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文化資源是彰顯城市文化個性的主要依靠。如何識別特色文化資源是目前城市文化工作中的一大難點,因為它蘊藏于基層群眾文化之中,很難被高文化層次的學者及政府文化工作者所發(fā)現(xiàn)和重視。在六朝文化中,以南京蔣王廟為代表的神廟文化占據(jù)重要一席之地。從彰顯南京文化特色的角度看,蔣王廟文化對于發(fā)展繁榮群眾文化,開展姓氏尋根活動,擴大對外合作與交流都有進行開發(fā)和利用的價值意義。
關(guān)鍵詞:特色文化資源;文化個性;蔣子文;蔣王廟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 A
伴隨著城市現(xiàn)代化的快速發(fā)展,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趨同度越來越高:一樣的高樓林立、一樣的繁華擁擠、通用的普通話……城市的獨特個性在物質(zhì)建筑中黯然失色。依靠文化、特別是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來彰顯城市個性逐漸成為一個城市的不二選擇。
城市的特色文化資源是指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資源、文化風格和文化個性,它是一個城市區(qū)別于其它城市所獨有的人文內(nèi)涵,也是城市的獨特魅力所在。這種特色文化資源來源于歷史的積淀和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是城市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結(jié)晶,對城市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導(dǎo)向作用。在城市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也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文化資源來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才能充分展示自身個性。否則就會缺乏根基,失去特點,難以真實地反映城市的風貌特征、特殊個性,從而被湮沒在眾多城市的一般性之中。
特色文化資源蘊藏于大眾文化之中,其外顯形式也是基層群眾文化。對于文化層次較高的學者及政府相關(guān)工作人員而言,對之視而不見往往是一種經(jīng)常性的現(xiàn)象。許多城市十分重視特色文化資源,卻又弄不清那些才是真正的特色文化資源,其中的原因即在于此。
作為歷史上的十朝都會,南京的特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有些已經(jīng)得到很好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但也還有許多處于沉睡狀態(tài),游離于政府及發(fā)展研究專家的視野之外,六朝蔣子文死后被尊為神而形成的蔣王廟文化即是其中一例。
一、蔣子文和蔣王廟文化
六朝時期,在以建康(今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民間對鬼神的祭祀頗為盛行。這些鬼神中間,有一類是由真人死后演變而來。這些真人在世時有些是普通民眾,有些是當?shù)氐男」倮?,漢末蔣子文即是其中突出的一個。
關(guān)于蔣子文本事,不見正史,東晉(317—420年)干寶《搜神記》卷五有如下記載:
蔣子文,廣陵人也。嗜酒好色,挑達無度。常自謂己骨清,死當為神。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鐘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綬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文于道,乘白馬,執(zhí)白羽,侍從如平生。見者驚走,文追之,謂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我立詞。不爾,將有大咎。”是歲夏,大疫,百姓竊相恐動,頗有竊祀之者矣。文又下巫祝:“吾將大啟佑孫氏,宜為我立祠。不爾,將使蟲入人耳為災(zāi)?!倍矶∠x如塵虻,入耳皆死,醫(yī)不能治。百姓愈恐。孫主未之信也。又下巫祝:“若不祀我,將又以大火為災(zāi)。”是歲,火災(zāi)大發(fā),一日數(shù)十處。火及公宮。議者以為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宜有以撫之。于是使使者封子文為中都候,次弟子緒為長水校尉。皆加印綬,為立廟堂。轉(zhuǎn)號鐘山為蔣山,今建康東北蔣山是也。自是災(zāi)厲止息,百姓遂大事之。[1]P57
又《南史·曹景宗傳》有如下記載:
(梁武帝天監(jiān)六年)(507年)旱甚,詔祈蔣帝神求雨。十旬不降。(粱武)帝怒,命載荻欲焚蔣廟并神影。爾日開朗,欲起火,當神上忽有云如傘,倏忽驟雨如瀉,臺中宮殿皆自振動。帝懼,馳詔追停,少時還靜。自此帝畏信遂深。自踐阼以來,未嘗躬自到廟,于是備法駕將朝臣修謁。是時,魏軍攻圍鐘離,蔣帝神報敕,必許扶助。既而無雨水長,遂挫敵人,亦神之力焉。凱旋之后,廟中人馬腳盡有泥濕,當時并目睹焉。[2]P90
另外,蔣子文的妹妹也因為蔣子文而成了民間傳說中的青溪女神:青溪姑?!读论E編類》卷12《廟宇門》“青溪夫人廟”記載:“按《輿地志》青溪岸側(cè)有神祠,世謂青溪姑,南朝甚有靈驗,嘗見形于人。”傳說青溪小姑原為蔣子文三妹,死而為神,故建祠祭之。南京民間有《青溪小姑曲》:“開門白水,側(cè)近橋梁。小姑所居,獨處無郎?!盵3]P685梁吳均《續(xù)齊諧記》還記載一首優(yōu)美的《青溪小姑歌》:“日暮風吹,葉落歸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4]1009
以上僅是關(guān)于蔣子文和蔣王廟傳說中的一小部分,其他還有“蔣侯召劉赤父”、“蔣山廟戲婚”、“蔣侯愛吳望子”、“蔣侯助殺虎”等種種傳說,活靈活現(xiàn),長長短短總共有十九個之多。[5]P359除了敘說蔣子文的身世之外,更多的是宣揚蔣子文死后成土地神,掌握著人間的生殺予奪大權(quán),具有不可褻瀆的神威。同時他還能治病驅(qū)邪,助民除害。也正是由于蔣子文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生前還是封建小朝廷的功臣,封建統(tǒng)治者也可以利用他來宣傳效忠思想。因此,他在眾多的民間鬼神中脫穎而出,成為官方和民間共同祭祀的對象。
二、蔣王廟文化在南京文化中的地位
漢末至三國時代,中國北方由于戰(zhàn)亂年年,致使大量的北方民眾紛紛逃往江南地區(qū)。到了南朝時期,江南經(jīng)濟、文化以都城南京為中心,迅速發(fā)展起來,逐漸趕上了中原地區(qū)。南朝的宗教文化、山水詩、文論、書法、繪畫等,不僅是南京文化史上最為輝煌的三階段(另兩階段為:唐宋時期的詩詞、明清時期的小說與戲?。┲?,也是全國文化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正所謂“五馬渡邊龍化后,南方文物掩中華。”(清·陳恭尹《金陵懷古》)。
在六朝文化中,以蔣王廟為代表的神廟文化又占據(jù)重要一席。首先,它自產(chǎn)生時刻起,一直受到封建社會各朝各代的重視,不僅僅是普通民眾虔誠祭祀,更重要的是也受到統(tǒng)治階級上層人物的頂禮膜拜。
民眾祭祀方面。南朝時候,蔣王廟香火已經(jīng)極盛。直至今天,每年農(nóng)歷的四月十五日,在南京寧棲路蔣王廟段(蔣王廟社區(qū)),在其他神廟的廟會早已銷聲匿跡的背景下,獨有蔣王廟廟會一直持續(xù)著,成為當?shù)丶案浇罕娚唐焚Q(mào)易和文化娛樂的重要場所。唐宋兩代,蔣王廟及其民間祭祀活動依然持久不衰。晚唐詩人韋莊《謁蔣帝廟》詩云:“建業(yè)城邊蔣帝祠,素髯清骨舊風姿?!保ā度圃姟肪?97-4)古廟巍巍,依稀可見。宋代曾極《蔣帝廟》詩云:“白馬千年系廟門,爐煙浮動袞龍昏?!盵6]P31510煙火深深,似還未息。元代李文蔚著有雜劇《破苻堅蔣神靈驗》,寫謝玄率兵在淝水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大敗苻堅的故事,共四折一楔子。其中,寫到謝玄大兵駐扎鐘山時,向蔣神焚香禱告,最終得其相助,大敗苻堅。明清兩代土地廟盛行,蔣王廟的香火和廟會更是盛極一時。
統(tǒng)治階級的祭祀方面。《六朝事跡編類》卷十二有如下記載:
……按杜佑《通典》:宋高帝永初二年(421年)普禁淫祀,自蔣子文祠以下皆絕。孝建(454—456年)初修復(fù),加蔣候爵位,至相國大都督中外諸軍事。明帝(457—464年)初,四方兵起,求救于神,遂封為蔣王。齊永明(483—493)中,崔慧景之難,迎神還臺,以求福助。事平授以帝位?!咸疲?37—975年)追謚曰莊武帝,更修廟宇。本朝(北宋)開寶八年(975年)焚毀,雍熙四年(987年)邑人張革于舊基重建。景佑二年(1035年),知府陳待制執(zhí)中復(fù)增修之,朝廷敕額惠烈。政和八年(1118年),本縣復(fù)加修飾,有南唐及景佑、政和廟記可考。[2]P90
其次,在宗教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上,蔣子文及蔣王廟文化也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由于土地能生長五谷,負載萬物,養(yǎng)育百姓,非常神奇。因此,在中國道教的發(fā)展歷史上,土地之神成為最早被民間祭祀之神。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文化的發(fā)展,原先的這種自然崇拜逐漸轉(zhuǎn)變?yōu)槿烁裆癯绨?,即將土地神擬人化。甚至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權(quán)制度的完善,更將它視為與封建政權(quán)最下層官吏相當?shù)囊患壭∩?。由于這些小官吏般的小神與人民最為接近,人民對它頗有幾分親切感。他們普遍祭祀這些小神,希望它們能保佑五谷豐登,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凡是在世間很難得到滿足的愿望,都希望從它們那里得到。
在土地神人格化的過程中,各地土地神又先后有了各自的姓氏和名諱。東晉以后,民間多奉一些生前作善事者或被認為廉正的官吏作土地神。最早一例即為《搜神記》所載之蔣子文。[7]P140也就是說,蔣子文不僅是南京歷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土地神,同時也是全國最早有名有姓、并且是由民間真人轉(zhuǎn)變而來的土地神。
再次,蔣王廟文化在中國民族精神的傳承以及文學發(fā)展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
傳說中,蔣子文說自己“骨清,死當為神”,還有,他死后能助民除害,能幫助統(tǒng)治階級平定叛亂、粉碎外敵入侵,以及當統(tǒng)治階級對他稍有不敬時,能使用法力,令其膽戰(zhàn)心驚,等等。如果用唯物史觀來分析,可以很清楚的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真正說“死當為神”這些話的人,真正能讓統(tǒng)治階級完成平叛、退敵以及讓他們“膽戰(zhàn)心驚”的人,其實就是人民群眾自己,而不可能是蔣子文。蔣子文僅僅是人民群眾的化身而已。也就是說,人民群眾神化蔣子文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說明自己的偉大,統(tǒng)治階級的渺小。宋代曾極《蔣帝廟》詩云:“闔棺漫說榮枯定,青骨猶當履至尊。”某種意義上說,這句詩的真正意思就是: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才是人世間真正的神!
另外,蔣子文幫助統(tǒng)治階級平定叛亂、粉碎外敵入侵的行為,也被中國正義的知識分子賦予了“精忠報國”的民族精神內(nèi)涵。如明朝大學者張岱的《岳墳柱銘》曰:“呼天悲鐵像,此冤未雪,常聞石馬哭昭陵;拓地飲黃龍,厥志當酬,尚見泥兵濕蔣廟。”(張岱《西湖夢尋》卷一《越王墳》)顯然,下聯(lián)是借用了蔣子文率領(lǐng)廟中泥兵泥馬抵抗外敵入侵的故事,來體現(xiàn)岳飛雖死不息,且還在為北伐而戰(zhàn)斗的精神。
三、蔣王廟文化的挖掘與利用
限于學識水平,上一節(jié)所揭示的蔣王廟文化還僅僅是該文化資源的“冰山一角”。但從中已經(jīng)能夠看出這一特色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及獨特之處。也正因此,從繁榮南京文化、彰顯南京文化個性的角度看,蔣王廟文化資源具有以下方面進行開發(fā)和利用的價值意義。
1.發(fā)展繁榮群眾文化
進入新世紀,群眾文化建設(shè)已經(jīng)受到政府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然而研究表明,目前的群眾文化活動還存在政府推動有余,群眾自發(fā)不足,群眾參與率不高,以及活動經(jīng)費短缺等問題。而有著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蔣王廟廟會則彌補了群眾文化的這些不足,很值得進一步促進其健康發(fā)展和繁榮。
南朝時候,蔣王廟香火已經(jīng)極盛。為老百姓所喜愛所陶醉的是迎神賽會,請神出廟,與民同樂。其時,儀仗先導(dǎo),演唱隨后,鼓樂喧鬧,熱鬧非凡。沈約《賽蔣山廟會》有如此描述:“仰惟大王,年逾二百,世兼四代。揚玉桴,步瑤席,秦梁楚趙之巫,把瓊茅而延佇;燕衛(wèi)宋鄭之音,結(jié)流風而成曲。九疑之求蔽日,三山之駕若云?!盵8]P65
到了近代,蔣王廟的廟會文化活動依然經(jīng)久不衰?!稐紖^(qū)志》記載,二十世紀初,蔣王廟有戲臺又稱萬年臺,位于紫金山北麓,緊靠李文忠墓,有200年以上的歷史。戲臺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下面用青條石砌就,高1.8米。戲臺為正方形,臺面約40平方米,可供七八十人登臺表演。臺上有四根二尺多粗的大木柱撐著,上雕八仙過海。戲臺飛檐翹角,檐脊有龍、虎等動物雕像,檐角下各系一小鈴,梁上和臺頂?shù)裼芯琵埍P頂圖。戲臺與蔣王廟廟門相對,座北朝南,每年逢蔣王廟廟會(農(nóng)歷四月十五日)、盂蘭會(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等盛大節(jié)日都有唱戲活動,逢廟會要連唱三天三夜。到了“文革”期間,戲臺才被拆毀。[9]
進入二十一世紀,雖然蔣王廟及古戲臺已杳無蹤跡,但廟會不僅依然存在,而且還是南京城區(qū)以及周邊地區(qū)乃至外省部分群眾自發(fā)形成的南京城區(qū)唯一一個大型廟會。它給周邊農(nóng)民在春耕大忙之后,夏收夏種之前,創(chuàng)造了準備農(nóng)用物資,走親訪友,看戲娛樂的良好機會。廟會期間,綿延兩公里的路上,上千個攤位,各種農(nóng)副產(chǎn)品應(yīng)有盡有,物資交流十分火爆,成為都市趕集的一道景觀。其中民間藝人舉辦的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更是不可或缺。文化活動之外,廟會其實也為繁榮當?shù)亟?jīng)濟,增加村民以及下崗人員的收入提供了一個大市場。
2.開展姓氏尋根活動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回大陸探親形成熱潮,姓氏尋根活動隨之陸續(xù)興起,修家譜、祭祖先成為這一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一活動主要宣揚了“尊祖敬宗”和“炎黃子孫不忘本”的愛家、愛國精神,因而有其正面的積極意義。
蔣子文及蔣王廟在海內(nèi)外蔣氏宗族的尋根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據(jù)宗族研究專家調(diào)查,蔣氏宗族最常用的堂號僅兩個,其中之一就是“鐘山堂”。而“鐘山堂”正是來源于蔣子文和蔣王廟。“鐘山堂”號的蔣氏宗族,其宗祠楹聯(lián)常用“鐘山留祀,竹徑宴賓”,其中上聯(lián)寫的也是蔣王廟。
目前,以“鐘山堂”為堂號的蔣氏宗族的尋根活動時有耳聞,如1992年續(xù)修的淮陰鐘山堂《蔣氏宗譜》載光緒壬寅年的譜敘(括號內(nèi)文字為筆者所加)曰:
……而吾族之原籍實始于金陵(即南京)。緣晉初(應(yīng)為“漢末”),有子文公者,為秣陵尉,善自相,嘗謂身有貴骨,死必為神,其后奉詔平寇,陣亡鐘山。四月二十六日蔣公圣誕即子文公也,其子遂家焉。及吳大帝都建業(yè)(南京),子文公常乘白馬,執(zhí)白羽扇而出,每遇大敵,輒顯圣助之,師必凱旋,遂建廟鐘山之陽(當為“陰”),即南京紫金山,亦名蔣山。鐘山堂本此。敕封蔣候俎豆千秋,南唐又追封為莊武帝。宋景佑中,賜額惠烈廟。曾極詩云‘白馬千年系廟門,爐煙浮動袞龍昏。閑關(guān)(應(yīng)為:闔棺)漫說榮枯定,貴(應(yīng)為:青)骨猶能(應(yīng)是:當)履至尊。迄今廟宇巍峨,宛然如昨。其遺澤之長,椒衍瓜綿,流傳罔替,金陵推為望族。及前明萬歷初,始祖諱清奉膺簡命,偕弟洪督師淮郡。洪,后入桃源籍。清公移師駐扎清河北境,游覽六塘河畔,每謂清流激湍,可絕塵囂,燕翼之謀于焉,益焉。厥后,得標田百余頃,致仕而遂家焉。其長子諱橋,次子諱樓,難兄難弟,戶別門分,式始于此?!?/p>
這段宗譜中的文字,雖然訛錯多多,卻也反映了民間,特別是自稱蔣子文后人的蔣氏宗族對蔣子文傳說在經(jīng)歷一千八百年演變后的真實面貌。其中有三處彌足珍貴:一是表明蔣子文后裔宗族依然存在,最起碼有認蔣子文為祖先的宗族。希望祭祀蔣子文、并想到南京來拜祭、旅游的愿望自然不會缺少;二是交代蔣子文死后,其后裔居住在南京,為“金陵望族”,且至少在明代還是如此;三是交代了蔣子文生于農(nóng)歷的四月二十六日。
以上材料充分說明,蔣氏宗族的姓氏尋根活動很值得開展和利用。對于蔣氏宗族而言,自然達到尋根問祖的目的,而對于南京來說,則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提高了南京在海內(nèi)外的知名度,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而且還可以吸引一大批海內(nèi)外人士來南京旅游和投資創(chuàng)業(yè)。
3.擴大對外合作與交流
蔣王廟文化的影響并不僅限于南京及其周邊地區(qū)。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記載,其影響更廣泛存在于原六朝疆域范圍內(nèi)的其它許多地方。東至大海,西至長江中游荊郢之地,南至浙江鄞縣東鄮山,北至今天的淮陰北部,都有蔣王廟及祭祀蔣子文的遺跡。直至今天,“蔣王”、“蔣廟”以及“蔣王廟”等以蔣子文名字命名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等地名依然還有許多。如安徽壽縣、靈璧縣等地都有“蔣廟村”,蘇州市區(qū)有地名“蔣廟前”和文物保護建筑“蔣廟”(即明初建造的蔣子文廟)。在蔣子文的家鄉(xiāng)揚州市邗江區(qū),有蔣王街道,系由原來的蔣王廟鄉(xiāng)、蔣王廟鎮(zhèn)演變而來。鄰近的泰州市及下屬的興化市城郊也有紀念蔣子文的“白馬將軍廟”遺址及以之命名的村莊。這些地名與南京的“蔣王廟”、“蔣王廟路”、“蔣王廟社區(qū)居委會”(由原來的蔣王廟鄉(xiāng)演變而來)等地名,命名方法全都源于蔣王廟,成為蔣王廟文化的輻射。這為各地政府之間和民間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條天然的聯(lián)系紐帶,應(yīng)該加以好好地開發(fā)和利用。例如,揚州邗江區(qū)蔣王街道與南京蔣王廟社區(qū)所在街道(玄武湖街道)的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都有驕人業(yè)績,完全可以相互合作。揚州蔣子文家鄉(xiāng)的蔣王廟文化與南京的蔣王廟文化更可以相互補充,共同開發(fā),共同利用。
參考文獻:
[1](晉)干寶.搜神記[M].汪紹楹,校注.中華書局,1979.
[2](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M].南京出版社,1989.
[3](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上海古籍出版社.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雷聞.評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圣者崇拜》[J].中國學術(shù),2001,(4).
[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50)[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卿希泰.中國道教(第三卷第六編)[M].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
[8]陳濟民.金陵逸事[M].南京出版社,1991.
[9]棲霞區(qū)志·文化志[EB/OL].南京市棲霞區(qū)政府網(wǎng).
[10]陳圣宇.六朝蔣子文信仰探微[J].宗教學研究,2007,(1).
[11]胡阿祥.蔣山、蔣州、蔣王廟與蔣子文崇拜[J].南京師范??茖W校學報,1999,(2).
[12]梁滿倉.論蔣神在六朝地位的鞏固與提高[J].世界宗教研究1991,(3).
作者簡介:韓海浪,男,1966年生,江蘇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