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 《HortScience》(2012年11月)的一篇研究報道,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園藝科學系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氨基環(huán)丙烷羧酸和苯嗪草酮對蘋果后期疏果的效果。使用化學疏果劑疏果一般是在蘋果開花期至花期3周、果實直徑約16 mm時進行,這段時期之后果實一般對常規(guī)化學疏果劑不敏感。研究人員研究了在傳統(tǒng)疏果期后使用光合系統(tǒng)II(PSII)抑制劑苯嗪草酮和乙烯前體1-氨基環(huán)丙烷羧酸(ACC)的疏果效果。連續(xù)3年進行田間試驗,于2010、2011和2012年果實平均直徑分別為18、20和27 mm時噴灑西維因、乙烯利和萘乙酸(NAA)的標準稀釋液降低了嘎拉蘋果的著果率。2010年ACC 400 mg/L的疏果能力與標準稀釋液相當,苯嗪草酮350 mg/L的疏果效果比標準稀釋液和ACC的疏果能力強。2010年當果實平均直徑18 mm時施用ACC 400 mg/L+苯嗪草酮350 mg/L的混合液后幾乎全部落果。2011年和2012年于果實直徑分別為25 mm和33 mm時噴施苯嗪草酮+ACC能達到疏果效果。在幼果11~27 mm時施用ACC,24小時后果實內(nèi)乙烯含量發(fā)生變化,但在果實直徑31 mm時施用ACC,則不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當幼果11~17 mm時施用ACC,乙烯含量變化大于23~27 mm時噴施。ACC和苯嗪草酮合用時后期蘋果的疏果效果強于單獨使用,說明阻礙光合作用和ACC轉換成乙烯的能力是引起直徑18 mm以上蘋果脫落的促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