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爾勝,王宗蘭
(淮南師范學院 中文與傳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淮南方言與其農耕文化
崔爾勝,王宗蘭
(淮南師范學院 中文與傳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淮南農耕文化是中華農耕文化的一個元素,可以從多角度加以研究?;茨戏窖灾杏嘘P土地及其整理、生產管理及收獲等農業(yè)生產詞語,充分體現(xiàn)出淮南農耕文化中的和諧、精致、交融性特征。
淮南方言;農耕文化;特征
農耕文化在屬性上是一種社會經濟文化,內容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與農耕直接相關的主要性文化元素,如田地、生產過程、農作物品種等,二是與農耕間接相聯(lián)的派生性文化元素,如居住、飲食、農耕典章制度等。
淮南地處淮河中游,其農耕文化不僅具有共性,也具有個性。本文試從方言角度來探析淮南農耕文化的特征。文中所涉及的淮南方言中農業(yè)生產用詞均是筆者實地調查所得。調查點主要以潘集、田家庵、大通三地為主,因為三地在方言區(qū)域上正是中原官話與江淮官話的交融地。其他方言中農業(yè)生產用詞來自縣志、方言志、民俗、民歌、文史資料及方言詞典等。研究對象以淮南農耕主要性文化元素為主,派生性文化另撰文論述。
農耕文化和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因地制宜、順天應時。下面從淮南方言土地用詞及農諺用語兩方面加以分析。
1.土地用詞與和諧性
“因地制宜”中“地”是基礎。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其稱呼多為“田”或“地”,不同方言中“田”或“地”具體含義不盡相同。就一般情況而言,“地”多指旱地,“田”多指水田,也可用于旱地,如“麥田”。對于一方言中有關“地”、“田”方言詞語的考察,可看出其方言區(qū)域中的農耕文化狀況。
淮南方言中,由“田”組成的詞語總體較少,而由“地”構成的詞語很多。這主要與淮南地區(qū)以旱地種植為主的農耕歷史有關?;茨蠚v史上多以小麥及雜糧為主,俗語“淮河兩岸好風光,五谷雜糧樣樣全”正是此種情況的反映。據(jù)《淮南市志》記載:1950年,水稻種植只有7.4萬畝,占總糧食播種面積的5.9%,其余都為麥雜類;1970年,水稻種植占總糧食播種面積的16.4%;到1990年,水稻種植占總糧食播種面積的29.3%。
淮南方言中“田”的名稱主要有三類。一是有與水源有關,如“看溝田、湖田”;二是與形狀相關,如“長田、橫田、三角田、拐田”;三是與大小有關,如“七畝田、六畝田”等。其中看溝田是這一地區(qū)早期水稻種植的田,一般可自然引水灌溉。而將“田”與“湖”合稱為“湖田”,并不僅為淮南特有。《二十六史大辭典·典章制度卷》:“于湖灘以排水筑堤之法開墾之田。始見于南朝劉宋,多在三吳之地。謝靈運曾求決回踵湖、岯崲湖為田不果。大明初山陰(今浙江紹興)民多田少,丹陽尹孔靈符表徙無貲之家,于余姚、鄞、鄮(今浙江鄞縣東)三縣,墾起湖田,并成良業(yè)。”另,在中原官話區(qū)的山東郯城、江蘇徐州、贛榆及江淮官話區(qū)的江蘇連云港都稱之為“湖”,而不稱“湖田”。從農耕文化區(qū)的變遷來看,淮南地區(qū)的“湖田”應是源于淮河下游吳越的平原水田稻作型農耕文化區(qū)。
淮南方言中把種植旱作農物的土地多稱之為“×地”。這類詞語較多,說明了山地旱作農耕在當?shù)厣a生活中的重要性。相較“田”的名稱而言,“×地”在分類命名時也更為細致。主要有八類。
一是根據(jù)其濕度狀況來命名。有旱地與濕地。這與淮南地區(qū)的地形有關,其南部為低矮丘陵,北部為淮北平原,淮河穿市而過,因而旱地與濕地共存。
二是根據(jù)地貌特征來命名。這類最多,如山地、崗地、坡地、斜坡地、湖地、灣地、洼地、大洼地、河灘地等。其中灣地在淮南農業(yè)生產生活中尤其重要,當?shù)厮渍Z說“淹了大河灣,塌了半邊天;收了大河灣,三年不愁吃和穿”。
三是根據(jù)土壤狀況來命名。有黑泥地、黃泥地、沙土地、沙漿地等?;茨咸幱诘貛酝寥缼В愋洼^多。其中黑泥地的形成與砂姜黑土有關,是耕作歷史悠久的土壤之一;黃泥地的形成與棕壤有關;沙土地的形成與潮土有關,多由沖積而成,多位于河灣之外,因而又稱為“灣地”;而沙漿地的形成則與黃棕壤有關,多含有巖石的殘積物。
四是根據(jù)其形狀來命名。有斜溜地、三角地等。這說明淮南地形有復雜性的一面,在開墾時,有些地方不能成片,需依地形而成。
五是根據(jù)其所屬、標記或位置來命名。如廟地,是指這些地早先曾歸寺廟所有,因而此地附近早先也定當有寺廟存在;又如老虎窖地,說明此地附近早先也當有窖,這是以窖作土地的標記。此外,還有表示方位的,如北大地、西大地等,這類土地名稱所表方位多以村落為坐標。
六是根據(jù)其自然生長的植物來命名。如蘆葦?shù)?、茅草地等?/p>
七是根據(jù)其所種植的農作物來命名。如麥地、秫秫地、菜園地(或菜地)、果園地等。其中有的土地名稱久而用之成為村落用名,如大瓜地。
八是根據(jù)其使用狀況來命名。如荒地、開荒地等,其中荒地是指沒有開墾或沒有耕種的地,而開荒地有兩種意義,一是開墾荒地,二是對荒地開墾后可以種植莊稼的地。
總之,淮南方言詞的“田”、“地”使用狀況體現(xiàn)的是其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的和諧性農耕文化特征。
2.農諺用語與和諧性
“順天應時”中“時”是前提。由于氣候對農作物生長有一定限制,因而對農時的掌握成為農業(yè)生產中重要一個環(huán)節(jié),農諺用語就是這一重要性的直接反映。這里簡列幾條淮南方言中的四季農諺。
過了清明節(jié),春耕不停歇。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地莫遲延。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春天不下種,秋后必受窮。
夏至種黃豆,一天一夜扛榔頭。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
秋分不分,拿刀割根。
立秋三場雨,遍地出黃金。
河里凌響,蘿卜正長。
上述農諺表明農耕要“應時”而作,不可違時。這也是中國農耕文化中遵循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觀的一種體現(xiàn)。
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化中最主要特征之一,淮南農耕文化也不例外。下面僅就土地整理、生產管理、作物收獲等方面的淮南方言用詞加以分析,探求淮南農耕文化的精致性特點。
1.土地整理用詞與精致性
土地整理是農業(yè)生產的第一個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其特點就是要精耕。土地整理有縵田、畦種、代田、區(qū)田等不同方法,這里僅對用于淮南旱地整理的方言詞作分析。
淮南農耕中的土地整理方言詞以旱地整理為多,除常見的犁地、耙地之外,還有開墑、撇墑、打墑。
開墑可以指開始耕地的第一犁,也可指開始開墑溝的第一犁,總之是指開始犁地。開墑非常重要,一般要考慮這樣幾個因素:地的形狀、地的高低走向及翻耕的深淺。地的形狀及高低走向決定第一犁的位置及翻耕的方向;翻耕的深淺與季節(jié)、所種農作物性質直接相關,一般要深耕,如農諺“深耕土一寸,抵上一遍糞”、“伏天深耕田,賽過水澆園”,就是這一要求的直接反映。另外還有一些土地整理諺語由生產用語變成了日常生話用語,如“犁不著你,也能耙著你”,原本是指耙地時對土塊細化的要求,后來指對某事或人不放棄或不放過,多含有貶義色彩??傊_墑直接影響后期的田間管理及農作物的收成。
撇墑是指對已翻耕及耙過的土地進行進一步細分為畦子,即長方形的小塊。這一過程也有一定難度。要求用犁是向外翻土。撇墑得當,地中的每一小塊面積較均勻,這不僅是合理密植的需要,也對后期的點種帶來方便。
打墑是指對土地進行最后平整,包括墑溝平整、土塊細化及雜物清除等。這一過程極其重要。墑溝平整與后期的灌溉的直接聯(lián)系,平整的墑溝可以讓水流到達地的所有地方,以保證均勻灌溉;土塊細化有利于農作物對土壤中肥力的吸收;雜物清除不僅利于土壤肥力的充分利用,也為后期的除草帶來便利。
總之,上述三個過程的共同特點就是對土地整理時要做到細致耐心。
2.生產管理用詞與精致性
生產管理是農業(yè)生產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下面以淮南農耕中的播種、管理及作物生長過程三方面用詞為例來分析其生產管理的精致性。
淮南農耕中的播種,針對不同作物有不同用詞,顯示出精致的特點。這類詞有:撒、種、點、占、插、耩等。其中“撒、種”用于小麥、水稻,“點”用于棉花、花生,“占”用于豆類,“插”用于芋頭等,這些都是用手操作,由于不同種子播種時要求不同,從而形成的不同用詞;而“耩”則是利用工具播種,其適用對象要廣泛的多。這里要著重介紹一下“占”,這是淮南地區(qū)一種較特殊的播種方式。它是指在淮河洪水過后,當?shù)厝嗽诤訛车蜐竦厝錾弦恍┥L期較短的豆類,目的是降低洪澇造成的損失。這時播種豆類叫“占豆子”,與正常時節(jié)播種豆類的“點豆子”不同,也與其他地區(qū),如屬晉語的山西榆次的“占豆”不同。榆次方言中的“占豆”僅為“種豆”之義,相當于淮南的“點豆子”。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要精心維護,這也是生產管理精致性的一個方面。常規(guī)性管理有:灌田、澆地、排水、抽水、鋤(薅)草、蓐、上(澆)糞等。除此外,還有一些具有地域性的方言用詞用語。方言用詞如豆類管理中三個較重要的過程:鋤草、撈二交(或撈黃豆)、提棵?!颁z草”豆類管理中的是第一次除草,時間是剛長出兩個豆莢葉,“鋤”在淮南方言的中讀音為[za55](音雜);“撈二交(或撈黃豆)”是第二次除草,時間是已分出枝干且成形,即當?shù)胤窖灾兴^“燈籠棵”;“提棵”是指對多余及較弱棵苗的清除。方言用語如農諺“到了夏至節(jié),鋤頭不能歇”、“拔草不帶根,猶如走馬燈”等也體現(xiàn)了生產管理精致性特點。
農作物生長有一定周期,不同周期稱呼也不相同。對農作物生長不同周期中稱呼用詞的考察也能從側面看出生產管理狀況。這里以淮南方言中小麥、豆類、水稻生長周期中的稱呼用詞來分析其生產管理精致性特點。
小麥是淮南地區(qū)主要農作物,反映其生長過程的詞語也最多,依次為:盤疙瘩子、起秸桿、打苞或帶苞子、破口、揚花、灌漿、綠豆色、耀眼黃、勾頭;其次是豆類,其生長過程依次是:兩個莢子、吐心、燈籠棵、開花、毛爪子、癟連錢子、鼓肚子;最后是水稻,生長過程依次是:秧毛子、換苗或活棵、揚花、灌漿、勾頭、黃尖。這類詞語不僅涵蓋了小麥、豆類、水稻生長的全過程,其名稱也全都是根據(jù)這些農作物生長的一些重要環(huán)節(jié)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形狀、顏色而命名的,且分類極細。該類詞語反映出人們對這些農作物生長極為重視,管理極為細心。
3.作物收獲用詞與精致性
農作物收獲是農業(yè)生產的最后一環(huán)節(jié),歷來受到重視,要“顆粒歸倉”。因而這類用詞也極多,反映的是作物收獲的精心仔細。本節(jié)試從收獲過程及收獲后作物的類別兩方面用詞加以分析。
收獲過程僅以小麥脫粒為例。小麥脫粒離不開場地,因而對場地極為重視,所有脫粒過程的詞語也都與場地有關,其過程有三,依次是:做場、打場、落場。其中做場又含有壓場、占場、漫場三個方面。壓場是指用石滾碾壓來平整場地,碾壓前要對場地有所整理,如將一些雜物清除,松土或鋪上土,灑上水,有時還鋪上麥穎(淮南方言中讀為[u?n24])子;占場一般指再次碾壓,使場地結實耐用;漫場指對碾壓過后的場地進行清掃。打場是指對小麥進行脫粒,其中又含有翻場、圓場、揚場。翻場是指對小麥進行翻動以利更好脫粒;圓場則是指將打場中濺落到場地周邊及外圍的麥粒掃攏至場地上來;揚場則是把打下來的小麥用木锨等工具揚起,借風力吹掉殼和塵土等雜質,分離出干凈的子粒;落場是指脫粒完畢后對場地進行最后的清理??傊?,整個過程極為仔細認真,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顆粒歸倉”。對收獲后的作物鑒別分類是最后工作,這一類詞語也能反映出作物收獲狀況。淮南方言用詞中,以收獲后小麥分類用詞最多,說明當?shù)厝嗽诖朔矫娴木毿浴?/p>
小麥收獲的成品有:麥粒子、下水碗、操毛。其中“麥粒子”是通稱,“下水碗”指很干凈的麥粒,意指可放在水中而不見雜質,“操毛”則指含有雜質的麥粒。附屬品有:麥穎子、麥穰子、麥葉子、麥茬子、麥棵子,這些雖都是小麥脫粒后剩余物,但各有用途,故須分清。相對于小麥,水稻要少很多,成品及附屬品有:稻子、稻芒子、稻草。
淮南地處淮河中游,從方言角度來看,其原本屬江淮官話,后受中原官話的滲透和覆蓋;從移民用度來看,主要是山東移民。因而淮南文化具有江淮文化、中原文化與齊魯文化的特征,是一種交融性文化。這一特征在其農耕文化中也得以體現(xiàn)。限于篇幅,這里僅以農作物收獲用詞為例來加以說明。
淮南農作物收獲用詞前文已經敘述,有做場、壓場、占場、漫場、打場、翻場、圓場、揚場、落場。這些詞在各方言中的使用情況如下:
做場
冀魯官話:灤南(保唐片)。
江淮官話:泰州(泰如片)。
中原官話:淮南(信蚌片)。
吳語:丹陽、蘇州(太湖片)。
注:忻州(晉語,五臺片)有此詞,但詞義為“谷物脫?!?。
壓場
中原官話:淮南(信蚌片)。
注:中原官話蔡魯片(如曲阜)、南疆片(如和碩縣、于田縣),北京官話克石片(如富蘊縣)中的壓場義為“碾壓谷物,使谷物脫?!薄?/p>
占場
中原官話:淮南(信蚌片)。
漫場
中原官話:萬榮(汾河片);戶縣(關中片);泌陽(鄭曹片)、淮南(信蚌片)。
注:中原官話鄭曹片(如尉氏縣)、冀魯官話石濟片(如河縣)、東北官話哈阜片(如哈爾濱、阿城縣)中的漫場義指“打場中用掃帚把谷物皮殼等雜質清理出去”。
打場
蘭銀官話:銀川銀(吳片);蘭州(金城片);哈密、烏魯木齊、阜康(塔密片)。
晉語:邯鄲、林縣(邯新片);大同(大包片);平山、張家口、陽原、集寧、呼和浩特、二連浩特(張呼片);忻州、臨河、綏德(五臺片);離石(呂梁片);太原(并州片);長治(上黨片)。
東北官話:海拉爾、黑河、齊齊哈爾、佳木斯(黑松片);白城、長春、錦州、哈爾濱(哈阜片);通化、沈陽(吉沈片)。
北京官話:北京(京師片);承德(懷承片);赤峰(朝峰片)。
冀魯官話:天津、唐山、保定(保唐片);滄州、利津(滄惠片);石家莊、濟南(石濟片);濟寧(蔡魯片)。
膠遼官話:丹東、大連、煙臺、牟平(登連片);青島、諸城(青州片)。
中原官話:臨汾(汾河片);商丘、原陽、鄭州、阜陽、蒙城(鄭曹片);信陽、淮南(信蚌片);白河、寶雞、敦煌、西寧(秦隴片);天水(隴中片);徐州、洛陽(洛徐片)。
江淮官話:(合肥、連云港、漣水、揚州、南京)洪巢片;南通(泰如片)。
西南官話:達縣、宜昌(成渝片);大理(滇西片);襄樊(鄂北片);天門、武漢(武天片)。
翻場
蘭銀官話:山丹(河西片)。
晉語:昔陽(大包片);淇縣、林縣(邯新片);平山縣(張呼片);代縣(五臺片)。
東北官話:東遼縣、肇東縣、白城市(哈阜片)。北京官話:順義縣(京師片);赤峰、凌源縣(朝峰片)。
冀魯官話:武強縣、獲鹿縣、井陘縣、石家莊、德州、禹城(石濟片);秦皇島、唐山、定縣(保唐片);滄縣、濟南(滄惠片)。
膠遼官話:沂水(青州片);新金縣(登連片)。中原官話:天水(隴中片);咸陽、戶縣(關中片);臺前縣、濮陽市、泌陽、陽谷、鄆城縣(鄭曹片);太康縣、欒川(洛徐片);萬榮、河津(汾河片);商水(蔡魯片);遷安縣、敦煌(秦隴片)、淮南(信蚌片)。
江淮官話:全椒(洪巢片)。
西南官話:宜城(鄂北片)。
圓場
中原官話:淮南(信蚌片)。
揚場
蘭銀官話:銀川(銀吳片);蘭州(金城片);哈密、烏魯木齊、阜康(塔密片)。
晉語:邯鄲、林縣(邯新片);大同(大包片);平山、張家口、陽原、集寧、呼和浩特、二連浩特(張呼片);忻州、臨河、綏德(五臺片);太原(并州片);長治(上黨片)。
東北官話:海拉爾、黑河、齊齊哈爾、佳木斯(黑松片);白城、長春、錦州(哈阜片);通化、沈陽(吉沈片)。
北京官話:北京(京師片);承德(懷承片);赤峰(朝峰片)。
冀魯官話:天津、唐山、保定(保唐片);滄州、利津(滄惠片);石家莊、濟南(石濟片);濟寧(蔡魯片)。
膠遼官話:丹東、大連、煙臺、牟平(登連片);青島、諸城(青州片)。
中原官話:商丘、原陽、鄭州、阜陽(鄭曹片);信陽、固始、淮南(信蚌片);白河、寶雞、敦煌、西寧、漢中(秦隴片);天水(隴中片);萬榮(汾河片);西安(關中片);徐州(洛徐片)。
江淮官話:合肥、連云港、漣水、揚州、南京(洪巢片);南通(泰如片)。
西南官話:宜昌(成渝片);大理(滇西片);襄樊(鄂北片);天門、武漢(武天片)。
落場
冀魯官話:濟南(石濟片);藁城(萬濟片)
中原官話:淮南(信蚌片)。
將上述情況列表加以比較如下:
表1 農作物收獲用詞在各方言中的使用情況
上表說明,淮南方言農作物收獲用詞有三個特點。一是“打場、翻場、揚場”三個環(huán)節(jié)在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方言區(qū),即官話區(qū)中尤為重要,不可或缺,是共性特征,處于官話區(qū)中的淮南方言自然也不例外。二是與其他方言比較,淮南方言與冀魯官話相同之處最多,其次是中原官話與江淮官話。這與淮南人口及方言的形成是一致的,也是淮南地域文化交融性特征在農耕文化上的一種體現(xiàn)。三是淮南方言有自己的的特征,如“占場、圓場”這一環(huán)節(jié)其他方言中就沒有;又如“漫場”在淮南方言中是“做場”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其他地區(qū),如尉氏縣、河縣、哈爾濱、阿城縣等方言中,“漫場”則指“打場中用掃帚把谷物皮殼等雜質清理出去”,是“打場”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總之,淮南方言農作物收獲用詞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點正是淮南農耕文化交融性特征的外在體現(xiàn)。
淮南農耕文化是中華農耕文化的一個元素,可以從多角度加以研究?;茨戏窖灾杏嘘P土地及其整理、生產管理及收獲等農業(yè)生產詞語,充分體現(xiàn)出淮南農耕文化中的和諧、精致、交融性特征。
[1]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陳章太,李行?。胀ㄔ捇A方言基本詞匯集[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4]吳存浩.中國農耕文化形成試論[J].東岳論叢,1993,(3)
[5]韓榮培.集約農耕——中國文化賴以發(fā)展之基礎[J].貴州民族研究(季刊),1995,(4)
[6]姚兆余.中國農耕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價值[J].甘肅社會科學,2008,(6)
Huainan dialects and its farming culture
CUI Er-sheng,WANG Zong-lan
Huainan farming culture is an element of Chinese farming culture.It can be studi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The words of Huainan dialects abou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uch as land and its plowing,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harvesting,fully reflect its characteristics of harmony,exquisite, blending.
Huainan dialects;farming culture;characteristics
H07
A
1009-9530(2012)05-0030-05
2012-03-29
淮南師范學院重點學科人文研究基地“淮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資助
崔爾勝(1969-),男,淮南師范學院中文與傳媒系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及近代漢語。王宗蘭(1963-),女,淮南市大通區(qū)余巷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