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鑫
摘要:中日兩國都是當今世界國際貿易的大國,自1994年,中國的國際收支一直處于“雙順差”,而相反,日本基本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狀態(tài)。通過分析兩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得到兩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的差異,從而尋求解決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現(xiàn)狀。
關鍵詞:國際收支 中日差異 雙順差 解決方案
國際收支平衡指的是“經常項目(即單方面轉移、有形貿易與無形貿易,簡稱CA)”和“資本項目(即長期資本流動,簡稱CFA)”這兩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主要兩大項目算數(shù)和為零。但是在現(xiàn)實國際貿易中,國際收支絕對為零是一種偶然,更多的情況是一種不均衡狀態(tài),即順差或者逆差的出現(xiàn)。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但是長期的順差或逆差對經濟的均衡和資源的配置是不利的,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各國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之一。為得到國際收支平衡一般情況下有兩種情況實現(xiàn):第一中就是CA的順差,CFA的逆差,這類國家的代表為日本;第二種情況是CFA的順差,CA的逆差,這種類型的典型代表國家就是美國。從國家的經濟實際情況考慮,我國為實現(xiàn)國際收支平衡可以通過日本的貿易模式進行改革。
一、中日兩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 中國國際收支現(xiàn)狀
根據(jù)2012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和國家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有如下特點:
1、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多年順差,且順差規(guī)模還在不斷擴大中
縱覽中國自1982-2011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圖1)可知,從1982年到1993年,我國國際收支基本保持在平衡的狀態(tài)。除去1998 年資本項目出現(xiàn)的逆差,1994—2011 年間國際收支中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均為順差,且順差程度一直呈增大趨勢。
2、國際收支順差結構變化顯著
表1顯示出2001至2011年十年間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結構。根據(jù)表1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得知,經常項目順差所占比重呈現(xiàn)先增大后減小的狀態(tài),2006年至2009年是經常項目順差最嚴重的幾年,而資本和金融項目差額所占的比重正好呈相反的狀態(tài)。
表1 2001—2011年國際收支順差結構(單位:億美元)
3、外商直接投資是CFA順差的主要來源
圖2是2012年國家外匯管理局發(fā)布的“2000-2011年來華直接投資流入情況圖”,從該圖表可以分析出外商來華的直接投資的增減變化,即呈增長狀態(tài)。從1994 年開始的十多年里,我國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對吸引外資的各項優(yōu)惠政策及中國國內巨大的消費實力成為外國企業(yè)在國內的投資一直持續(xù)增多的主要原因。
4、貨物貿易順差是CA順差的主要來源
中國在國際貿易里CA項中的服務貿易長年保持逆差,而貨物貿易則一直順差,并且順差的程度還在逐年擴大。中國對外貿易當中,貨物貿易對CA項的順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經常項目順差的主要來源。
(二)日本國際收支情況
日本財務省發(fā)布的日本1999年到2009年十年間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類項目的數(shù)據(jù)制成的圖表可以得知,日本的國際收支基本中經常項目多年來一直保持順差,除2003、2004、2008年外,資本項目一直保持逆差的趨勢。從總體上來看,日本的國際收支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
二、中國及日本的國際收支現(xiàn)狀對比
(一)中國國際收支現(xiàn)狀分析
之前已經得知,我國的貨物貿易是CA項順差最主要的原因,貨物貿易項目順差主要源自其中的加工貿易,這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有很重要的關系。由于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是以出口導向型為主,同時發(fā)達國家利用我國低廉的土地、勞動力和其他相關優(yōu)惠稅收等政策措施等條件在中國投資建廠。這樣,我國逐漸成為低技術含量的加工大國。加工貿易在我國國際貿易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再加之國內消費力不足的情況長期得不到解決這兩方面原因使得中國CA項呈現(xiàn)順差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我國政府的各項制度上有鼓勵外資流入,限制資本流出的傾向,使得國外的大量資本流入我國境內。國外對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及中國日益穩(wěn)定的投資環(huán)境使得外資大量的流入,這成為CFA項順差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日本國際收支現(xiàn)狀分析
多年來,日本的國際收支基本呈現(xiàn)出CA項順差,CFA項逆差的狀態(tài)。由于日本汽車、電器、鋼鐵等制造業(yè)產業(yè)在國際市場上明顯處于優(yōu)勢地位,因而帶動了日本的出口。同時由于近些年來日本國內經濟處于疲軟狀態(tài),國內購買力不足使得產品出口的增多,這成為日本CA項順差的主要原因。同樣也是由于電器、汽車等產業(yè)的發(fā)達,從事這些行業(yè)的大型跨國企業(yè)對海外進行大量投資及建立公司廠房,而這就成為CFA項逆差的主要來源。
三、中國向日本學習借鑒改變雙順差解決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政府著重發(fā)展經濟,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曾經經歷了收支失衡、本幣升值和泡沫經濟等如今中國所面臨的相類似的經濟問題。雖然日本的國內經濟近些年來一直處于疲軟的狀態(tài),但是該國在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上平衡狀態(tài)值得中國學習。
(一)擴大內需
對外出口貿易是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但是這種發(fā)展方式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很大,容易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沖擊,影響本國經濟獨立性和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我國應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努力擴大內需,提高國內消費者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以此平衡過度順差的CA項。
(二)鼓勵高科技企業(yè)出口,減少對低技術含量加工品出口的優(yōu)惠政策
日本“貿易立國”時期的出口促進政策不僅擴大了日本出口的規(guī)模,而且還有起到提升技術水平、改變出口商品結構的作用,日本的出口商品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相比之下,中國出口的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的初級加工品為主。因此我國出口的商品并沒有核心競爭力,同時低技術的加工環(huán)節(jié)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也十分巨大,再加上“出口創(chuàng)匯”以及出口退稅等優(yōu)惠政策,企業(yè)自然會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政府應該改變其貿易政策,改為扶持科技含量高的企業(yè),鼓勵這類型企業(yè)的出口,同時減少對一般加工品出口的各項優(yōu)惠政策。
(三)轉變利用外資觀念,增加對外投資項目
日本眾多企業(yè)大量資本外流,對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進行投資,使得日本本國由于出口貿易順差得來的外匯轉移到其他國家,增加了資本的利用率,同時保持了相對平衡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我國政府要防止避免成為跨國企業(yè)的“加工廠”,不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而只引進外國的生產線。在引進外資時,不能僅僅將目光限于當?shù)谿DP的增長,還應該與外商建立合資企業(yè),要求外商提供先進技術。在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國內的許多企業(yè)已經具備走出國門向外投資的能力,政府應該出臺相應優(yōu)惠政策,鼓勵這些企業(yè)在國外投資,以此減少我國CFA項的順差,從而使“雙順差”的狀況得以緩解與改善。
參考文獻:
[1]日本財務省.國際收支統(tǒng)計[Z/OL].http://www.mof.go.jp/bpoffiee
[2]劉日紅.日本調節(jié)國際收支的做法與啟示[J].時代經貿,2011(7)
[3]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 2011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2012(3)
[4]關迪,辛文.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現(xiàn)象短期內難以逆轉[J].特區(qū)經濟,2010(6)
[5]王偉.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特征、原因及其治理[J].世界經濟情況,2009(2)
[6]陳以威.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成因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32)
[7]韓駿.中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巨額“雙順差"及解決路徑,2011(424):26-31
[8]張禮卿.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jié):政策目標與工具選擇[J].中國外匯,2007(01)
[9]余永定.中國國際收支結構的深層問題[J].二十一世紀,2007(4):4-10
[10]管濤.后危機時代我國國際收支調節(ji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金融,2010(4)
[11]付麗穎.日本國際收支結構的新特點[J].外國問題研究,2010(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