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偉
作為舞臺道具設計師和制作者應具備美術(shù)、建筑、雕塑、包括戲劇理論等各方面的藝術(shù)素質(zhì),這樣在實際工作中就能很快地與導演、舞美設計等各部門達成默契,而且能巧妙地利用各種手段,使舞臺呈現(xiàn)美輪美奐。當舞臺美術(shù)設計進行到一定的時間,就應該與制作人員研究道具的樣式和制作問題了,道具工作并不是純技術(shù)性的工作,道具工作者在進行設計制作的時候,必須要從舞臺上的整體效果出發(fā)進行考慮,它的工作也并不是消極地完成設計要求,而是要在設計的總意圖下積極地進行再創(chuàng)造。因此道具設計制作的工作,常常是在分析劇本的階段就開始了,他們要理解劇本,深入研究劇本的故事和主題,時代背景,人物性格及社會關(guān)系等,有時也需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獲得許多感性知識和生活素材,作為道具設計和制作的依據(jù),只有這樣,在道具設計制作工作中才能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從舞臺設計者的角度來看,也應該具備一定的關(guān)于道具制作和加工的知識,以便與道具工作者合作,共同來完成較為復雜和細致的道具設計與制作,具備了這種知識,設計工作人員也就不會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從而也避免了返工和浪費。
在完成一個戲的道具時,除了通過設計和制作外,還常常要利用現(xiàn)成的道具;或是購買舊貨,或是利用庫存道具,或是向私人或公家借用。購買舊貨或現(xiàn)成制品常常較自己制作為便宜,自己制作在生產(chǎn)上常是手工藝式的,成本較高,因此道具工作人員也應該熟悉當?shù)氐囊恍┡f貨市場,當舞美設計提出要求時,根據(jù)劇目需求,就能很快地找到合適的家具或道具。當然,現(xiàn)場購買或借用的道具未必能完全符合于設計者的要求,因此,這些道具應該得到舞美設計的同意認可,才能搬上舞臺,舞美設計也應該全面考慮,既應考慮戲劇藝術(shù)的整體效果,也應注意節(jié)約,做到既省錢,而又無損于演出的質(zhì)量。就拿本團演出的滑稽戲《水弄堂人家》來說吧,該劇反映了無錫清明橋老街居民住宅的場景,舞臺上一些老式的木板凳、竹椅、竹榻、八仙桌,我就是利用將被拆遷的老城區(qū)掏來的,既廉價、又符合場景,而且又能激起觀眾的懷舊感、親切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一個辦了多年的劇團一般都保存著很多道具這是長期演出的積累,這些道具應該妥善地保管著,編成清單,供舞美設計者參考,設計者也應該摸清劇團家底,在設計一個新戲的時候,盡可能地依據(jù)劇情需要,利用舊有的道具,有時舊有的道具只是略加改裝和加工,就能符合要求了,在劇團和劇團之間,也可以建立協(xié)作關(guān)系,互相借用,可達到節(jié)約的原則。例如:我團排演的古裝滑稽戲《祝枝山選女婿》舞臺上的一座古橋就是從錫劇院舞美部門借用的,既節(jié)約了制作成本、又符合整個舞臺呈現(xiàn),可謂是資源共享、一舉兩得。在使用現(xiàn)成道具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這些道具是否符合于戲的歷史真實和特定情景。由于工作上的疏忽而引起的細微的錯誤,也常常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從而降低了戲劇的感染力,因此必須避免。
許多人要問,既然可以購買或借用道具,而且這是較為節(jié)約的,那么為什么還要花工費料地自己制作呢?這是因為現(xiàn)成的東西究竟不是應有盡有的,何況舞臺設計者所接觸的題材是非常廣泛的,古今中外,無所不包,當現(xiàn)成的道具不能符合或接近于劇情或設計者要求時就必須自己動手制作。有時也可能有現(xiàn)成的東西,但拿來搬上舞臺就未必合適。譬如:紅木的大床和櫥柜,以及銅鼎,石獅子之類,假使真物上臺,那就笨重不堪,會造成遷換上的很大不便,這就需要制作輕便而外觀上又很逼真的東西來代替,有些東西太貴重,如玉器,寶石,古玩,名畫等,不可能去買真物上臺,也不容易借到,即使借到也不敢放到舞臺上去使用,因為很容易損壞和遺失,這就有必要制作仿真道具上臺,有些東西很容易破碎,如花瓶,瓦罐,玻璃器皿等,這些東西本身不一定很貴,制作一個假的有時可能較買一個真的貴,然而這些東西經(jīng)不起碰擊,在舞臺上工作是很緊張的,碰擊的機會很多,稍一碰擊就會破碎,影響了下一場戲的演出,如此等等,為了保證演出起見,就要以假代真,自己進行制作。
生活中真實的東西,搬到舞臺時未必就真,舞臺上看上去真的東西,未必就是生活中真的東西,我們不妨想一想,舞臺上有些什么東西是真的呢?那巍峨的高山、雄偉的建筑、那小橋流水、雜草叢生、那夜間晶亮的星月、或中午陽光燦爛,那大水泛濫、狂風暴雨、迅雷馳電等。難道可能是真的嗎?全不是真的,而是通過了布景,燈光,效果等多種造型手段的配合,在舞臺上用藝術(shù)的手法塑造起來的,這些東西是經(jīng)過了藝術(shù)工作者的處理而搬上舞臺。由于高科技的發(fā)展,舞臺美術(shù)聲、光、電的大量介入,加上當今人們對舞臺藝術(shù)欣賞水平的提高,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舞臺布景、道具的運用,已經(jīng)遠遠不能適應觀眾審美的要求,因此可以這樣說,它們較之生活中真實的東西更為精煉,更為美,有時更為真實,當然對真實的理解必須從舞臺整體出發(fā)。假如我們單獨地去看舞臺上的一塊景片,那它不過是木框的外面蒙上了布,涂上了色,顯然是虛假的,然而當這塊景片在舞臺上處于它應有的位置,在燈光的配合下,它就成為整個“真實環(huán)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很真實了。
對于道具來說,也適用這同樣的原理,舞臺上的光顯然與自然光不一樣,因此當投射在道具上時,它就使道具敷上了燈光的色彩,道具本身原有的色彩就起了變化,這也同樣影響了它原有的質(zhì)感,以至有時真的東西在舞臺上反而顯得不真實。
舞臺道具需要設計與制作,理由便是如此。
道具的制作是非常復雜的,它包括了很多工種,如木工、紙工、雕塑工、縫紉工、金工、油漆工等。要求一個人全部掌握各種技術(shù)是不可能的,但道具制作者必須熟悉各工種的性能,能夠全面地估計和分配工作。劇團里的道具部門涵蓋了各個部門的智慧和力量,最終在舞臺上的合成才是完美的、合理的、藝術(sh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