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民歌保護模式研究
——以山西河曲“山曲兒”、左權“開花調”為例

2013-04-07 10:09:30段友文
山東社會科學 2013年1期
關鍵詞:河曲左權原生態(tài)

段友文

(山西大學 文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晉西北的河曲、太行山區(qū)的左權都是著名的“民歌之鄉(xiāng)”。河曲民歌、左權民歌的考察與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上個世紀50年代初,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9 位專家學者專程到偏遠的晉西北河曲采集民歌,出版了《河曲民歌采訪專集》①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編:《河曲民歌采訪專集》,音樂出版社1950年版。。進入新時期之后,山西歌舞劇院以山西民歌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黃河兒女情》與以山西民俗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黃河一方土》在全國上演,產生了轟動效應,被譽為“黃河歌舞派藝術”。八九十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音樂學院把左權確定為民歌采風基地,2004年8月,在左權舉辦了原生態(tài)民歌研討會,同時舉辦了國家級大型文化賽事——“第二屆中國民歌擂臺賽”。2006年,河曲民歌、左權開花調雙雙被選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浪潮來得這樣匆忙和急迫,人們尚未來得及對科學保護的方法進行深入、理性的思考,理論研究的滯后成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共性問題。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運用民俗文化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河曲民歌、左權開花調的傳承機制與保護模式,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河曲“山曲兒”與左權“開花調”的文化生態(tài)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以口傳心授的方式被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傳承下來的、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民間的活態(tài)文化?!雹诶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政府主導型搶救模式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事象,其創(chuàng)生與傳承都與特定的環(huán)境休戚相關:因環(huán)境而生,因環(huán)境而傳,因環(huán)境而變,因環(huán)境而衰。所謂環(huán)境,實際上是指民眾生活的文化空間,它以特定民族、社區(qū)的民眾為主體,集自然與人文、現實與歷史、經濟與文化、傳統與現代于一體,形成自足互動的生態(tài)系統,構成非物質文化賴以立足的生命家園。如果把非物質文化比做魚的話,那么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它的生命之水。水之不存,魚將不再,二者不可分割。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瀕危,是因為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構成其生存的傳統生態(tài)要素或消失,或在現實生活中不再具有重要意義。那么,要研究民歌的保護模式就必須把民歌置放于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從整體上把握民歌文化生態(tài)系統。民歌文化生態(tài)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總體性范疇,它是以民歌文化為中心,由與之相關聯的文化、社會、自然三個生態(tài)圈以及文藝主體生態(tài)系統、文藝本體生態(tài)系統、文藝功能生態(tài)系統諸因素系統性組合的整體,是包羅了文藝活動及其相關因素的文藝生態(tài)場。①曾永成:《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tài)學引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頁。民歌文化在特定地域文化生態(tài)系統中有其特殊的生態(tài)位,這個生態(tài)位并不是定層定點的靜止狀態(tài),而是有生命的動態(tài)概念,在地域歷史文化土壤上生長、發(fā)展并充盈著生命的生成精神和藝術活力。

民歌不同于一般文人作品的吟風弄月,也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兒女私情、卿卿我我。它以一種生存方式融入了民眾生活中,緊密地伴隨著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節(jié)日禮儀,成為傳達民眾情感和觀念的重要方式。民歌創(chuàng)作活動作為人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對人性的生成和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作用。

特定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孕育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態(tài),特定的地域文化語境則孕育了山西民歌獨特的表演傳統。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晉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土地貧瘠、人民生活困苦。而恰恰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從明代即有“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父老盡歌謳”②河曲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河曲縣志》,1989年版,第471頁。的記載,一代又一代的河曲人用歌聲訴說著他們的苦難生活和情感經歷。地處太行山岳的左權縣雖為窮鄉(xiāng)僻壤,商賈不通,舟車不至,代代相傳的民歌卻成為他們表露情感的唯一方式,明代萬歷年間的《遼州志》曾用“比戶弦歌,文風頗盛”③參見《談談左權民歌·代序》,轉載左權縣人民文化館編:《左權民間歌曲選》(內部資料),1980年版。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了當地民歌演唱的情景。這是因為在貧苦的生存環(huán)境中,在單調的生活節(jié)奏里,民歌成為人們彌補現實不足、撫平生命缺陷的一種生存方式,借助文學幻想擺脫生命的束縛、超越現實的困境,在理想的生命體驗中激發(fā)對未來生活的希冀和追求,這正是民歌無法替代的審美功能。民歌的永恒魅力正體現在它對人性生成和生命體驗的意義上,這種生命補償功能正顯示了民歌重要的生態(tài)平衡和優(yōu)化作用。

然而,民歌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必然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在面臨社會轉型的今天,民歌如何在新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如何保持生命力而又不損害其魅力,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尋找新的適應時代要求、適合民歌延續(xù)的傳承方式就顯得極為重要。

二、河曲“山曲兒”與左權“開花調”的傳承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文化形態(tài),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承”是核心,是靈魂。它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與現實緊密相關的實踐問題。傳承性是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征,是延續(xù)傳統文化的內動力,傳承即是傳統音樂的生命。“無論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文化的精華;無論是國家級傳承人還是地方級傳承人,都是文化精英”④田兆元:《民俗本質的重估與民俗學家的責任——一種立足于文化精華立場的表述》,《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只有建立傳承人保護機制,落實好發(fā)展保護措施,民間音樂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傳承發(fā)展而日益繁榮。

民歌的傳承方式主要有群體傳承、家族傳承、社會傳承三種。群體傳承指眾多的社會成員通過共同的習俗風尚、歲時節(jié)令和大型民俗活動等,共同參與并展演本地特有的民俗文藝。如左權每年的元宵佳節(jié),便是民歌藝人大展身手的時候,大多村子會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觀燈”、“轉火盤”,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家家戶戶門前都燃起了象征吉祥興旺的“小火”,大家在“社火頭兒”的引導下,按預先定好的路線繞村一圈,敲鑼打鼓,邊唱邊舞,在這一活動中演唱“開花調”是必不可少的項目,村民們既是觀眾也是演員,在狂歡熱鬧的自然狀態(tài)下使民歌得到傳承。家族傳承是指在有血緣關系的人們中間傳授,如左權紅都村的歌手們都是一家之內有兩到三人會唱,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延。社會傳承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二是沒有拜師,常聽多看藝人或把式的演唱、表演、操作,無師自通習得的。左權民歌手冀愛芳8 歲就開始唱民歌,11 歲進入左權縣晉劇團,后被調入左權縣文化館直到現在,她未曾專門拜師學藝,而是在民歌的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自學自通的社會型傳承人。

無論何種形式的傳承,傳承人都起著關鍵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傳承人的培養(yǎng),如果傳承后繼無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就無從談起。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是傳承人。河曲“民歌王”辛禮生、韓運德、賈德義、張存亮,左權民歌手劉改魚、冀愛芳、石占明等,都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間“活寶”,身上承載著祖祖輩輩創(chuàng)造的文化精華,豐富的民歌遺產就存活在這些杰出傳承人的記憶和技藝里。這些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薪火相傳的不可或缺的人才。對于這些傳承人,我們要實行活態(tài)保護,既要對他們的生活精心照顧,在經濟上予以援助;還要鼓勵他們用充滿活力的口耳相傳的方式去傳播民歌,擔當起傳承的重任;同時也要鼓勵年輕的民間音樂愛好者虛心向他們學習,使這些身懷絕技的藝人們身上的寶貴財富得以繼承發(fā)揚。

民歌傳承機制的建立,除了要“活態(tài)”保護傳承人外,也要注意一些民歌文本的“靜態(tài)保護”??陬^傳承作為民歌最重要、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文本”,在20 世紀后半葉已經受到嚴重挑戰(zhàn)。上個世紀開始,便有很多音樂人開始收集民歌,如《晉中歌謠集成》、《忻州地區(qū)歌謠集成》、《河曲歌謠集成》、《左權歌謠集成》等,這些歌謠集成、民歌集成為民歌的傳承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許多表現民眾真實生存狀況、本真生活體驗乃至最隱秘的內心情感的民歌仍在逐漸消失,因此,還需動員大批音樂學家、民歌愛好者,長期地投身到民歌采集和整理的工作中,即實現民歌從“口頭文本”到“書面文本”的轉換,并使之得以保存。

當然,民歌傳承機制的建立除了關注傳承方式、傳承人、傳承對象外,還要探討和總結民歌的傳播接受規(guī)律、傳承渠道、傳播層、傳承心理、傳承世系等等。因此,民歌傳承機制的建立必須以詳細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它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也是民歌能夠繼續(xù)存活的重要保證。

三、河曲“山曲兒”與左權“開花調”的保護模式

所謂保護模式,即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產生的地域環(huán)境、發(fā)展歷史、傳承特點等設計的穩(wěn)定完善的、系統化的保護措施。保護模式是相對穩(wěn)定的,又是靈活多樣的,它是一種保護方式,也是一種科學策略。在具體制定中,應該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類別、體裁,同時根據特定的民俗藝術形式的特點分別制定。

山西擁有豐富的民歌資源,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民歌卻面臨著瀕危的命運。首先,農村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致使一直生活、活動在村落中的老藝人們不再擁有單純的生活環(huán)境,民歌的傳承不得不直面外來文化的沖擊。其次,許多農民在經濟條件改善后向往現代化生活,遷入城市,使得民歌的流傳范圍受到壓縮,傳承空間也逐步縮小。再次,民歌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出現了“斷層”。在山西民歌傳承人中年齡最長的已86 歲,50 歲以上的占到67%,而且許多老藝人體弱多病,生活條件差,無法承擔傳承的重任。此外,民歌的普及度也日益下降,在市場經濟和多樣性文化娛樂的沖擊下,民歌無法吸引年輕人的眼球,也無法換取豐厚的經濟利益,只能在現代社會中“失寵”,會唱民歌的人越來越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的“消逝毫無疑問將導致人類文化基因的斷裂,會對整個人類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①李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政府主導型搶救模式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針對民歌面臨的諸多困境,在對河曲“山曲兒”和左權“開花調”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我們針對河曲與左權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文化、傳承特征等,設計其保護模式如下:

1.河曲“山曲兒”的保護模式

河曲地處晉陜蒙交匯地,地埋位置偏遠,境內溝壑相連,經濟物質條件落后。“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薄暗厥蒿L大年年旱,缺吃少穿過日子難?!备柚{中不僅吐露了民眾生活的困苦,也反映了河曲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但是,這種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成為實現原生態(tài)保護的優(yōu)勢。通過詳細的調查,我們發(fā)現當地人都比較喜愛民歌,也樂意傳唱,那么就應該創(chuàng)造積極的傳承環(huán)境,河曲民歌傳承的連續(xù)性,可以通過在當地建立整體的民歌生態(tài)區(qū)來實現,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歌演唱活動,鼓勵年輕人多學多唱,同時還可以將原生態(tài)的民歌保護和利用現代傳媒相結合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保護。所謂整體就是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擁有的全部內容和形式,也包括傳承人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就是說要從整體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關注并進行多方面的綜合保護。這就需要從事民族、民間音樂工作的學者們,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努力維護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關調查研究的開展要建立在不破壞民歌生態(tài)的基礎上,其次還必須幫助世代生活在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民眾認識當地文化的價值,了解如何以最小傷害的方式來自覺地發(fā)展其原生態(tài)民歌藝術。建立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護網,對這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原生態(tài)民歌文化區(qū)加以保護,像對自然生態(tài)保護中退耕還林的補償政策那樣,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予以相應的經濟補償和支持。在實地調查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河曲縣已形成了縣城河神廟廣場每天早晚群眾自發(fā)演唱、巡鎮(zhèn)文化站組織周邊村落民眾定期或不定期的參與演出,以及縣民歌二人臺藝術團專業(yè)演唱,三個層級的傳承構成互動互補的民歌傳承系統。

利用現代傳媒使河曲民歌代代延續(xù),也是保護河曲民歌的重要方式。通過現代媒體不僅可以讓人們認識原生態(tài)民歌歌手、傳唱原生態(tài)民歌、體味民歌中蘊涵的精髓,同時也打破了原生態(tài)民歌僅以口頭傳播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解決原生態(tài)民歌歌手的謀生問題、情感問題及經濟問題??梢?,根據時代需要,通過新的形式向原生態(tài)民歌注入新活力,才能讓原生態(tài)民歌的生命生生不息或延緩其衰老。

2.左權“開花調”的保護模式

左權處于晉中農耕文化區(qū),受現代文化沖擊的速度較快,因此左權“開花調”的保護應該以確立具體的民歌村為基礎,同時實行分層級的、有體系的保護。左權民歌傳承主體既包括民歌村中的原生態(tài)民歌手,也包括國家批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包括有縣政府和文化部門管理的“開花調”藝術團、麻田八路軍總部藝術團,同時還有太行山盲人藝術宣傳隊,以及三圪蛋藝術團、四圪蛋藝術團等班社組織,構成了從民眾個體到演出班社,再到縣級演出團體的不同層級構成的傳承體系,他們在不同的演出環(huán)境中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左權縣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特別重視民歌傳承人的培養(yǎng)與發(fā)掘,開展了民歌進校園活動,做到保護民歌從娃娃做起,重視民歌保護的“培根”工程,他們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審美需求,編寫出了對應性的音樂教材,以加強原生態(tài)民歌的傳承教育。把本土的音樂資源轉化為本地中小學的鄉(xiāng)土音樂教材,擴大了民歌的流傳范圍,極大地增加了民歌受眾,提高了民歌延續(xù)自發(fā)性傳承的可能性。學生可以在音樂課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民間文化的熏陶,對家鄉(xiāng)文化產生自豪感,以會唱民歌為榮,珍惜先輩留下來的寶貴民族文化資源,并很好地傳承發(fā)揚,促進民間音樂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紅都村是著名的原生態(tài)民歌手石占明的家鄉(xiāng),在這里人人會唱民歌,而且能即景生情隨性演唱,以石占明一家為例,不僅石占明唱得好,他的父親、大哥、二哥、三叔、四叔、四姑都是村里的好歌手,每個人都懂一種或多種樂器,一家人就可以組成一個鄉(xiāng)村自樂班,有良好的家族音樂傳承環(huán)境。因此,左權縣政府將其作為典型的民歌村進行保護,不僅保護這些會唱民歌的人,還保護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村中的原始建筑,甚至村里村外的一草一木和人們唱民歌的那種氣氛也在關注的范圍之內,這是一種典型的整體性保護。但是,目前對民歌村保護的力度還很不夠,除左權縣政府外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此外,左權縣至今仍有許多生態(tài)環(huán)境好、群眾演唱風氣濃厚的村落,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可被確立為原生態(tài)保護村或歌王村。對這些民歌原生態(tài)保護村要提出保護方案,保證其本原、本真、土色土香的鄉(xiāng)土社會氣息。在搶救、保護原生態(tài)民歌時,我們更應該培養(yǎng)、發(fā)掘新歌手,使原生態(tài)民歌能夠后繼有人。在歌王石占明唱響全國之后,張保萍、郝利宏、郝云籽、陳華、竇斌華、常新等又一批新星逐漸在全國、全省歌壇展露頭角。

左權縣實施原生態(tài)民歌進教材、進課堂,以學校教學的方式保障原生態(tài)民歌藝術的傳承和提高,對民歌保護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實際推行過程中也有一定困難:一是語言關,原生態(tài)民歌以地方方言傳唱,在中小學任教的音樂老師可能未必是當地人,未必會講純正的方言土語,這樣就很難保證學生學到原汁原味的左權民歌。二是文字文本少,原生態(tài)民歌沒有固定唱詞,一般是歌者即興之作,被采錄之后,失去當時的表演語境,學生學會了曲譜、唱詞,卻難以理解歌詞的精神韻味。三是時代斷層,老一代的民歌手能夠即興即景演唱,民歌是他們生存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新一代的民歌手包括學校的音樂老師對原生態(tài)民歌了解不深,他們教唱的民歌大多是從民歌集中學到的,缺少民歌那種自發(fā)創(chuàng)作、自由自在的審美特質。學生們怎樣才能學到原汁原味的民歌,民間音樂的教學怎樣才能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仍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針對上述這些困難,左權縣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首先,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不僅要挑選出左權民歌、小花戲中著名的篇章,而且必須是內容積極向上、唱腔簡單易學的。其次,組織全縣范圍內較為著名的原生態(tài)歌手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使他們能夠對原生態(tài)民歌的內涵、唱腔等充分了解。這樣,學生才能學到經典的、原始的本土民歌。

民歌作為廣大民眾“心靈的聲音”,既是人類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又是最脆弱、最易消逝的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許多珍貴的民歌沒能保存下來。今天,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開展,民歌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受到人們普遍的關注,對這些“人間國寶”、“人類活財富”如何保護成為共同關注的話題。因此,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將是一項有著深遠意義的工作,不僅需要民眾的積極參與,更需要廣大音樂工作者、民歌愛好者認真研究和探討。

猜你喜歡
河曲左權原生態(tài)
左權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左權:『人民是水,我們是魚』
左權將軍的家信
快樂語文(2021年15期)2021-06-15 10:19:32
原生態(tài)靜寧蘋果
河曲民歌合唱電子伴奏的研究
北方音樂(2017年12期)2017-01-29 22:32:46
新時期河曲民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淺談
北方音樂(2017年9期)2017-01-28 02:54:50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0
“原生態(tài)”土榨油存安全隱患
“天籟”般的原生態(tài)自然之美——由《莊子·齊物論》觀原生態(tài)自然之美
地質素描
——西藏河曲
地質學刊(2012年1期)2012-12-21 10:48:40
怀宁县| 成武县| 闽侯县| 锡林浩特市| 永登县| 德安县| 浮山县| 阿图什市| 岑溪市| 高安市| 昭觉县| 绥阳县| 磴口县| 临桂县| 金沙县| 崇礼县| 伊春市| 徐汇区| 长子县| 台北县| 元阳县| 章丘市| 蒙阴县| 富裕县| 和田市| 泸州市| 丰台区| 乐都县| 青川县| 凌海市| 咸丰县| 中超| 钟祥市| 西乡县| 门源| 乌拉特后旗| 西安市| 屏东县| 永靖县| 雷波县|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