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浙江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區(qū)系特征分析

2012-12-31 13:31:08周瑩瑩金孝鋒
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2012年1期
關(guān)鍵詞:蕨屬雁蕩山分布區(qū)

鄭 毅,孫 莉,張 豪,周瑩瑩,金孝鋒,①

(1.杭州師范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2.浙江省樂清中學,浙江 樂清 325600)

北雁蕩山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nèi),屬雁蕩山系。北雁蕩山風景秀麗,1982年被國務(wù)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0年又經(jīng)國家林業(yè)部批準成立雁蕩山國家森林公園。由于雁蕩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zhì)古火山,2005年又被授予“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稱號。北雁蕩山以“峰奇、洞幽、嶂險、瀑美”聞名于世,被譽為中國“東南第一山”,其中“靈峰夜景”、“靈巖飛渡”和“大龍湫瀑布”被稱為“雁蕩三絕”;北雁蕩山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地質(zhì)年代古老,又是中國華東和華南植物區(qū)系分界線的一部分[1-2]。北雁蕩山的核心部分為著名的雁蕩山風景區(qū),由于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吸引了眾多學者前來進行植物的采集和研究,如胡先骕曾于1919年在北雁蕩山采集植物標本,鐘觀光曾于1921年和1927年2次到北雁蕩山采集植物標本,秦仁昌、陳詩、賀賢育和焦啟元也多次來樂清采集植物標本[3-4]。新中國成立后,對該區(qū)域植物資源的調(diào)查采集更為深入,裘佩熹、邢公俠和張朝芳等主要對蕨類植物開展了調(diào)查采集[5],20世紀80年代杭州大學(現(xiàn)浙江大學)和杭州植物園在調(diào)查浙江省生物資源時也對該區(qū)域蕨類植物進行了廣泛的采集,此后更有多位研究者和諸多單位進行了調(diào)查采集,積累了較大量的標本以及調(diào)查資料。

作者通過查閱標本和文獻及野外調(diào)查,對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的區(qū)系組成和分布區(qū)類型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以期為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jù)。

1 研究地概況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況

浙江北雁蕩山總面積450 km2,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1°00′~121°09′、北緯28°16′~28°30′,景區(qū)位于浙江省樂清市境內(nèi),部分位于浙江省永嘉縣及溫嶺市內(nèi)。北雁蕩山東面瀕臨東海,是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靠海山脈;主峰百崗尖,海拔1057m。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影響,年平均氣溫17℃,7月均溫27.7℃,1月均溫7.6℃,年均降水量1700 mm以上。植被類型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1.2 研究方法

于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對北雁蕩山進行了數(shù)次實地調(diào)查,采集了一批標本;并查閱了浙江大學植物標本館(HZU)、杭州植物園標本館(HHBG)和浙江農(nóng)林大學植物標本館(ZJFC)等館藏的相關(guān)標本。在整理上述標本基礎(chǔ)上,主要參考《中國植物志》(第二卷至第六卷)和《浙江植物志》(第一卷),并整合了張豪對雁蕩山的蕨類調(diào)查和整理的蕨類植物名錄,編制了“樂清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名錄”。

按照包含的種數(shù)對科和屬進行分級,其中種下類群按照種進行統(tǒng)計。科的分級為:大科(多于20種)、較大科(10~19種)、中等科(5~9種)、寡種科(2~4種)和單種科(1種)。屬的分級為:較大屬(多于10種)、中等屬(5~9種)、寡種屬(2~4種)和單種屬(1種)。

根據(jù)吳兆洪和秦仁昌[6]以及臧得奎[7]的劃分方法,對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進行劃分;參照吳征鎰[8]以及吳兆洪和秦仁昌[6]的劃分方法,對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進行劃分。

2 結(jié)果和分析

2.1 區(qū)系組成分析

調(diào)查及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北雁蕩山共有蕨類植物156種(含種下類群),隸屬于37科71屬。根據(jù)包含的種數(shù)可對這些科和屬的組成進行分級。

2.1.1 科的組成分析 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科的組成分析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含20種以上的大科僅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1科,包含5屬20種,分別占該區(qū)域蕨類植物總屬數(shù)和總種數(shù)的7.0%和12.8%。含10~19種的較大科有5個,分別為卷柏科(Selaginellaceae)、蹄蓋蕨科(Athyri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鐵角蕨科(Aspleniaceae)和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共包含21屬69種,分別占總屬數(shù)和總種數(shù)的29.6%和44.2%。含5~9種的中等科有3個,分別為鳳尾蕨科(Pteridaceae)、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和石杉科(Huperziaceae),共包含8屬18種,分別占總屬數(shù)和總種數(shù)的11.3%和11.6%。含2~4種的寡種科有14個,常見的有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烏毛蕨科(Blechnaceae)、石松科(Lycopodiaceae)、里白科(Gleicheniaceae)、紫萁科(Osmundaceae)、海金沙科(Lygo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骨碎補科(Davalliaceae)、鐵線蕨科(Adiantaceae)和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等,共包含23屬35種,分別占總屬數(shù)和總種數(shù)的32.4%和22.4%。單種科有松葉蕨科(Psilotaceae)、木賊科(Equisetaceae)、桫欏科(Cyatheaceae)、姬蕨科(Hypolepidaceae)、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蚌殼蕨科(Dicksoniaceae)、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槲蕨科(Drynariaceae)和槐葉蘋科(Salviniaceae)等14科,沒有單型科。

表1 浙江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科的組成分析Table1 Analysis on fam ily com position of pteridophyte in North Yandang Mountain of Zhejiang Province

2.1.2 屬的組成分析 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屬的組成分析見表2。由表2可見:含10種以上的較大屬有4個,分別為毛蕨屬(Cyclosorus Link)、鐵角蕨屬(Asplenium L.)、鱗毛蕨屬(Dryopteris Adanson)和卷柏屬(Selaginella P.Beauv.),共包含43種,占該區(qū)域蕨類植物總種數(shù)的27.6%。含5~9種的中等屬僅鳳尾蕨屬(Pteris L.)和短腸蕨屬(Allantodia R.Br.)2個,共包含14種,占總種數(shù)的9.0%。含2~4種的寡種屬有21個,如馬尾杉屬〔Phlegmariurus(Herter) Holub〕、紫萁屬(Osmunda L.)、海金沙屬(Lygodium Sw.)、瓶蕨屬(Vandenboschia Copel.)、陵齒蕨屬(Lindsaea Dryand.ex Sm.)、復(fù)葉耳蕨屬(Arachniodes Blume)、石韋屬(Pyrrosia Mirb.)、鱗蓋蕨屬(Microlepia Presl)、金星蕨屬〔Parathelypteris(H.Ito)Ching〕、狗脊蕨屬(Woodwardia Smith)、貫眾屬(Cyrtomium Presl)、瓦韋屬〔Lepisorus(J.Sm.)Ching〕、蕨屬(Pteridium Scopoli)、碎米蕨屬(Cheilosoria Trev.)、鳳丫蕨屬(Coniogramme Fée)、針毛蕨屬〔Macrothelypteris(H.Ito)Ching〕、線蕨屬(Colysis C.Presl)和星蕨屬(Microsorum Link)等,共包含55種,占總種數(shù)的35.2%。單種屬有44個,如松葉蕨屬(Psilotum Sw.)、里白屬(Hicriopteris Presl)、芒萁屬(Dicranopteris Bernh.)、團扇蕨屬(Gonocormus Bosch)、蕗蕨屬(Mecodium Presl)、石杉屬(Huperzia Bernh.)、石松屬(Lycopodium L.)、垂穗石松屬(Palhinhaea Franco et Vasc.)、木賊屬(Equisetum L.)、瘤足蕨屬(Plagiogyria Mett.)、膜蕨屬(Hymenophyllum Sm.)、金毛狗屬(Cibotium Kaulf.)、烏蕨屬(Stenoloma Fée)、姬蕨屬(Hypolepis Bernh.)、粉背蕨屬(Aleuritopteris Fée)、水蕨屬(Ceratopteris Brongn.)、菜蕨屬(Callipteris Bory)、卵果蕨屬(Phegopteris Fée)、烏毛蕨屬(Blechnum L.)、耳蕨屬(Polystichum Roth)、鞭葉蕨屬(Cyrtomidictyum Ching)、實蕨屬(Bolbitis Schott)、腎蕨屬(Nephrolepis Schott)、盾蕨屬(Neolepisorus Ching)、骨牌蕨屬(Lepidogrammitis Ching)、槲蕨屬〔Drynaria(Bory)J.Sm.〕、劍蕨屬〔Loxogramme(Blume)C.Presl〕和槐葉蘋屬(Salvinia Adanson)等,包含種數(shù)占總種數(shù)的28.2%,無單型屬。

表2 浙江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屬的組成分析Table2 Analysis on genus composition of pteridophyte in North Yandang Mountain of Zhejiang Province

2.2 區(qū)系成分分析

2.2.1 科的分布區(qū)類型 根據(jù)吳兆洪和秦仁昌[6]以及臧得奎[7]的劃分方法,對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進行劃分。

該區(qū)域蕨類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以世界分布型和泛熱帶分布型為主,世界分布型科有石松科、卷柏科、蕨科(Pteridiaceae)、中國蕨科、鐵線蕨科、蹄蓋蕨科、金星蕨科、鐵角蕨科、鱗毛蕨科和水龍骨科等14個,占本區(qū)域蕨類植物總科數(shù)的37.8%;泛熱帶分布型科有20個,如松葉蕨科、石杉科、紫萁科、里白科、海金沙科、膜蕨科、水蕨科(Parkeriaceae)、裸子蕨科、書帶蕨科(Vittariaceae)、烏毛蕨科、腎蕨科、叉蕨科(Aspidiaceae)和骨碎補科等,占總科數(shù)的54.1%;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型科僅瘤足蕨科;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型科僅槲蕨科;北溫帶分布型科僅木賊科。

從科的分布區(qū)類型看:熱帶分布(包括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以及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間斷分布)的科共22個,占本區(qū)域蕨類植物總科數(shù)的59.5%,而溫帶分布的僅1科,體現(xiàn)出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熱帶區(qū)系的特性。

2.2.2 屬的分布區(qū)類型 根據(jù)陸樹剛[3]及吳兆洪和秦仁昌[6]的劃分方法、并參考吳征鎰的觀點[8]對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進行劃分,結(jié)果見表3。由表3可見:世界分布型屬有17個,包括卷柏屬、木賊屬、膜蕨屬、鐵角蕨屬、鱗毛蕨屬、石杉屬、蕨屬和鐵線蕨屬(Adiantum L.)等。

熱帶分布型屬共47個,其中,泛熱帶分布型屬28個,包括松葉蕨屬、馬尾杉屬、垂穗石松屬、里白屬、海金沙屬、碎米蕨屬、水蕨屬、毛蕨屬、金星蕨屬和烏毛蕨屬等;舊世界熱帶分布型屬有7個,如芒萁屬、團扇蕨屬、鱗蓋蕨屬、陰石蕨屬(Humata Cav.)、線蕨屬和假瘤蕨屬(Phymatopteris Pic.Serm.)等;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型屬有假雙蓋蕨屬(Triblemma Ching)和金毛狗屬2屬;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型屬有3個,分別是菜蕨屬、針毛蕨屬和槲蕨屬;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型屬有6個,如貫眾屬、茯蕨屬(Leptogramma J.Sm.)、軸脈蕨屬(Ctenitopsis Ching ex Tardieu et C.Chr.)、瓦韋屬和星蕨屬等,熱帶亞洲分布型屬僅安蕨屬(Anisocampium Presl)1屬。

溫帶分布型屬共7個,其中,北溫帶分布型屬包括紫萁屬和卵果蕨屬2屬;東亞分布型屬共5個,包括東亞分布的凸軸蕨屬〔Matathelypteris(H.Ito) Ching〕、假蹄蓋蕨屬(Athyriopsis Ching)和伏石蕨屬(Lemmaphyllum C.Presl)以及中國-喜馬拉雅分布亞型的骨牌蕨屬和中國-日本分布亞型的鞭葉蕨屬。

從屬的分布區(qū)類型看:熱帶分布型屬有47個,占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總屬數(shù)的66.2%;溫帶分布型屬有7個,占總屬數(shù)的9.9%。熱帶分布型屬的數(shù)量遠高于溫帶分布型屬,與科的分布區(qū)類型特征相似,也體現(xiàn)出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熱帶區(qū)系的特性。

表3 浙江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Table3 Genus areal-type of pteridophyte in North Yandang Mountain of Zhejiang Province

2.2.3 種的分布區(qū)類型 種的分布區(qū)類型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劃分標準,但對于局部山體,往往將地理成分和發(fā)生成分相結(jié)合,并且仍套用屬的分布區(qū)類型的劃分模式[9-12]。

浙江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共有156種,非中國特有種有135種。其中,世界分布型有5種,占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總種數(shù)的3.2%,包含節(jié)節(jié)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蕨〔Pteridium aquilinum(L.) Kuhn var.latiusculum(Desv.)Underw.ex Heller〕、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和蘋(Marsilea quadrifolia L.)等。泛熱帶分布型有7種,占總種數(shù)的4.5%,以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半邊鐵角蕨(Asplenium unilaterale Lam.)和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較為常見。舊世界熱帶分布型有烏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布朗卷柏(Selaginella braunii Baker)和團扇蕨〔Gonocormus minutus(Bl.)Bosch〕等4種。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型有6種,占總種數(shù)的3.8%,如烏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毛軸碎米蕨〔Cheilosoria chusana(Hook.)Ching〕和團葉陵齒蕨〔Lindsaea orbiculata(Lam.)Mett.〕等。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型有星蕨〔Microsorum punctatum(L.)Copel.〕和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2種。熱帶亞洲分布型共17種,占總種數(shù)的10.9%,以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ex Murray)和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Hieron.)最為常見,還有華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L.)Farwell.〕、華南鐵角蕨(Asplenium austro-chinense Ching)、扇葉鐵線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 L.)和粗毛鱗蓋蕨〔Microlepia strigosa(Thunb.)Presl〕等種類。北溫帶分布型僅槐葉蘋〔Salvinia natans(L.)All.〕1種。東亞分布型共93種,其中,全東亞分布有28種,占總種數(shù)的17.9%,如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Thunb.)Ching〕、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井欄邊草(Pteris multifida Poir.)、漸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Houtt.)Nakai〕、卷 柏 〔Selaginella tamariscina(P.Beauv.)Spring〕、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華中鐵角蕨(Asplenium sarelii Hook.)、書帶蕨(Vittaria flexuosa Fée)、稀羽鱗毛蕨〔Dryopteris sparsa(Buch.-Ham.ex D.Don)O.Ktze.〕和有柄石韋〔Pyrrosia petiolosa(Christ)Ching〕等;中國-日本分布亞型種數(shù)最多,有65種,占總種數(shù)的41.7%,如粗齒紫萁〔Osmunda banksiifolia(Presl) Kuhn〕、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Thunb.) Kze.〕、鳳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Thunb.)Diels〕、中華短腸蕨〔Allantodia chinensis(Baker)Ching〕、華東安蕨〔Anisocampium sheareri(Baker)Ching〕、日本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japonica(Baker)Ching〕、鞭葉蕨〔Cyrtomidictyum lepidocaulon(Hook.)Ching〕、瓦韋〔Lepisorus thunbergianus(Kaulf.) Ching〕和槲蕨(Drynaria roosii Nakai.)等。

中國特有種共21種,占總種數(shù)的13.5%。秦仁昌和張朝芳[5]曾發(fā)表了僅產(chǎn)于北雁蕩山的6個新種,包括雁蕩馬尾杉(Phlegmariunrus yandongensis Ching et C.F.Zhang)、雁蕩毛蕨(Cyclosorus yandongensis Ching et Shing)、樂清毛蕨(C.luoqingensis Ching et C. F.Zhang)、矮毛蕨(C.pygmaeus Ching et C.F.Zhang)、金腺毛蕨(C.aureo-glaudulosus Ching et Shing)和雁蕩鱗毛蕨(Dryopteris yondangensis Ching et C.F.Zhang),其中,雁蕩馬尾杉現(xiàn)被歸入福氏馬尾杉〔Phlegmariurus fordii(Baker)Ching〕,雁蕩毛蕨并入華南毛蕨,樂清毛蕨被并入德化毛蕨(Cyclosorus dehuaensis Ching et Shing),雁蕩鱗毛蕨并入闊鱗鱗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Benth.)C.Chr.〕,因此,僅限于本區(qū)特有的僅2種,即矮毛蕨和金腺毛蕨。其他的中國特有種主要根據(jù)吳征鎰[13]的標準、再結(jié)合植物的集中分布式樣擬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6個類型:①華東-華南特有(華東至華南分布)的共有6種,占本區(qū)域蕨類植物中國特有種數(shù)的28.6%,如高大毛蕨(Cyclosorus excelsior Ching et Shing)、梣葉毛蕨(C.fraxinifolius Ching et Shing)和 刺 頭 復(fù) 葉 耳 蕨〔Arachniodes exilis(Hance)Ching〕等;②華東-華南-西南(華東經(jīng)華南至西南)分布的有華南馬尾杉〔Phlegmariurus austrosinicus(Ching)L.B.Zhang〕、倒葉瘤足蕨(Plagiogyria dunnii Copel)、小葉茯蕨(Leptogramma tottoides H.Ito)和百華山瓦韋(Lepisorus paohuashanensis Ching)4種;③華東-華中-西南(華東經(jīng)華中至西南)分布的僅光石韋〔Pyrrosia calvata(Baker)Ching〕1種;④華東-華南+華中(華東至華南和華中)分布的僅閩浙馬尾杉1種;⑤華東-華南+華中-西南(華東經(jīng)華南、華中至西南)分布的有4種,分別為粉背蕨(Aleuritopteris pseud of arinosa Ching et S.K.Wu)、盾蕨〔Neolepisorus ovatus(Bedd.) Ching〕、廬山石韋〔Pyrrosia sheareri(Baker)Ching〕和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Dasv.)Spring〕;⑥華東-華南+華中-西南+華北(華東經(jīng)華南、華中至西南和華北)分布的有3種,分別為假異鱗毛蕨(Dryopteris immixta Ching)、鱗瓦韋〔Lepisorus oligolepidus(Baker) Ching〕和抱石蓮〔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Baker)Ching〕。

3 討論和結(jié)論

3.1 種類豐富,起源古老

北雁蕩山的蕨類植物共156種,隸屬37科71屬???、屬、種的數(shù)量分別占浙江省蕨類植物科、屬、種數(shù)(49科116屬542種,含種下類群)的75.5%、61.2%和28.8%[14]。與浙江天目山(35科72屬184種)[15]、清涼峰(33科71屬176種)[16]、鳳陽山(37科74屬203種)[17]和九龍山(35科73屬227種)[18]的蕨類植物組成相比,北雁蕩山雖然面積不大,但保存了豐富的蕨類植物。從科、屬所含的種數(shù)來看:在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的37個科中,有28科為寡種科(含2~4種)或單種科(占75.7%);在71個屬中,有65屬為寡種屬(含2~4種)或單種屬(占91.5%),反映出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科、屬、種的多樣性。

蕨類植物又名“羊齒植物”,具有原始的中柱類型和頸卵器結(jié)構(gòu),是原始的維管植物。在北雁蕩山現(xiàn)有的蕨類植物中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科、屬或孑遺植物,如:石杉科、石松科、卷柏科和木賊科等古老的科;中生代前已經(jīng)存在的里白屬、芒萁屬、瘤足蕨屬和紫萁屬等;第三紀的海金沙屬、槲蕨屬、狗脊蕨屬和金毛狗屬等古老植物;還有中生代的孑遺植物松葉蕨屬。這些類群均反映出北雁蕩山蕨類植物起源的古老性。

3.2 地理成分多樣,具有熱帶區(qū)系性質(zhì)

從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科、屬、種的分布區(qū)類型來看:該區(qū)域蕨類植物來源于多種地理成分,以屬的分布區(qū)類型尤為明顯。在中國蕨類植物的13個分布區(qū)類型中,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的71屬可歸入9個類型及2個亞型,體現(xiàn)了地理成分的多樣化。

從科的分布區(qū)類型看:泛熱帶分布型科的數(shù)量最多,有20科,其他熱帶分布科還有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型、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型各1科,熱帶分布科的總數(shù)為22個,占總科數(shù)的59.5%;而除世界廣布型的14科外,北溫帶分布型科僅木賊科1科,熱帶分布型科的數(shù)量遠多于溫帶分布型科。從屬的分布區(qū)類型看:泛熱帶分布型、舊世界熱帶分布型、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型、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型、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型和熱帶亞洲分布型在該區(qū)都有代表性屬,這些熱帶成分屬共有47個,占總屬數(shù)的66.2%;而溫帶分布屬(包括北溫帶分布型和東亞分布型及亞型)共7個,僅占總屬數(shù)的9.9%,熱帶分布屬的數(shù)量也遠大于溫帶分布屬。從科、屬的分布區(qū)類型上均反映出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具有明顯的熱帶區(qū)系特征。

3.3 聯(lián)系廣泛,特有種較匱乏

北雁蕩山位于華東與華南植物區(qū)系的交界處,屬華南植物區(qū)系范圍[4-5]。從種的分布區(qū)類型特征分析,非中國特有種有135種,屬8個分布區(qū)類型,可見該區(qū)域蕨類植物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聯(lián)系。從種的分布區(qū)類型來看,與日本共有的有108種,占該區(qū)總種數(shù)的69.2%;東亞分布型有93種,其中,中國-日本分布亞型有65種(占總種數(shù)的41.7%,占非特有種的48.1%),是各個分布區(qū)類型中最多的,可見該區(qū)蕨類植物區(qū)系與日本蕨類植物區(qū)系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由于浙江處于華東區(qū)域,氣候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與日本相似,因此,其蕨類植物的種類組成與日本具有較大的相似性[19];而北雁蕩山位于浙江沿海,該區(qū)域蕨類植物與日本的聯(lián)系必然更為密切。

北雁蕩山蕨類植物區(qū)系中有中國特有種21種,占總種數(shù)的13.5%,豐富程度不高。其中北雁蕩山特有的僅矮毛蕨和金腺毛蕨2種;華東-華南特有種的數(shù)量最多,有6種;其次是華東-華南-西南分布以及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分布的種類,各有4種;華東-華南+華中-西南+華北分布的有3種,華東-華中-西南分布以及華東-華南+華中分布的各1種,可見北雁蕩山蕨類植物特有種與華南至西南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本區(qū)蕨類植物特有種的分布式樣也印證了王文采先生[20-21]提出的“種子植物從西南向東存在的若干遷移路線”,如華東-華南-西南、華東-華中-西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的分布類型均反映出中國西南植物沿武陵山-幕府山從西南分布到華東,或沿南嶺-武夷山從西南分布到華東。

致謝:溫州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丁炳揚教授對本文提出寶貴意見,杭州師范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顧輝清教授贈送相關(guān)保護區(qū)基礎(chǔ)資料,在此一并致謝!

[1]王景祥.試論浙江省森林植物區(qū)系[J].植物分類學報,1986,24(3):165-176.

[2]裘寶林.關(guān)于浙江南部森林植物華南、華東兩個區(qū)系的劃分問題[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1995,4(1):23-30.

[3]陸樹剛.中國蕨類植物區(qū)系[M]∥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78-94.

[4]章紹堯,丁炳揚.研究簡史[M]∥浙江植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植物志:總論.杭州:浙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3:1-7.

[5]秦仁昌,張朝芳.浙江蕨類植物新種[J].植物研究,1983,3(3):1-55.

[6]吳兆洪,秦仁昌.中國蕨類植物科屬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1-630.

[7]臧得奎.中國蕨類植物區(qū)系的初步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1998,18(3):459-465.

[8]吳征鎰.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13(增刊Ⅳ):1-139.

[9]吳征鎰,周浙昆,李德銖,等.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系統(tǒng)[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10]李錫文.中國種子植物區(qū)系統(tǒng)計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1996,18(4):363-384.

[11]丁炳揚,陳根榮,程秋波,等.浙江鳳陽山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的統(tǒng)計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0,22(1):27-37.

[12]金孝鋒,丁炳揚,鄭朝宗,等.浙江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05-618.

[13]吳征鎰.論中國植物區(qū)系的分區(qū)問題[J].云南植物研究,1979,1(1):1-20.

[14]張朝芳.蕨類植物門[M]∥浙江植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植物志:第一卷.杭州:浙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3:1-337.

[15]金孝鋒,吉哲恒,謝建鑌.天目山植物區(qū)系[M]∥金水虎.天目山植物志:第一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1-18.

[16]張朝芳.植物資源名錄:蕨類植物名錄[M]∥宋朝樞.浙江清涼峰自然保護區(qū)科學考察集.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7:121-125.

[17]梅笑漫,朱圣潮,劉勝龍,等.植物區(qū)系:蕨類植物[M]∥洪起平,丁 平,丁炳揚.鳳陽山自然資源考察與研究.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7:50-55.

[18]張朝芳.蕨類植物[M]∥潘金貴,韋 直.浙江省九龍山自然保護區(qū)自然資源研究.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6:86-99.

[19]ZHANG C F,DING BY.The resemblance of the fern flora of Zhejiang Province,China to that of Japan[M]∥SHING K H,KRAMER K U.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atic Pteridology.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9:229-237.

[20]王文采.東亞植物區(qū)系的一些分布式樣和遷移路線[J].植物分類學報,1992,30(1):1-24.

[21]王文采.東亞植物區(qū)系的一些分布式樣和遷移路線(續(xù))[J].植物分類學報,1992,30(2):97-117.

猜你喜歡
蕨屬雁蕩山分布區(qū)
恩平市植物組成及區(qū)系特征研究
廣東地區(qū)夾竹桃科植物區(qū)系分析
浙江省景寧縣望東垟、大仰湖自然保護區(qū)蕨類植物區(qū)系分析
自然保護地(2020年2期)2020-06-25 11:31:50
物種分布區(qū)特征及其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意義
炎黃地理(2019年5期)2019-10-20 01:59:19
輕輕松松聊漢語:浙江雁蕩山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40
基于PPG I系統(tǒng)的貴州石松類及蕨類植物
種子(2019年7期)2019-01-06 22:12:38
游北雁蕩山
雁蕩山觀石
貴州現(xiàn)代石松類及蕨類植物科屬新系統(tǒng)
斜紋夜蛾(Spodopteralitura)在我國的時空分布概述
阿勒泰市| 丰台区| 雅安市| 习水县| 英德市| 周口市| 高淳县| 平南县| 鸡西市| 长宁县| 朔州市| 浮梁县| 乐至县| 孝义市| 当涂县| 双流县| 贡嘎县| 浮山县| 苏尼特左旗| 阳谷县| 黔江区| 琼中| 深州市| 伊通| 锦屏县| 沾益县| 望江县| 平谷区| 衡东县| 绥化市| 长兴县| 新绛县| 错那县| 象山县| 娱乐| 垫江县| 西吉县| 闽侯县| 虹口区| 泊头市|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