “氣” 之 “聚散”,應(yīng) “安時處順”。[3]“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之所以死生是命,是因為“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為順也?!盵1](P59)莊子認為人的生命只是一種載體,所謂“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這是莊子從道法自然的本性出發(fā)認為作為道之載體的人的生與死也就是極為自然的事情,最后以自然主義的方式還原了生與死的本質(zhì),“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莊子甚至還宣稱,死亡不僅是休息更是一種解脫、安樂。莊子 《至樂》篇中通過骷髏之口聲稱:“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彼篮?沒有了人世的煩惱,比那些南面稱王的人都要快樂得多。[4]因此莊子對以下兩種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持有反對意見的:

其一:好生惡死。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無疑是占有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是十分熱愛生活和崇尚生命的。并且強調(diào)的是活著的人與物,并不去追求來世的幸福,這是一種現(xiàn)實的世界觀。這就會使得大多數(shù)民眾忌諱談?wù)撍劳?有的人甚至于過分執(zhí)著于肉體的永生,變的異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企圖借助仙丹來延長自己的生命。莊子對于這種態(tài)度很是不屑,他說:“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不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耶?”[1](P12)莊子在此旨在駁斥那種過分執(zhí)著于生命的永恒從而逃避死亡的態(tài)度,最終帶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昏昏,久憂不死,何之苦也!”(《至樂》),這種過于執(zhí)著于生命逃避死亡的尷尬現(xiàn)象。

其二:樂死厭生。莊子對死亡所抱有的這種豁達心理會使不少的人認為莊子是以生為累,以死為樂的,認為莊子的死亡觀是傾向于樂死厭生的,這就使得莊子的死亡觀從另一角度來講便是對生命的一種漠視。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莊子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大自然賜給的禮物,那么就有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每個人應(yīng)該順應(yīng)天命,窮盡天年是人生最理想的狀態(tài),這不是對于生的厭惡,是莊子一直追求的身心不受束縛,追求內(nèi)心和外在都獲得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的極致化。是對那種沉迷于物欲世界享受而忽視精神追求的人生價值觀的一種解構(gòu)。莊子是從宇宙之道這一大背景下來審視生死的,從而做出了這樣的判斷:死亡是自然現(xiàn)象,是不可抗拒的。死亡僅僅是意味著形體的消失,但并不意味著思想的消亡,死是形體對自然的回歸,是一種釋放、一種自由。當死亡不再是懸在人們頭頂上的利劍時候,那么死亡就會變成生之動力,讓人們格外的去珍惜生之過程,一路灑脫,超越生命中對于自我心靈的種種禁錮,讓有限的人生旅途變得更加的絢爛。

總的來說,莊子以其博大的視野和自由的思維方式,對于生死做出思考。莊子認為生與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生與死只為氣之聚散,人之有生死如天之有日夜四時般自然,生的同時意味著死,死的同時又意味著生,生與死是俱不能以人之意愿為轉(zhuǎn)移的,[5]他揭示出了許多被世俗世界所遮蔽、被常人的思維所阻隔的東西:世間的萬物都是在不停的變化著的,生死也是如生死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生就意味著死,死也意味著生,告訴我們應(yīng)順應(yīng)自然,死亡并不可怕,對待死亡要采取超然曠達的態(tài)度,莊子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就很好的詮釋了他對于死生的態(tài)度,但也不得不說是一種極端的自由主義精神。[6]秉承并且順應(yīng)內(nèi)心真實的自我,不為外物所羈絆,讓內(nèi)心做到真正的清虛、明朗,活得真實、活的自由,即使是面臨死亡時也便能夠真正的做到無所畏懼,同時要順應(yīng)天命,才能進一步達到莊子畢生所追求的終極目的——突破塵網(wǎng)的束縛,不執(zhí)著于肉體上的死生而獲得精神上的徹底解脫和自由??傊f子的生死觀就是要求將生死等量齊觀,無執(zhí)于生無執(zhí)于死以達到忘生死,如此可獲得精神之自由。

二、莊子生死觀中展現(xiàn)的悲劇心態(tài)

面對極端悲慘的現(xiàn)實世界,莊子心情一直是沉痛的。他把這種沉痛感融入到字里行間。在《至樂》中他感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他終其一生都在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而奮戰(zhàn),為了突破束縛,因此莊子的生死觀所追求的超脫,不僅是超脫血肉之軀,更要突破自我實體,最終達到 《逍遙游》中描述的“無待”的絕對的自由境界。但是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莊子所追求的理想也好,精神境界也好,都是一種主體對于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它與現(xiàn)實的物質(zhì)世界所奉行的生存準則總會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我們更應(yīng)該看到的是莊子這種觀點提出時候的社會背景是在戰(zhàn)火紛飛、人命淺薄的時代,理想與現(xiàn)實存在更尖銳沖突的時代,莊子的追求必然與現(xiàn)實發(fā)生了齟齬,于是論者認為莊子這種跳脫塵世的生死觀的形成是有對于血淋淋現(xiàn)實的一種刻意回避的這樣種原因存在的。莊子將生死等量齊觀并不能規(guī)避生死之無常的自然屬性,戰(zhàn)亂中的人們?nèi)匀皇窃谕纯嘀屑灏?。因此莊子的“出世”何嘗不是源于現(xiàn)實的殘酷,何嘗不是一種自我逃避。

莊子是一位消極遁世的隱士,他認為自己處昏上亂相之間。他既厭倦政治,但又不能徹底做到忘懷世情。他雖然生不逢時,面對的是 《在宥》、《篋》中:“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現(xiàn)實世界,但他的精神生活卻相當?shù)母挥?他自恃清高,時時表現(xiàn)出貧賤不能移的堅貞節(jié)操。但是他對于時代困境始終存在困惑,由于他對現(xiàn)實的認識比同時代的人更鮮明、深刻,在面對物欲世界對精神世界不斷圍剿下對現(xiàn)實的感悟就越深,痛苦也隨之而來。這種超乎常人的感悟使得他不愿意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違背自己的人生志向,但又無力改變,只能采取一種消極避世的處世態(tài)度企圖將自己歸于天地宇宙之間,將自我泯滅在絕對自由的領(lǐng)域里,這實在是一種空想主義是無法實現(xiàn)的,而這種無法實現(xiàn)性卻更加重了莊子生死觀的悲劇意味——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無可奈何。于是莊子甘愿處窮閭閭巷,即使是困窘織屨也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合作,企圖退守住最后的心靈家園,也是這位思想巨人對于這個無可奈何的世界做出的一次無力反抗。

在此,論者認為莊子的生死觀反映出了莊子的一種悲劇心態(tài)。因為通讀《莊子》,不難發(fā)現(xiàn)為何在 《莊子》中,莊子一直在追問生的意義究竟何在,死的意義究竟何在,這種反復的發(fā)問反映了莊子對現(xiàn)實失去了信任的懷疑態(tài)度。由于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信任,使得莊子為了擺脫黑暗的現(xiàn)實而走上了遁世的道路,去尋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脫。在這種不信任心理的影響下,他認為現(xiàn)實事物的一切界限都是相對的,甚至是人為的。他作為一個血肉之軀生活在現(xiàn)實中,即使在自我精神力量的暗示下來超脫是生死榮樂之界限,但自身仍要收到許多的限制,因此只有連同實體的自我也超脫了,真我才可以得到徹底的解脫。但是現(xiàn)實究竟還是存在的,而且似乎僅憑精神的力量還不足以撼動它存在的根基,莊子索性只能高唱 “無己”、“無功”、“無名”來借以沖淡內(nèi)心的傷悲,解脫現(xiàn)實的痛苦。

他的生死觀將生死等量齊觀,追求擺脫了一切煩惱的精神自由。而從唯物論的角度出發(fā),這實是一種純玄想的自由。它只不過是莊子企圖逃避現(xiàn)實并且尋求心靈最后解脫的一種空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會使他暫時擺脫生活帶給他的煩惱,使他孤寂的心靈得到安慰。因此我們可以說:莊子的生死觀對于現(xiàn)實的感悟是深刻的,是有巨大的精神價值的,但是我們在積極贊嘆莊子對于人性的修養(yǎng)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的同時,也要關(guān)注到隱藏于其中的巨大的悲劇意識。我們不禁反問:如果莊子存在的現(xiàn)實與精神世界的出入差別不是如此的巨大,莊子會選擇逃避在自我精神筑起的家園中來避世嗎?誠然在生死之際,莊子已灑脫的一無牽掛,那么當他從充滿詩意的理想境界抽身而退回到現(xiàn)實時,如何去面對無法逃脫 《山木》中所描述的“處昏上亂相之間”的殘酷處境。因此莊子信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處事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殘酷現(xiàn)實對于精神世界的沖擊,從而求得一絲喘息的機會。與此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了解,這種由于事與愿違而造成的悲劇心態(tài)并不是莊子的專屬,它深深打上了戰(zhàn)亂時期物質(zhì)和精神都有著巨大沖突的時代烙印,這種不可媾和的矛盾一直浸染著莊子,那么就不難看出他這種灑脫的生死觀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不滿現(xiàn)實但又無力改變,最后只能逃回內(nèi)心深處,對生活采取一種消極遁世的態(tài)度的悲劇心態(tài)的一種折射。[7]其實每個人都希望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但這種生活有時在現(xiàn)實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是人是有自主意識的,是能發(fā)揮正確意識的能動作用去指導我們到更廣袤的自然中去追尋,因此莊子才將他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對于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中來獲得內(nèi)心的充實和快樂,然而這種自由是存在與精神世界并與現(xiàn)實所沖突的,他無力排解這種沖突,只能追求精神世界的平靜,一步步去追尋合理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尊嚴,直到走入自然深處。

[1]王先謙.莊子集解 [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周益鋒.論 《莊子》的生命自由觀及其啟示[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1,(5):33.

[3]陳和平.淺析莊子的生命美學[J].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3):33-35.

[4]孫東啟,馮 力.談莊子死亡觀念的形成與遮蔽[J].時代文學,2011,(9):181-182.

[5]周益鋒.論 《莊子》的生命自由觀及其啟示[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5):50-53.

[6]王勝乾.論莊子的從“自然無為”到 “離形去知”的養(yǎng)生之道[J].懷化學院學報,2008,(4):42-43.

[7]張琦.試論莊子的悲劇心態(tài) [J].蘭州商學院學報,1996,(2):92-94.

猜你喜歡
生死觀莊子悲劇
偉大的悲劇
軍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07:19:56
Dancing for theDead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gòu)——“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速讀·下旬(2021年2期)2021-07-23 02:43:37
泄洪的悲劇不能一再上演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貓的悲劇
學生天地(2016年17期)2016-05-17 05:46:31
近視的悲劇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乾安县| 中方县| 都匀市| 彭州市| 长治市| 石门县| 汝城县| 新竹县| 萍乡市| 孟州市| 中山市| 大方县| 宁晋县| 松桃| 黄浦区| 泸州市| 凤山县| 延津县| 铁岭市| 沽源县| 屏东市| 永城市| 天津市| 应用必备| 乐山市| 宜城市| 松阳县| 遵化市| 浏阳市| 三原县| 古交市| 株洲县| 古蔺县| 盐山县| 宁武县| 涿鹿县| 尚义县| 黎城县| 江川县| 襄樊市| 南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