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敏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稱謂語指在一定范圍內被社會成員所共同使用,具有表述功能、起到指稱作用,并且能體現(xiàn)人際關系的一種詞匯系統(tǒng)。它還可以體現(xiàn)人在社會中所處地位和所扮演角色,并且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政治制度、婚姻生活、價值取向和民族心理。
稱呼語是用于面稱并能體現(xiàn)交際雙方關系的詞語系統(tǒng),它能反映人的社會屬性,與社會政治、文化以及傳統(tǒng)觀念息息相關。
我們認為稱謂語包括稱呼語。兩者都用于社會人際交往活動中,都能反映交際雙方關系。但是稱呼語使用范圍要小于稱謂語,僅限于當面稱呼。因此,稱呼語是稱謂語一部分。
根據(jù)稱謂語所表示的人際關系,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兩類。親屬關系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用于表示親屬關系的稱謂語被稱為親屬稱謂語,具有封閉性。漢語親屬稱謂相較于西方而言,數(shù)量可謂十分龐大,內部結構復雜。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漢語稱謂有長幼之分,如哥哥指年長于說話人的男性,弟弟為年幼于說話人的男性,而英語中brother一詞涵蓋了這兩層意思既可指哥哥,也可指弟弟;二是漢語稱謂詞有內外之分,比如“姑”指的是父親的姐姐或妹妹,“姨”指的是母親的姐姐或妹妹,在英語里aunt是兩者通稱。
社會稱謂語指的是沒有親屬關系的人與人之間所使用稱謂語,它以人的社會關系為基礎。在這里,社會關系主要包括人的職業(yè)、身份、地位等等。社會稱謂語具有開放性,同親屬稱謂詞相比更具有選擇的隨意性。使用者即說話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主觀認識是能影響其使用的重要因素。比如有時人們用親屬稱謂去稱呼一些沒有親屬關系的人以示親近,這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不無關系,我們可以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擬親屬稱謂語或親屬稱謂語泛化。
本文研究的是現(xiàn)代漢語稱謂語缺位問題。
雖然漢語稱謂語系統(tǒng)數(shù)量龐大,結構嚴密,但是仍然存在著稱謂語缺位現(xiàn)象。稱謂語缺位指的是在漢語里缺乏專有名詞來對某一關系進行準確描述。例如用于稱呼老師配偶的稱謂詞,有稱呼男性老師妻子的詞語“師娘”,卻沒有適合稱呼女性老師丈夫的詞匯。再比如有表示叔叔與侄子關系的詞語“叔侄”,卻沒有專門表示叔叔與侄女的詞語“叔女”,而是將叔叔與侄女的關系通稱為“叔侄”。
我們經(jīng)過搜集語料后發(fā)現(xiàn)無論是親屬稱謂語還是社會稱謂語中都存在著這種缺位現(xiàn)象。在本文中,我們會從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兩個方面去研究稱謂語缺位現(xiàn)象和原因。
1.缺位現(xiàn)象分析
一般來說,稱謂語應該是相互對稱出現(xiàn)的。因為有男人就一定有女人,有年長的就一定有相對年幼的。但是,我們經(jīng)過考察親屬稱謂詞后發(fā)現(xiàn)以上兩種情況下都存在著稱謂語缺位現(xiàn)象。親屬稱謂語缺位現(xiàn)象主要是這兩種:一是具有區(qū)別性的稱謂缺位;另一種是老輩小輩的面稱缺位。
(1)具有區(qū)別性的稱謂缺位
男性稱謂相較于女性稱謂來說結構更為完整,區(qū)分度更高。以“伯、叔”為例,我們可以以此判斷指稱對象是爸爸的哥哥還是弟弟,但父親的姐姐和妹妹則是稱為“姑”,女性稱謂區(qū)分度沒有男性稱謂高。不僅在同一系統(tǒng)中父系稱謂如此,不同系統(tǒng)中母系稱謂也存在著這種缺位現(xiàn)象:比如母親的哥哥和弟弟一律稱之為“舅”。
(2)老輩小輩面稱缺位
面稱和背稱是親屬稱謂語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在粵語方言里,媳婦對于婆婆的稱謂語為“奶奶”,并且“奶奶”既可以用于面稱,也可以用于背稱,這樣就能區(qū)分所指對象是血緣關系上的母親還是法律關系上的母親。然而在現(xiàn)代漢語里只有“公公”、“婆婆”、“岳父”、“岳母”這樣的背稱,卻沒有同粵語中類似的面稱,一般都是將配偶的父母稱為“爸爸”和“媽媽”,或者從自己小孩角度稱之為“爺爺”、“奶奶”,對于女方父母,北方稱為“姥姥”、“姥爺”,南方稱為“外公”、“外婆”。同樣,現(xiàn)代漢語中有“孫子”、“孫女”、“兒媳”、“女婿”等小輩背稱,卻沒有相應面稱。長輩在稱呼這些小輩時,通常是直呼其名。
2.缺位原因分析
(1)傳統(tǒng)文化因素影響
這些親屬稱謂語缺陷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在古代漢語中也存在著這些缺位現(xiàn)象,所以我們應該考慮傳統(tǒng)文化因素?!爸袊鴤鹘y(tǒng)社會是以父子關系為核心的宗法制社會,其人際關系的深層結構是血緣親族組織?!蔽覈L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是以男性為主要交際對象的,主張“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女性在封建社會地位低下,基本是沒有任何交際的。在嫁人之后,與娘家交往也幾乎沒有。因此,男性稱謂語系統(tǒng)較女性稱謂語系統(tǒng)要完整嚴密得多。雖然新中國成立之后,婦女地位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受這種傳統(tǒng)文化影響,現(xiàn)代漢語中仍存在著這種區(qū)別性稱謂語缺位現(xiàn)象。
(2)儒家文化影響
我國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講究長幼有序,晚輩稱呼長輩時一定有相應稱謂語以示尊重,但是長輩對晚輩就沒有那么多限制,因此造成了這種長輩對于小輩的面稱缺位。另外,將配偶父母稱為“爸爸”、“媽媽”,可以拉近彼此距離,表示親近,符合中國人倫理觀。
(3)語言經(jīng)濟性影響
語言系統(tǒng)上有力求“趨簡”傾向。以前對于稱呼雙親兄弟姐妹的子女有“堂”、“表”之分。而隨著計劃生育實行,現(xiàn)代家庭成員不斷減少,親屬稱謂語也相應減少,內部結構不再繁瑣復雜、不必再分“堂”、“表”,而是直接以“兄”、“弟”、“姐”、“妹”相稱。
1.缺位現(xiàn)象分析
(1)社會通用稱謂語缺位
縱觀中國社會稱謂語系統(tǒng),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漢語里沒有哪個詞可以如同英語里MR&MRS一樣,能夠長期擔任社會通用稱謂語。雖然有些詞匯在一定時期內能夠成為社會通用稱謂語:比如解放前的“先生”、“太太”、“小姐”,到解放后的“同志”、“師傅”、到現(xiàn)在的“帥哥”、“美女”。但是這些詞都只是在一定時間內適用,并且使用范圍也受到限制,比如“帥哥”、“美女”只適用于稱呼年輕人,對于年長者,這樣稱呼會顯得沒有禮貌,不合時宜。從長遠角度來看,可以說漢語系統(tǒng)里,社會通用稱謂語一直處于缺位狀態(tài)。
(2)女性社會泛稱缺位以及女性配偶稱謂缺位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男性社會泛稱為“先生”,適用于任何年齡、任何地位男性。女性社會泛稱則是處于缺位狀態(tài):“女士”顯得過于正式;“小姐”因其義項為“對年輕女性的稱謂”,范圍較小,并且從感情意義上來說帶有貶義,也不適合用于泛稱;“美女”也只適用于稱呼年輕女性。另外,女性配偶稱謂也是缺失的。比如有“師娘”卻沒有“師父”,有“軍嫂”卻沒有“軍夫”。這種女性配偶稱謂缺位常常使人們在當面交際時會因不知如何稱呼對方而出現(xiàn)尷尬局面。
(3)社會專用稱謂語缺位
社會專用稱謂語是能表示指稱對象所從事行業(yè)的專有詞匯。比如“醫(yī)生”、“司機”、“老師”、“記者”等。但并不是所有職業(yè)都有專用稱謂語。最為明顯的是各個專業(yè)領域的行政人員。比如,高校里的行政人員被稱之為“老師”,醫(yī)院里的行政人員被稱為“醫(yī)生”,然而這些人員卻并不是“老師”和“醫(yī)生”。除此之外,社會專用稱謂語還具有性別不對稱性:比如有“家庭主婦”卻沒有“家庭主夫”、有“阿姨”卻沒有“阿叔”。
(4)社會職銜稱謂語缺位
在每一個政體、組織或者單位里,每個人都有其職位,但并不是所有職位都可以用來作為面稱。比如可以稱呼X局長、X處長、X經(jīng)理等,但我們不會用X科員、X輔導員、X職工來作為稱謂語。
2.缺位原因分析
(1)社會通稱的詞語被“過度使用”
比如“同志”一詞,在解放以后因其反映了消除階級、消滅等級差別、社會成員地位平等觀念而備受推崇,迅速流傳開來,泛化為社會通用稱謂語。隨著它的流行,人們廣泛使用,以至于“同志”一詞陷入“過度使用”境地。詞語的“過度使用”將它與一些帶有負面意義的團體聯(lián)系起來,令其帶有貶義,用來表示“同性戀”含義,使“同志”一詞進入了語義降格階段,最終被其他詞取代,失去了漢語里社會通稱地位。
(2)傳統(tǒng)儒家文化思想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男尊女卑”觀念,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些觀念的影響導致中國社會普遍認為女子無法擔當重任,無法做成大事,只能成為男人附屬品。正是受這種觀念影響,導致稱謂語系統(tǒng)中缺少女性配偶稱謂。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后,越來越多女性走出家庭,進入社會,同男性一樣投身工作,并且表現(xiàn)出色,擔任重要職位,社會稱謂語系統(tǒng)也沒有隨著這種情況發(fā)展完善,使得女性配偶稱謂仍處于缺位狀態(tài)。
(3)認知觀念影響
語言是受認知影響的,它反映的是人類思維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被用于稱謂的職業(yè)詞匯都是符合人們認知中好的、體面的職業(yè),比如“醫(yī)生”、“律師”、“老師”這些詞;同時由于這些工作屬于腦力工作,社會地位較高,受人尊敬。這反映出職業(yè)尊卑觀念。
(4)人們交際講究等差原則和情感原則
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消除了剝削階級,消滅了等級差異。但是,在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一直處在等級森嚴、講究尊卑環(huán)境里,這些觀念的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梢哉f沒有絕對的平等,平等都是相對的,而等差是絕對的。用職銜去指稱對象時,一定是指稱對象的職銜級別在該系統(tǒng)來說屬于相對較高的,這樣才符合中國人講究尊卑貴賤,以高為尊倫理觀念。而對于處在職位系統(tǒng)末端人員,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秉持著情感原則,顧忌對方情感和面子,不會以職銜來稱呼對方,而是用“老X”、“小X”方式以姓名來稱呼對方。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社會發(fā)展,人的交際范圍不再局限于家庭,交往對象不再只是親屬。人們走出家庭,與社會成員交往。家庭交往相較以往越來越少,社會交往則顯著增多,因此親屬稱謂語系統(tǒng)在慢慢變小,其缺位形式可以用其他形式來填補以完成表達;社會稱謂語系統(tǒng)則在不斷擴大,其缺位現(xiàn)象需要我們革新觀念,尋找到更好的語言形式來完善它。
[1]陳原.社會語言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劉金玲.現(xiàn)代漢語稱謂語及其社會動因[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3]曹煒.現(xiàn)代漢語中的稱謂語與稱呼語[J].江蘇大學學報,2005(3).
[4]陳建民.現(xiàn)代漢語稱謂的缺環(huán)與泛化問題[J].漢語學習,1990(1).
[5]郭熙.當代社會稱謂缺位現(xiàn)象小議[J].語文建設,1997(9).
[6]肖倩.現(xiàn)代漢語社會稱謂語缺環(huán)現(xiàn)象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