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1925年北京大學“脫離教部”事件

2013-04-29 07:21潘清
學理論·下 2013年7期
關鍵詞:北洋政府

潘清

摘 要:1925年北京大學“脫離教部”事件,真實反映了北洋政府后期教育界因教育獨立和學術自由抗爭而爆發(fā)風潮的復雜性。北洋政府后期的政治狀況、五四之后學生思想的轉變、校內教員之間的矛盾成為事件主因,而學校對于學生運動的不作為等因素同樣不可忽略。

關鍵詞:北洋政府;女師大;脫離教部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179-02

一、從女師大風潮到北大“脫離教部”事件

由于學生運動的興起,嚴重干擾了學校的正常運行。1925年5月9日,國立女子師范學校校評議會開除劉和珍、許廣平等6名學生自治會成員。11日,女師大學生召開緊急大會,決定驅逐楊蔭榆,并出版《驅楊運動特刊》。到8月初,事態(tài)發(fā)展得越來越嚴重,校長楊蔭榆搬來軍警,包圍學校,勒令學生離校,而時任教育總長的章士釗則在國務會議上提請停辦女師大,并派武裝警察強行接收,解散女師大。此事在全國影響廣泛、引起強烈反響,北京大學評議會也于8月18日開會,對女師大風潮進行回應和支持。而在北大內部也產生了各種爭論,以李石曾為首的主張脫離教育部的陣營,通過聯合校內學生和大部分教授,取得了這次內部論戰(zhàn)的勝利,但此后北大的學術環(huán)境,卻進一步遭到破壞。

二、對北大“脫離教部”事件爆發(fā)原因的考察

在北大校內爭論結束之后,北大也暫時脫離了教育部,女師大風潮也逐漸平息。但是,此后的北京教育界,正悄然地脫離其正常的發(fā)展軌道,學生都投身于大革命的潮流中。事實上,北京大學,包括北京教育界,并沒有脫離學潮和政潮,反而愈卷愈深,愈演愈烈。而1925年的北大“脫離教部”事件爆發(fā)的多方面原因,是值得我們深入、全面探討和分析的。

(一)北洋政府后期的政治狀況

1916年袁世凱死后,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北洋軍閥分裂為許多派系。以直奉矛盾沖突下的北京政府為例,隨著吳佩孚與張作霖之間的惡感的日益加深,曹錕與張作霖之間爭權奪利的嚴重矛盾也時隱時現,北京政府夾在直奉兩系軍閥之間更是無所適從,而面臨的一些迫切問題又亟待解決。如國會問題,戰(zhàn)后除廣州有一個舊國會(即非常國會)外,新國會(即安福國會)已自動宣布停會。北京政府為此通令各省根據舊選舉法進行國會選舉,亦無人響應,且遭到皖系軍閥、浙江督軍盧永祥的反對,北方長期陷于無國會的狀態(tài)中[1]634。而此時期的北京政權,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不斷發(fā)生更迭。

北洋軍閥時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此時的北京教育界,不上演歷史的倒退已是萬幸,我們還能期望有什么重大發(fā)展和突破嗎?我們不敢奢望在炮聲隆隆中看到學生們安心地坐在教室中聽老師講課、教授們安心地研究學術問題。學校已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學校風氣已經腐化,只害得那些清高之人遠離了北京教育界。在女師大風潮中,章士釗竟然用軍隊來驅逐學生離校,這才發(fā)生了其后的北大“脫離教部”事件,那些有識之教員自然號召學生們不要投身于此類政潮,但時局決定了他們只能逃離北京這“臭蟲巢”,北洋政府后期的政治狀況決定了教育發(fā)展的曲折性。

(二)五四之后學生思想的轉變

五四之后的二三十年代,學潮成為中國政治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引起北大“脫離教部”事件的女師大風潮,是因為“去年江浙戰(zhàn)后回南的同學受戰(zhàn)事影響遲到,后來楊氏整頓校規(guī),把遲到的從嚴處治,按章是改為特別旁聽的,而楊氏連座位也不給她們設立,自然更不給她們補考,按法律、規(guī)則成立在事情之后,自然不能約束以前發(fā)生的事,而況同是遲回的人,而對于她的同鄉(xiāng),她的同鄉(xiāng)的好友,就一點也不妨礙,別人就嚴格對待,這如何能服眾?”[2]101從學生角度看,學生的政治沖動是誘發(fā)學潮的重要因素,經歷了五四運動的學生一代,政治熱情不但不減,反而愈來愈高漲,由此學生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終為了反對校長楊蔭榆和教育總長章士釗而爆發(fā)運動。

五四運動對學生思想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場思想解放運動使學生形成了崇尚自由、張揚個性的性格,強化了學生的獨立批判意識,也使“行動精神”在學生界盛行,學生的實踐斗爭意識增強,導致學生不是與政府發(fā)生沖突,就是和校長鬧矛盾。此外,思想解放運動還使學生出現了不成熟的躁動思想[3]17-18。五四時期,青年學生在閱納各種新思想、新理論的同時,由于種種原因,對各種思想的內涵缺少準確的把握,思想上迷惑不清。雖然在1925年北大“脫離教部”事件中,學生沒有發(fā)揮最主要的作用,但以學生會為代表的學生組織仍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政務當中,發(fā)表宣言,支持脫離教育部,這如果在若干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彼時的學生必定是被老師嚴加看管,只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學生思想的轉變除了受五四運動及其后各種風起云涌的學潮影響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筆者認為,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進一步加深了學生與舊勢力進行斗爭的信心。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是由早期的共產黨員領導的,在運動中,在北大學生中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起到了核心領導作用[4]104。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原來北京共產黨小組中的李大釗、鄧中夏、范鴻■、高尚德、黃日葵、何孟雄、朱務善、羅章龍、張國燾、劉仁靜等,成了北大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4]148。1925年的“脫離教部”事件中,在學生黨員的領導下,也發(fā)表了反對章士釗宣言。

綜上所述,北洋政府后期的北京教育界的狀況,與五四運動后學生運動的發(fā)展,以及早期中共黨員的積極活動是相關聯的,正是在此推動下,校園的安寧逐漸消失,愛國運動才不斷走向高潮。

(三)校內教員之間的矛盾

校內教員之間的矛盾紛爭也成為學校執(zhí)行決議的一大障礙,這也是1925年北大“脫離教部”事件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的一方面,那就是以李石曾為一派的,和以胡適為另一派之間的矛盾,即法日派與英美派教員之間的矛盾。①

“五四”后,北大開始全面實行教授治校。1925年的“脫離教部”事件中,當時在英美派和法日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北京大學脫離教育部,包括此前的女師大風潮,基本都在法日派主導之下,當時主張通過北大脫離教育部決案的李石曾、顧孟余、馬裕藻等人,都是女師大風潮背后的主要人物,他們想借著北京大學在北京教育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帶頭脫離教育部,從而達到其某種目的,顧頡剛認為,主要是出于“法日派”首領李石曾搶奪教育界地盤的需要,“他不搶北大,因為知道英美派人多,他搶到手后是麻煩;他專搶北京的各??茖W校,搶的方法就是把原來的校長罵倒,或利用學生要求改革,而后他介紹新校長給政府,這個學校就成他的了”。但是這次在北京大學,校評議會的決案卻遭到了胡適等英美派的強烈反對,所以北大的教員也公開地分成了兩大陣營,紛紛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發(fā)表宣言,互相攻訐。英美派發(fā)表《為北大脫離教部關系事致本校同事的公函》,而法日派則發(fā)表了《為反對章士釗事致本校同事的公函》等宣言。英美派此時的主要主張是北大應從政潮中脫離出來,而法日派則利用蔡元培校長抗議彭允彝事件的前例,以及此前胡適為首的諸人組成“好人內閣”而大談政治的事情來辯駁。由于在當時的北大教員中,法日派教員及其擁護者占多數,以胡適為首的英美派并沒有取得這場斗爭的勝利,胡適本人也在不久之后離開了北京大學。

所以說,北洋政府后期北京教育界發(fā)展得不穩(wěn)定,也和各學校內部的發(fā)展密切相關,而內部的勢力斗爭,即校內教員為了各自集團的利益和目的,他們之間的矛盾勢必會影響到學校甚至整個教育界的穩(wěn)定發(fā)展。

(四)其他方面因素

北洋政府后期的北京教育界,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影響其正常發(fā)展的因素同樣眾多,除了上述三點之外,還應包括,北京教育界的生存狀況,這主要是指教育經費的缺乏;校方對于五四之后學生運動不斷發(fā)展的不作為。這兩方面在1925年北大“脫離教部”事件中沒有得到具體體現,但對于1919年到1927年的八年教育界發(fā)展歷程的影響,同樣也不能忽視。

校方對于學生運動所采取的態(tài)度,往往既不支持,也不反對。這也使得學生在政治大背景下,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讀書不忘救國”,而不是“救國不忘讀書”。在五四運動中,身為北大校長的蔡元培,他知道學生參與政治對學習是毫無益處的,但是他看到學生們參與的熱情,又無法阻止學生的行動,甚至發(fā)表演講,針砭時弊。在學生被捕之后,他又積極聯系各方,營救學生。對于學生應不應該卷入學潮、政潮,在教員中也產生了巨大分歧,如“脫離教部”事件中英美派和法日派的爭論,但始終是贊成學生參與的一方取得了最后的勝利。除了多數教員希望學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喚醒民眾的愛國救國熱情外,不排除有一些居心叵測的教員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不惜利用學生,把學生當作政治工具。而此時的學生,看上去已經完全被學潮所湮滅,對此毫無戒備。

三、結語

1925年前后,時值北伐戰(zhàn)爭前夕,國內形勢日趨緊張,各種政治斗爭不可避免地波及教育界,并與教育界原有的各種派系等因素摻雜在一起,使得這一時期的風潮更加復雜化。通過北大“脫離教部”事件這個案例,我們可以了解到整個北京教育界的發(fā)展狀況。完全脫離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特別是對于剛起步的中國新式教育,學校隨意地脫離教育部,顯然是對學生和學校發(fā)展的不負責任。雖然教育家們一直在教育界堅持著教育獨立思潮,堅持不懈地向政府呼吁要給教育一定的獨立生存空間,即使演化成群眾運動,但面臨著來自政治多方面的壓迫和干擾,仍難逃失敗的命運。

北洋政府后期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近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階段,教育也不單單只是附庸于政治之下,它具有與政治不一樣,甚至超越政治層面的意義。無論北洋政府后期的北京教育界的生存狀況如何,它的運作模式、學生的思想、自由主義者的教育獨立思想,對于我們現代社會處理學術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上還是做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

參考文獻:

[1]來新夏.北洋軍閥史(下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2]許廣平文集:第1卷[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3]馮建.北洋政府后期(1919—1927)由校內矛盾誘發(fā)的學生罷課現象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4]蕭超然.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猜你喜歡
北洋政府
民國時期的天津城市自治*
北洋政府時期國家法律對女性犯罪的懲治研究
1917—1918年鼠疫流行與政府應對
不應被抹殺歷史功績的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央公文管理機構
北洋政府時期教育官員對美國學校體育的考察
對北洋政府新聞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從西原借款看1916—1918年日本對華政策
北洋政府對呼倫貝爾“獨立”事件應對舉措新探
北洋政府與蘇俄關于外蒙古問題的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