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楷 張凌凌
(1.北京市石景山醫(yī)院皮膚科,北京 100043;2.北京市石景山醫(yī)院檢驗科,北京 100043)
手癬是一種常見的淺部真菌病,呈慢性病程。臨床表現(xiàn)與足癬大致相同,但常因雙手的勞作、清洗等因素,使其在流行病學和致病菌方面與足癬有差異。為了解石景山地區(qū)手癬發(fā)病情況及致病真菌的菌種分布趨勢,該文回顧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7月來院就診的手癬患者的發(fā)病情況。
依照臨床真菌學診斷標準,入選病例為2010年6月~2011年7月北京市石景山醫(yī)院皮膚科診斷手癬的71名患者,均有典型的臨床癥狀,真菌病原學檢查(直接鏡檢和/或培養(yǎng))陽性。男38例,女33例 (男女比例為1.15∶1);年齡16~82歲,平均 (38.7±4.5)歲,其中 30~55歲者共 52例(73.24%)。病史4 周 ~20 a,平均 (5.8 ±1.5)a。夏季發(fā)病者為52.11%。刮取患處皮屑做為標本。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既往史、近期用藥史、接觸史等情況。
每份標本進行直接鏡檢,同時接種于沙氏培養(yǎng)基上,(26±1)℃培養(yǎng)7~28 d,觀察菌落生長情況,第4周未見菌落生長者視為陰性。再用馬鈴薯瓊脂培養(yǎng)基、尿素瓊脂培養(yǎng)基、米飯培養(yǎng)基、玉米培養(yǎng)基和科馬嘉培養(yǎng)基進一步培養(yǎng),通過觀察菌落的形態(tài)、色素、生長速度、大小及鏡下結構等進行菌種鑒定,必要時行生理、生化反應鑒定到種。
患者中從事餐飲業(yè)26例 (36.62%),家務14例 (19.72%),工人 16 例 (22.54%),公共場所服務員5 例 (7.04%),干部職員 3例 (4.23%),學生1例 (1.41%),軍人 1 例 (1.41%),其他 5 例(7.04%)。
患者中合并其他淺部真菌病27例 (38.03%)。其中合并足癬和 (或)趾甲癬13例 (48.15%),合并指甲癬6例 (22.22%),合并體癬2例(7.41%)、股癬3 例 (11.11%)、花斑癬 1 例 (3.70%)、外陰及黏膜真菌病2例 (7.41%),無合并頭癬、馬拉色菌性毛囊炎病例。伴糖尿病等內(nèi)科疾病4例 (5.63%)。50.70%患者有外用藥物史,曾外用糖皮質(zhì)激素13例 (18.31%)。
菌種鑒定結果:共分離出病原菌49株 (陽性率69.01%),紅色毛癬菌 34 株 (69.39%),念珠菌7株 (14.29%),須癬毛癬菌4 株 (8.16%),犬小孢子菌2株 (4.08%),石膏樣小孢子菌1株(2.04%),未定菌1 株 (2.04%)分子生物學鑒定未完成)。其中念珠菌中白念珠菌6株,近平滑念珠菌1株。
致病真菌菌種分布與培養(yǎng)陽性率情況見表1。
皮膚科年門診量為65 700人次,手癬患者占1.08‰。
表1 71例手癬致病菌分布與培養(yǎng)陽性率情況Tab.1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positive culture rate for 71 patients tinea manus
手癬俗稱“鵝掌風”,不僅影響美觀,在社交活動中造成不便,而且還可通過搔抓引起其他部位的真菌病,因此手癬也逐漸受到重視。據(jù)上海市1975年對11萬人的普查發(fā)現(xiàn),手癬的發(fā)病率為2.61%[1]。北京市近期沒有相關文獻報道。石景山地區(qū)手癬發(fā)病率略低,可能與北方寒冷干燥的氣候及衛(wèi)生意識不斷提高等因素有關。本組觀察顯示,患者男女比例大致相同,中年為主,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夏季發(fā)病率高。該病易發(fā)生在體力勞動者,發(fā)病率高的職業(yè)依次餐飲業(yè)、工人、家務,推測與長期浸水或者接觸洗滌用品、溶劑,皮膚表面屏障受損從而導致真菌浸入感染有關。就診前有18.31%患者手部有外用糖皮質(zhì)激素病史,外用激素會促進真菌生長,誘發(fā)或加重手癬的發(fā)生。合并糖尿病等內(nèi)科疾患者只占5.63%,僅為一小部分病例,推斷內(nèi)科疾患并非手癬發(fā)病的主要易感因素。本文對1 a來石景山醫(yī)院皮膚科就診的手癬患者進行年度統(tǒng)計分析,從臨床分型看,角化增生型病例占59.15%,水皰鱗屑型占40.84%。提示角化增生型手癬是石景山地區(qū)手癬最常見類型。從培養(yǎng)結果看,真菌多點培養(yǎng)的陽性率達69.01%。水皰鱗屑型病例培養(yǎng)陽性率較高,達72.41%。本組患者紅色毛癬菌是優(yōu)勢菌,為69.39%,與天津、南昌等地區(qū)報道一致[2-3],第2位的是念珠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為主,為14.29%。近年來較多文獻報道,念珠菌呈增加趨勢,已成為淺部真菌病的重要病原菌,但要注意念珠菌在人體皮膚黏膜占有一定的比例,所培養(yǎng)出的念珠菌有可能為寄生菌而非致病菌,存在假陽性[4]。本組須癬毛癬菌為8.16%,居第3位;犬小孢子菌2.04%,居第4位,與國外的情況不完全相同[5],未發(fā)現(xiàn)混合真菌感染。
本組中同時患有兩種以上淺部真菌病者27例(38.03%),說明淺部真菌病存在全身或局部有易感因素,有可能通過接觸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提示在檢查和治療一種淺部真菌病的同時應關注其他部位真菌病的檢查和治療,并祛除易感因素,防止復發(fā)和再感染。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556.
[2]孔祥君,聶振華.天津地區(qū)手足致病真菌病原菌分析[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15(4):710-711.
[3]占萍,李智華,江情,等.南昌地區(qū)725 1例門診皮膚黏膜真菌病及病原菌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0,43(3):156-159.
[4]馬志紅,章強強,魯長明,等.不同地區(qū)淺部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狀況比較[J].中國真菌學雜志,2009,4(6):343-346.
[5]Foster KW,Ghannoum MA,Elewski BE.Epidemiologic surveillance of cutaneous fungal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99 to 2002[J].J Am Acad Dermatol,2004 ,50(5):748-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