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祥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1]。高校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十幾年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蓬勃開展,取得很大的成效。在當前我國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推進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更具有現實和歷史意義,其推進過程中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機制值得我們去研究解決。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社會管理機制[1]。高校開展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活動對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下,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全面發(fā)展。應當看到,多年來,“三下鄉(xiāng)”活動在建設文明、健康、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產生了良好的效益。
科技興農,科技富農。志愿者深入農村廠礦傳經送寶,把脈指導,直接指導了種植過程、工藝操作和市場營銷等環(huán)節(jié),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通過“三下鄉(xiāng)”志愿者的扎實努力在農村得到顯現。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各地在“三下鄉(xiāng)”活動中,下鄉(xiāng)科技人員數百萬人次,舉辦科技培訓班幾百萬場次,數億多農民參加了各種培訓,這些工作內容實在、效果明顯,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重要作用,其經濟效益不可估量。此外,由于文化衛(wèi)生宣傳的深入,農村和農民的觀念得到極大的改變,學文化、學科技、講衛(wèi)生、講文明逐漸成風,理念和意識上的進步所帶來的經營、種植以及生活生存方式的改變,必然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下鄉(xiāng)”活動給廣大群眾和老百姓帶來了精神食糧,舞蹈、相聲、圖書……文化下鄉(xiāng)形式多樣,寓教于樂,深受老百姓歡迎。作示范,重指導……科技下鄉(xiāng)堅持實用,突出重點,為老百姓解決生產難題;作咨詢,贈藥品……衛(wèi)生下鄉(xiāng)查病治病,宣傳義診,讓老百姓不花錢能看病。淺顯但生動的服務方式使得一度對社會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深惡痛絕的農村和農民產生了強烈的感慨,作為一種響應,農民以各種最質樸最喜悅的方式接受并參與其中,一定程度上消彌了對政府的怨氣和對政策的誤讀。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志愿者大力宣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敬業(yè)奉獻、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通過自身的言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內涵,提高了農民道德文化素質,促進了農村社會風氣的不斷好轉,滿足了農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有力地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下鄉(xiāng)”活動的參與單位涉及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工青婦等各行各業(yè),參與服務人群數以億計,尤其是高校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深入農村、廠礦、社區(qū),上萬人次“碩士團”“博士團”下到基層一線開展服務,這對于廣大參與者特別是青年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關注民生、鍛煉能力、砥礪品行、激發(fā)報國志、增強責任感,起到了積極作用。一大批從“象牙塔”走出來的廣大學生通過一線調研和指導,有助于把學術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推廣有機結合起來,把科學素質的歷練與人文素質的拓展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了真正的實踐育人目的??梢哉f高校貼近農村貼近現實的服務,實踐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推進學術研究和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根本宗旨。通過“三下鄉(xiāng)”活動,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為他們了解中國國情開啟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這有益于高教體系調整和修正人才培養(yǎng)方案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實用人才。
應該說,“三下鄉(xiāng)”活動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縱觀其持續(xù)的過程,尤其是近年活動情況看,確實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三下鄉(xiāng)”活動的目的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解決實際問題,必須講求實效。為此,我們因地制宜地確定活動主題和服務內容無疑有利于我們圍繞中心去設計組織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但是“三下鄉(xiāng)”活動的主要對象是“三農”,一個服務主題或項目的確立應該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可能2-3年甚至3-5年,這樣才能保證服務工作的連續(xù)性,并形成長效機制。但我們發(fā)現幾乎每年的活動都推出新主題、新重點。這直接導致每年的“三下鄉(xiāng)”活動雖然主題鮮明,但卻讓人感到“亂花漸欲迷人眼”,只好“跟著感覺走”。
“三下鄉(xiāng)”活動必須要了解農村、農民的迫切需求,研究他們想什么、要什么,有的放矢地“送”服務,做到貼近農村、貼近農業(yè)、貼近農民。而不少高校的“三下鄉(xiāng)”活動,首先是為了完成上級團組織布置的任務,所以形式上轟轟烈烈,聲勢浩大,但卻無過多的實質內容,甚至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年年下鄉(xiāng),年年一樣”,形成了固定模式[2]。這種“轟轟烈烈發(fā)動——大張旗鼓宣傳——不痛不癢活動——悄無聲息結束”的組織模式,給人以明顯的松散性、短暫性和功利性印象,很難給農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東西。
“三下鄉(xiāng)”活動迄今已逾十余年,談及活動的組織感受,不少高校的團組織負責人坦言有些無奈:由于資金投入有限、指導力量不足、校地協(xié)調障礙、服務主體能力不足、服務受眾的局限等原因,現在不少活動不過是“應景而作”,缺少真正的深入和細致的調研。同樣,由于組織策劃方案的大而空,具體實施指導環(huán)節(jié)的虛浮不實,即便“三下鄉(xiāng)”重點團隊成員也很難在活動過程中有更深體驗和更大的成就感。至于有些高校實踐活動過分強調場面聲勢與規(guī)模,要求“三下鄉(xiāng)”參與性覆蓋到每一個學生,更造成許多學生拿到實踐推薦表,茫然無措,只好選擇到自己熟悉的單位蓋個公章應付了事[2]。
“三下鄉(xiāng)”活動的初衷是希望為農村辦好事、辦成事,希望撒下一片種子,結出更多果實。但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一些高?!叭锣l(xiāng)”活動往往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每年的活動極少在一個地方持續(xù)開展,往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缺少固定的服務“根據地”,結果,每年的活動大都如“打游擊”,難以形成更深入的影響,也很難給當地農民農村帶來持續(xù)性的成效。再者,現在的“三下鄉(xiāng)”活動往往是一次集中突擊展示,缺乏持續(xù)關注和服務,忽視日常的聯系、調研和深入。同時與地方黨政部門及共青團組織也未建立良好的協(xié)作關系,缺少合作共贏的契合點。最后,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服務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也未建立起來,未能調動他們的依托感、約束感和成就感。
“三下鄉(xiāng)”活動具有多重價值功能,對高校而言,最重要的是產生人才培養(yǎng)效益。但是由于受條件所限,不少學校經過選拔審核,只有少數學生代表才能爭取參加由學校組織的重點團隊,這樣無疑其參與面減少了,也挫傷了不少學生的積極性。盡管大量學生可以采取自愿結隊就近就便回鄉(xiāng)開展活動,但事實上鮮有好的實踐效果。此外,服務時間的過短,內容過于單薄,形式老生常談,深入實踐的項目較少,以及安全管理等因素,也導致大學生志愿者們時常感到困惑和失望,沒有真正達到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活動初衷,因此,不但在能力培養(yǎng)上收獲不大,對其思想教育上反而產生了不少負面的影響。
高校“三下鄉(xiāng)”活動必須堅持以農為本,分析農村的特點,了解農民的需求,熟悉農業(yè)的規(guī)律。一要做好活動前期調研工作。要通過收集資料或實地調研等方式深入農村廣泛征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農民的意見建議,了解他們在經濟發(fā)展、農業(yè)技術更新等方面的實際需求,讓他們對“三下鄉(xiāng)”活動的具體內容提出要求。二要根據調研情況,擬定實施方案,遴選服務志愿者,選配有業(yè)務實踐能力的指導教師[3]150-153。服務主體是“三下鄉(xiāng)”活動中最積極的因素,沒有求真務實的人,就不會有踏踏實實的奉獻,實實在在的成果。三是服務人員要吃得苦,撲下身,重成效。農村條件有限,農民都還不富裕,可能難以按照要求先提供有關條件或設施,我們要帶去樸素的感情,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定位于為他們解決最緊迫的問題、最基本的困難。有時現場解決不了,我們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尋求幫助,跟蹤服務,切實把實實在在的實惠提供給老百姓。
其一,高校由于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分屬不同的類型,也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同樣,由于學科門類分布差異,在某些領域其存在不足和劣勢。因此,在開展“三下鄉(xiāng)”活動時,在總體要求下可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長,有所側重,不必求全求大。其二,不同的服務地點和服務對象都有不同的需求,要根據對象的意見和區(qū)域的特點準備活動,安排人員,不搞一窩蜂。要變“送菜”為“點菜”,根據農民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送服務,作指導。其三,“三下鄉(xiāng)”活動應常下常新,避免“今夏里去,明夏里來”的“休眠”現象,要把組織活動與機制建設有效結合,常與農民交流,常有喜聞樂見節(jié)目,常有別具特色的科普宣傳、技術指導,常有便民愛民的醫(yī)療措施和服務項目,只有這樣才能使活動真正扎根于民。其四,創(chuàng)新活動不斷增強生命力,才能吸引學生參與的激情和興奮點,比如要從服務類型、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層次上進行多面拓展,這樣活動才能真正實現,既產生良好的服務成效,又讓學生在人文綜合素質和科技素質上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下鄉(xiāng)”活動必須找準主題,深度挖掘,重點幫扶才是有效舉措。一是建立服務地需求檔案庫。把經過調研或了解的服務區(qū)域有關“三農”的難點、熱點等問題整理歸類,建立數據庫,并根據實際需求和變化適時更新補充。二是遴選符合實際需要的緊迫課題進行項目研究,形成實施方案。組織相關專業(yè)人員根據學校專業(yè)優(yōu)勢和研究特長對農村需求的實際問題以項目研究的方式進行招標,團隊集中進行深入研究,形成可行性實施方案。三是實現服務項目有效對接。按照“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原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選擇性參與項目,結合專業(yè)要求、能力情況、年級特點組建服務團隊。四是選配專業(yè)指導力量,加強服務項目的宏觀管理和具體指導。實踐服務過程中會遇到知識障礙和技術問題,單靠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尚難全部應付。指導教師的業(yè)務素質、溝通協(xié)調能力以及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對保證服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五是注重項目服務的后期跟蹤工作?!叭锣l(xiāng)”活動集中時間是有限的,但是項目實施的目標可能不會一蹴而就的,必須有一個持續(xù)的過程,所以跟蹤服務指導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只有項目推進有了深入的成果,我們才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不斷深化我們的“三下鄉(xiāng)”活動,同時,項目成果的體現也會激發(fā)大學生長才干、作貢獻的熱情和信心。
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民服務體系,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1]“三下鄉(xiāng)”活動,高校投入了很大精力,但相比之下地方好像熱情不大,經常形成你搞你的、我干我的,你搞服務我旁觀的不正常局面。因此,必須重視與服務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溝通協(xié)調,加強校地協(xié)作。一是通過學校行政渠道加強與地方黨委政府的聯系,盡力得到地方對“三下鄉(xiāng)”服務活動的支持和配合,這往往對于活動成效起到重要的保證作用。另外,高校領導的重視也不僅體現在形式上,應該在資金投入、設備購置、人員配備等方面予以傾斜。二是要找到校地協(xié)作的“共振點”,圍繞共同關心的話題和項目開展服務,比如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農業(yè)產業(yè)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新農村文化建設等主題都是比較貼近實際,共同感興趣的切入點。三是服務中積累形成的理論或應用成果要盡力突顯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叭锣l(xiāng)”服務具有政治宣傳效應,但更重要的還是務實有效,解決問題。高校在服務過程通過大量的一線調研和資料收集,形成一批既有學術價值,又有經濟價值的成果,要與地方緊密對接,能夠產業(yè)化的盡力推向市場,能夠有借鑒和修正作用的要及時反饋整改,努力使服務虛實結合,實效為重,才能使活動有長久的生命力。
蜻蜓點水不如細水長流,要以制度為保障,以管理促規(guī)范。一是鞏固“根據地”,擴展“游擊區(qū)”?!叭锣l(xiāng)”活動地必須相對固定,形成有持續(xù)服務成效的基地,既利于項目化推進,也容易看到示范性成果,增強信心和說服力,同時,也要因地制宜地擴大服務區(qū)域和對象,形成規(guī)模效應。二是更新活動思路,做到“三變”。即變“送菜”為“點菜”,以農民農村需求為服務導向和工作中心;變“多下鄉(xiāng)”為“常下鄉(xiāng)”,常下才能常新,多下才能使服務經?;C制化;變“輸血”為“造血”,輸血只能解燃眉之感,造血方為長遠之計,要著眼于農村經濟發(fā)展,著眼于推動農村社會進步,增強公共服務能力,著眼于培養(yǎng)新型農民。三是建立和完善服務機制和活動制度。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開展對工作的研究,探索建立“重在長效、育勞結合、校地雙贏”的服務機制,進一步完善“調研摸底——組織動員——項目招標——實施服務——持續(xù)關注——激勵評價”機制。實施過程制度、服務跟蹤制度、實踐成果反饋和轉化制度、實踐服務評價考核制度等,實現“三下鄉(xiāng)”工作的規(guī)范化、成效化;四是整合資源,堅持系統(tǒng)化的管理理念。系統(tǒng)化管理就是從整體上構建“三下鄉(xiāng)”活動管理的系統(tǒng)模型和綜合模塊,把活動管理工作作為一個領導機制、教學機制、獎懲機制、決策機制、評估機制和反饋機制等一體的動態(tài)過程。[4]“三下鄉(xiāng)”服務工作是一項全員工程,它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大學生的責任,也是地方黨委政府的責任,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必須根據大學生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和不同個體特征,將服務管理工作貫穿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同時,也必須始終堅持統(tǒng)籌管理的觀念,將“三下鄉(xiāng)”活動納入地方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校地合作共贏的目標,不斷擴大活動的覆蓋面,提升活動的實效性,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和社會效益。[5]
[參 考 文 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3) .
[2] 云南高?!叭锣l(xiāng)”11年內容沒變化引質疑[EB/OL] . http://news.qq.com 2008-07-31 09:45 云南網, 陸敏, 戚晶晶,石艷華.
[3] 沈長霞.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2(6):150-153.
[4] 尹 麗.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新[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7(2):21-22.
[5] 關于開展2013年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EB/OL] .http://edu.youth.cn/sxx/ 201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