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胡會
所謂“教學反思”,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因此,寫好“教學反思”,不僅不是額外負擔,反而是備課的好“幫手”。它有助于積累教學經驗,加深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以此實現教師成長。某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寫好教學反思呢?
一、多讀書,寫好日記
一個好的反思往往是對教育教學事件的深入分析,傳遞給人們一種價值選擇,以期引起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背后都有著較強的教育理念支撐。一些教師之所以寫不好反思,關鍵就是因為缺少深層的教育理念。
從理論上講,教師通過大量閱讀能夠快速提升教育理念。但對很多教師來說,無論備課、上課還是批改作業(yè),要抽出大量時間去廣泛涉獵各種理論都是不現實的,況且沒有明確目的的閱讀也難以形成個人的教育理念。教師的讀書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應圍繞個人承擔的課題或需要撰寫的教學反思選擇要讀的書。在讀書的方式上,應習慣于做卡片,這種做法有利于加深對所讀書重點內容的理解。對于一些重要的語法和句子,還可以利用書邊的空白記錄自己的思考,這些記錄既可以作為以后寫作的點,又可以作為專家觀點來作為個人教學反思的重要論據。
二、多觀察,自我提問
教育教學是教師的職業(yè)和工作,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大量的教學事件,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對這些事件進行反思的敏銳眼光,具有基于“教師個人素質”的獨特思考角度,而這恰恰會成為教師寫教育反思的重要內容。寫反思不僅能夠分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增強教育教學效果,更能使教師在不斷反思中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維,提高個人的理論和認識水平。當前,新課程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但如何去落實,需要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課程理念的要求,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做些什么,這樣的反思會使得新課程的理念逐步在課堂上得到體現。
前幾天,我聽了一節(jié)初二的語文課,如果按照現行的教學評價要求,這節(jié)課算不上好課,一些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也不是很到位,但這節(jié)課教師提問的方式讓我為之一振。平時在大多數課堂上,老師習慣于這樣提問:“誰能回答這個問題?”而在這節(jié)課上,老師始終這樣問學生:“誰想回答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的一個字的變化,卻讓我思考了很多。從“能”到“想”反映了教師觀念的變化。盡管很多學習落后的學生都想回答問題,但一個“能”字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經常的失敗會使學生這樣想:“我能回答好嗎?”這些學生真的舉手了,老師就會給他們機會嗎?恐怕在老師的心中也會有這樣的疑問:他們能回答好嗎?讓“想”回答的學生有機會回答,并給予學生以充分的關注,學生就有一種成就感,從而認可我們的學校、認可我們的教育,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當前教育所欠缺的。
三、多思考,養(yǎng)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
長期的教育影響使得很多老師習慣于專家怎么說自己就怎么想,領導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其實,這樣做雖然出不了什么大問題,所寫的反思也容易被人接受,但我認為,如果只是習慣于這種思考方式,缺少批判性的思考,就不利于教師寫出比較深刻的反思。仔細想一想,我們不難發(fā)現任何教育方式、任何教育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流行的教育方式進行批判性思考可以使我們看到其中的不足,以促進這種教育方式的完善和合理;對人們反對的教育思想進行反思,可以從中找出值得借鑒的內容,進一步優(yōu)化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就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言,過細的量化管理往往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盡管我們強調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但這些東西是很難測量的。教師所能掌握的就是一張試卷,只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何況在平時的小測驗中,試卷的構成、信度、評價的標準都很不規(guī)范,量化的結果更難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生學習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除了學生的智力和自身努力外,學校教育因素、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如果我們忽視這些因素單純地看學生的分數,這樣測量的分數越準確,偏差就越大,就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就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言,精確的量化會導致學生多重人格。雖然知識是可以分化的,但學生的個體和人格是不能分化的,即使是學習,他的心理過程也是整體發(fā)生的,因此我們在評價個人發(fā)展的時候就不能說哪些是情感、哪些是意志。雖然我們力求評價的全面和公正,但過細的量化實際上只是關注了幾個方面,引導的是學生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的發(fā)展,忽視心理發(fā)展的整體性。大量的實例說明,學生在一定時期表現出某種行為(如主動擦黑板),不做出某種行為(如上課不說話、不看課外書等),并不一定是基于一定的認識基礎之上的、發(fā)自內心的自覺行為,而更多的是立足于贏得分數的被動行為。青少年正處在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這種不良的教育引導往往會使學生形成雙重人格。
教學反思是教師從事教學研究時的基本手段,教師在實踐中采用這種手段,無疑會獲得自己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工具。當然,撰寫教學反思的形式很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掌握和運用,從而寫出有深度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