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紅
一、讀懂教材——教材給了我們“營養(yǎng)”,我們?yōu)閷W生制作“美食”
首先要從整體上來認識和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理清三條脈絡:
1. 從立體到平面再到立體。教材在一年級編排了先從直觀上認識一些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圖形,二三四年級時又從立體圖形中剝離出一些具體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等平面圖形,最后在五六年級認識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圖形的一些特征。
2. 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學生認識一個圖形首先獲得的是一個整體印象,如兒童看到一個水杯,不需要描述它的細節(jié)和局部就知道它是一個杯子。隨著學習的推進,學生開始關注對圖形的邊、角和頂點的認識,他們要關注圖形的局部特征。
3. 從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直線圖形不論是定性的還是定量的,描述都相對明確和直觀,曲線圖形的認識往往就使得學生產生困難。在這一領域里先在低中年段安排直線、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直線圖形,又安排長方體、正方體等,最后在六年級才安排圓、球體、圓柱、圓錐體等曲線圖形的學習。這樣的安排非常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理解能力。
其次,要把握本冊教材的結構。本冊教材分為幾大板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每部分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為什么這樣安排教材……教師只有理解了編者的意圖,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也才會有大的收獲。
最后,要琢磨本課教材。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重、難點及應把握好的教學尺度。教師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以“認識面積”一課為例,教材安排的內容有三個層次。①結合四個具體實例,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②進行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③通過在方格紙畫圖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這樣的編排,聯系生活,直觀易懂很適合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了解了教材的內容結構和編排意圖以后,合理的教學設計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二、讀懂學生——學生給了我們天地,我們給學生指明方向
1. 讀懂學生的個別差異。讀學生比讀教材要難一些,因為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讀懂學生的差異是教學的基礎,要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入手,了解學生們的認知程度,知識水平、興趣愛好……要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個性的人,他們各有特色。只有了解他們的不同點,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
2. 讀懂學生的問題和困難。在學生有困難的地方你出面點撥,學生會受益匪淺。在教學一年級上冊“位置與順序”這一單元中教學“前后”、“上下”這兩課時,學生接受得很好,課后反思覺得沒有問題,在教學第三課時“左右”時也沒想到對于學生來說“左右”會比“上下”、“前后”難以理解。書上的一道上、下樓梯的問題,暴露出他們沒有理解“左右”位置相對性的問題。所以每一節(jié)課你都要知道學生可能會在哪里出問題,在哪里有困難。
3. 讀懂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什么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呢?就是學生現在的知識水平和他們的潛在水平。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們了解學生之前已經學過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有了這樣的基礎,在教學本課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了,這樣使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固定在原有認識結構中的長方形面積公式之上,還可以舉一反三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這樣學生不僅獲取了系統(tǒng)的知識,既便于知識的“存放”,又能靈活“提取”,也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所以,只有讀懂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找準學生的接受水平,才能確定教學的起點。
三、讀懂課堂——課堂給我們40分鐘,我們還學生無限精彩
現代課堂已從簡單傳遞知識的過程變?yōu)槎嘟嵌鹊丶顚W生主動思考和探究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學會學習數學,我們要把數學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基礎上,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當中去,使整個教學活動學生都處于動態(tài)的參與中,這樣改變情境的形式之后,孩子們把數學融入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中學習了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