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加拿大是一個只有百余年歷史的西方工業(yè)強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之一,每年都從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100多個國家里平均接納幾十萬移民,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據(jù)加拿大移民局統(tǒng)計,1998至2007年間,在該國每年平均接納的227911名移民中,華人的數(shù)量始終高居榜首。[1]鑒于華人移民在自己的專業(yè)和工作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他們對加拿大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積極貢獻,1980年,加拿大議會通過決議,對整個華人團體進行了表彰。[2]397但是縱觀加拿大一百多年的歷史,諸多華人移民卻在該國經(jīng)歷過歧視和凌辱。雖然國內(nèi)外學者對此論述頗多,但多將華人移民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對華人婦女移民的經(jīng)歷則著墨較少。事實上,就本文所關注的“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問題”而言,華人婦女由于遭受種族和性別上的雙重歧視,比之男性伙伴有著更為顯性的特征;與此同時,她們數(shù)量和地位的改觀與加拿大文化政策的變遷又息息相關。基于上述視角,本文擬從對比分析加拿大盎格魯同化論和多元文化主義的維度,剖析華人婦女在一百多年的移民歷史長河中,如何從無到有亦或從弱到強地重新構(gòu)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社會化的范疇里,文化是可以隨著載體遷徙和流動的。換句話說,文化的屬性能夠隨著持有人地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其外延或內(nèi)涵,成為一種移民文化。就實質(zhì)而言,移民文化對原有文化來說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文化。盡管時間漫長,因素甚多,但是移民在文化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通過原有文化模式同主流文化的不斷沖突和碰撞,逐漸擁有一種新的文化身份,該身份直接影響到他們同主流社會的融合程度。[3]5而移民個體與主流社會的個體或集體的交互過程,也就是各種文化的互動和適應過程。[4]303-332
對于文化身份能否重構(gòu)的問題,學術界普遍流行兩種說法。一種是本質(zhì)主義的,認為文化身份一旦確立,就不容易變更;一種是非本質(zhì)主義的,認為文化身份是一種時刻被塑造著、永遠沒有完成的、流動著的東西,處于一種不斷建構(gòu)著的未完成狀態(tài)。[5]94我們認為,對該問題的分析必須借助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移民來說,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是一種超越了文化適應階段的努力。該努力通常只追求一個目標,即完全融入主流社會,而這是一個非常緩慢和漸進的過程,因為“文化身份的變化貫穿于人的一生。它不是成分的不斷增加,而是來自成分的改組和或多或少取得了成功的融合的嘗試……因此,文化身份的建構(gòu)好似一個生氣勃勃的進程,沒有完成的時候,總是不斷地進行,其中包含著斷裂和危機?!盵6]26如果我們以加拿大華人婦女為對象來探討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問題,會發(fā)現(xiàn)這一進程更是充滿了荊棘與坎坷,而她們的特殊遭遇又同加拿大主流社會所推崇的文化政策息息相關。
文化政策是文化的一種政治表現(xiàn)形態(tài),直接表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意志與利益,是統(tǒng)治階級在具體文化領域?qū)嵤┮庾R形態(tài)和行政管理所采取的一套制度性規(guī)定、原則與要求的總稱。[7]在歷史的長河中,加拿大政府在制定文化政策的道路上卻并非走得一帆風順,期間經(jīng)歷了系列變遷。
1867年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后,聯(lián)邦政府在處理民族關系時先后制定了兩種本質(zhì)上存在差異的文化政策,即盎格魯同化論和多元文化主義。前者是一種強制性同化政策,要求移民放棄他們祖先的文化和傳統(tǒng)并接受盎格魯·薩克遜白人的意識形態(tài)。該政策的出臺取決于加拿大社會中英裔族群的強勢地位,當時約350萬總?cè)丝谥?,非英非法語人口只占10%,而英裔人口則占人口總數(shù)的60%。[2]17為了保持英裔族群的優(yōu)勢地位,加拿大當局采取了一系列強制性手段來實現(xiàn)社會的“同化”,如要求各民族使用英語,接受英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培養(yǎng)英國人的宗教、道德和價值觀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無論是價值觀念還是行為方式都與西方文化格格不入的華人移民自然成了飽受歧視的對象。加拿大著名的社會學家李勝生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華人移民在西方被反東方人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所害,遭到白人接連不斷的迫害。這些多種族社會的歐美國家采取一個類型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維方式來對待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華人。他們把華人移民看作在文化上沒有強烈欲望而在種族上是劣等的,但是在補充工業(yè)化所需勞工方面是有所作為的?!盵8]27
可以說,加拿大最初接納華裔移民的主要目的是修建太平洋鐵路,根本沒有賦予他們?nèi)魏喂駲?quán)利。廣大華工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舉步維艱,根本無法將妻兒接到加拿大團聚,所以這一時期移民的華裔婦女寥若晨星。加拿大本土學者魏安國等人綜合大量史料后得出結(jié)論,20世紀初期的加拿大華僑社會主要由一小群精干而富裕的商人、一大批小商人和一批人數(shù)更多的工人所組成。富裕的商人有條件同妻子兒女住在一起。但在當時,不論是小商人還是工人,都無法全家團聚。[9]120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完工后,為了限制華人入境,聯(lián)邦政府通過了第一個反華人法案,即“1885年中國人移民法案”(1885 Chinese Immigration Act),并在7月20日經(jīng)英國女王授權(quán)成為國家法律。其主要內(nèi)容是向華人征收人頭稅,最初為50加元,后來一直漲到1904年的500加元。該法案還專門規(guī)定,“對任何已知為娼妓的華人婦女,均不得發(fā)給土地許可證”。[10]103此舉導致那些本已謀生無計的婦女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日子雪上加霜。
由于人頭稅的征收并沒有阻擋住華人移民的腳步,加拿大政府在1923年7月1日頒布了更為苛刻的“排華法”,明確指出已經(jīng)在加拿大定居的非加拿大籍華僑的家屬不得進入加拿大。為了進一步限制包括婦女在內(nèi)的華人入境,加拿大政府在1930年9月30日規(guī)定,只有已經(jīng)取得加拿大國籍的華人才有資格申請配偶及18歲以下未婚子女來加;次年6月17日又規(guī)定,所有想加入加拿大國籍的華人必須先由中國政府批準脫離中國籍,并在加拿大華僑報紙登載聲明方有資格申請,因為當時中國政府對華僑采取雙重國籍的政策,且政局動蕩不安,對要求脫離國籍的申請一概置之不理,因此,上述兩項法令實際上堵死了華人入籍及其家屬來加團聚的大門。據(jù)統(tǒng)計,1931年在加拿大的46,519名華人中,女性只有3648人,男女性別比為12.8:1。這期間在加拿大的華人婦女主要是商人的妻子或者妓女。[11]唐人街由于缺少后繼人口而成為一個日漸老化的單身男子社會。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盎格魯同化論越來越不適合加拿大社會,及至20世紀50年代后期,加拿大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各族群“并未同化進主流社會群體中”。[12]47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經(jīng)過多方考證后明智地于1971年10月宣布推行多元文化主義。就加拿大政府出臺該政策的本意而言,保留和發(fā)展各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與價值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的公正和促進民族間的和諧。
多元文化政策的出臺,直接導致大量華人婦女移民加拿大,她們的到來促使華人社會男女比例逐漸趨于平衡,并促進了第二代華人的誕生。
必須強調(diào)的是,由于歷史原因以及來自加拿大主流社會、移民個體等各方面的因素,上述華裔婦女對加拿大主流文化的認同態(tài)度不盡相同,導致一些人無法準確定位自己在接納國的文化身份。這里我們認為,面對遷徙異鄉(xiāng)所經(jīng)歷的文化斷裂和不穩(wěn)定狀態(tài),以及來自主流社會的沉重壓力,華裔婦女在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問題上面臨三種可能的選擇:
對于那些在盎格魯文化早期及至1947年廢除“排華法案”后以家庭團聚身份入境的華裔婦女而言,主流社會的文化觀念同她們已有的信仰大相徑庭,二者相比,她們寧愿固守傳統(tǒng)文化,將自己局限在華人社區(qū)的小天地里,生活習慣等基本保持出國前的狀態(tài),就文化身份而言,處于一種無奈而又尷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加拿大政府頒布的系列歧視性政策刻意限制華人女性入境,使其占加拿大人口的比率極小,難以受到重視;二是華人女性承載的來自本土的歷史與文化的負荷較大,如中國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三從四德”等意識形態(tài),使其很難認同加拿大白人崇尚的追求自由與個性解放等思想、宗教以及文化觀念;三是受語言交流不暢的影響,其疾苦無法傾訴也鮮有人傾聽,被迫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四是華人婦女大多來自中國不同的地域或地區(qū),即使在同一華人社區(qū),彼此之間也可能存在文化交流的障礙,如方言、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五是在歷史上,華人婦女普遍來自落后的中國農(nóng)村,很多人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tài),直接影響了她們職業(yè)的選擇和提升,進而也堵塞了她們?nèi)谌胫髁魃鐣那馈P录悠轮麑W者陳國賁先生曾經(jīng)親自訪談了10位早期赴加已然耄耄老人的華裔婦女。這些人大多在20世紀50年代移居加拿大,靠在餐館清洗碗碟、經(jīng)營雜貨等勉強糊口,不僅要忍受當?shù)匕兹说钠哿?,還要小心提防華人男性的騷擾。[13]盡管上述接受調(diào)查的寥寥數(shù)人不足以代表加拿大境內(nèi)全部華人婦女的境況,但是考慮到同期移居該國的華人婦女總數(shù),這個統(tǒng)計數(shù)字仍然具有非常寶貴的研究價值。
自從1971年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出臺后,尤其是1982年加拿大政府將權(quán)利和自由憲章寫入憲法,少數(shù)族群的權(quán)利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華人婦女涌向加拿大。作為成年人,她們出國前已經(jīng)擁有了一種或多種文化身份,出國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自己所學的專長或追求更高的物質(zhì)以及精神享受。但是到了加拿大后,面對勞動力市場的種種規(guī)范和限制,如海外學歷的重新認證、加拿大工作經(jīng)驗的苛求以及官方語言的掌握程度等諸多結(jié)構(gòu)性歧視,上述婦女移民當中的大多數(shù)人意識到文化身份重構(gòu)的必要性,因為支撐她們原有文化身份的社會環(huán)境不復存在,而她們又不能完全擺脫原有的文化身份,所以往往采取一種調(diào)和的對策,“試圖在由于失去基礎而開始一點一點解構(gòu)原文化身份和接納社會的文化身份之間,尋找折中”。[6]149她們想方設法盡量適應接納國的環(huán)境,謀求雙重身份的對稱,一方面是為了抵制被主流社會所同化,另一方面是為了維持原有文化身份的連續(xù)性。隨著移民數(shù)量的增加和東道國吸引力的加強,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對那些想融入主流社會的移民來說,不再是個自動的或無意識的行為,而新移民無論是在年齡上還是受教育程度方面,都同過去的老一代移民有了很大區(qū)別,其職業(yè)取向也不再拘囿于老一輩華人婦女所涉足的服務性行業(yè),如經(jīng)營洗衣房或華人餐館的模式,從事高知識、高技術和高級管理職業(yè)的華人婦女的人數(shù)開始增多,收入也相應增加,從而奠定了她們順利融入主流社會的基礎。
就文化身份的徹底重構(gòu)而言,這里主要指那些在加拿大出生的年齡較大的第二代華人婦女,以及在加拿大出生長大的年輕華人女子。前者一般把自己看成是加籍華人而非純粹的加拿大人或中國人,她們之所以推崇這種文化身份,是為了謀求同當?shù)丶幽么蟀兹说钠降却?;后者與中國的聯(lián)系則僅限于某種情感上的紐帶。中國的日益強大和在國際社會中地位的提高,使當代的很多華人女子以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背景為榮,不由自主地試圖彌補中加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文化斷層。然而,她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越多,卻發(fā)現(xiàn)自己被加拿大同化得越深,她們的觀念、習俗、審美觀和習慣基本上已經(jīng)西化,她們“更關注的是自己作為加拿大人的基本權(quán)利”。[2]392
由于上述婦女的文化身份一開始就建構(gòu)于主流社會,所以對她們來說,學習東道國語言和內(nèi)化東道國的價值觀駕輕就熟,其身份重構(gòu)的過程也就非常徹底。加拿大的社會學家曾對出生在該國的移民文化身份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將其歸類于一種融合文化,并預言“從某種意義上說,融合文化是一種雜交文化,旨在表達社會實際存在的多族裔的新身份,允許每一個人,不論是生于斯長于斯,還是新來乍到,都能跟彼此為之作出貢獻的共同文化認同”。[14]71值得強調(diào)的是,上述婦女之所以能夠順利地重構(gòu)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拿大的全民教育體系。
盡管加拿大每年都從世界各地吸收大量移民,但是鑒于該國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有專家預測,在未來的10到20年時間里加拿大至少還需要100萬名工人。[15]1-8正是考慮到移民的貢獻是國家繁榮和富強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加拿大政府屏棄了不合時宜的盎格魯同化論,明智地選擇了多元文化政策。該政策的出臺為加拿大廣納賢良鋪平了道路,也為華人婦女移民重構(gòu)文化身份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值得強調(diào)的是,在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國家里,文化身份重構(gòu)的成功與否需要移民個體和主流社會共同付出努力。就加拿大政府而言,首先應該對新移民重構(gòu)文化身份施以廣泛的宣傳教育,使其意識到文化適應的必要性;其次,應該盡量想辦法解決新移民的就業(yè)問題,消除或減少來自勞動力市場的結(jié)構(gòu)性歧視;另外,政府還應該鼓勵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表彰其對多元文化政策的順利實施所做的努力。換言之,政府應該采取一切措施保證所有社會成員機會平等,絕對不允許以個人的種族、宗教或者國家背景等為借口否定移民個體為東道國的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發(fā)展所做的成就。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史為鑒,加拿大政府會堅持走移民興邦的道路,充分發(fā)揮多元文化政策的優(yōu)勢,在經(jīng)濟、政治乃至人文環(huán)境上都力爭締造一個更自由、更民主、更強大的國家;而對于廣大華人婦女來說,要想在這個以熱情好客著稱的楓葉之國獲得立足之地,還需要持續(xù)不斷、自覺自愿地努力重構(gòu)自己的文化身份。但是我們這里并非主張華人婦女們一味地接受主流社會的價值觀,被動地被主流社會接納;而是希望她們通過全方位地參與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及其他社會活動順利地融入主流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為自己的移居生活增加成功的籌碼。從這一角度看,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既是結(jié)果也是過程。
[1]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Factsand Figures2007,Minister of Public Works and Government Service Canada,2008.
[2]王昺.文化馬賽克——加拿大移民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章必功,傅騰宵.移民文化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Berry,J.W.,Phinney J.S.and Sam,D.L.Immigrant.Youth:Acculturation,Identity and Adaptation[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55(3),2006.
[5]蘇勇.文化身份認同與構(gòu)建中的文化主體性[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1).
[6][法]讓-克羅德·呂雅諾-卡巴蘭.文化身份:個人,群體,社會[M].巴黎:人文科學出版社,1999.
[7]錢國旗.文化政策與社會發(fā)展[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6(4).
[8]Peter S.Li.Chinese Overseasasa Minority in Majority Settings[C]//Proceedings2:The4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Overseas Confer ence,Taiwan,2001.
[9][加]魏安國,等.從中國到加拿大[M].許步曾,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10]黃昆章,吳金平.加拿大華僑華人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楊立文.華裔移民對加拿大社會與文化的貢獻[J].加拿大掠影[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1).
[12]Ronald Hinch.Founding Debates[M].Thomson:Adivision of Thomson Canada Ltd,1992.
[13][加]陳國賁.煙與火——蒙特利爾的華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4][加]西·比伯.精神健康及其多種面貌:從日常生活看多民族的魁北克省[M].蒙特利爾:伽埃當·摩蘭出版社,1992.
[15]E.Trolley.The Skilled Worker Class[J].Canadian Issue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