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當
歸有光《項脊軒志》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對“前辟四窗”中的“四窗”,一般的教科書和教師教學用書都理解為“四扇窗戶”。果真能這樣理解嗎?
一、“前辟四窗”有必要嗎?
首先,“窗”不能理解為天窗?!坝直毕?,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睂椉管幍摹吧詾樾掭荨保菫榱藦浹a破舊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墻是為了彌補昏暗陰冷的缺陷。由此可見,“又北向”的“向”強調(diào)的不是窗戶,而應該是房子的坐向——朝北,即房子坐向朝北,窗在屋前,窗也朝北,這樣才出現(xiàn)“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的問題。課文把“前辟四窗”的“前”注釋為“閣子北面”無疑是正確的。
而且,窗戶也不能開在屋頂,只能“前辟”。因為項脊軒本是“舊南閣子”、“百年老屋”,極其破敗。一丈見方的小屋子,很隨便的修葺,不可能在屋頂開四個窗戶,如果開出四個窗戶,那就是對小屋的“大修”,而不是“稍為修葺”了。即使情況允許,真在屋頂開了四扇窗戶,那么一丈見方的屋頂上差不多就全是窗戶了,考慮到南方多雨的氣候,僅僅采光尚可,可怎么防雨防曬呢?況且原文中就有一句說明,若碰上下雨天就“塵泥滲漉,雨澤下注”,避雨尚且不及,還會再在屋頂開窗嗎?因此,“四窗”只能是“前辟”。
二、 “前辟四窗”可行嗎?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睂τ凇扒氨偎拇啊?,簡單譯成“在屋子前面開辟四扇窗戶”,這樣翻譯似乎正確。但結合上下文語境,就會發(fā)現(xiàn)有理解上的困難:“方丈”之室,空間極其狹小,“容一人居”又給人以“小”的具體感受;再考慮到古今長度單位的不同(古代一丈約為現(xiàn)代的2.3米),估計單面墻長約2.3米左右;房子的前墻必須開挖一個為人進出的寬約1米的小門,那么,另外剩下的1米多要開挖四個窗戶,可能嗎?即使能開挖出來,那窗戶該有多小?還能算“窗”嗎?由此說來,我們對“四窗”的理解是否有誤?
三、 “四窗”如何理解?
既然“四窗”既不是開在屋頂?shù)摹疤齑啊保膊皇情_在前面的“四扇窗戶”,那它一定有其另外的含義。因為私人關系,筆者有幸到過江蘇昆山,發(fā)現(xiàn)在昆山一些比較閉塞的地方,還保留著一些比較古樸的習俗和傳統(tǒng):比如當?shù)胤窖灾猩写鏉嵋粑?;當?shù)胤窖灾杏小八拇啊?、“四門”、“四屏”、“四廚”、“四廂“等說法。“四窗”也叫做“四格窗”、“四角窗”,這是在墻面上開挖出來的方形或圓形的洞,中間用“十”字木條或用磚塊單隔成四個空間,故名。我想,歸有光筆下的“四窗”,大概就是指在前面開辟了一個“四格窗”吧。歸有光是江蘇昆山人,他的項脊軒是具有當?shù)貍鹘y(tǒng)建筑特色的閣子,因此,這樣理解既符合當?shù)氐牡胤教厣?,又跟課文內(nèi)容不悖。
(作者單位:新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