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春
摘 要: 讀作為一種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改的春風下重又放出了它的異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教師的追捧。然而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往往只重視精讀領悟階段的引領,而忽視了自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自得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情感的表達與提升。作者從自讀感知階段朗讀的“量”、精讀領悟階段教師指導的“度”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朗讀的“質”三個方面談談看法。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朗讀 感知 領悟 表達
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悟階段而忽視了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這兩個階段,殊不知自讀感知階段是基礎,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同樣沒有最后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難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在自讀中感知,要有“量”
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jié)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而已。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部分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自己多講些。此時的學生只是聽者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我在教《槐鄉(xiāng)的孩子》一文時,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并想想主要講了什么。不一會兒學生們就三三兩兩地舉起了手,我又讓學生再認真地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又讀開了,當學生們的手再度舉起時,我還是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的辦法解決。正因為給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非常深刻,如“五月的槐鄉(xiāng)為什么是孩子們滿意的季節(jié)?”“八月的槐鄉(xiāng)為什么是孩子們忙碌的季節(jié)?”等。正因為給了學生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時間,所以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二、精讀中領悟,重在“巧”
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如教《捅馬蜂窩》一文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后,我問道:“我”在捅馬蜂窩前有沒有做準備,學生一致回答做了,但當問到為什么要做準備時,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卻是因為奶奶希望把它捅掉。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這時教師要對他們進行點撥。為此我沒有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爺爺和奶奶對話的句子,分角色地朗讀爺爺、奶奶的話,并展開想象,想象爺爺、奶奶的表情。再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角色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感受到捅馬蜂窩太危險了。
三、誦讀中表達,在于“情”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闭嬲拈喿x,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赡壳袄首x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導”、“練”于一爐,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如《再見了,親人》中小金花跺著腳說的一句話:“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學生往往讀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號。其實,體驗小金花內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讀得緩慢而低沉,字字有聲,聲聲有情,更富感染力。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闭Z文教學應“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