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瑩瑩,孟迎芳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不同知覺負載條件下的無意視盲
吳瑩瑩,孟迎芳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采用靜態(tài)研究范式研究無意視盲的負載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1)在低負載和高負載的條件下都有無意視盲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且二者的比例無顯著性差異;(2)出現(xiàn)無意視盲的被試,其主任務完成情況不受非預期刺激的影響,而注意到非預期刺激的被試則因非預期刺激的出現(xiàn),反應時延長,正確率下降。
知覺負載;無意視盲;注意資源
無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是指一個人因專注于對注意力要求較高的任務,而忽略非預期刺激(unexpected stimuli)的現(xiàn)象[1]。
20世紀7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采用靜態(tài)的研究范式、選擇性注意范式及持續(xù)的動態(tài)研究范式都發(fā)現(xiàn)了無意視盲的存在。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它的機制又是什么?許多學者紛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包括Wolfe等[2](1999)的“遺忘說”,Simons[3](2000)的“失認說”和Lavie[4-5](2006)的知覺負載理論。其中Lavie的“知覺負載理論”現(xiàn)已被廣泛運用于解釋無意視盲的現(xiàn)象。她在不改變刺激外觀及任務性質的前提下,通過增加知覺負荷(如增加刺激數(shù)目和增加目標物的區(qū)分度)發(fā)現(xiàn),隨著知覺負載的提高,被試意識到無關刺激的可能性顯著下降。因此Lavie提出,“知覺負荷的水平?jīng)Q定了無關刺激是否能進入人的意識”,即人的注意資源是有限的,當知覺負載提高時,個體會在目標任務上消耗更多的資源,這樣個體對無關刺激的注意程度就相應減低,減少了無關刺激被意識的可能性,導致無意視盲的出現(xiàn)。Lavie的理論也獲得了其他研究者的證實,如Richards等[6](2010)發(fā)現(xiàn),在正式實驗開始前讓被試進行與主任務相同或相似的訓練任務會減少產(chǎn)生無意視盲現(xiàn)象的被試(以下簡稱“無意視盲者”)的比例,而且之前的訓練任務與主任務的相似性越高,這種效應就越明顯。因為一旦主任務的完成趨于自動化,消耗的資源就相對減少,被試便有更多的資源可用來意識非預期刺激。此外,Paola Bressan等(2008)[7]的研究結果顯示注意到非預期刺激的被試(以下簡稱“注意者”)其主任務不受非預期刺激的影響,相反,那些無意視盲者在非預期刺激出現(xiàn)時主任務正確率下降。他們認為知覺負載理論可以很好解釋這一結果:無意視盲者潛意識里已經(jīng)注意到了非預期刺激的存在,為了防止這種無關刺激干擾其完成主任務,他們給自己一個潛意識的“警告--不能讓這些無關刺激干擾我的作業(yè)”,所以他們分配一定的注意資源來保持這種“警告”,但如此一來,相對于注意者而言,無意視盲者用來完成主任務的資源就減少了,因此對比于注意者,無意視盲者的反應時更長、正確率更低,且認為自己沒有看到非預期刺激。
但最近Mika Koivisto&Antti Revonsuo(2008)[8]的神經(jīng)成像研究結果對“知覺負荷的水平?jīng)Q定了無關刺激是否能進入人的意識”的結論提出了質疑。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選擇性注意和意識在神經(jīng)成像上的早期階段(在刺激后100-200 ms)是可分離的,在此階段有與意識有關的神經(jīng)成像證據(jù)表現(xiàn),個體對刺激(包括相關刺激和無關刺激)的意識主要依賴于集中注意(focal attention);而在刺激200ms之后,有與注意有關的神經(jīng)成像證據(jù)表現(xiàn),在這個階段,個體對刺激的意識主要由基于刺激特征的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feature-based attention)決定。換句話說,如果在刺激呈現(xiàn)200 ms前,被試意識到非預期刺激,那是由刺激特征的顯著性和個體的集中注意引起的;如果被試在刺激呈現(xiàn)200 ms前沒注意到非預期刺激,在后面階段意識到非預期刺激,則是由選擇性注意導致的。根據(jù)該神經(jīng)成像研究,知覺負荷所能引起的被試的集中注意差異只是影響被試是否意識到非預期刺激的原因之一,而且在不同時間階段個體對刺激的意識機制是不同的。2004年梁華等[9]的研究也證實了注意捕獲的時程性。他們采用組內設計[負載(2個水平:高負載,低負載)×有無干擾子 (4水平:無干擾子,干擾子延遲0ms,干擾子延遲167 ms,干擾子延遲333ms)發(fā)現(xiàn),在不同知覺負載條件下無關刺激都會引起被試的注意,只不過引起注意的時程不一樣而已。在低負載條件下,注意捕獲出現(xiàn)在反應的后期,即167~333 ms;在高負載條件下注意捕獲出現(xiàn)在早期,即0~167ms(后期是否也出現(xiàn)注意捕獲還沒有得到相關證實)。這說明了在不同知覺負荷下,無關刺激引起被試的注意是有時程差別的,但這種注意捕獲現(xiàn)象只是從被試完成主任務的反應時和正確率上推斷而來,被試是否把對無關刺激的捕獲上升到意識層面,即被試是否意識到無關刺激,還是不得而知。
綜上所述,無關刺激的意識是否有時程差別是值得進一步的探討問題。倘若不同負載條件下,無意視盲的產(chǎn)生機制是不同的,那么通過這個時程差別,或許能彌補知覺負荷理論無法完全解釋無意視盲現(xiàn)象的不足。因而為了進一步完善知覺負荷理論對無意視盲現(xiàn)象的解釋力,本文和Lavie一樣,在不改變刺激的外觀及任務的性質的前提下,基于經(jīng)典的無意視盲的靜態(tài)研究范式,借鑒梁華等(2004)采用的增加知覺負荷的方法,來探索純粹的知覺負載對無意視盲的影響及無意視盲的時程差異,從而為無意視盲的產(chǎn)生機制提供一些參考信息。
1.1 被試
共55名大學本科生參加實驗,其年齡在20~24歲之間,均視力正?;虺C正視力正常。剔除無效數(shù)據(jù)2個,共收集有效數(shù)據(jù)53個。其中,低知覺負載實驗有效數(shù)據(jù)為25個,高知覺負載實驗有效數(shù)據(jù)為28個。
1.2 刺激材料
4張由不同長度組成的純“十”字形圖片,“十”字形的長短組合分別為:4.9 cm和4.1 cm;4.3 cm和4.9 cm;5.1 cm和4.9 cm;4.7 cm和5.1 cm。每張圖片的背景都為白色(大小為12.65 cm×13.34 cm),“十”字形為黑色,位于中央,見圖1A。3張由“十”字形和非預期刺激組成的圖片,其屬性和純“十”字形圖片一樣,非預期刺激位于離“十”字形中央2°視角的位置,分別是實心正方形、實心圓形及英文字母“B”,見圖1B。
圖1 刺激圖片示例
1.3實驗程序
共兩個實驗:低知覺負載實驗和高知覺負載實驗,每個實驗都包括3個組,共7個trial。低知覺負載實驗具體實驗程序如下:
1)十字判斷組。包括5個trial,其中前4個trial的刺激呈現(xiàn)順序是完全一樣的,即先呈現(xiàn)“*”1 500 ms,再呈現(xiàn)1張純“十”字形圖片200 ms,接著再次出現(xiàn)“*”500 ms,最后讓被試判斷剛出現(xiàn)的“十”字形是水平臂長還是垂直臂長,若認為水平臂長在鍵盤上按“1”,若認為垂直臂長在鍵盤上按“2”。在被試判斷結束后出現(xiàn)第5個trial(由于此trial出現(xiàn)非預期刺激,因此也叫關鍵trial),該trial與前4個trial的流程一致,但刺激圖片不只包括純“十”字形,還包括非預期刺激,要求被試首先判斷“十”字形的臂長問題,然后在鍵盤上對以下問題進行回答:①是否看到了新的物體出現(xiàn);②無論有否看到,請選擇一個你認為剛剛出現(xiàn)的新物體;③你認為新物體出現(xiàn)在哪個位置;④你以前是否有做過類似實驗。這些問題答案前設有選項,被試只需根據(jù)答案選擇相應的選項即可,且被試作答時間不受限制。
2)分配注意組。該組只有1個trial,其流程和前一組相同,但呈現(xiàn)的刺激圖片是由“十”字形和非預期刺激組成。與之前一組不同的是:其一,在該組實驗前,提示被試除了要注意判斷“十”字形的臂長之外,還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物體出現(xiàn);其二,回答問題中少了問題④。
3)完全注意組。該組設計是為了檢驗被試完成實驗的專心程度,若被試在完全注意的條件下也沒注意到非預期刺激,則認為該被試沒認真完成本實驗,視其數(shù)據(jù)為無效數(shù)據(jù),將其剔除。本組實驗也只有1個trial,trial同分配注意組。但這次要求被試只注意“十”字形以外的物體,并在隱蔽刺激結束后,于幾個備選答案中選出所呈現(xiàn)的新物體及其出現(xiàn)的位置。根據(jù)這一原則,本實驗共收集55個數(shù)據(jù),其中2個為無效數(shù)據(jù)。最后共剩有效數(shù)據(jù)53個,其中低知覺負載條件25個,高知覺負載條件28個。
高知覺負載實驗的流程和低知覺負載實驗一樣,但它們的任務有所不同,在高知覺負載實驗中要求被試按照指導語指示,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或180°或270°后,再判斷旋轉后的“十”字型是水平線段長還是垂直線段長。
每個實驗都是先進行“十字判斷組”,再進行“分配注意組”,最后完成“完全注意組”,三組連續(xù)進行。具體實驗流程,見圖2。
圖2 “十字判斷組”實驗流程圖
實驗程序使用E-prime1.1編程,在筆記本電腦Lenovo Soleil E290M中呈現(xiàn)。要求被試正對著電腦前坐好,注視呈現(xiàn)于屏幕中央的刺激。屏幕背景為白色,刺激圖片呈現(xiàn)在屏幕中央,電腦距離被試45 cm。兩個實驗由不同的被試完成。對被試的回答進行記錄。
1.4 數(shù)據(jù)分析
實驗中記錄被試對十字判斷的反應時和正確率以及被試對各個問題的回答。在本實驗中,只有十字判斷組的前4個trial未出現(xiàn)無關刺激,其他trial都有無關刺激出現(xiàn),根據(jù)被試對無關刺激的預期水平不同,我們把十字判斷組中未出現(xiàn)無關刺激的前四個trial定義為“純十字判斷條件”,把十字判斷組中第5個trial定義為“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把分配注意組定義為“預期無關刺激條件”,分別統(tǒng)計各種條件下的十字判斷反應時和正確率。
數(shù)據(jù)使用spss10.0進行處理。
2.1 不同知覺負載條件下被試反應時和正確率的比較
表1 不同知覺負載條件下被試的反應時和正確率
我們首先檢驗實驗中高低負載設計的有效性。由于只有十字判斷組的前4個trial未出現(xiàn)無關刺激,其他trial都有無關刺激出現(xiàn),因而我們只對純十字判斷條件下的平均反應時和正確率(結果見表1)進行高低負載條件的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不論是反應時還是正確率,被試高、低負載條件均有顯著差異(平均反應時:t=2.240,p=0.029;正確率:t=2.847,p=0.006),說明本實驗設計的高低負載已起到作用,實驗設計有效。
2.2 不同負載條件下無意視盲者與注意者的人數(shù)比較
十字判斷組的第5個trial中,無關刺激是在被試毫無預期的情況下出現(xiàn),因此如果被試回答看到了無關刺激,并能準確選擇出這個無關刺激的圖形或所在位置,就認為被試注意到了無關刺激,稱之為“注意者”,而其他一切情況都認為被試沒有看到無關刺激,出現(xiàn)無意視盲的現(xiàn)象,這類被試稱為“無意視盲者”。對“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中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的人數(shù)統(tǒng)計,見表2。
表2 不同負載條件下無意視盲者的比例
從表2可看出,在不同負載條件下都有被試出現(xiàn)無意視盲的現(xiàn)象。對兩負載條件下無意視盲者與注意者的人數(shù)進行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在不同負載條件下無意視盲者人數(shù)與注意者人數(shù)之間無顯著差異(χ2=0.484,p=0.487)。
2.3 不同預期條件下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的反應時
和正確率比較
我們計算了兩個實驗中三種條件下(純十字判斷條件、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預期無關刺激條件)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十字判斷的反應時和正確率,然后分別對兩個實驗的多因素進行方差分析,因素包括:注意狀態(tài)(組間變量,2個水平,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和實驗條件(組內變量,3個水平,純十字判斷條件、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以探究無關刺激是否出現(xiàn)、預期出現(xiàn)還是非預期出現(xiàn)對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反應的影響,見表3。
表3 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的反應時(ms)和正確率(%)
低知覺負載條件下,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在反應時上,注意狀態(tài)和實驗條件這兩個因素有顯著的主效應,其中注意狀態(tài)[F(1,23)=162.064,p<0.001],實驗條件[F(2,46)=11.515,p<0.001]。為了進一步檢驗不同注意狀態(tài)、實驗條件下反應時的差異,首先分別對三種實驗條件的注意狀態(tài)(無意視盲者vs注意者)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只在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反應時(rt2)上達到顯著性差異(t=2.026,p=0.043)。其次我們也分別對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三種實驗條件下的反應時(分別為rt1、rt2及rt3)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無意視盲者中存在著條件主效應[F(2,39)=13.694,p<0.001],進一步的LSD兩兩對比顯示,純十字判斷條件下的反應時(rt1)與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反應時(rt2)(p=0.001),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反應時(rt2)與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反應時(rt3)[p<0.001]都達到顯著性差異。而注意者的rt1、rt2及rt3之間并無顯著性差異。
在正確率上,注意狀態(tài) [F(1,23)=138.720,p<0.001]和實驗條件[F(2,46)=6.787,p=0.003]主效應顯著。同樣首先分別對三種實驗條件的注意狀態(tài)(無意視盲者vs注意者)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純十字判斷條件下的平均正確率(P1)、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正確率(P2)和預期無關刺激條件條件下的正確率(P3)都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其次分別對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三種條件下的正確率(P1,P2及P3)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三種條件下的正確率無顯著性差異,但進一步的LSD兩兩對比顯示,無意視盲者的P2和P3達到顯著性差異(p=0.036)。而注意者的P1,P2及P3之間并無顯著性差異。
高知覺負載條件下,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在反應時上注意狀態(tài)[F(1,26)=82.353,p<0.001]和實驗條件[F(2,52)=10.267,p<0.001]主效應顯著,且二者之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F(2,52)=5.319,p=0.008]。為進一步檢驗不同注意狀態(tài)的反應時在不同實驗條件下的變化,首先分別對三種實驗條件的注意狀態(tài)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在rt1、rt2、rt3上都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其次分別對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三種實驗條件下的反應時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無意視盲者中存在著條件主效應[F(2,36)=5.182,p=0.011],進一步的LSD兩兩對比顯示,p(rt1 vs rt2)=0.026,p(rt2 vs rt3)=0.005。而注意者的rt1、rt2及rt3之間也無顯著性差異。
在正確率上,注意狀態(tài)有顯著的主效應 [F(1,26)=93.360,p<0.001]。為檢驗不同注意狀態(tài)下正確率的差異,首先分別對三種實驗條件的注意狀態(tài)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純十字判斷條件下的平均正確率(P1)、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正確率(P2)和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正確率(P3)都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其次我們也分別對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三種實驗條件下的正確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三種實驗條件下的正確率無顯著性差異,但進一步的LSD兩兩對比顯示,P1與P2達到顯著性差異,p=0.027。而注意者的P1,P2,P3之間并無顯著性差異。
綜上所述,低知覺負載條件下無意視盲者的反應快于注意者,正確率間無顯著性差異;高負載條件下無意視盲者與注意者的反應時和正確率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在兩種負載條件下,無意視盲者的反應時和正確率都會隨實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注意者的反應時和正確率不受實驗條件變化的影響。
實驗結果表明,注意者在不同實驗條件下的反應時和正確率之間均無顯著差異,這與Paola Bressan等(2010)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對于無意視盲者,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與前人研究不同的結果:首先,無論是高知覺負載還是低知覺負載,都有無意視盲出現(xiàn),而且兩種條件下的無意視盲比例無顯著差異。其次,無意視盲者行為反應的正確率并沒有因為非預期刺激的出現(xiàn)而下降,相反,他們在無關刺激非預期出現(xiàn)的情況下,主任務的回答正確率有所提高、反應時出現(xiàn)下降。
高低知覺負載條件下出現(xiàn)的無意視盲比例無顯著性差異,這個結果并不能簡單地用Lavie提出的知覺負載理論解釋。根據(jù)該理論,當主任務的知覺負載提高時個體會在主任務上消耗更多的資源,這樣個體對無關刺激的注意程度也會相應減低。若是如此本實驗的無意視盲比例應是高知覺負載高,低知覺負載低。我們認為這是注意資源的動態(tài)分配所致。梁華等[9]認為對注意資源的分配是動態(tài)的,在任務加工的中間階段主任務會占有大部分的注意資源,而在任務加工的前后期無關刺激也會分配到一定的注意資源,其研究結果表明,在低負載條件下注意捕獲出現(xiàn)在反應的后期(大概在333 ms),在高負載條件下注意捕獲出現(xiàn)在早期(大概在0~167ms,后期是否也出現(xiàn)注意捕獲還沒有得到相關證實)。雖然本次實驗刺激呈現(xiàn)時間只有200 ms,與梁華等的時間設計有所不同,但梁華等提出的注意捕獲時間并不是絕對化的,他們發(fā)現(xiàn)在低知覺負載的情況下,注意捕獲在167ms沒有出現(xiàn),在333ms出現(xiàn),但他們沒有對167~333ms這段時間進行探究。而本實驗中刺激只呈現(xiàn)200ms,就有被試能準確辨認出非預期刺激的形狀及位置。所以我們認為,在低知覺負載條件下,被試對非預期刺激的捕獲出現(xiàn)在167~200 ms,在高知覺負載條件下,被試對非預期刺激的捕獲出現(xiàn)在0~167 ms。并且,根據(jù)Koivisto& Antti Revonsuo[8](2008)的研究,在刺激出現(xiàn)后的200ms內,被試對刺激的意識是由刺激特征的顯著性和個體的集中注意決定的,至此,我們推斷在不同知覺負載條件下,無意視盲的出現(xiàn)會受時程的影響:在低知覺負載條件下,刺激出現(xiàn)的0~167ms(沒有出現(xiàn)注意捕獲)意識主要由個體的集中注意控制,在167~200ms這段時間(出現(xiàn)注意捕獲),意識主要由刺激特征的顯著性特征決定。因而,在低知覺負載條件下被試集中更多的注意資源在主任務的完成上,在高知覺負載條件下被試有更多的時間注意到非預期刺激,所以相對于高知覺負載,低知覺負載條件下出現(xiàn)更多的無意視盲者(分別是56%和46.43%)。然而,我們并未發(fā)現(xiàn)這二者之間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因為本次實驗中非預期刺激是在第5個trial中出現(xiàn)的,所以兩種條件下被試都受到練習效應的影響,高低知覺負載的差別縮小,因而盡管無意視盲比例低知覺負載條件高于高知覺負載條件,它們之間卻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此外我們的實驗還發(fā)現(xiàn),在不同負載水平下,無意視盲者的反應時及正確率都會隨條件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注意者的反應時和正確率卻不受條件變化的影響。這說明了無關刺激非預期出現(xiàn)及預期出現(xiàn)對無意視盲者造成不同的影響,而無關刺激非預期出現(xiàn)及預期出現(xiàn)對注意者的影響是一樣的。首先,無意視盲者在無關刺激非預期出現(xiàn)時沒有看到非預期刺激,沒有受到它的影響,所以練習效應明顯,反應時較前面繼續(xù)減少、正確率繼續(xù)提高。只有在分配注意組被提醒要注意其他物體時,注意資源才分配到非預期刺激上。這點可以從我們的實驗結果看出:在低知覺負載實驗中,無意視盲者和注意者在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反應時上有顯著性差異,且無意視盲者三種實驗條件下的反應時具有顯著差異,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正確率;在高知覺負載實驗中,雖然無意視盲者與注意者在純十字判斷條件、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三種實驗條件下的反應時和正確率并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我們仍發(fā)現(xiàn),無意視盲者在三種實驗條件下的反應時存在顯著差異,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顯著高于純十字判斷條件下的正確率,可見,無意視盲者在無關刺激非預期出現(xiàn)時,確實沒有受到影響。其次,對于注意者來說,因為注意到非預期刺激的出現(xiàn),分配一定的注意資源到非預期刺激上,因此在低知覺負載條件下,當無關刺激非預期出現(xiàn)時,其受練習效應導致的反應時減少程度沒有無意視盲者大,和其在非預期無關刺激條件下的反應時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也正是因為注意者在無關刺激預期或非預期出現(xiàn)都有分配注意資源到無關刺激身上,注意者在兩個實驗中的反應時及正確率都沒隨條件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因而我們認為此前學者關于無意視盲者潛在加工非預期刺激的說法有較大局限性,在靜態(tài)研究范式下,無意視盲者并沒有因為對非預期刺激存在潛意識的警惕而消耗一定的注意資源,而注意者在無關刺激非預期出現(xiàn)時分配一定的注意在其身上,導致其主任務受到影響。
綜上,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1)低知覺負載和高知覺負載條件下都有無意視盲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雖二者之間的比例無顯著性差異,但理論上前者情況下的無意視盲者應多于后者情況下的無意視盲者,這將在以后的研究中繼續(xù)深入探討。(2)產(chǎn)生無意視盲現(xiàn)象的被試是真的沒意識到非預期刺激,不受非預期刺激的影響,而注意到非預期刺激的被試因分配一定的注意資源于非預期刺激,主任務受到影響。
[1]Mack A,Rock I.Inattentional blindness[M].Cambridge:MIT Press,1998.
[2]Wolfe JM.Inattentional amnesia[M].Cambridge:MITPress,1999.
[3]Simons D J.Attentional capture an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0,4(4):147-155.
[4]Lavie N.The role of perceptual load in visual awareness[J].Brain Research,2006,1080(1):91-100.
[5]Rees G,F(xiàn)rith CD,Lavie N.Perception of irrelevant visualmotion during performance of an auditory task[J].Neuropsychologia,2001,39(9):937-949.
[6]Anne Richards,Emily M Hannon,Nazanin Derakshan.Predicting andmanipulating the incidence of inattentional blindness[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0,74:513-523.
[7]Paola Bressan,Silvia Pizzighello.The attentional costof inattentional blindness[J].Cognition,2008,106(1):370-383.
[8]Mika Koivisto,AnttiRevonsuo.The role of selective attention in visual awareness of stimulus features: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J].Cognitive,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08,8(2):195-210.
[9]梁華,陳湘川,張達人.不同注意負載條件下刺激驅動的注意捕獲[J].心理學報,2004,36(1):31-36.
〔責任編輯 石白云〕
The Perceptual Load on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WU Ying-ying,MENG Ying-fang
(School of Education,F(xiàn)ujian Normal University,F(xiàn)uzhou Fujian,350007)
The study adopted a static paradigm to explore the perceptual load on inattentional blindn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at both low perceptual load and high perceptual load conditions occur the phenomenon of inattentional blindness,and the proportion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2)the nonnoticers did not notice the unexpected stimulus,they are free from the impact of the unexpected stimulus,on the other hand,the noticers'reaction time and accuracy are affected when the unexpected stimulus occurs.
perceptual load;inattentional blindness;attentional resources
R235.3+4
A
1674-0874(2012)04-0073-06
2012-05-20
吳瑩瑩(1988-),女,福建南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