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20世紀初期,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曾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為“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發(fā)展共和的精神”。當代教育更應注重學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和養(yǎng)成,這既是新世紀教育的基本出發(fā)點,更是未來教育的終極目標。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及其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在歷史教學中,正視人格教育的各種因素,開發(fā)、利用周圍可供進行人格教育的各種資源,充分發(fā)揮歷史課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幫助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促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
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本身并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那是一段注定要伴隨我們一生并讓我們感到真正價值的過程。其中,包括學習的價值、自己的價值,或者說就是我們活著的價值和成長的價值??涩F(xiàn)在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和伴隨著的是各種符號、字母、和或長或短的詩句,還有很多偉人總結出的可能讓偉人都會頭疼的“偉大理論”。學生需要破繭成蝶,但在學習中他們真的能理解么?他們何曾真的從厚重的文字里讀懂了自己呢?
我們的教材經常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形象的問題抽象化,把人性的東西公式化,然后讓我們當作圣經一樣去學習和掌握。但隨著知識、閱歷的增長,我們卻不能不去思考一些超越教材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成長,也許這種思考只是天馬行空,但這是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也許它已經上升到了精神和靈魂的層面,這是情感。因為,畢竟我們活著,我們可以感受。
在成長中我們慢慢成熟,這個過程絕對不是像滴答作響的鐘表一樣冷漠。相反,它意味著我們在逐漸獨立中慢慢地認識自我,并擁有了更豐富的情感。自己童年的夢并沒有因為成熟而會褪色,它會因為我們真實的情感而豐滿。是呀,除非人類真的老去,否則,我們怎么會去玩世不恭呢?
其實,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人格教育同知識有機地融合起來。而歷史教材中有關人格美育的素材也很多,如:“臥薪嘗膽”的勾踐、“東山再起”的謝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還我河山”的岳飛及“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我們只有如蜜蜂采蜜般充分發(fā)揮這些人物的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接受心靈的洗禮,感悟人格的震撼,為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堅實的認知基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實現(xiàn)歷史課學習主體的地位,實現(xiàn)歷史教育的目的,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與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才不會是奢談。
史學家白壽彝先生說:“我們研究過去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過去是為了解釋現(xiàn)在,解釋現(xiàn)在是為了觀察將來?!倍鵁o論在過去、現(xiàn)在或將來中人類自身的發(fā)展都將是我們研究的主體。所以,關注人性是歷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和得到體現(xiàn)。
(作者單位 河南省安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