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奕海
【摘要】素質教育是時代的主旋律,它給思想品德課教學指明了方向和注入了活力。作為政治教師應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針,應以素質教育為契機,應以現(xiàn)行教材為依托,通過展現(xiàn)課堂教學活力、因材施教、培養(yǎng)能力、提高效率等靈活的教學方式,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課的育人功能,讓教育教學實現(xiàn)育人的本真,這是時代的呼喚,歷史的必然。
【關鍵詞】政治教學 素質教育 活力 能力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4-0078-02
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逐步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素質教育”轉變。思想品德課的素質教育,主要是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采用科學手段和方法、遵循教育規(guī)律,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對他們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文化專業(yè)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行有計劃培養(yǎng)的教育活動。在“五育并舉,整體育人”的整體教改試驗中,思想品德課具有“忠言”作用。經(jīng)過近年來的教育教學的探索,使自己的教學逐漸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體現(xiàn)活力——靈活運用不同方法
方法恰當,是成功的一半。沒有靈活的教學方法,教育教學就沒有吸引力,課堂教學會變得呆板無活力,學生的心理也會受到壓抑,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yǎng)。怎樣體現(xiàn)“活力”呢?
首先是教要活。教學中,根據(jù)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生剛進入初中時,一切均感到新、奇,但又比較幼稚,教學中主要采用“讀啟式教學法”,側重指導學生養(yǎng)成自學習慣,培養(yǎng)自學能力。初二學生對環(huán)境、學習方法、生活習性較適應,顯得輕松好動。在教學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或“討論式教學法”,向學生提供感知材料,并把知識的傳授過程變?yōu)橐龑W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從“聽”轉變?yōu)椤拔颉保囵B(yǎng)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初三學生隨著知識的增多,變得較為老練,考慮問題也較為深沉,又面臨升學的壓力,因而主要采用“創(chuàng)造性教學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意境,如借助電教設備觀看教學電影、錄相、幻燈片,參加社會調查等,激發(fā)學生情感和興趣。
其次是學要活。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學,變被動為主動,要求學生寫出讀書筆記,然后教師講評。同時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時,務必注重理解,在理解基礎上記憶,防止死記硬背。另外,還要求他們能運用所學原理或觀點去聯(lián)系實際來消化知識。因為消化的過程是能力與覺悟的內(nèi)化過程。
再次是教學方式要活。不拘泥于課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來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例如在學生剛進入初中階段不久舉辦為期二周的初中思想品德學習方法講座,還邀請了歷史、地理等教師進行相關知識教育,邀請司法機關到校進行法紀教育,組織學生觀看法制教育專題片,組織學生收看中央新聞,組織學生參加時事政治知識競賽等,豐富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因材施教——明確落實施教對象
德育總目標不是只培養(yǎng)“尖子”生,而是要使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教育的對象要面向全體學生。在知識的傳授上盡力做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存在的差異性,根據(jù)可接受性原則施教,使“尖子”生、中等生、雙差生各得其所,把知識的不平衡化為心理的平衡,使學生都能愉快、主動地接受知識。同時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和開發(fā)。當前,教育正受著考試的制約,中差生往往會產(chǎn)生失落感,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而且會影響全班。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中差生的引導與轉化工作,采取“一幫一”、“重點輔導”、“與家長聯(lián)系”等辦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挖掘潛藏在他們背后的積極因素,尋找其“閃亮點”,激發(fā)其學習欲望。比如,2012年初三(5)班的鐘雪琪、黃雄屬中等生,一段時間沉默寡言。我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啟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求知欲,使他們二人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其中考政治成績分別是89分和86分,黃雄同學還考上重點高中。
三、全面育人——加強綜合能力培養(yǎng)
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素質教育區(qū)別于應試教育的標志之一。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不再是“高分低能”或“書呆子”。教學中,應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的注意以下能力的教育和培養(yǎng):
首先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讀書是取得知識的基本功。自學能力是基本能力。我注意幫助指導學生如何看書、理解文意。思想政治課思想性、科學性都很強。要使學生能夠掌握新學知識,必須學會讀書。
其次是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這“三動”是學生生理素質與心理素質有機結合的體現(xiàn)。我注意了設問技巧,提高提問技術,使學生有腦可動、有話可說、有事可做。例如,在講《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時,反復設問,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提問,使學生準確地把握這一知識點。再次是學生思考的能力。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應用新知識去剖析社會,回答并解釋理論與現(xiàn)實的有關問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學生思考能力集中表現(xiàn)能力之一,也是歷屆高考所要求的。學生思考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學實踐中,結合時事政治,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起到了很大作用。為了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采取討論、撰寫小論文、講演、辦墻報等形式擴展學生的思維。
最后是學生的適應能力。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如何培養(yǎng)學生適應能力,我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告訴學生社會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等各方面情況,使學生心理上有所準備。另一方面教育學生動腦筋觀察、分析社會具體現(xiàn)實問題。我多次組織學生到廠礦參觀學習,了解經(jīng)濟制度的一些具體情況。讓學生適當?shù)膭趧?,體驗生活。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從而達到育人的效果。
四、提高效率——綜合運用比較方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既是一種思考方法,也是識記方法。正確應用比較法,有利于學生提高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思想品德教材中應用得較多的方法就是比較。教學中要主動用以下幾種比較:
第一,橫向比較。例如,在講“人民當家作主的法制國家”時,將我國人民行使權力的途徑與方式與西方的人民行使權力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明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根本制度。
第二,縱向比較。在講我國經(jīng)濟建設成就時,結合國情教育,作新舊中國的對比,從而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第三,關系比較。如進行“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的比較,使學生明確民主與法制的關系,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守法自覺性與主動性。
第四,數(shù)據(jù)比較。在《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學中,經(jīng)常把相關的資源、人口、環(huán)境的總量,人均量等進行比較,并從眾多數(shù)據(jù)中找出內(nèi)在聯(lián)系,說理生動具體。由于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學生在中考中能適宜中考要求,失分較少。
第五,情趣比較。采用典型漫畫、典故等特殊手法實現(xiàn)知識、興趣、教育“三位一體”效應。如,在講“分配制度”時,引用“蛋糕分配”的漫畫,結合教材形象教學,使學生感觸頗深,有利于鞏固知識。
由于采用多種比較方法,進一步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育效率,使學生素質和知識都有所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確定中心——重視相關學科滲透
根據(jù)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確定以政治課教材為中心,尤其是以時事政治內(nèi)容為主線,將時事政治所涉及的有關歷史、地理等學科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一并考慮,做到學科間的知識滲透。確定中心要以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作為依據(jù),同時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分門別類地提煉出要求學生務必掌握的知識和知識面。同時做好學科間的知識互相滲透和聯(lián)系,合情合理的“拼盤”,切不照搬照抄和生硬“拼湊”。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映射方法既注重政治學科內(nèi)的綜合性教學,又注重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提高了學生的整體能力。
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主旋律,它給思想品德課教學指明了方向和注入了活力。作為政治教師應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針,應以素質教育為契機,應以現(xiàn)行教材為依托,采用靈活恰當?shù)慕虒W方式,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重視和加強思想品德課的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質量。這是時代的呼喚,人們的要求,歷史的必然,我們要把它滲透把握好,將思想品德課講的好,順利實現(xiàn)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