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英
摘 要:通過在高中政治課堂綜合運用案例、學思結合、發(fā)散思維、原生態(tài)等四合一教學法,提高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探索政治課教學新途徑。
關鍵詞:高中政治;四合一教學法;拓展學生思維
高中政治教育一直存在教學法比較單一、就事論事、缺乏趣味性等老問題。長此以往,教師上課提不起精神,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合一教學法,就是在課堂上把案例教學1、學思結合2、發(fā)散思維3、原生態(tài)教學4等融為一體的教學法。
本文擬以小悅悅事件5為例,說明如何在高中政治課堂上綜合運用“學思結合、發(fā)散思維、案例和原生態(tài)”等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針對具體事件靈活運用政治課所學知識的分析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掌握流暢、變通、獨特的思維方式。
一、四合一教學法促進學生思維的流暢
思維的流暢性是指在短時間內表達不同觀點和設想的數(shù)量。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時,可從多個角度切入,使學生充分理解小悅悅事件的責任問題。1)監(jiān)護責任。作為監(jiān)護人的悅悅父母沒有盡到監(jiān)管責任,一個毫無安全意識的2歲小孩獨自在道路上行走,且不說有被車撞的可能,就是被人販子抱走的可能性都很大。2)社區(qū)管理責任:廣佛五金城管理秩序混亂,道路狹窄、貨物亂堆亂放、車輛出入缺乏有效管理。3)司機責任:第一輛車撞人前突然加速,說明司機當時沒看到小悅悅。撞人瞬間,司機覺察車子撞到了什么,完全應當下車察看。第二輛車碾過已受傷的小悅悅,司機更不應沒有反應,因為孩子不可能沒有哭喊聲。4)路人責任:18位路人的行為值得我們反思。他們?yōu)楹螘绱死淠疅o情?
在充分理解小悅悅事件的責任問題的基礎上,進而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層次問題。1)急救知識。國人普遍缺乏急救知識,遇到突發(fā)情況,往往不知如何應對。除了打求救電話,更多的是要及時施救。2)社會問題。如今,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風氣如秋風掃落葉,做好事反而會面臨各種無法預知風險。3)社會管理機制問題。相關制度不完善,甚至出現(xiàn)撞傷不如撞死的觀念。4)法律問題。有人建議國家為見義勇為立法,還有人提議為“見死不救”出臺相關法律。以上種種問題,均需要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加以討論和思考,理清小悅悅事件的責任,培養(yǎng)學生快速表達更多觀點和探究更多責任的能力,使學生思維靈敏、思路通暢、豐富聯(lián)想,從而迅速掌握具體事件所涉及的相關法律概念和原理。
通過對小悅悅事件等熱點問題的透徹分析,靈活運用啟發(fā)式的、多角度的學思結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事件分析和討論,鼓勵學生迅速、流暢地提出觀點和做出判斷,不僅可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還能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四合一教學法促使學生思維的變通
思維的變通就是讓思維活動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框架,不受思維定勢的束縛,能夠隨機應變和融會貫通,巧妙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小悅悅事件反映了各種問題。既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強國建設戰(zhàn)略,還涉及公民責任、法律與道德關系、拜金主義與信仰缺失、外來人口、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善、如何善待好人等一系列問題。針對此類問題,如果教師不有效引導學生運用變通思維深入思考,不僅會使學生思維單一,萌生諸多困惑,而且會使他們對社會的消極不良情緒與日俱增。教師應在教學中結合課本知識,引導學生運用量變達到質變的辯證原理證明,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人心的冷漠不是一蹴而就。而要防制冷漠悲劇的重演,同樣需要慢慢地積累善舉。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普遍聯(lián)系和變化發(fā)展的辯證觀點出發(fā)全面地看待現(xiàn)實問題。小悅悅事件的確令人痛心疾首,但不可否認我們生活中也總有樂于助人的事情出現(xiàn),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還是好的,真、善、美等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依然是社會的主旋律。“小悅悅事件”、“扶不扶老人”等質疑社會美德的不和諧雜音,與汶川地震展現(xiàn)的“國家有難,舍我其誰”的汶川精神和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的全民救助精神相比,只是個案與主體、偶然與必然的關系。以個案和偶然得出所謂“道德滑坡”,甚至“道德破產(chǎn)” 的論斷,那就確實有些危言聳聽。對于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要應勢利導、富于變化,防止學生桎梏于某種思維定式,不動腦筋地套用常規(guī)解答方法;要讓學生在條件和問題的不斷變化中靈活掌握思維的變通,通過對問題的全方位、多角度求解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原生態(tài)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三、四合一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特思維
獨特性是發(fā)散思維的標志。獨特思維是指思想方法新穎、奇特,能從一般人看不到的新角度去認識問題,提出超常的解決問題的構想和方法。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突破相關知識的局限,提出別人不曾想過的解題設想和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勇于創(chuàng)新和探索;通過一題多解,一圖深鉆,一理多變,一法多用等活動發(fā)掘學生的求新、求異思維;提醒學生在學習時不能死守書本、人云亦云,而要不守舊、不拘泥于既定思維程式,充分解放思想,開動機器。通過了解小悅悅事件相關材料,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從哲學角度分析現(xiàn)實問題。借助學生和社會公眾在分析和評論小悅悅事件過程中所采用的辯證法觀點,了解辯證法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小悅悅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它涉及人們的道德觀、道德與法律的界限、道德與法律的矛盾,以及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哲學問題,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和正確看待社會。目前,我們的社會雖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但社會發(fā)展的大方向仍是積極的,前景是美好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奉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雖然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因此,遇到任何具體問題我們都要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至于道德與法律在界定小悅悅事件上的不同反響,我們要從矛盾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觀點來加以解釋。唯物辯證法主張用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這里,全面不僅可表現(xiàn)為從單一角度看待問題的思維全面性,還可體現(xiàn)為從多個角度分析同一個問題,即問題分析角度的全面性。事實證明,優(yōu)化學生的解題思路,對于提高其思維的獨特性具有很大幫助。
至于原生態(tài)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啟發(fā)學生的獨特思維,實際就是把原本嚴肅的教學內容用嚴密的邏輯語言、通過親切自然的語氣樸實無華地娓娓道來。在平等、協(xié)作、和諧的氣氛下通過師生間默默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簡樸、真實的教學情景之中。學生在靜靜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獲得知識。教師神情自若、情真意切地講課,猶如春雨滲入學生心田,潤物細無聲,使其產(chǎn)生一種心曠神怡、恬靜安寧的感受。最終,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去思考、去交流、去探索、去解決、達到體驗、感悟和知識的內化,實現(xiàn)學習目標。
總之,只有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法手段,才能把政治課講活,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共鳴,激發(fā)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深入思考,提高學生政治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政治課的實效性,拓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參考文獻
[1]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需要,選取典型案例,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生活事件的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書本知識,開啟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綜合能力。
[2]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獲得適應環(huán)境改變環(huán)境的能力的過程;思考是指對一個或幾個對象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3]教學從一個目標或思維點出發(fā),沿不同方向和角度提出各種設想,尋找解決具體問題的途徑的思維方法。具有流暢、變通、獨特三大特征。
[4]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持原生態(tài)課堂,講究求真務實活躍的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