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慶,包國滔
(1.暨南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2.惠州學院 東江文化研究院,廣東 惠州 516007)
早在先秦時期,朝鮮半島就與中原地區(qū)有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交往。從北宋建立到南宋初期,宋朝與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氏政權仍有著十分密切的往來。宋開國第三年,即宋太祖建隆三年(962),高麗遣使赴宋朝貢,雙方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由于受到中國北方民族政權遼、金的威脅,宋麗關系呈現(xiàn)出時親時疏、時斷時續(xù)的時代特色??偟恼f來,宋麗關系是和平友好的。宋朝對高麗的關系較重視政治層面,即拉攏高麗對付遼政權。高麗雖也有政治目的,但側重于彼此經(jīng)濟、文化上的往來,積極吸收宋朝的先進文化。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麗遣使入金進奉誓表,標志著高麗正式成為金的屬國。高麗向金稱臣后,一直保持著穩(wěn)定的睦鄰關系。偏安江南的南宋政府擔心高麗在宋、金之間陰持兩端,懷疑高麗使者為金探聽宋虛實,因此多次謝絕高麗遣使來貢。宋麗雙方互不信任的心理越來越嚴重。孝宗隆興二年(1164),宋麗雙方的官方外交往來正式斷絕。因此宋與高麗的音樂交流主要發(fā)生在北宋,尤其是在神、哲、徽宗三朝。
朝鮮半島與中原地區(qū)的音樂交流早在漢代就開始了。史載“漢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麗為縣,使屬元菟,賜鼓吹、伎人?!保?]8942漢代對功臣、邊將或封國之王賜以鼓吹用以表明其身份。晉朝時,晉人將七弦琴送給高句麗,其國人王山岳將其改造成朝鮮傳統(tǒng)樂器玄琴。朝鮮的傳統(tǒng)樂器伽倻琴及竹制三笛:大笒、中笒、小笒亦都是模仿中國樂器,尤其是唐代樂器制成。唐朝時,宮廷音樂分十部,“高麗樂”即為十部樂之一。唐憲宗元和年間(805—820),新羅國來獻樂工,“唐元和末獻樂工。”[2]2831隨著宋麗外交關系的建立,雙方的音樂交流也趨于頻繁。宋太祖乾德四年(966),鎮(zhèn)州(今屬河北)曾向宋廷進獻過善習高麗音樂的藝人二十余人?!八吻滤哪?,鎮(zhèn)州進伶官二十八人,善習高麗部樂,賜衣服銀帶,遣歸本道?!保?]4439這些善習高麗音樂的藝人有可能就是來自高麗的,或者赴高麗學習樂舞歸國的宋人。
在北宋神宗、徽宗兩朝,宋麗兩國友好關系達到頂峰?!案啕愖晕踟S以來,待遇優(yōu)渥,即與諸蕃事體甚異?!保?]928神宗和徽宗時都曾提高接待高麗使者的規(guī)格?!罢驮?,(徽宗)詔高麗在西北二國之間,自今可依熙寧十年指揮隸樞密院。明年入貢,詔復用熙寧例,以文臣充接伴使副,仍往還許上殿。”[4]2810與其對應,雙方的音樂交流也最為頻繁。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高麗文宗王徽遣使來宋,請求宋廷派樂工赴高麗傳藝。徐兢記載:“熙寧中,王徽嘗奏請樂工,詔往其國,數(shù)年乃還。”[5]140熙寧八年(1075),高麗禮賓省通過泉州商人傅旋來宋求樂工。史載:神宗熙寧八年三月丙午,“江、淮發(fā)運司羅拯言,泉州商人傅旋持高麗禮賓省帖,乞借樂藝等人。上批:‘已令教坊按試子弟十人,可借。呼第四部給色衣,裝錢。作拯意奉詔遣往,傳習畢,早令還朝?!保?]6360元豐元年(1078)六月,神宗派遣以安燾和陳睦為首的高級使團出使高麗,在神宗贈予高麗文宗王徽的禮物中,即有宋樂器拍板十串、笛十管、篳篥十管。元豐年間(1078—1085),高麗又遣使求樂工,“元豐間,來臣求中國樂工教之?!保?]4438
作為宋朝多次派樂工到高麗傳藝的回報,高麗亦遣使帶來樂工向宋朝獻樂。如神宗熙寧年間,“(熙寧)九年以后,其使來者多,待之寖厚,嘗獻伶官十余輩?!保?]8956元豐四年,高麗遣使向宋朝獻樂。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四有載:“元豐四年,高麗國遣使崔思齊、副李子威朝貢,并獻樂器。明年正月十四日,車駕幸集禧觀,詔思齊等侍從,又令所遣樂工對御獻樂,賜袍帶銀帛有差。”[7]38關于元豐五年正月高麗獻樂之事,王安禮有《恭和御制上元觀燈》詩記其事,其詩曰:“鳳闕張燈天上坐,雞林獻曲海邊來?!保?]159陳旸《樂書》對高麗舞者有詳細記載:“高麗國樂工人,紫羅帽飾以鳥羽。黃大袖,紫羅帶,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絳繩。舞者,四人椎髪于后,以絳襪額,飾以金珰。二人黃裙襦,赤黃袴,長其袖,烏皮靴,雙雙并立而舞,東夷之樂也?!保?]477除了前述由高麗政府進貢,高麗樂器也通過私人途徑流入中原地區(qū)。如元豐六年九月,楊景略(字康功)出使高麗時,蔡元度就曾托楊景略帶回高麗樂器磬,“楊康功使高麗,別禁從諸公,問以所委,皆不答。獨蔡元度曰:‘高麗磬甚佳,歸日煩為置一口?!痪?,康功言還,遂以磬及外國奇巧之物遺元度甚豐?!保?0]167
另外,高麗還派遣樂工隨同使團來宋京城接受樂舞訓練。神宗時制定的《高麗使條約》中,即有一條是專門招待高麗樂工的?!爸T進奉使乞差伎藝人教習三節(jié),并關管勾同文館所?!保?1]1005同文館是宋朝專門招待高麗使者的賓館?!巴酿^待高麗?!保?2]26高麗使者可以在同文館聘請宋樂師教習樂舞,他們還帶來高麗特產(chǎn),贈予來傳藝的宋樂師?!?高麗)人使來,必赍貨,奉工技為師,每遣就館教之。”[5]140
崇寧初年,徽宗采納道士魏漢津“古帝王以身制樂”的建議,創(chuàng)制新樂。崇寧四年(1105),新樂制成,經(jīng)徽宗定名為“大晟樂”,并下詔規(guī)定“大晟樂”為宮廷雅樂,并推廣至教坊俗樂?!罢腿?,詔以《大晟樂》播之教坊,頒行天下?!保?]4408此后,宋宮廷用于祭祀的雅樂和用于宴享的教坊俗樂都采用了“大晟樂”的樂律標準。政和四年(1114)徽宗將十多種樂器、十冊曲譜和十冊指訣譜贈予高麗,由高麗使者安稷崇帶回。“六月甲辰朔,安稷崇還自宋,帝(徽宗)賜王樂器……丁未遣樞密院知奏事王字之、戶部郎中文公彥如宋謝賜樂?!保?3]284政和五年,高麗吏部尚書王字之、吏部侍郎文公美進奉,送金端等五名高麗學生入宋求學。次年,王字之、文公美回國時,徽宗賜高麗以大晟樂,將當時宋宮廷所用的一整套雅樂樂器、法物、曲譜、舞飾等輸入高麗?!耙页?,王字之還自宋?;兆谠t曰:‘三代以還,禮廢樂壞……今賜大晟雅樂?!保?4]690高麗在得到所賜的大晟樂后,對如何操演卻知之不多,故再次向宋求教。政和七年,高麗遣使來宋乞教聲律?!端问贰酚涊d:政和七年二月,“中書省言:‘高麗,賜雅樂,乞習教聲律、大晟府撰樂譜詞。’詔許教習,仍賜樂譜。”[4]3019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也有記載:“比年入貢,又請賜大晟雅樂,及請賜燕樂,詔皆從之?!保?]140王冕撰有《代高麗王謝賜宴樂表》[15]111?;兆跁r宋朝贈送高麗以大晟樂是兩國音樂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徽宗還為賜樂高麗一事賦詩,其詩曰:“高麗新貢欲還朝,再御東回一水遙。祖餞國門仍賜樂,屢傳恩詔下層霄。”[16]127在高麗宮廷,遂“樂舞益盛,可以觀聽”,[5]140出現(xiàn)了雅樂、唐樂和鄉(xiāng)樂三樂鼎立的格局。
入宋的高麗使者充當了向高麗輸入宋音樂的重要媒介。出于對宋麗關系的重視,高麗遣宋使者都是精心挑選的文臣。高麗“士尚聲律”,高麗使者亦有相當程度的音樂知識。在入宋期間,他們有機會參加宋舉行的大型宴會,因此對宋音樂舞蹈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史載:徽宗生日天寧節(jié)為十月初十,期間宮廷內(nèi)有盛大的祝壽表演,高麗使者也受邀出席。“百官以下謝坐訖,宰執(zhí)、禁從、親王、宗室、觀察使已上,并大遼、高麗、夏國使副,坐于殿上?!保?7]831宋政府還常舉辦宴會招待高麗使者,其間有樂舞助興。元豐七年二月,神宗下詔:“高麗使入貢,依式用妓樂?!保?]8246在接待高麗使者的宴會上,陪同的宋臣還常為高麗使者即席撰寫樂語,以歌頌宋麗之間的友好關系。如廖剛《高麗使副特排致語口號》曰:“恩承雨露來天上,武接鹓鸞指日邊。共燕需云歌盛事,愿同文軌萬斯年?!保?8]723還有劉一正《代會高麗國信樂語》[19]251、沈與求《館待高麗進奉使樂語口號》[20]333。樂語在宋朝音樂舞蹈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燕樂表演過程中,樂語是頌祝德美、溝通觀演雙方以及串聯(lián)節(jié)目,用以組織演出的詞語。高麗使者通過參加宋廷舉辦的宴會,觀看宮廷樂舞表演,與陪同的宋臣交流,從中學習到宋朝舞蹈的表演程序等相關知識,歸國后,高麗使者將所學貫徹到其政治實踐中去,對宋音樂傳播到高麗亦起到一定作用。
隨著沿海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和人口的大量增多,宋麗貿(mào)易達到鼎盛階段。高麗對來自宋朝的人才熱心招徠,量才重用,給予其優(yōu)厚待遇,激發(fā)了宋人移民高麗的熱情。來投高麗的宋朝文人中亦有熟曉音律的,如嘉祐六年(1061),高麗“以宋進士陳渭為秘書校書郎,蕭鼎、蕭遷為閣門承旨,葉盛為殿前承旨。渭有文藝,鼎等三人曉音律?!保?3]179見諸史籍的從仕高麗的宋進士還有張廷、慎修、陳潛古、胡宗旦、林完等人。宋朝填詞作曲蔚然成風,這些來自宋朝的文人當有不少通曉音樂之人。在高麗定居的宋人不僅僅是文人,還有其它職業(yè)的?!端问贰酚涊d:“王城有華人數(shù)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所能,誘以祿仕,或強留之終身。”[4]14053可見,移居高麗的人數(shù)相當多,其中當有一些民間藝人由于躲避戰(zhàn)亂等原因來到高麗謀生,從而將宋朝民間音樂舞蹈也帶進高麗。
在宋麗之間的書籍交流過程中,一些宋朝音樂著述得以進入高麗。宋朝與高麗的典籍交流十分頻繁。高麗常遣使者來宋求賜書籍,宋帝先后把重要典籍如《文苑英華》、《冊府元龜》以及其它子史、陰陽、地理、日歷等賜予高麗,讓高麗使者帶回。宋政府還開放書籍市場,讓高麗使者自由購書。一些宋人也將宋書籍作為方物獻給高麗,仁宗天圣五年(1027)十一月,宋人李文通赴高麗獻書五百九十七卷,受到高麗顯宗的重賞??梢?,為數(shù)不少的宋朝典籍進入高麗,其中亦有不少音樂著述在內(nèi)。宋代音樂著述非常多,如北宋即有阮逸、胡瑗《皇祐新樂圖記》、陳旸《樂書》、朱長文《琴史》、王灼《碧雞漫志》。沈括的《夢溪筆談》和《補筆談》中保存有相當豐富且重要的音樂資料,沈括還著有《樂論》、《樂器圖》、《三樂譜》和《樂律》等樂著,可惜今已不存。像《皇祐新樂圖記》、《樂書》、《太平御覽》等宋朝音樂著述也是在這時流入了高麗,增加了高麗的音樂知識。
通過雙方頻繁的交流活動,高麗音樂對宋音樂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在宋宮廷中就有高麗樂,屬于宋朝“四夷樂”之一。宋樂器也有不少是來自高麗的,比如檐鼓、齊鼓、桃皮觱篥、箜篌、蛇皮琵琶等樂器就和高麗有密切關系。如“檐鼓,西涼、高麗之器也?!保?]395還有“齊鼓,狀如漆桶,一頭差大,設齊于鼓面,如高麗之器也?!保?]397再者“桃皮觱篥,其聲應簫、笳,橫吹之,南蠻、高麗之樂也,今鼓吹部其器亦存焉?!保?]408來自高麗的樂器充實了宋朝的樂器品種,使得宋樂器能夠演奏出更多不同風格的音樂曲調(diào)。高麗還盛產(chǎn)一種鍮石,宋人將其石汁涂于笙簧上,使之不沾惹水汽,以保證聲調(diào)清脆。蘇軾《物類相感志》載“鍮石,惟高麗者可磨下石汁,涂笙簧上,不惹氣水?!保?1]31在宋朝達官貴人的府里往往有樂隊,有一整套樂器,如北宋名相寇準就擁有一支二十四人組成的私家“拓枝隊”。因為高麗銅制成的笙簧聲調(diào)清越,故常被用作制造笙簧的工具。如周密《齊東野語》記載,宋朝有郡王府的私家樂隊,其“笙簧必用高麗銅為之,靘以綠蠟,簧暖則字正而聲清越?!保?2]310
相對而言,宋朝音樂對高麗有著更深刻的影響。如宋樂器的大量輸入,使高麗國內(nèi)來自中國的樂器激增。如神宗曾贈高麗以宋樂器拍板十串、笛十管、篳篥十管30件。政和四年,徽宗賜給高麗樂器有167件,有鐵方響、石方響、琵琶、箏、箜篌等十余種,還有樂譜和指訣圖各十冊。政和六年,徽宗賜高麗大晟樂時,其中雅樂樂器數(shù)量就達428件,包括編鐘、編磐、塤、笙等多種樂器。此外還有雅樂的文、武佾舞所用的服飾、衣冠等。這樣,高麗宮廷中用于演奏的中國樂器激增。曾出使高麗的徐兢就指出:“其樂有兩部:左曰唐樂,中國之音;右曰鄉(xiāng)樂,蓋夷音也。其中國之音,樂器皆中國之制?!保?]140
徽宗時傳入高麗的大晟雅樂,與高麗原有的唐樂、鄉(xiāng)樂形成三樂鼎立的局面。宋朝雅樂是周代以后雅樂發(fā)展的又一高潮,雅樂的樂律、樂調(diào)、樂器使用和演奏規(guī)模都得到發(fā)展。無論是樂器的數(shù)量還是樂隊、舞隊的編制,人員的分工也都非常細致??梢哉f宋代雅樂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政和六年(1116)六月,宋朝的大晟雅樂傳入高麗后,很快就在高麗太廟祭祀、郊祀和朝會儀式等重要場合上所使用。在政和七年四月,高麗朝廷舉行的大朝會上,已經(jīng)開始使用來自宋朝的雅樂。徐兢記載“越今年,丁酉夏四月甲戌有三日,特召守太傅、尚書令、帶方公臣俌……同知樞密院事臣安仁等,置高會于清燕閣?!瓑_箎、椌楬、琴瑟、鐘磬,安樂雅正之聲,合奏于堂下?!保?]22同年八月,高麗睿宗下詔:“今大宋皇帝特賜大晟樂文武舞,宜先薦宗廟以及宴享”。十月“戊辰,親閱大晟樂于乾德殿,癸酉,親祼太廟薦大晟樂。”[14]682仁宗十一年(1134)正月,祭籍田。明宗十八年(1188)三月夏禘,亦用大晟雅樂。[14]683從《高麗史·樂志》記載來看,高麗雅樂的堂上登歌、堂下樂懸、文武佾舞的演奏形式與宋朝雅樂同出一轍。來自宋朝的大晟雅樂成為朝鮮半島雅樂系統(tǒng)的源頭,對高麗音樂舞蹈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1]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王應麟.玉海[M].揚州:廣陵書社,2003.
[3]司義祖.宋大詔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龐元英.文昌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王安禮.王魏公集[M].北京:線裝書局,2004.
[9]陳旸.樂書[M]∥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0]王明清.揮塵錄后錄[M].北京:中華書局,1964.
[11]蘇轍.欒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朱彧.萍洲可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鄭麟趾.高麗史[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5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14]鄭麟趾.高麗史[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6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15]胡松.唐宋元名表[M]∥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6]毛晉.二家宮詞[M]∥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7]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箋注[M].伊永文,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18]廖剛.高峰文集[M]∥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723.
[19]劉一正.苕溪集[M].北京:線裝書局,2004.
[20]沈與求.沈忠敏公龜溪集[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21]蘇軾.物類相感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2]周密.齊東野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