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黎
[摘要]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網(wǎng)絡信息化的發(fā)展紛繁復雜的文化社會思潮影響到了青少年學生也影響了學校教育學校德育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許多的問題。因而德育教育對于社會、個人以及護理專業(yè)來說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加強德育教育途徑刻不容緩。
[關鍵詞]德育教育 重要性 護理專業(yè) 德育途徑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響以培養(yǎng)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動[1]。古代教育中禮是“六藝”之首。大教育教孔子在《論語》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就說明實行“孝”“弟”等道德修養(yǎng)應先于“學文”。鄧小平德育思想的集中表現(xiàn)是“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德育為首”正如鄧小平所說“毫無疑問學校應永遠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碧岣咚麄兊乃枷肜碚撍?。
一、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主體性
教育作為一種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jīng)驗為手段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其功用就在于把人類所創(chuàng)造科學文化知識或經(jīng)驗“內(nèi)化”為個體性的精神財富,發(fā)展、提高他們的主體性,造就未來社會的行為主體。這就是說現(xiàn)代教育培養(yǎng)的人應是有主體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為社會進步做貢獻。而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視德育目標的制訂和德育道德規(guī)范的灌輸,缺乏對人的關注,忽視了道德的個體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重外律、輕內(nèi)省,難以體現(xiàn)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從而偏離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教育的主體,應該自己教育自己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采取的不是束縛、強制灌輸?shù)姆椒ǎ鴳求w驗、醒悟,通過發(fā)揮人的主體素質(zhì),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讓德育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梢越W生自我管理體系,充分發(fā)揮團委、學生會和班委會的重要作用,還可以開始各類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自己組織、設計、安排,最后取得成功,體驗到作為主體的一種精神滿足感。
二、堅持情理交融,增強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沒有情感,不可能有對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何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必須使情感教育成為主旋律,堅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師要通情達理,別太苛求;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心理相容。初中生大多在16~18歲之間的年齡,正是穩(wěn)定的個性,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形成的關鍵時期。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過程。不能否認,初中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更有少數(shù)對學習毫無興趣,調(diào)皮搗蛋的“后進生”。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教師如果要求太高、太完美,無意間流露出的“恨鐵不成鋼”,心恢意冷的神情,會使敏感的初中生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師生之間沒有良好地溝通、情感上的理解,就更談不上必親其師,信其道了,堅持情理相容,最為要緊的是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一方面,教師的勞動是一種特殊的服務,學生是服務的對象,學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將他們例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還應該是情感融洽的朋友關系,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伙伴關系。教師對學生要以誠相待,平等對待,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用多種方法盡可能照顧學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質(zhì)方面的差異,對學生的缺點與不足要包容、要引導、要有耐心、多一份關懷,多一份理解,讓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博大而持久、真摯和深沉的愛。
三、堅持知、行統(tǒng)一,注重實效性
規(guī)范的要求是外在的,要使學生真正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伴隨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在自覺培養(yǎng)訓練的基礎上才能養(yǎng)成習慣。因此,就要把認知與踐行結合起來。
首先,要讓初中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是他們接觸社會、了解國情、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學習過程,也是認識社會、增強使命感、明辨是非、堅定信念的自我教育過程,更是在社會的活動中,不斷吸取營養(yǎng)、完善自我、增強能力、提高素質(zhì)的成長過程。為此,一是要抓好課堂教學,結合本地區(qū)特點,不定期地帶領學生參觀、學習,結合所見所聞,寫小論文或調(diào)查報告,加深對課堂知識的認知,理解。二是要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諸如升旗儀式、主題班會、讀書會、世界地球日、國際禁毒日等等,還可為學生多安排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中,主動、自覺地接受教育。
其次,要使德育教育深入學生生活實際,即德育教育生活化。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即是生活”。生活是每個人切實的經(jīng)歷,它對人產(chǎn)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道德不應該,也不可能脫離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道德將走向虛無,因此,德育教育應“重心下移”,應走出課堂,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的生活,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衣食住行,把德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得到具體的豐富的道德訓練,并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形成品德認同,使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真真切切的生活實踐中得以形成,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中國教育工作者首先當認識到德育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認清當下學生德育教育的不足,從而采取必要的德育教育措施,將德育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交學中。
[參考文獻]
[1]姜安麗.護理教育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護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 02 :178.
[2]姜安麗.護理教育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護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 02 :178-179
[3]姜安麗.護理教育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護理教育中的德育[J].2011 02 :179
[4]李秀艷.淺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徑.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 04 20.
(作者單位:遼陽市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