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微 黃劍平
摘 要: 湯顯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舉世聞名的兩部文學著作。兩位作者分別是同一時期中西方杰出的劇作家,其作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以反抗封建制度的自由愛情為主題。盡管如此,兩部作品還是存在諸多差異。本文就結局的悲喜,結合經(jīng)典悲喜劇理論,對兩部作品進行了比較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 結局的悲喜 悲劇理論 喜劇理論 比較研究
《羅密歐與朱麗葉》(莎士比亞,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和《牡丹亭》(湯顯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皆是為世人所耳熟能詳?shù)木拮?,兩者同是以愛情為思想核心。在歷史上,多數(shù)人將《羅密歐與朱麗葉》歸為浪漫愛情的悲劇,《牡丹亭》則是結局圓滿的喜劇。然而,對于悲喜論調(diào),人們有不盡相同的理論和定義,因此兩部劇作悲喜劇的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悲喜劇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其中最早的悲劇是源始于古希臘人的酒神頌歌。他們在祭祀酒神和農(nóng)神的祭祀儀式中,悲戚地哀嘆吟唱酒神狄奧尼索斯在塵世遭受的種種苦難,同時為他的再生而贊美。之后,悲劇、喜劇的理論在中西方不斷發(fā)展,層出不窮。本文借鑒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2005)、黑格爾(Wilhelm Friedrich Hegel,Hegel on Tragedy,1978;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冊),1981)的理論及結局的影響與意義方面,解析《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牡丹亭》結局的悲、喜劇特質(zhì)。
一、從亞里士多德的悲喜觀論結局悲喜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下了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亞里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2005:30)此外,他提出了悲劇理論的“過失說”。在他的定義中,行動的摹仿即情節(jié),是悲劇的各種成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情節(jié)的推動下,悲劇不斷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的情緒。而且,其中的人物與普通人相似,既不會特別善良,又不會分外公正。也可以說,他在道德倫理上應當不是惡人,之所以遭難,不是由于他的妄作胡為,而是因為他犯了“過失”。他的悲劇過失是意外的,并非有意為之,是良好愿望下發(fā)生的沒有預料到的結果。同時,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喜劇觀:“喜劇是對于比較壞的人的摹仿,然而,‘壞不是指一切惡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種是滑稽?;氖挛锸悄撤N錯誤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傷害?!保▉喞锸慷嗟拢对妼W》(羅念生譯),2005:28)
就亞里士多德的悲喜觀而論,《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牡丹亭》屬于悲劇,而非喜劇。兩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與普通人無異,一樣生活在封建黑暗的束縛中,一樣渴望平凡的愛情。他們不是惡人,卻也不是分外公正,亦有私心。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家族榮譽、兄弟情誼與自由愛情中,他們顯然更偏向于后者?!赌档ねぁ分校披惸餅榱藧矍闆_破禮教,也將杜家的聲譽置于封建挑戰(zhàn)之中。雖然有私心,但他們所做不外乎是為了擺脫束縛,尋求真愛。他們?yōu)榇嗽庥鲋刂乩щy,羅密歐的流放、朱麗葉父母的逼婚、悲壯的殉情、杜麗娘的因愛就死及死而復生后其父的百般阻撓。這些情節(jié)引起了人們對主人公的深切憐憫,又懼怕于現(xiàn)實的殘酷。拋卻封建世俗,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就是他們的“過失”?!读_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一時沖動殺害朱麗葉的堂兄提伯爾特。他的焦急與粗心,讓他在沒有確認朱麗葉死亡的情況下就急急殉情。而《牡丹亭》中杜麗娘心有不滿,卻不向父母傾訴,郁郁而終。后又與柳夢梅離開梅花庵,不告知雙親。以其父母對她的關愛程度,若坦言相告,他們的愛情也不見得會被阻撓。兩部劇作的主人公,他們最初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無意中犯下的過失導致悲劇的產(chǎn)生。然而,雖有過失,但他們的行為絕不是喜劇定義中的“滑稽”、“丑陋”,而是美好的向往。而且這兩部悲劇凈化了人的靈魂,使人們由憐憫與恐懼這樣的消極情緒慢慢轉化為積極情感,鼓舞人們勇于追尋真愛。
二、從黑格爾的悲喜觀論結局悲喜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悲劇被定義為戲劇的主要類別之一,以表現(xiàn)主人公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及其悲慘結局為基本特點。悲劇以悲慘的結局,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即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激起觀眾的悲憤,從而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論及定義中“有價值的東西”,我想起了黑格爾提出的悲劇矛盾中的兩種結果“或是完全遭到毀滅,或是在實現(xiàn)目的過程中(假如它可實現(xiàn)),至少要被迫退讓罷休”。(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冊),1981:287)黑格爾認為,喜劇人物所追求的目的是一個脫離實際的目標,他從根本上是實現(xiàn)不了的,只是在喜劇過程中不斷地制造矛盾,不斷地暴露自己的缺陷和可笑之處,最終使主體的意志和行動都落空而化為無意義。(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冊),1981)參照上述的定義,《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牡丹亭》都應當歸于悲劇的范疇。
首先,就《羅密歐與朱麗葉》而言,主人公的愛情遭到了封建世仇殘忍的扼殺。兩個滿腹熱情的年輕人為了維護愛情的意志,被封建的沼澤吞噬毀滅。他們的悲劇屬于兩種結果中的前者,而《牡丹亭》的悲劇則屬于后者?!赌档ねぁ分校披惸飹暝诜饨ㄖ贫葘θ诵缘慕d中,為愛而亡,并在死后依然不放棄愛情。然而,杜麗娘對愛情的追求中,她一系列的行為多數(shù)是以鬼魂的身份展開的。鬼魂不受現(xiàn)實世俗的束縛,行動自由,但人終究是要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所以,在幾番斗爭后,她又回歸于封建現(xiàn)實的渾水之中。而且,杜麗娘與柳夢梅心中還殘留著封建思想的毒瘤,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金榜題名見岳父。他們的愛情與封建勢力的斗爭在中途就被停止了。愛情尤在,但兩人又融于封建現(xiàn)實中,并向其妥協(xié),抗爭也被停滯了,一切又恢復到了封建制度所謂的平靜和諧。
三、從影響和意義論結局悲喜
戲劇的悲喜有時還以其影響和意義來判斷。意義重大為喜,反之為悲。《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男女主角的殉情是極富意義的。從小的角度看,他們的死亡融化了兩家世仇的冰山。從大的角度看,他們對愛情的執(zhí)著浪漫,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青春朝氣,猶如耀眼奪目的陽光,為無數(shù)被封建勢力束縛而又渴望自由愛情的青年們提供了反抗的勇氣與力量。他們的死直指封建制度的黑暗殘酷及其對人性的束縛摧殘,同時強烈反映了新興資產(chǎn)階級對于建立新型社會關系的渴望,以及重塑新型倫理思想的迫切心情。毫無疑問,兩位主人公的為愛犧牲是意義重大的。
然而,當我們從相同的層面判定《牡丹亭》結局的悲喜時,則會遇到一些分歧。雖然杜麗娘因愛而亡,又因愛而生,對于封建壓迫也有過掙扎反抗,最終的結局也符合中國傳統(tǒng)“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愿望,然而,他們的愛情對于當時的封建黑暗沒有起多大的作用和影響,甚至最后他們也回歸現(xiàn)實,向封建勢力低頭。所以,在影響方面,《牡丹亭》可以說是個悲劇。但若放寬尺度,《牡丹亭》中主人公至少為愛情做出過積極的反抗,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還是有其進步意義的。我們不可全盤否定《牡丹亭》,不可偏執(zhí)地將其判斷為一個完全的悲劇。
參考文獻:
[1]Wilhelm Friedrich Hegel.Hegel on Tragedy.[M].New York:Greenwood Press Reprint,1978.
[2]亞里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
[5]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