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偉芳
(尚偉芳: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上,蘇軾無疑是其中最為光彩奪目的一個,他才華橫溢、灑脫豪放,他命運多舛,幽默達觀。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始終能在困境中擁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他將儒家的堅毅、老莊的超然和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渾融而聚于一身,執(zhí)著于人生卻又超然物外??梢哉f,在他的身上凝聚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集中展現(xiàn)著中國千古文人的夢想與追求。于是,我們見到的蘇軾,命運多舛中卻有著錚錚傲骨,忠而被謗下依舊心懷浩氣,放逐天涯卻能在天涯海角處超脫曠達,依舊追求并實現(xiàn)著自己的自由與逍遙。
但蘇軾也有自己的寂寞與孤獨,以真性情存在的他也從不掩飾自己的落寞與凄涼,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們也常能感受到一種清冷幽曠之情,這些文字有著詩意的傷感,但并不頹廢,反而時時透出一份堅毅執(zhí)著和勇于擔當?shù)挠職狻?/p>
起筆兩句寫靜夜之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圖,僅用“缺月”和“疏桐”兩個意象的組合,便給人幽靜的視覺感受,再加上“漏斷人初靜”一句從聽覺感受上寫靜,視聽的交織,勾勒出一種“幽人”活動、靜思于期間的客觀環(huán)境。這種“靜”的境界,既是一種外在環(huán)境的幽靜,也是一種內(nèi)在心境的平靜,是蘇軾在黃州思想走向真正成熟的底蘊。在他的詞里我們經(jīng)常能夠?qū)ひ挼竭@種蹤跡,如:“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p>
此詞的上闋,只有22個字,然就狀物而言,熔鑄一爐,那個中夜不寐,獨步?jīng)鲈碌摹坝娜恕奔拍瘣濄?、愁緒縈懷的空靈形象也就活脫脫地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
下闕承“孤鴻”展開具體形象的描繪,完全是物、人合寫,運筆空靈的特點更加顯著?!绑@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寫動態(tài)、神情,語意有兩層轉(zhuǎn)折。因何“驚起”,又為何“回頭”?心中“有恨”卻“無人”能省,把內(nèi)心的幽約怨悱之情曲曲傳送,終未一語道破。清代學者陳廷焯把蘇軾這首詞看成是運用“興”的典范之作,或許就是著眼于其中形象、意境豐富而朦朧的象征意義。
其次,這首詞浸透了一種彌漫天地的清冷。本詞是蘇軾詞作中少有的透滿孤寂的感傷之作。且看詞中出現(xiàn)的意象與營構(gòu)的氛圍:殘月一彎,斜掛于枝條疏朗的桐樹枝上,已經(jīng)是漏斷人靜的時刻了,殘月,是人生的殘缺,亦是人世的殘缺;桐,不再是枝繁葉茂撐起的整個天地,蔭蔽萬物的大樹,而是一片蕭瑟,葉子已經(jīng)不在,只剩光禿禿的枝干在殘月的清輝下無語獨立;還有那獨來獨往的幽人,面對此情此景,情何以堪?于是,便把自己變作飄渺無依的孤鴻,在茫茫夜色中孤獨飛翔,這里不再有“月出驚山鳥”的活潑,只有那面對寒枝的無奈和由此產(chǎn)生的無家可歸的感傷。這恰恰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現(xiàn)實與心境的真實寫照。在現(xiàn)實中,“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外,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弊鳛槲膲酥鞯奶K軾名震天下,此刻卻在荒山僻壤之中,獨自面對繁華過后的孤寂,體味世事無常的蒼涼。
最后,甘于寂寞的擔當是這首詞中最讓我們感動的情懷。此詞以孤鴻自喻。孤鴻是蘇軾喜愛的生命意象,他多次用來比況人生,如《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薄叭痹隆庇魇旧械臍埲备校弧奥唷卑涤魃鼩v程之不暢;“孤鴻”喻幽人,而“幽人”正是蘇軾自指;“獨往來”、“縹緲”寫生命之孤獨、漂泊無依,然而卻堅守著高傲高潔的品格;“驚起”是生命之震撼,是心靈的悸動;“有恨無人省”是無奈的清高;“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是高貴的孤獨,是自覺的選擇。
蘇軾的孤獨與寂寞無人能懂,但他卻不曾在自憐自傷、自嗟自怨中苦苦掙扎,而是用自己的倔強與高傲堅守著心靈的自由與對自由的不懈追求。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使他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這一切,使蘇軾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蘇軾的一生可謂是飽經(jīng)滄桑,45歲被貶黃州,59歲被貶惠州,72歲貶至儋州,他曾說過:“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我們應(yīng)該感謝蘇軾,是他,讓我們在這個喧囂忙亂的時代,依然能感受到一絲曠朗的清風迎面吹來;是他,讓我們在回首時,堅守了一份淡定、從容而又平靜的超然心境。
[1]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徐中玉.大學語文(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康震.康震評說蘇東坡[M].中華書局,2008.
[4]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余秋雨.秋雨散文·蘇東坡突圍[M].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