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麗
【摘 要】 目的:探討?zhàn)B血清腦顆粒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擇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均給予能量合劑靜滴,治療伴基礎病。對照組給予尼莫地平片口服,20mg/次,3次/d;觀察組給予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4g/次,3次/d。治療30d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結果:①治療結束后,觀察組顯效27例,總有效率95.0%(38/40);對照組顯效13例,總有效率80.0%(32/40),組間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改善,觀察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明顯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養(yǎng)血清腦顆粒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臨床癥狀與血液流變學指標,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養(yǎng)血清腦顆粒;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尼莫地平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指在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因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的大腦后部、小腦及腦干缺血[1]。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fā)性眩暈,伴有惡心、嘔吐、頭暈、吞咽困難、復視等,且癥狀反復發(fā)作,治療比較棘手[2]。我院采用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80例,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齡50~74歲,平均(62.3±4.2)歲。
1.2 納入標準 ①以眩暈為主訴,兼有其他腦干一過性缺血癥狀如眼部癥狀、內耳疼痛等;②有輕微多變腦干損害體征,如咽反射、角膜反射減弱/消失等;③病因明確;④排除其他疾患導致的眩暈[3]。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能量合劑500ml,靜脈滴注,1次/d,持續(xù)5d,伴基礎病者給予常規(guī)降壓降糖等治療。
對照組:給予尼莫地平片口服,20mg/次,3次/d;觀察組:給予養(yǎng)血清腦顆粒(由川芎、當歸、熟地黃、決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白芍、夏枯草等中藥組成)治療,4g/次,3次/d。兩組均以30d為1個療程。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能夠從事一般勞作;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但偶爾發(fā)作;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4]。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x±s),以χ2進行檢驗,組間差異以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結束后,觀察組顯效27例,總有效率為95.0%(38/40),對照組顯效13例,總有效率為80.0%(32/40),組間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 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改善,觀察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明顯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x±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3 討 論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可導致持久或進展性認知與神經功能障礙,是由腦灌流動脈狹窄、閉塞引起的。
從中醫(yī)病理上講,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屬于“頭痛”“眩暈”范疇,病理特點為血虛肝亢、瘀血阻絡、腦失所養(yǎng)。因此,其治療應以活血通絡、養(yǎng)血平肝為主[5]。養(yǎng)血清腦顆粒的主要成分包括川芎、當歸、白芍、細辛、熟地黃、決明子、夏枯草、雞血藤、珍珠母等。其中,川芎為血中氣藥,辛溫走串,可行氣活血;白芍、熟地黃有滋陰補血和陽之功;當歸可補血行血;細辛可通竅化瘀;珍珠母、夏枯草、決明子可清肝熱、抑肝陽。全方可共奏平肝通絡、養(yǎng)血行血之功效。
現代醫(yī)學認為,養(yǎng)血清腦顆粒能夠增加頸動脈血流、增加軟腦膜毛細血管網交叉點,擴大血管門徑,抑制血小板異常聚集和顱內血管收縮,從而加快腦血管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改善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
本次研究中,采用常規(guī)治療+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0%(38/40),而采用常規(guī)治療+尼莫地平片的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僅為80.0%(32/40),組間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因此,我們認為,養(yǎng)血清腦顆粒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臨床癥狀與血液流變學指標,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劇仲華.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2例[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12):1423-1424.
[2] 杜國輝,曹冬梅,王春艷,楊建春.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0,32(13):1755-1756.
[3] 遲麗屹,張彥海.不同劑量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8,15(10):72-73.
[4] 劉安豐,尹繼云,孟曉,等.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療效觀察[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26(01):91-93.
[5] 劉勇.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