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早玉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課程的學習方式,都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交流,因此,對學生進行交流能力培養(yǎng)既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需要,也是建立學生新型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本文初步探討了在新課程生物教學中,通過相應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有效交流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新課程 有效教學 交流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98-02
生一種奇妙之感,如此便達到了目的。
二、韻律之美
韻律之美不僅體現在舞蹈、音樂等藝術表現之中,在生命的過程中也無處不在,生物界那生生不息的力量、生命過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態(tài)勢,無不是韻律美的具體表現。比如候鳥年復一年春去秋來、南來北往的遷徙,非洲大草原上雨季和旱季的交替以及羚羊、野牛等動物隨之發(fā)生的大遷移;比如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內部的周期性變化;比如植物體的一生:從傳粉受精產生種子—種子萌發(fā)成幼苗—幼苗發(fā)育為成熟植株—開花傳粉受精產生下一代,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美妙的變化,充滿了韻律之美。尤其值得提到的是DNA分子的奇妙雙螺旋結構:四種基本單位,固定的堿基配對方式,不斷重復的螺旋充滿節(jié)律,每個螺旋包含10對堿基,相鄰兩對堿基之間的維持著0.34nm的距離,看似簡單的造型,由于堿基排列順序的無窮可能性而蘊含了幾乎無窮的遺傳信息,可以說那就是生命最本質的奧秘。DNA模型創(chuàng)立者之一沃森曾說道:“我的手指凍得沒法寫字,只能蜷縮在爐火邊,胡思亂想,想到一些DNA鏈怎樣美妙地卷縮起來,而且可能以很科學的方式排列起來。” 他與克里克等人共同創(chuàng)立的這個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模型,充分體現了科學意義上的美和真的統(tǒng)一。
三、和諧之美
在生物世界里,從微觀到宏觀,和諧無處不在。在《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等課的教學內容中,就可以讓學生領悟到個體生命過程中的和諧之美,生物群體的和諧之美,生物與環(huán)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比如:小小的細胞,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一個小小的細胞自成一個小世界,有著邊界——細胞膜,有著控制中心——細胞核,有著各種功能不同的細胞器,各部分既相對獨立,各有分工,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完成著物質的交換、物質的合成、分解、轉化等等復雜的生命活動,體現著一種細微到極致的和諧。又如,人體的生命活動紛繁復雜,但是由于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各大系統(tǒng)各司其職,協(xié)調運作,各種生命活動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也使復雜的人體成為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再如,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無一不是因生物圈內各種生物的巧妙配搭、合作而得以進行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把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既滿足自身生命活動需要,也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的生物(動物、微生物)提供了可利用的物質與能量;而動物則為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散布等出力,它們的尸體遺骸、排泄物等又可重新成為微生物、植物生長的原料;作為分解者的微生物更是為物質從生態(tài)系統(tǒng)回歸到無機環(huán)境而大顯身手……通過許多這樣的例子,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到,和諧就是一種美,和諧是生物生長的內部需要,萬物和諧更是人和其他生物得以長期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
在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利用生物中的美來感染學生,啟發(fā)學生。以此提高學生的感覺力、感悟力和想象力,利用這種情與景的互動關系,可使學生獲得美學教育,培養(yǎng)他們審美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高中生物教學并非單純的教學,同時它也是傳播美的工具。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基礎,也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通過物理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掌握實驗技能,而且可以培養(yǎng)其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良好的學風、習慣等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那么物理學科教學中如何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充分體現實驗教學的基礎地位呢?
一、加強演示實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物理演示實驗具有形象真實、生動有趣的特點,能為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規(guī)律前營造出生動的物理情景,使學生感受倍深。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動作記憶效率比語言文字記憶效率要高好幾倍。“眼過千遍不如手做一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作為一名物理教師,首要任務就是:盡一切可能,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師演示的形式不能僅僅是“教師演,學生看”,還可以是“教師導,學生演”,即邊學邊實驗。例如:利用圖釘做實驗。圖釘很容易找到,若引導學生利用圖釘做實驗,既可說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做壓強的實驗時,用手在墻上按圖釘,圖釘帽沒有進入手中,而圖釘尖進入墻內。說明:手按圖釘帽時,受力必修Ⅰ“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也是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究生物膜結構的過程和方法,認識到可以通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說,假說仍然需要觀察和實驗來驗證。隨著技術手段的改進不斷發(fā)現新的證據,原有的觀點或理論還會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并歸納總結出生物膜模型建構的基本方法。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交流能力培養(yǎng)不僅適應了新課程的要求,同時能使我們課堂教學富有活力。通過學生間的充分而有效的交流,轉變了學習方式,使學生能主動去學習,在交流討論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的情感溝通,創(chuàng)造和諧、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心理能得到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劉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解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03
3.楊華、李茜腴,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思考與討論”欄目的教育價值,生物學教學,2011年第8期
4.趙占良,高中生物新課程科學探究活動概述,http://www.pep.com.cn/peixun/xkpx/peixun_6_1_2/jyjl/zhx/201102/t20110224_1024399.htm
5.陳維,汪忠,生物科學史與探究能力生物——利用光合作用發(fā)現史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研究,生物學通報,Vol41,2006.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