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jīng)富
清康、雍、乾時期,閩、廣、贛(南)的客家人紛紛向贛西北修水縣(清代稱義寧州)移民。一百多年后,修水的客家移民各姓人口大量增加,并且崛起了具有科舉功名的鄉(xiāng)紳,聯(lián)宗建祠修譜、重建宗族一時蔚成風氣。到道光年間,各姓建祠修譜已經(jīng)普及,即使是人數(shù)很少的古、馮、連、卓、繆等姓,也都編修了宗譜。
宗族形成的最初原點是“血緣關系”,比照“血緣關系”的結構原則,將沒有“血緣關系”的同姓組合成一個同姓組織,社會學、人類學稱之為“擬制宗族”。據(jù)統(tǒng)計,修水客家人有102個姓氏、近千個開基祖。他們同姓卻不同宗,但他們互認本家,建立起區(qū)別于本地同姓的宗族組織。修水客家人宗族的擬制重建有一個較長的磨合時期。他們來自不同地區(qū),族源復雜,且遷入修水后居住地極為分散。要把這些來源不一、距離遙遠、互不相識的各家各戶串聯(lián)起來,建立一個新的宗族聯(lián)合體,其難度可以想見。但一旦擬制重建成功,便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與本地同姓宗族絕不相混。
客家人遷入修水,或是一小戶或是幾兄弟甚至單身一人,分散在深山老林耕作生息,所以初期沒有形成像本地人那樣綿延不絕的單姓或主姓血緣村落,也沒有“房”的稱謂。只有在三四代以后,才漸漸形成屋場村落。屋場是最底層社會的客家“棚民”躋身編戶齊民的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正是這些具有“族”的外延與內涵的鄉(xiāng)村屋場,成為整合、凝聚、重建移民圈子里同姓宗族的主要力量,在建祠修譜等重建宗族的活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修水客家陳姓的族源出自于著名的江西德安義門陳氏。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義門陳氏奉旨分莊,有進士陳魁挈眷徙福建汀州,成為客家陳姓的始祖??遄?昆、侖、嵩、岳、峰,后人稱“五山”。峰公傳十二世有中興公,生子十八,稱十八郎公。在康、雍、乾時期客家人向贛西北的移民潮中,十八郎后裔、嵩公后裔接踵而至修水。
修水客家陳姓最早遷入的一批是康熙二十六年到四十四年間(1687—1705),到嘉慶初年,已有一百余年四、五代的歷程。經(jīng)過艱苦漫長的原始積累,已經(jīng)產生了一些“阡陌交通,屋舍儼然”的屋場,擁有了最早的一批“家族”。按照過去建祠修譜的慣例,某個家族能夠在卷首文譜上登錄較多的人物傳記和屋圖、墳圖,以及在祠堂享有較多的神主牌位,一般都是較有實力的家族。本文擬根據(jù)陳氏宗譜、祠志材料和田野調查,選擇比較興旺的屋場來進行探討,并以居住地作為這個家族的稱謂。這些屋場到現(xiàn)在還在居住使用,仍是十里八鄉(xiāng)同姓宗親的中心聯(lián)絡點。
雙溪陳家:雍正四年(1726),陳健巖從江西泰和縣遷入修水安鄉(xiāng)雙溪創(chuàng)業(yè)定居,屬十郎公支裔。陳健巖生子四:光祖、光庭、光縉、光弼(稱雙溪四房)。[1]
竹塅陳家:雍正末年,陳鯤池(陳寅恪六世祖)從福建汀州府上杭縣來蘇里中都鄉(xiāng)遷入修水泰鄉(xiāng)竹塅里創(chuàng)業(yè)定居,屬十一郎公支裔。陳鯤池生子四:克繩、克調、克藻、克修(稱竹塅四房)。[2]
令公洞陳家:康熙四五十年間,陳伯煥從廣東興寧縣遷入修水崇鄉(xiāng)令公洞創(chuàng)業(yè)定居,屬十四郎公支裔。陳伯煥生子四:友義、友聲、友德、友信(稱令公洞四房)。[3]
新莊里陳家:乾隆四十九年(1784),陳運生兄弟三人奉母從廣東平遠縣遷入修水安鄉(xiāng)新莊里創(chuàng)業(yè)定居,屬十郎公支裔。陳運生生子四:良虎、良鳳、良豹、良緣(稱新莊里四房)。[4]
鶯源陳家:康熙四十年,陳尚林從廣東平遠縣遷入修水奉鄉(xiāng)鶯源創(chuàng)業(yè)定居,屬十郎公支裔。陳尚林生子二:南典、南金(稱鶯源大房、二房)。[4]
楊坑陳家:雍正六年,陳鳳依攜次弟從福建汀州府上杭縣來蘇里遷入修水武鄉(xiāng)二十九都楊坑創(chuàng)業(yè)定居,屬四郎公支裔。陳鳳依生子三:啟元、啟光、啟霄(稱楊坑三房)。[5]
從以上幾個家族的簡略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某個客家移民間關遠道而來,備嘗困苦之后,得以組建一個家庭,再擴大到一個家族的大致情況。當一個家庭的子孫繁衍到三、四代后,“房”就產生了。“房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由于房是相對于父親而言的一個概念,所以房存在的首要條件就是祖先要有幾個兒子,有幾個兒子就分成幾房,每代都是如此。所以,分房實則是分家。宗族的發(fā)展過程就是每一代不斷分家析產的過程。”[6](P37)“房”不僅是家族內部長幼親疏的標志,也是經(jīng)濟利益、社會活動的基本管理單位?!胺俊睂嶋H是“族”的雛形,相對于原來的“族”它是“房”,相對于后來的“房”它又是“族”。作為外來移民,如果家庭內部房份發(fā)育成熟,上升為族,立祖堂、修家譜、辦蒸嘗就會提上議事日程。
從嘉慶十九年(1814)到1943年,130年間,修水客家陳姓共修六屆宗譜,平均二十多年一次。上述幾個家族起了極大的中堅作用。
一修譜由雙溪陳家主持,這次聯(lián)宗的范圍較小,只有屬于十八郎公系統(tǒng)的三四支。
二修譜由竹塅陳家主持,所聯(lián)絡的宗親仍以十八郎公系統(tǒng)為主體,共十支。
三修譜由竹塅陳家、令公洞陳家主導。這兩個家族于咸豐元年(1851)恩科鄉(xiāng)試崛起了陳文鳳、陳寶箴兩位舉人。客家陳姓歡欣鼓舞,敦促陳文鳳、陳寶箴領頭纂修通譜,積聚多年的能量終于借科舉成功的喜慶契機釋放出來。咸豐五年春成立譜局,至同治二年(1863),通譜得以告竣。三修譜吸納的分支仍以峰公名下十八郎公系統(tǒng)為主,旁及峰公名下贄公支,嵩公名下萬三郎支、萬五郎支、三六郎支、梅山公支。另有三支沒有世系聯(lián)系的小族作為附修,共二十四支,突破了峰公支裔的范圍。三修譜頒布了“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鳳飛占遠耀,振采復西江”二十輩新派號,規(guī)定從十八郎公下延至二十一世,一律按新派號取名。新行派的確立頒布,是聯(lián)宗成功的標志之一,也是三修譜的最大成果。
四修譜仍由令公洞陳家、竹塅陳家主事。四修譜所吸納的分支比三修譜還要多,除三修譜原有的二十四大支外,又增加了理不清世系聯(lián)系的十余支小族,共三十多支。四修譜的最大成果,是確立了共修各支都統(tǒng)一在客家陳姓始祖魁公的名下。主修陳文鳳堅持認為,如果各支都以自己的一世祖來排世次,則三修譜頒布的新派號將失去意義。既然全州客家陳姓以峰公、嵩公支裔為主體,則宜尊峰公、嵩公之父魁公為一世。至于附修的各支,世次一時難以向魁公系統(tǒng)靠攏,則任其按自立私派取名。這個新舊并用、類似于“雙軌制”的決定,得到了譜局的認可。由于魁公得以確定為一世祖,而魁公出自著名的“義門陳”,因此這次合修通譜的譜名正式定為“義門陳氏宗譜”(此前的道光二修譜名為“陳氏宗譜”,同治三修譜名為“陳氏合修宗譜”),這表明修水客家陳姓的上層士紳經(jīng)過八十多年四次聯(lián)族修譜,對本族的歸屬,族史的追尋,最后塵埃落定。
五修譜從支系到體例無大的變化。它的成果,是吸納了不屬于魁公系統(tǒng)的西向陳家、黃石源陳家入譜。這兩個家族的世系是“存道裔泰和莊濂江房”。得名緣由是義門陳氏奉旨分莊時,陳承壹房分在江西泰和縣,為泰和莊始祖。承壹公傳十四世有存道公,在江西安遠縣任訓導,卒于任上。其子遂定居安遠上濂村(因位于濂江上游而得名),奉存道公為一世祖。也就是說西向陳家、黃石源陳家本不是閩、廣、贛(南)的客家移民,但遷入修水的時間與客家移民同步,且與客家人同落腳在山區(qū),因為與客家人長期在一起生活、活動,他們在語言、習俗與客家人一體同化了。這兩個家族于康熙年間從安遠縣遷入后,曾多次參加原籍的修譜。同治元年才脫離原籍,自己獨立修譜,光緒十七年(1891)續(xù)修。兩次修譜均以西向陳家舉人陳茂萱為主要組織者。陳茂萱去世后,西向陳家、黃石源陳家終于放棄獨立修譜,依附全州客家陳姓的聯(lián)宗修譜,與其他一些不屬于魁公的支系作為附修放在全譜的最后。
六修譜進一步將全族始祖上溯到天下陳姓始祖滿公。主修陳三昆認為無論是十八郎公系統(tǒng)尊魁公為一世,還是附修的各支以本族的開基祖為一世,追根溯源,其實都是受姓始祖滿公的苗裔。這就徹底解決了魁公系統(tǒng)的世次與不屬于魁公系統(tǒng)的附修小支世次不合的矛盾,參加合修的所有支系都統(tǒng)一在受姓始祖滿公名下。
這種不糾纏全族的一世祖與自己這一支世系是否連得上的聯(lián)族修譜,與浙江平陽縣的陳姓聯(lián)宗修譜極為相似。據(jù)錢杭研究,平陽縣陳姓在聯(lián)宗過程中也遭遇了各族世次不齊、與受姓始祖滿公之后的世次難以銜接的困擾,但他們最終實現(xiàn)了把全縣陳姓擴張為同一姓氏的聯(lián)盟組織目標。研究者對此有一個很好的總結:“經(jīng)過陳氏族人精心整理追溯的平陽陳姓各宗族的宗親源流,雖然仍不能提供自皇祖以下能與各派高祖直系銜接的任何證據(jù),但互相之間主要的歷史聯(lián)系應該說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把現(xiàn)在的陳姓人們與這個古老姓氏的歷史聯(lián)系了起來。至于這個為各族所一致認同的歷史是否符合真實的情況,似無必要再給以過多的注意。為了實際需要,陳姓各族不在乎全部細節(jié)的真實與否,而是大膽地跨越了歷史世系的界限,成功地把幾十個世系獨立、居住分散的同姓宗族聯(lián)合成一個觀念上的整體,在遙遠的共同祖先的旗幟下,實現(xiàn)了觀念形態(tài)上的聯(lián)合?!盵7](P306)
中國各民族相傳之上古史,如筑塔積薪,大都有逐層增建的過程。時間越后,虛構成分越多?!肮攀繁媾伞闭J為中國傳說的古史系統(tǒng),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的時代“層累式地造成的”。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時期愈長,例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圣賢是禹,到了孔子時代出現(xiàn)了堯舜,到了戰(zhàn)國時代又出現(xiàn)了黃帝、神農,到了秦代又出現(xiàn)了三皇,到了漢代以后則出現(xiàn)了盤古。
修水客家陳姓宗族重建的過程,與“層累地造成古史”這一民族歷史演進規(guī)律也有暗合之處。首先,從時間上看,時代越后,族史就越向前延伸。嘉道時期,這個宗族的族史上限僅追溯到明朝;咸光時期,上限追溯到北宋;民國時期,上限追溯到西周。其次,從一世祖的確定來看,一世祖越古老,傳說的成分就越多。嘉道時期,確定十八郎公為一世祖;咸光時期,則延伸到分莊遷閩的魁公為一世祖;民國時期,更延伸到天下陳姓受姓之始祖滿公為一世祖。用以數(shù)目字組成的“郎”名稱呼自己的祖先,是客家口述族史中明代以前往事的遺存,已經(jīng)注入了傳說的因素。魁公作為客家陳姓的始祖,其入閩時間、原因和身份,也有多種說法,缺乏足夠的文獻材料予以考證落實。而作為虞舜之后的天下陳姓的始祖滿公,半人半神的成分比十八郎公、魁公更為濃厚。再次,從范圍上看,聯(lián)宗的地域越廣、圈子越大,吸納的支系就越多。嘉道時期聯(lián)族修譜,只吸納與本族居住地較近、有世系聯(lián)系的近親旁支;咸光時期,進一步吸納與本族同源但血緣關系已經(jīng)遙遠的全州境內的遠親支系;民國時期,更擴大到吸納全州境內的所有客家陳姓家族,世系聯(lián)系讓位于移民背景聯(lián)系。
上述三點,前兩點是因為第三點促成的。只要參加合修的支系越來越多,原有的族史不足以涵蓋所有支系的世次,族內的文士鄉(xiāng)紳就必定會尋找更古老的一世祖,重建族史。橫向的圈子越大,縱向的長度就越長,世次就越多。各個不同支系、房派的族人聚合在一起,就會擴張為泛血緣關系的地緣組織。
“差序格局”概念是費孝通提出的,旨在描述依據(jù)血緣差序劃分親疏遠近的社會關系格局。如同水面上的漣漪一般,由己身為中心,向外一圈一圈延伸開去,按與中心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8](P21-28)
如上所述,修水客家陳姓宗族重建過程是以其遷入修水以后發(fā)展起來的血緣家族為原點,向外擴展到明代十八郎公系統(tǒng)的圈子,再擴展到宋代魁公系統(tǒng)的圈子,再擴展到天下陳姓受姓始祖滿公的圈子。這樣,修水客家陳姓宗族內部就出現(xiàn)了由小到大的四個系統(tǒng)圈子,成員之間的支派參差復雜,要分辨出他們來源不同的遠近親疏關系并不容易。而鄉(xiāng)民們自己卻非常清楚,他們用形象生動的詞匯來反映鄉(xiāng)土社會“差序格局”的親疏遠近。凡共一個遷修水開基祖的后裔謂之“共一爐香”,凡十八郎公支裔謂之“共一篼姜”,超出十八郎公支裔系統(tǒng)則謂之“共祠堂”。“一爐香”指在同一個祖堂靈牌前祭祀開基祖;“一篼姜”從姜的根系茂盛這一植物現(xiàn)象,引申出同根生發(fā)之意;“共祠堂”則表示共一個始祖關系。正是這樸素直觀的意念表述,一縱一橫之間,判別著以“血緣關系”為基點的親疏遠近,維系著家與族、族與宗梯系結構的運轉延續(xù),也折射出傳統(tǒng)宗族擬制重建過程的歷史信息。
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學界對泛血緣的聯(lián)宗研究步步深入。如錢杭對浙江平陽陳姓聯(lián)宗的研究,陳支平對福建宗族聯(lián)宗的研究,羅勇對贛南客家宗族聯(lián)宗的研究,日本學者瀨川昌久對廣東東莞鄧姓聯(lián)宗的研究,都有著范式作用。
但中國近世人文學科的解釋工具、理論框架都導源于西學,宗族研究也引進了許多諸如“擬制家族”、“氏族”、“族群”等社會學、人類學的概念術語,使“擬制”與聯(lián)宗的概念邊界有些模糊。按照馮爾康概括的擬制血親八種類型之“同姓不同宗者之間的聯(lián)宗”,則修水客家各姓宗族符合“擬制”“聯(lián)宗”的定義,它雖然與建立在真實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宗族實體有所不同,例如沒有全族共有的祀田學田,也沒有固定的族長,但它擁有族眾一致認可的祠堂、通譜、派號,作為一個宗族聯(lián)合體已經(jīng)名成義立,有了區(qū)別于本地同姓宗族的標志;按照錢杭所說的“同姓宗族通過認同始祖而實現(xiàn)的聯(lián)合習慣上被稱為‘聯(lián)宗’”,則修水客家各姓宗族的重建是“擬制”但不是聯(lián)宗。他所指的“聯(lián)宗”,是一個地區(qū)的同姓宗族都共祠共譜,而修水的各姓宗族活動一直沒有走到這一步。
在客家各姓移民遷來之前,修水就已存在眾多的宗族組織。以陳姓為例,本地陳有五個宗族,兩個出自著名的義門陳:宋仁宗嘉祐七年奉旨分莊時,有陳宗大挈眷徙修水;另有陳承成挈眷徙建昌(今永修縣),其后裔于明永樂年間再徙修水。另外三個出自“義門陳”始祖陳旺的四世祖陳鍠,他于唐德宗年間遷修水龍峰山定居。其后裔分成三支,都稱“龍峰陳”。加上后來擬制重建成功的客家陳,修水就有六個陳姓宗族。他們都各自建祠修譜,自成體系。如果說本地陳與客家陳難以共祠共譜是因為支派譜系、語言風俗的障礙,那么本地陳的五個宗族同根共源,世系清晰,最有條件共祠共譜,但其卻沒有走到一起。即使是在1992—1994年間湖南、江西一帶農村掀起的修譜熱潮中,也沒有借此契機形成全縣的同姓聯(lián)宗組織。比對錢杭、陳支平的著作中所舉的聯(lián)宗例子,修水的這六個陳姓宗族實現(xiàn)大聯(lián)合才是“聯(lián)宗”。因此,從社會學、人類學對修水的客家各姓宗族重建的過程、性質予以定義,還需要做更深入細致的考察分析。對于修水的原居住民各姓宗族來說,他們早已走完從小到大、擴族聯(lián)宗的程序,尋找其族史形成的軌跡已頗為困難。而后來的客家移民重建宗族的時間與現(xiàn)在距離較短,保留下來的屋場村落、祖塋、祠堂、宗譜為我們提供了尋找他們從家到族、從族到宗的脈絡線索。值得我們以社會學、人類學的理論為指導,既做好一姓一宗的個案研究,也力求找出其中蘊藏的共性關聯(lián)。
[1]修水客家陳姓民國六修.義門陳氏宗譜(卷十三)[M].修水:江西修水縣,1943.
[2]修水客家陳姓民國六修.義門陳氏宗譜(卷十一)[M].修水:江西修水縣,1943.
[3]修水客家陳姓光緒四修.義門陳氏宗譜(卷二十)[M].修水:江西修水縣,1894.
[4]修水客家陳姓民國六修.義門陳氏宗譜(卷十二)[M].修水:江西修水縣,1943.
[5]修水客家陳姓民國六修.義門陳氏宗譜(卷十八)[M].修水:江西修水縣,1943.
[6]劉大可.閩西武北的村落文化[M].香港:客家國際學會,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2002.
[7]錢杭.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lián)宗與聯(lián)宗組織[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8]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