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孫瑾
以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為代表的空間語言學領域的研究,對空間范圍進行了分類,分為固定空間、半固定空間和非正式空間。此外還對非正式空間進行了較詳細的分類,以及各種空間范圍所體現(xiàn)出的人的特性及文化背景特征等,但還沒有提到心理空間問題。
1988年朱迪.K.博古(Judee.K.Burgoon)和杰羅德.L.哈利(Jerold.L.Hale)發(fā)表“有關親近行為的非言語行為理論及其應用”(Nonverbal Expectancy Violations:Model Elabor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Immediacy Behavior),提出了交際者之間的心理距離的親疏能夠影響到雙方物理距離的遠近。他們認為,在物理距離一定的情況下,要保持與他人之間心理距離的親密與疏遠,可運用其他的非言語行為或言語行為進行調節(jié)。在此,心理距離概念被提出,對霍爾原有的心理空間理論作了重要補充。
事實上,很多研究試圖解釋空間語言與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約翰.L威廉姆斯在他的碩士論文中斷言:交談時,內向性格的人與他人保持的距離比外向性格的人與他人保持的距離遠;心情抑郁的人與他人保持的距離比心情愉快的人與他人保持的距離遠。經過反復實驗,在其博士論文中得出同樣的結論。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引發(fā)人們交際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體的心理需要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他提出下面這個公式:B=f(pE)其中,B代表交際行為,P代表個體內在需要,E代表周圍環(huán)境,f為函數(shù)。由公式可推知,交際行為與個體心理狀況以及環(huán)境因子有關。環(huán)境因子狀況相同之情況下,交際行為同個體心理狀況成正比關系。當個人安全感強,與他人人際關系良好時,內心需求小,距離交際對方較近;而當感到受威脅時,或與對方人際關系不佳時,內心需求大,距離交際對方就較遠。
此后,牛津大學社會心理學家邁克·阿爾及爾(Michael Argyle)提出了平衡理論(equilibrium theory)對心理空間及心理距離作了一定的闡釋,進而對霍爾新心理空間理論作了補充。他認為,在人體周圍,除了物理空間外,還存在一個心理空間。心理空間,即周圍環(huán)境允許個人產生的安全感及舒適感,是個人保持自己的信仰、態(tài)度、價值觀及身份不受威脅、完好無損的空間范疇。心理空間與物理空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
比方說,乘公交車時,交際方甲指著路邊的一棟漂亮的大廈,不無自豪的說:“這是我的工作地點”。而交際方乙對這座大廈并不怎么關心。交際中的甲方與乙方距離這座大廈的物理距離是幾乎相等的,但距大廈的心理的距離則是完全不相同的,因為交際方甲在其中工作,因此對其既熟悉又有一種親近感,換言之,若把大廈比作甲交際的人來說,甲與其人際關系也是較為親近的,而對于交際方乙來說,這座大廈與他毫不相干,是陌生而沒有任何關聯(lián)的,因此在心理上距離是較疏遠的。
由此可知,人們對待其他人或事物的心理距離,是與人們同其他人或事物的關系的親疏有密切關系的??臻g語言學中,人際關系親疏直接影響到心理距離的遠近。這一結論也是下面將要討論和論證人際關系親疏同話語關系的重要依據。
平衡理論認為,交際者間關系親疏影響到二者間的距離。黑希卡歸eshka和奈爾森州elson曾在倫敦一個公共場所觀察一些原地站立不動的交際者間所保持的距狀況。觀察表明,與陌生人的談話相比,一般說來,朋友之間交談時,彼此站得更近。體距的不同會反映出交際者間的人際關系的不同。
比如,你到住所附近的餐館去用餐,你與餐館老板之間的人際關系親疏程度直接影響到你與他(她)之間的所保持的物理距離遠近。如果你們之間彼此認識多年,有較深的交情,雙方信任、了解,那么你與他(她)間的身體距離可能進入親密距離;也許你和他(她)交往甚少,或者你根本沒有見過他(她),那么你會與他(她)保持相對較遠一些的私人距離;若你與他(她)為普通的朋友,人際關系不遠也不近,那么你會和他(她)保持近的或遠的私人距離。你是想和他(她)保持接近,還是想和他(她)疏遠一些,都會體現(xiàn)在身體距離即兩人的物理距離上。
此外,平衡理論認為,物理距離一定時,要保持與他人間親密或疏遠的心理距離,可運用其他非語言或言語行為進行調節(jié)。阿爾杰爾認為,目光與身體距離之間能夠進行互補。如果在課堂中,你被排在教室靠后面的座位上,但這一位置并未影響你對老師所講課內容的興趣和對老師的尊敬之情。于是,同老師之間物理距離較遠的你會通過目不轉睛的凝視老師的一舉一動,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課內容,保持了與老師較為親近的關系;相反,如果你坐在教室的前排座位上,感覺老師同你的物理距離太近,此時并不適合盯著老師去看,會給老師帶來不舒適的監(jiān)視感,你感覺這樣不禮貌,或者你并不喜歡老師所講課的內容,覺得聽不進去,于是,你將目光移開到別的地方,不去注視老師,這樣做就在心理上也同老師保持了較遠的距離。此外,面部表情、談話內容也輔助人們在一定的物理距離下調節(jié)心理距離,以最終調節(jié)人際關系狀況。面部表情能夠改變人際對話雙方的心理距離,微笑傳達了友好和親近,眉頭緊鎖表示失望,討厭對方。當交際的另一方收到這些信息時,就會了解到對方對自己是怎樣的態(tài)度,從而推斷出相互間心理距離的遠近,最終也會得出交際雙方的人際關系狀況是怎樣的。同樣,交際中的語言也是可以調節(jié)交談者間的心理距離的重要的因素。如果交際的雙方之間人際關系較為疏遠,或人際關系狀況并不良好,為了改善現(xiàn)有的人際關系狀況,交談雙方可選擇一些中性或愉快的話題將彼此的心理距離拉近。如“今天天氣不錯”、“您今天所做的事情令我們非常欽佩”、“我由衷的為你感到高興”。于是,就算兩者間有客觀的物理距離,但是卻在心理層面上縮短了兩者間的距離。而交際雙方如果距離很近,但是所談論的話語不是正面積極的,比方說“我討厭你”、“請你離我遠一點”、“你讓我感到很煩”。于是,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在不良話語的作用下被拉遠了,兩人的物理距離雖近,但心里距離還是保持一定距離,人際關系仍然是疏遠的。
總之,根據空間語言學理論,人際關系的親疏能夠影響交際者間距離的遠近。交往中雙方人際關系親近,相應的交際雙方的身體距離也較近;若雙方人際關系疏遠,交際雙方的身體距離也較遠。
綜上所述,人際關系親疏在空間語言學理論下同心理距離及物理距離的關系,最終將話語同人際關系親疏聯(lián)系起來,也在心理空間理論同空間語言學理論中建立起聯(lián)系,實現(xiàn)兩種理論聯(lián)接。
[1]朱麗葉斯.法斯特著,孫曉紅譯.神奇的體語世界[M].新華出版社,1988年第45頁.
[2]易錦海,李小玲.交際心理學[M].華中理工大學大學,1997年11月第93頁.
[3]葛林.淺析東西方文化中的空間語言[D].黑龍江大學,2002年第25頁.
[4]葛林.淺析東西方文化中的空間語言[D].黑龍江大學,2002年第30頁.
[5]亞當.鄧肯著,張凱譯.行為互動-小范圍相遇中的行為模式 [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