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惟
扇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從新疆阿斯塔納出土的一把團扇證實扇子已存在3000年。扇子的形狀,分團扇、折扇兩大類。團扇嬌美如明月,形狀有圓形、橢圓形、長圓形、腰形、雞心形、玉佩形等,其中以圓形扇最為流行。關(guān)于折扇,據(jù)說是宋太宗時期從日本或朝鮮傳入中國,至明代開始興盛。折扇有“三友”—扇面、扇骨和扇套。清代和民國年間是折扇的黃金時期。吳門畫派將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畫繪制在折扇上,使集詩書畫為一體的大量扇面風(fēng)靡一時,大有取代團扇之勢。傳說一柄空白成扇,唐寅在反面畫一枝桃花,張靈在桃花下添半身美女,祝允明在正面寫下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一詩,時值20兩銀子,大大提高了扇子的身價。好馬配好鞍,好扇面還要好扇骨相伴。扇子大骨兩側(cè)的雕刻是扇骨的“臉面”,因此,裝飾也日趨講究,雕刻有山水、人物、花鳥,真草隸篆各體書法,還有印章、錢幣、瓦當(dāng)?shù)取C髑逡詠?,在扇骨的雕刻上凝聚了眾多竹刻家的匠心巧思。如清代名手潘西鳳曾與鄭板橋合作,就湘妃竹扇骨上的天然斑點刻成數(shù)枝梅花,鄭板橋揮毫勾連,潘西鳳奏刀鐫刻,人工天巧造就了疏影橫斜、妙趣盎然的效果。時下出現(xiàn)了電腦雕刻,手工便尤顯珍貴。南派老藝人李宗賢、楊惠義的竹刻扇骨可謂一刻值千金。為了保護扇子和方便攜帶,心細之人專門為扉子做了扇套。扇套多用錦繡裝飾,以緙絲為貴,大多一面繡上山水花卉圖案,另一面繡上詩文。扇套現(xiàn)存多為清代制品,民國已很少再用。扇面、扇骨、扇套之“三友”相會,作為成扇收藏,更顯珍貴。
扇子最開始是日常用品,到后來慢慢被賦予了各種文化,成為文人雅士隨身攜帶的鐘愛之物。折扇的制作工藝分為南、北兩派,其中北派制扇以京、津、晉三地為代表,風(fēng)格大氣典雅。鄭高的扇藝便是典型的北派制扇。
鄭高的扇莊里,古色古香的多寶格柜里擺滿了名畫家繪制的折扇、團扇和取材于湘妃竹、梅鹿竹、佛肚竹、毛竹、紅木、紫檀木的名貴扇骨。
鄭高,祖籍山西臨汾,19 85年隨著打工潮來到北京。因為高中尚未畢業(yè),工作難尋。多虧他在家學(xué)過木工,做過扇子,偶爾還能打個零活,但一天也只能掙三五塊,勉強夠一日三餐。一天,在官園地攤上看到有賣扇子的,生意還不錯,于是他便生發(fā)出做扇子賣的念頭。說起來,這一念之中還蘊含著扇文化的歷史淵源呢。據(jù)史料記載,扇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堯舜禹時代,家鄉(xiāng)臨汾就有堯都,堯廟,是堯的出生地,當(dāng)?shù)禺a(chǎn)蒲草,做蒲扇買賣是一些人家的傳統(tǒng)手藝,也有做折扇的,大可自豪地講,扇文化在家鄉(xiāng)是源遠流長。讀中學(xué)時,一次老師在講臺上手拿一把折扇,烏木扇骨,扇面上畫著個古代人物,非常好看。這是他頭一次見折扇,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想法是有了,該做什么樣的扇子?一般的扇骨料賣不上價,要做就做檔次高的。于是,他從舊貨攤兒上花6元錢買了一根紅木桌子腿料,又買了把普通折扇做樣子,憑著他心靈手巧的木工手藝,用一周時間精心做了一把紅木扇骨,又請人在扇面上畫了幅花鳥畫,在官園地攤上擺出來,竟以160元的價格出手了。這是他闖北京淘到的第一桶金,這讓他欣喜若狂。此次嘗試讓他找到了目標(biāo),樹立了信心。隨后,他將第一筆收入統(tǒng)統(tǒng)置成了料,全身心投入到了制扇上。
琉璃廠是北京歷史悠久的古玩市場,書畫名家、收藏家云集。于是,他在這里把制作的首批折扇拿到琉璃廠擺起了地攤兒。一天,一位老人來到攤前,看鄭高老實本分,便說,他收藏扇子,有興趣可以找他一起聊聊,并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此番偶遇對鄭高來講,如同命運之神的光顧。經(jīng)事后拜訪交談得知老先生叫洪鈞陶,愛扇如癡,一生藏扇、制扇,藏品數(shù)千件,是有名的北派制扇高手,只因年邁,很少做了,但仍存有大批材料,經(jīng)商議,鄭高從他那里買了40公斤材料、幾把梅鹿竹扇作為學(xué)習(xí)制作的樣品。從此,他每周都去洪老家求教,鄭高對制扇渴求執(zhí)著的精神打動了洪先生。洪先生破例收他為徒,毫無保留地傳授制扇手藝,甚至將工具也送給鄭高。就這樣,北派傳統(tǒng)制扇工藝像一把接力棒傳到了鄭高手里,為其傳承北派制扇技藝,打造北派扇子藝術(shù)奠定了基礎(chǔ)。
在洪老的悉心指導(dǎo)下,鄭高的制扇手藝突飛猛進,但他并不滿足,他認為,對于傳統(tǒng)不光是繼承,更重要的是發(fā)展,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北派扇藝更上一層樓。2008年,洪老仙逝,為了感謝恩師教誨,鄭高在榮寶齋舉辦了扇展,并從全國請來了不少制扇高手攜作品參展,使這個展覽辦成了南北派扇子精品薈萃、制扇技藝交流的一次盛會。此次盛會著實令他開闊了眼界,欣賞到了南派工藝細膩精湛、雅致秀氣的品質(zhì),并榮幸地結(jié)識了制扇大師曹小弟,鄭高當(dāng)即拜其為師。為將南派制扇絕藝融入北派的制扇工藝中,鄭高多次南下蘇州,登門求教。經(jīng)過一番虛心學(xué)習(xí),刻苦鉆研,鄭高終將南派刀鎊的使用,精細的工藝等制扇之長融入自己的制扇中,從而將北派的制扇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歷經(jīng)近30年的努力,鄭高融南北兩派制扇為一爐,終于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品牌“鄭高制扇”。他說,精品扇首先是選料,折扇的扇骨就像兩扇門,最先進入人們的視線,從古至今,在用材上都特別講究,它包括了所有的名貴竹木,如湘妃竹、梅鹿竹、佛肚竹、柳絲竹、毛竹等;在木質(zhì)上有紅木、紫檀木、金絲南木、烏木等。竹為扇骨的主要選材,首推湘妃竹,因竹上斑點儼如淚痕,又稱淚竹。梅鹿竹的斑紋酷似梅花鹿的斑紋,民間又稱“眉祿”取“眉壽福祿”之意。這兩種竹都是做扇子的絕佳材料。單購買這兩種材料他就投入了幾十萬元。鄭高透露他藏的一把清代湘妃竹折扇,當(dāng)年以7000元收購,眼下市場可賣到4.5萬元。清代的水磨竹扇價格也在幾萬元?,F(xiàn)在藏扇熱不斷升溫,扇界玩扇主流是水磨竹扇,以毛竹為主要材料,其質(zhì)素雅大氣,色澤溫潤,再加上扇面畫的錦上添花,特別受文人雅士的青睞。
如今,鄭高的制扇技藝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已達到了一個新水平,然而,鄭高向來就沒把掙錢當(dāng)作他的人生目標(biāo)。他說,早些年,一把湘妃竹扇才賣幾十元,現(xiàn)在是幾十萬元,如果專門倒賣扇子,他早就發(fā)了,可他始終都專注在制扇上,他要把扇子當(dāng)作一項文化事業(yè)來做,力求在制扇上精益求精,為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扇文化出把力?,F(xiàn)在,他將這份珍貴的制扇技藝傳授給他的兒子和徒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