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司馬遷開明思想略議——以《洪范》、“天人三策”為背景

2013-08-15 00:48:34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10期
關(guān)鍵詞:洪范天人董仲舒

陳 曦

(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文學系,北京100081)

在中國古代史上,每當改朝換代之際,或新一代君主握有權(quán)柄之時,往往會敦促當時的思想家設(shè)計一套體現(xiàn)其治國理念的思想法規(guī),其中分別產(chǎn)生于周朝開國之初的《洪范》與漢武帝統(tǒng)治初期的“天人三策”,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前者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后者則體現(xiàn)了一代儒宗董仲舒的思想精華,“為此后劉漢王朝陽儒陰法、王霸雜治的統(tǒng)治方向與形態(tài)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chǔ)”[2]231,董仲舒更被稱為“封建社會理論大廈的建筑師[3]397。司馬遷與董仲舒同為漢武帝時期思想文化領(lǐng)域的重要代表,他在其史學巨著《史記》的《宋世家》中,全文轉(zhuǎn)錄了《洪范》一文,顯示了他對這部治國大法的高度重視;但對“天人三策”,司馬遷的《史記》不僅沒有轉(zhuǎn)錄,而且在《史記·儒林列傳》簡略記述董仲舒的生平事跡時,竟然一筆未曾提及。筆者以為,這或許是司馬遷的有意“疏忽”,與對《洪范》的態(tài)度兩相對比,或許可以從中透視其與董仲舒等漢儒迥然有異的開明思想。

據(jù)《漢書·董仲舒?zhèn)鳌酚涊d,漢武帝即位初期,思考國事,夙夜不寧,“猶懼有闕,故廣延四方之豪雋,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潔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边@位青年天子一連策問三次,把他最關(guān)心的諸多問題接連拋出,其中極其關(guān)鍵的一個就是如何理解“天命與人為的關(guān)系”[4]12。眾所周知,經(jīng)過漢初70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代的經(jīng)濟已從蕭條走向繁榮,國力達到了空前強大的程度。這賦予了漢武帝以充足的底氣,他有信心,有膽量,有氣魄,渴望追求一切,征服一切,擁有一切?!吧w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不甘平庸的他試圖超越父祖,躍躍欲試地要在大漢帝國的政治舞臺上,干出一番經(jīng)天緯地、流芳百世的功績。黃老哲學所標榜的“無為而治”,已經(jīng)無法滿足他的政治胃口。尋找新的思想路線,既來自于權(quán)力角逐的需要,也來自于當時這位青年天子自我設(shè)計的需要。他渴望大有作為,更渴望自己的作為及其至高無上的地位、權(quán)力,得到上天的認可、授予與福佑。

深察于此,董仲舒構(gòu)筑了一個以陰陽五行為架構(gòu)的天人宇宙論模式。他認為天乃“百神之君也”(《春秋繁露·郊義》),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與此同時,他對人的主觀能動性也給予了明確的強調(diào)。在“天人三策”中,他發(fā)揚了孔子“天地之性人為貴”的思想,指出“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他的《春秋繁露》多次重申這一理念,所謂“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人副天數(shù)》);“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天地陰陽》)。在董仲舒的宇宙模式中,人不僅是不可或缺的“十端”之一,還是上天創(chuàng)造一切存在的目的。人能參透世間萬物的奧秘,是宇宙間最可寶貴的中心。在這里,董仲舒延續(xù)了荀子“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的思路,并揚棄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的宿命論,提出人的功德與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行為決定的。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指出人只要努力學問,勤勉行道,是有可能實現(xiàn)立德立功理想的,所謂“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在處理天人關(guān)系時,董仲舒既有強調(diào)天的全知全能、掌控萬物的神學思想的一面,也有重視人為、削弱天威的人文情懷。董仲舒建議漢武帝實施變革:“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同上)。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與漢武帝即位之后希求變革以追蹤圣王的熱切愿望恰好一拍即合。漢武帝試圖全方位地解決大漢帝國的邊患、吏治、經(jīng)濟、文教等重大問題,于是,他以一種狂飆突進的懾人氣魄,打匈奴、平兩越、攻朝鮮、擊大宛、通“西南夷”,“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shù),協(xié)音律,作詩樂,號令文章,煥焉可述”(《漢書·武帝紀》)。漢初以來盛行的黃老思想,其特征是“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強調(diào)的是“去健羨,黜聰明”(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依從此論則會束縛漢武帝大刀闊斧實施新政的手腳。躊躇滿志的漢武帝需要的是一種與其昂揚進取的政治姿態(tài)相適應(yīng)的思想學說,董仲舒的理論可謂恰逢其時,為漢武帝即將大規(guī)模展開的政治變革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此外更重要的是,董仲舒論證了君權(quán)的神圣,論證了忠道孝行的合乎天意,滿足了漢武帝建立獨裁政治的統(tǒng)治需求。他在《天人三策》大肆吹捧漢武帝道:“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同上)不僅如此,他的《春秋繁露》還將君主的專制權(quán)力與社會的三綱秩序,安置于他所構(gòu)筑的天人宇宙模式中加以闡釋,認定:“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為人者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醯乐V,可求于天”(《基義》);“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則廢而稱公,王者之后是也。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則名絕而不得就位……子不奉父命,則有伯討之罪……臣不奉君命,雖善以叛……妻不奉夫之命,則絕……曰:不奉順于天者,其罪如此”(《順命》)。在君臣、父子、夫婦這三組關(guān)系上,君、父、夫具有絕對支配權(quán),而天子的地位更是高高在上,具有控制、統(tǒng)領(lǐng)世間臣子的絕對威勢,這種地位與權(quán)力是上天賦予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忤逆,否則便是大逆不道,當遭誅殺。漢武帝即位之初,國家權(quán)力一度由其祖母竇太后掌控;他的舅舅武安侯田蚡也曾握有相當大的權(quán)柄,類似這些均為漢武帝所深疾,他要徹底改變天子大權(quán)旁落的局面,要落實高度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制度。顯然,董仲舒的理論恰好滿足了他這方面的現(xiàn)實需求,故而深得激賞,一時成為顯學。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圉,曰髳,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在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nèi),吉;作外,兇。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

天子決策過程會出現(xiàn)種種不同的境況,其中最理想的莫過于“大同”。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明確說明天子在出臺某項重大決議時,除了自身要慎重思考外,還要依次征求大臣、百姓的意見,最終更要看看卜筮的結(jié)果。如果說天子、大臣、百姓的意見代表的是“人謀”,卜筮的結(jié)果代表的是“天意”的話,那么若想抵達“大同”,就必須既重“人謀”,又重“天意”,二者不能偏廢,缺一不可。顧炎武《日知錄》(卷一)指出:“夫庶人至賤也,而猶在蓍龜之前。故盡人之明,而不能決,然后謀之鬼焉。故古人之于人事也信而有功,于鬼神也嚴而不瀆?!彼吹搅斯糯熳釉跊Q策時,先咨詢的是人,即使是地位卑賤的庶人,在程序上也位于“蓍龜”之前;其次在普遍咨詢不同階層人士的意見時,若并無沖突異議便可決策;若有異議而“不能決”,則求教于鬼神,由此不僅說明“人謀”的重要性,也說明了決策過程的民主色彩,連身處社會下層的庶人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并左右國家的政綱。

然而,劉起釪先生根據(jù)上引《洪范》凡是“龜從”則“吉”的文字,從《洪范》的“非常重視神意和卜筮”,得出了“事實上最后決定一切的仍是龜卜,這就保存了殷代唯重龜卜的遺意”[5]1208-1209的結(jié)論,并進而指出《洪范》是“一篇鼓吹神權(quán)政治、宣揚神意的文章”[5]1216。這種看法顯然忽視了所謂“神意”也是由人來解釋、發(fā)布的事實?!傲r人為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三句,不僅說明卜筮者也是人,既然是人,那么在理解與闡釋神意時便必然會出現(xiàn)差異;而且說明為了使卜筮者的解釋更能服眾,采取了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以體現(xiàn)程序的公正與民主。此外,卜筮者對神意的把握實乃立足于豐富的治國理論,這批人“是掌管文化的精英,他們積淀的政治經(jīng)驗為王權(quán)服務(wù),相當于智囊和顧問。精選的卜筮人都是專家,由這些專家組建的卜筮機構(gòu),其實就是君主決策的咨詢機構(gòu)”[6]378。如此說來,《洪范》并非讓人匍匐在“神意”的腳下亦步亦趨,而是以法規(guī)的形式保障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議政參政,并強調(diào)天子在決策時不能搞一言堂,不能搞獨裁專斷,而應(yīng)尊重民意,重視程序。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便產(chǎn)生了這樣一篇閃爍著民主光芒的憲法,理應(yīng)引起當代學人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借鑒。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與《春秋繁露》所鼓吹的三綱學說,所揄揚的臣子無條件服從天子的理論,無疑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董仲舒的學說雜糅了陰陽家、法家、黃老等各家思想,他的儒學已與先秦儒學有很大距離,堪稱是一套為大漢帝國專制政治服務(wù)的新儒學了。但他的學說畢竟是以孔孟儒學為基礎(chǔ)的,孔孟思想的很多精華被他吸納于思想體系中。皮瑞錫認為:“孟子之后,董子之學最醇(朱子稱仲舒為醇儒)。然則《春秋》之學,孟子之后,亦當以董子之學最為醇矣?!保?]卷4頁4道出董仲舒身為醇儒對孔孟原始儒家核心題旨的繼承。鑒于其在儒學精義的揄揚與傳承方面所作的重要貢獻,我們不僅要看到董仲舒強調(diào)并論證天子擁有絕對權(quán)力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反對天子不恤民苦肆意妄為的一面。他認為天子若有過失是會受到天譴的,所謂“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zāi)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災(zāi)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在他的思想邏輯中,天子作為人世間的最高統(tǒng)治者,有責任有義務(wù)把國家管理好。即使有先天的道德優(yōu)越,天子也可能犯錯乃至犯罪。若其行為失范,禍國殃民,上天就會降下災(zāi)異加以警告;警告后不改弦更張,上天就會進而降下“怪異”以“驚駭之”。若上述舉措還不奏效,天子就會遭受上天的“殃咎”。至高無上的“天”甚至有權(quán)力決定君主大位的人選:

且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

將“安民”“害民”與否作為天子是否擁有皇權(quán)的條件。董仲舒在此實際上是將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植入他的天人宇宙系統(tǒng)。于是乎,君主的權(quán)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作為臣子的儒士,則在“伸天”的名義下獲得了規(guī)勸君王的職責。他們可以借助天象的警示,依據(jù)儒家倫理勸諫君主,可知董仲舒“想用天人感應(yīng)說來限制君權(quán),一方面可見他的陰陽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卻也可見他并不甘心把‘道統(tǒng)’整個地托付給帝王。這在精神上尚符合先秦儒家的傳統(tǒng)”[8]101。站在“民本”立場上,董仲舒向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不要虐待百姓的呼聲:

《春秋》之法,兇年不修舊,意在無苦民爾??嗝裆袗褐?,況傷民乎?傷民尚痛之,況殺民乎?故曰:兇年修舊則譏,造邑則諱,是害民之小者,惡之小也;害民之大者,惡之大也。今戰(zhàn)伐之于民,其為害幾何?考意而觀指,則《春秋》之所惡者,不任德而任力,驅(qū)民而殘賊之。(《春秋繁露·竹林》)

“苦民”“傷民”“殺民”均屬“不任德而任力”,是違背《春秋》大義的。這種行徑是會遭到上天懲罰的。董仲舒在此含蓄地表達了反對戰(zhàn)爭的立場。他還曾說:“夫執(zhí)介胄而后能拒敵者,故非圣人之所貴也,……故文德為貴,威武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春秋繁露·服制象》)由此反戰(zhàn)態(tài)度,可以看出董仲舒對漢武帝大張旗鼓的討伐四夷,是頗不以為然的。總之,董仲舒的這套天人感應(yīng)學說,反映了他意欲借助“天”的力量和權(quán)威以限制君主權(quán)力、規(guī)諫君主向善的良苦用心。

轉(zhuǎn)看《洪范》,同樣是推崇上天,《洪范》的“天”在限制天子權(quán)力方面,似乎沒有“天人三策”表現(xiàn)得那么直接?!疤臁弊衷凇逗榉丁分袃H出現(xiàn)兩次,且均出現(xiàn)在全文的開篇,即:

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中國經(jīng)濟的高碳特性,但是,中國政府大力提高能效、開發(fā)非化石能源,在“十一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了降低單位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能耗的約束性指標,并在2009年聯(lián)合國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前,向國際社會作出公開承諾,在2020年將單位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于2005年水平減少40%~45%。這些舉措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政府節(jié)能減排的政治意愿和堅定決心。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xié)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被幽搜栽?“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賜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

在這里,“天”與“帝”實屬一體,是一個超越人間、庇蔭下民、頗具人格化色彩的天神形象。他不直接造福萬民,而是通過人間帝王這一中介來實現(xiàn)。人間帝王的表現(xiàn)好壞與否,決定著上天是否賜法。鯀治水不善,導致五行失序,上帝震怒,便未授予其所制訂的《洪范》;反之大禹振興大業(yè),治水得當,幸運獲得上帝賜予的《洪范》,因而能將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萬民安居樂業(yè)。

這段文字堪稱一則政治神話,其目的確如劉起釪先生所說,是為《洪范》這部大法“蒙上神授的靈光,因而把它推崇到為至高無上的神意所啟示的宇宙常理(“彝倫”的地位)”[9]303。但被人們所忽略的是,正是隨著這部大法蒙上靈異的神光,上天原本直接左右人間事務(wù)的身影才得以退居幕后。從此,這部無言的大法成為上天的化身,它是否被帝王所遵從執(zhí)行,成為決定人間秩序是否有序、百姓是否安康的唯一尺度。當《洪范》的真正制訂者——以箕子為代表的殷周之際的一批政治家——編造天授大法這一政治神話時,其更深層的用意,豈不是用大法取代殷商時期權(quán)威無處不在的上天,從而以切實可行的法規(guī)取代神秘虛幻的天神?

在《洪范》所顯示的等級秩序中,上天自然是高居一等的,其次才是人間的帝王。隨著上天的隱退幕后,僅留下一部《洪范》熠熠生輝,是否意味著箕子等人刻意突顯帝王的權(quán)威呢?的確如此,但除此之外,還應(yīng)看到的是,按照箕子等人設(shè)計的政治思路,帝王在擁有無上權(quán)威的同時,也必須承擔一般人所難以承受的重責大任,必須遵守《洪范》大法所規(guī)定的諸多行為準則。筆者認同朱熹對《洪范》“九疇”第五條的綱目“皇極”的解釋:“皇,君也;極,標準也?!保?0]2041“‘皇極’二字,皇是指人君,極便是指其身為天下做個樣子,使天下視之以為標準?!疅o偏無黨’以下數(shù)語,皆是皇之所建,皆無偏黨好惡之私。天下之人亦當無作好作惡,便是‘遵王之道’、‘遵王之路’,皆會歸于其極,皆是視人君以為歸。”[10]2044朱本源先生據(jù)此進而解釋“皇建其有極”為:“意味著國君要建立治國的典范。這個典范就是王道。在世襲君主制度下,要求國君實行‘王道’,不失為一種最高理想。”[11]402國君要以身作則,為天下人樹立行為的最高標準。他是否遵行王道,彰顯著他道德思想境界的高低。

當然,董仲舒對天子的品行也有所要求,如前所述,他將天子能否握有皇權(quán),歸結(jié)到是否愛民安眾上。因此,他反復叮囑統(tǒng)治者遵從儒家教義,所謂“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等。上天、帝王、臣民三者在董仲舒的理論體系中,形成了一種地位由高到低、依次統(tǒng)領(lǐng)的關(guān)系,其中位次最低的民眾在這種關(guān)系構(gòu)架中依然顯得特別重要,因為他們的安樂與否是彰顯帝王命運的唯一指標,上天會據(jù)此判定他是否有資格坐在皇位上。這套邏輯看起來還是相當美妙的,但仔細推究就會發(fā)現(xiàn)上天與民眾在影響帝王行為、決定帝王命運上的虛弱無力:首先,就民眾而言,他們幸福與否只是作為一種客觀指標呈現(xiàn)出來,當他們深感不幸時是無權(quán)主動抗爭,甚至推翻皇權(quán)的。民眾應(yīng)該無條件遵從皇權(quán),別說發(fā)難起義,即使稍有忤逆便是死罪一條。其次,就上天而言,他對帝王行為的督察與干涉,是通過異常天象間接顯示出來的,無法直接給力施壓,因而他的權(quán)勢表面看來無與倫比,高于一切,但實際上帝王是否遵從天威,全憑個人自覺與否。若帝王對上天或敬而遠之,或若即若離,或?qū)⑿艑⒁桑蛱撘詰?yīng)付,或干脆不加信奉,這個由人間虛擬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靈實際上是毫無辦法的。

轉(zhuǎn)看《洪范》中的上天、帝王、臣民三者,其中上天已經(jīng)隱遁天界,僅留大法在人間。帝王與臣民的地位高低有別,享有的福氣與權(quán)柄全然不同,帝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而臣民則“無有作福、作威、玉食”?!逗榉丁犯嬲]道:“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币驗檫@意味著統(tǒng)治秩序混亂,自然難以避免禍國毀家的危險。此處以天授憲章的口氣強調(diào)國家的等級秩序,強調(diào)人間帝王權(quán)勢地位的崇高,是否可以推導出《洪范》主張帝王獨裁專制的思想呢?非也。因為在帝王釋疑決策的過程中,不僅為同屬統(tǒng)治者的卿士留下暢議國事的地盤,也為被統(tǒng)治的庶民留下發(fā)表意見的空間。《洪范》既有與儒者“仁政”藍圖相對應(yīng)的“王道”理想,更為這種理想設(shè)計了一整套頗具民主色彩的決策程序。董仲舒以天人感應(yīng)的理論實現(xiàn)儒者干預政治的目的,但落實起來卻相當困難。而《洪范》大法在擁有人文關(guān)懷的同時,強化了上天的虛幻色彩,無形中開啟了后來子產(chǎn)所謂“天道遠”的意識,以可實際操作的政令條規(guī)來實現(xiàn)對君主權(quán)力的約束,與董仲舒的學說相比,兩者孰優(yōu)孰劣豈不是清晰可見嗎?

司馬遷在《宋世家》全文轉(zhuǎn)錄《洪范》,在《周本紀》也提到周武王向箕子請教《洪范》所彰顯的治國安民之道,充分說明了司馬遷對這部大法的高度重視。而作為與董仲舒同時代思想家的司馬遷,且不論其在《太史公自序》所提到的“余聞董生曰”的學習經(jīng)歷,僅從其身為太史令的政治身份與文化修養(yǎng),便知他對董仲舒以“天人三策”為代表的思想體系是非常了解的。他沒有為董仲舒立專傳,也沒有在《儒林列傳》董氏的小傳中提及“天人三策”,這一做法本身足以標明他的思想立場。如上所論,同樣是闡釋治國之道,《洪范》與“天人三策”,至少在如何認識天人關(guān)系與天子權(quán)力等方面是存在重大差異的。以此為背景觀照司馬遷,可知他在把握這些重大問題時,思想實乃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

首先,在天人關(guān)系上,司馬遷同《洪范》一樣,并未否定意志之“天”的存在,但這個“天”已退居幕后,在他看來,決定“人”之命運的理應(yīng)是人謀而不是天意,只有當他實在無法解釋清楚某些歷史事實時,才無可奈何地歸結(jié)為天幸。比如他在《項羽本紀》中,揭示了項羽失敗的原因在于他的不善用人、殘酷暴虐、缺乏政治遠見等,批評項羽“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在《伯夷列傳》中,他從伯夷叔齊等良善者的悲劇遭遇出發(fā)懷疑天道的公正,不再相信天道左右人運的傳統(tǒng)理念,發(fā)出了“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的嚴正質(zhì)詢。他在《史記》當中為天命開辟出口,往往源自他糾結(jié)于某些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而無法自圓其說。比如戰(zhàn)國七雄的兼并戰(zhàn)爭,催生了一統(tǒng)天下的秦帝國與“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而楚漢戰(zhàn)爭則把劉邦推上了大漢帝國皇帝的寶座。為什么笑傲群雄的勝利者是秦始皇與漢高祖?以“通古今之變”為修史目標的司馬遷,必須解釋這個問題。依據(jù)他所認可的“以至仁伐至不仁”的儒家戰(zhàn)爭理論,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士率領(lǐng)著仁義之師,才有可能所向披靡,完成如此驚天動地的偉業(yè)。然而事實怎樣呢?嬴政與劉邦距離儒家的道德要求豈止千里萬里之遙。在司馬遷看來,秦始皇天性兇殘,“剛毅戾深,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秦始皇本紀》);劉邦則是一個潑皮無賴,貪財好色,不講信義。奪得天下后,劉邦得意洋洋地向父親炫耀道:“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高祖本紀》)完全將天下看成他個人的私產(chǎn),他打天下的目的則是為了攫取人世間這一最大的產(chǎn)業(yè)。然而,歷史彷佛有意嘲弄儒家似的,偏偏將勝利的果實先后投給了嬴政與劉邦。因此,司馬遷不禁發(fā)出了“蓋若天所助焉”“豈非天哉,豈非天哉”的感嘆。韓兆琦先生分析道:

秦之吞并天下出于多種原因,……司馬遷對此未能做出合理解釋,“反復推求不得其所以并天下之故”(吳汝綸語),于是歸于不可知之“天”。[12]1279

你說“德”么,他(指劉邦——筆者注)無法與商湯、周武王相比(至于商湯、周武王究竟有什么“德”,也只是相沿都這么說);你說“力”么,他也無法與秦朝的歷代先公先王比,但是他比過去那些用“德”、用“力”的一切人們所取得的成功更輝煌,而時間、手段又極其短暫、極其簡便。對一切世俗人說,這簡直就無法理解了,只能說這是“受命”,是“天所助”。[12]1280

如果不清楚司馬遷的上述思想困惑,能輕易解讀他的“豈非天哉”是在“突出漢家受命而王,為漢家政權(quán)存在的合理性提供宗教論證”[13]139嗎?至于董仲舒所熱衷論證的“天人感應(yīng)”學說,司馬遷明確認為是荒誕不經(jīng)的:“星氣之書,多雜禨祥不經(jīng),推其文,考其應(yīng)不殊。”(《太史公自序》)對董仲舒經(jīng)歷了漢武帝的牢獄之災(zāi)以后嚇得“不敢復言災(zāi)異”,司馬遷在《儒林列傳》敘述此事時字里行間含有嘲諷,顯示了他對災(zāi)異之說的否定。他著力探究人類社會古今變化規(guī)律時,依據(jù)的是從黃帝開始的一個個歷史人物,一件件歷史事實,而不是上天降下的指令與征兆,天命在《史記》這里與《洪范》相近,看似實有,實則虛渺。同《洪范》作者一樣,司馬遷對切實可感的人事,而不是神秘莫測的上天,傾注了巨大的探究熱情,并從中總結(jié)出了可資后人借鑒的寶貴經(jīng)驗。

其次,司馬遷反對帝王專制獨裁,必然向往《洪范》表述的民主決策,反對董仲舒對君主專制的鼓吹。為漢武帝現(xiàn)實政治提供思想武器的董仲舒,對儒士的社會角色給予重新定位,賦予了儒士雙重職能:一是進入政治權(quán)力的系統(tǒng),成為大漢帝國政策法令的執(zhí)行者;二是充當社會良心的維護者,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倡導并實踐儒家的德政。然而從一開始這兩種角色便存在著沖突與緊張。二者一旦劍拔弩張,由于君權(quán)在人間的無上權(quán)威,敗下陣來的必定是后者。據(jù)《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撰有《災(zāi)異之記》,漢武帝認定其中“有刺譏”,“于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zāi)異”。為人“廉直”的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chǎn)業(yè),以修學著書為事”。董仲舒的人生遭遇,充分說明了漢武帝對儒家政治實踐與思想人格的無情鉗制,說明了專制刀鋒下的知識分子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

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之后,真正被他重用的大臣除了公孫弘一幫阿諛逢迎的俗儒之外,還有張湯、桑弘羊一類弄法、興利之徒。呂思勉指出:“漢崇儒之主,莫過于武帝;其為治,實亦儒法雜。一讀《鹽鐵論》,則知桑弘羊之所持,純?yōu)榉抑f矣?!保?4]648可知在漢武帝那里,尊“儒”只是表象,崇“法”才是關(guān)鍵。于是乎,一批漢儒順從漢武帝的旨意,在靠儒學獲得官職后,便與弄法官吏相配合,淪為漢武帝酷吏政治的得力干將:

仲舒弟子遂者:……溫呂布舒。……步舒至長史,持節(jié)使決淮南獄,于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儒林列傳》)

是時上方鄉(xiāng)文學,(張)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庭尉史,亭疑法……而刻深吏多為爪牙用者,依于文學之士。丞相弘數(shù)稱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酷吏列傳》)

在對淮南王大案的審訊中,董仲舒的弟子呂布舒不是從事實出發(fā),而是以引經(jīng)據(jù)典的方式,為劉安羅織罪名,實施殘酷打擊;酷吏張湯以《春秋》決獄,完全喪失了孔孟儒學“仁者愛人”的精神實質(zhì),儒學經(jīng)典在這種人的手中已經(jīng)完全淪為政治斗爭的工具。酷吏政治在武帝一朝的猖獗,充分說明了董仲舒的那些延續(xù)先秦儒家仁政的內(nèi)容,并沒有得到漢武帝的真正重視;漢武帝格外青睞的,是董仲舒適應(yīng)大一統(tǒng)政治需要所提出的專制集權(quán)理論,儒學的變異與墮落因此在所難免,以致“儒學的道德價值經(jīng)常被政治化,為殘暴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服務(wù)……儒家的政治道德化成了中國政治文化的顯著特征,儒家符號以極權(quán)主義施控的意識形態(tài)為形式而政治化,一直是中國政治史的傳統(tǒng)”[15]10-11。對此,司馬遷洞若觀火,成為思想史上最早揭露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實質(zhì)的思想家。他在《酷吏列傳》中記述酷吏杜周的話語:“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后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對于君主的凌駕于法律之上,杜周作了毫不掩飾的說明。司馬遷以深惡痛絕的姿態(tài),對酷吏的丑陋嘴臉作了窮形盡相的描繪,表現(xiàn)了他對專制政治的揭露與批判。由此人們也可以理解他何以會在《宋世家》全文轉(zhuǎn)錄《洪范》,因為其中所揄揚的制約天子權(quán)力的民主思想,不正是治療漢武專制弊政的一劑良藥嗎?

當然,《洪范》這部西周初期出臺的大法,司馬遷亦可在《周本紀》轉(zhuǎn)錄;但他之所以將其放置于《宋世家》,當寄寓了他的歷史興亡之感。殷紂王自恃天命護佑,虐民亂政,獨斷專行,不聽殷末“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勸諫,致使身死國滅,江山易主?;幼鳛檫@段歷史的見證者,在為周武王制訂《洪范》大法時,汲取了殷紂滅亡的慘痛教訓,主張民主議政,反對獨裁專制,司馬遷對此心領(lǐng)神會,心向往之。而對同樣探討治國方略的“天人三策”等,當司馬遷看到大儒董仲舒對專制皇權(quán)、天命神授等的推演與論證,看到其筆下的民意、民生表面得到強調(diào),實則仍遭忽視與踐踏,定會意識到當年箕子在《洪范》當中竭力規(guī)避的殷紂亡國種子,卻在這里獲得大肆培植。若實踐此等理論,歷史悲劇難免重演。這大概就是為什么他的《史記》對迎合皇權(quán)專制需要的董仲舒及其“天人三策”給予“冷處理”的原因所在。司馬遷所認可的《洪范》是一部閃爍著民主光芒的憲法,而他的《史記》則是一部思想開明的史學巨著,兩者均為當代中國邁向燦爛未來不可不借鑒的重要理論資源。

[1]李行之.《尚書·洪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J].求索,1985,(4):109-110.

[2]陳麗桂.董仲舒的黃老思想[M]//陳鼓應(yīng).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王永祥.董仲舒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周桂鈿.董仲舒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張大可.張大可文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7]皮瑞錫.經(jīng)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4.

[8]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9]劉起釪.古史續(xù)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10][宋]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1]朱本源.朱本源史學文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2]韓兆琦.史記箋證[M].合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3]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

[14]呂思勉.讀史札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杜維明.道·學·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洪范天人董仲舒
《尚書·洪范》研究的新突破
——《洪范大義與忠恕之道》簡評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問題研究述評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荀子天人觀研究述論
淺析唐朝敦煌壁畫中天宮伎樂的表現(xiàn)形式
北方音樂(2020年3期)2020-04-20 10:58:46
劉向《洪范》五行說新論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通”的哲學
船山學刊(2018年5期)2018-12-20 12:19:08
論中國古代音樂審美的天人之“和”
民族音樂(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1
麟游县| 甘德县| 浦东新区| 神农架林区| 华阴市| 金寨县| 尼木县| 孝义市| 当涂县| 清镇市| 吴桥县| 沾化县| 绥江县| 搜索| 门头沟区| 建昌县| 深州市| 阿勒泰市| 葫芦岛市| 搜索| 三原县| 乐山市| 宁海县| 图片| 泸州市| 霍山县| 青铜峡市| 永福县| 榆社县| 兴文县| 稷山县| 秭归县| 丰台区| 招远市| 两当县| 临颍县| 屏东市| 克什克腾旗| 临沂市| 吕梁市|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