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當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2012-04-13 06:00金生奎朱玉陳大利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5期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課程

金生奎,朱玉,陳大利

(淮南師范學院 中文與傳媒系,安徽 淮南232038)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這門課程不僅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成敗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對于加強愛國主義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積極的意義”①霍建波:《關于提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質(zhì)量的反思》,《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第61頁。,所以歷來受到大家的重視。但是,在目前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人才培養(yǎng)理念以及教育管理政策等背景因素發(fā)生新變的情況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產(chǎn)生了許多現(xiàn)實的問題。本課題組結(jié)合自身多年來教學第一線的經(jīng)驗與感受,擬對該課程在當前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并探討解決這些問題時,從宏觀理念層面所應該強調(diào)的幾個方向。

一、面臨的困境

首先是教學內(nèi)容博大精深與教學時間有限之間的矛盾。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特別豐富。以時間論,它涵蓋從先秦到清末共計3000多年間的文學內(nèi)容;以文體論,它涉及到了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各種文體10余種;以講授內(nèi)容的層次論,它實際上包括了《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兩門課程;以課程牽涉的專業(yè)論,在中國文學之外還與中國古代哲學、美學、歷史、傳統(tǒng)文化、文獻學、民俗學等緊密關聯(lián)。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要求高校學生掌握更多知識技能,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就是壓縮傳統(tǒng)基礎課程學時、增開新課程。1994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師大制定了新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大綱”,將過去古代文學從3年近500學時壓縮為2年近300學時,課程也由《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兩門課變?yōu)椤吨袊糯膶W》一門課。而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重通識、求應用等傾向的加重,該門課程在不少高校的課表中甚至縮減到220學時左右 (筆者所在學校目前該課程也降到252課時)。因此,當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在學時減少的情況下如何保質(zhì)保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

其次是教學方式單一保守與信息渠道復合多元之間的矛盾。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長期以來基本上就是教師按照某一種文學史教材的體例與進程,進行課堂講授。往往是一本教案用終生,一支粉筆打天下。但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像其他課程一樣,中國古代文學各種信息的電子化趨勢十分迅猛,這就導致了本課程教學信息的開放性與傳播渠道的多元性,不再是過去單純地以紙質(zhì)教材為基本教學信息載體的狀況。教師在教學中相對地失去了過去的那種權威性教學信息來源者的地位,許多教師因為對新教育技術的不熟悉,以至于在中國古代文學相關教學信息的掌握上還比不上學生,這種情況在二、三流院校更加明顯。同時,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發(fā)展,外在的強干擾性資訊(網(wǎng)絡、電子游戲等)大量出現(xiàn),也對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單調(diào)、呆板的教學手段形成刺激與挑戰(zhàn)。

再次,“古代文學何用”——學習主體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產(chǎn)生了普遍的質(zhì)疑。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包括文學基礎知識傳授、傳統(tǒng)文化教化、審美能力培養(yǎng)、表達能力訓練、人文情懷構建等多種功能,其價值基本上都屬于內(nèi)在性的、非實用的,追求的可以說是一種“無用之用”。不過,在當前國家轉(zhuǎn)型階段,社會中重功利、尚實用的思想大行其道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中不能避免地出現(xiàn)了輕視人文類專業(yè)、重視實用性專業(yè)的局面。加上《中國古代文學》所涉內(nèi)容時代遙遠,與當代生活直解關聯(lián)不多。因此,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等人文類課程由價值質(zhì)疑而產(chǎn)生疏離感和隔膜感,厭學現(xiàn)象比較突出。但是,實際上人文學科關乎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精神的塑造,對社會與民族的未來具有長遠的隱性影響。尤其像《中國古代文學》這樣與民族歷史文化與心理傳統(tǒng)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課程,在目前價值缺失、傳統(tǒng)斷裂的社會現(xiàn)實中,從理論上講更具有特殊的價值與意義。所以像《中國古代文學》這樣的人文課程,當下就面臨著在理念層面具有崇高價值而實際操作層面卻不受待見的尷尬情形。

最后是宏觀背景問題:規(guī)模擴張與質(zhì)量保證之間的對立。

上個世紀末以來,因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原因,高校教育規(guī)模超速擴展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種情況是對社會發(fā)展的正常應對,但同時也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各種層面的壓力,造成教學活動面臨諸多困境。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為例,在教育規(guī)模高速擴張之后,教學資源相對薄弱,無論是師資等人力資源還是教室、圖書等硬件資源都相對不足,合班大課成為慣常的課堂教學方式;同時,教學激勵機制的建設與規(guī)范化跟不上規(guī)模拓展的速度,出現(xiàn)了一流高校教師的精力主要用于科研,二、三流高校教師則忙于本職之外兼職工作的情況,教師的教學熱情與投入比較欠缺。這一點在二本層次的地方高校尤其嚴重:中年教師限于過去基礎薄弱,失去教學、科研上的進取之心;青年教師迫于外在生活壓力,不愿意用心于無法體現(xiàn)額外直接經(jīng)濟回報的教學。另外,二本層次院校近幾年在擴招壓力下所引進的青年教師往往并不是優(yōu)質(zhì)師資力量,很多都是專業(yè)基礎知識不扎實、第一學歷為中專、大專的碩士研究生。與此同時,擴招之后,教學活動中學習主體本身的素質(zhì)也較過去整體上有所下降,其學習能力與學習意愿較以往也相應地有所下降,因此,對《中國古代文學》這樣內(nèi)涵豐富的課程而言,這也是達成教學目標所面臨的一項現(xiàn)實挑戰(zhàn)。

二、解決問題的幾個基本方向

針對新時期以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面臨的問題,目前已有許多人從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討、研究??傮w上看,大都屬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探討。本課題組打算著重從理念層面來歸納一下,在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如何解除當下的困境時,有哪幾個應該注意的努力方向。

(一)本體論:回歸原典——必須強調(diào)文學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的中心地位

在《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中,史論是“面”,是后世學者理性的歸納與判斷的匯集,因而無論教材的編寫是如何追求“客觀”,如何力求盡量“再現(xiàn)”古代文學的歷史演變過程,從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真實面貌”的角度說,它都是屬于第二手的學習內(nèi)容,都難以避免地帶有因編寫者個人學術背景、文學觀乃至人生觀等影響而產(chǎn)生的偏見與武斷。而作品則是“點”,它提供給學生最原初、最真實的文本,它以最直接的形態(tài)將古代文學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要想真正實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目的,必須在這門課程的點、面之間達到一種合理的平衡狀態(tài)。但是,在當前整體學時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必要的文學史內(nèi)容的傳授,對作品的講解在課程中所占比例大為縮減。同時學生因為質(zhì)疑古代文學的現(xiàn)實價值,也不愿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因此,無論是在教的一方還是在學的一方,在當前的古代文學教學活動中文學原典的意義與作用都被大大地低估了。

而實際上,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核心內(nèi)容,是實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功能的基礎與資料依據(jù),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構建、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等各種課程功能主要都有賴于具體作家作品的閱讀、分析。從學生接受的角度講,文學作品的感性特征相較文學史論的理性呈現(xiàn)而言,要更直觀易把握。本課題組成員在本校進行的問卷調(diào)查也顯示,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有56%的學生希望教師能以分析文學作品為主。我省著名唐詩研究專家余恕誠教授在談到自己的古代文學教學經(jīng)驗時,也曾明確地強調(diào)了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對授課中如何處理文學作品與文學史論之間的關系做了詳細介紹:“我的做法是:以作品為中心,以基礎知識為立足點,通過精讀原著,讓學生切實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經(jīng)典性作品,了解文學史發(fā)展線索和主要作家風格,并具備較好的分析鑒賞能力。比如講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和杜甫在詩史上的集大成地位,憑空講述,既費時間,又很難讓學生得到切實印象。而分體裁分類型精講精讀杜甫一些代表性作品,研究杜甫在各體上的繼往開來之功,則對杜甫的集大成,自然有深入的認識。又如,把握從盛唐到中唐的詩歌演變,通過對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代表性作品的認識比較,也自然比憑空講述、侈談規(guī)律要切實可靠得多。”①余恕誠:《追求“知音”的教學境界》,《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第19期,第35頁。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強化作品原典的學習與講授,本課題組在項目立項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比如,每年與音樂系合作,進行古典詩文名篇配樂朗誦大賽,培育學生對古代文學情感與聲韻之美的體悟;從先秦文學到明清文學,不同授課時段教師在每學期授課中布置經(jīng)典名篇的評論或再創(chuàng)作,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性活動中深入理解名篇佳作的精神內(nèi)涵;制定了《中國古代文學必讀背誦篇目》,每學期課程中隨堂檢測與督查,擴大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廣度和硬性認知的數(shù)量(該書目在進一步合理化、科學化之后,將在本課程開始之初下達給相關班級學生,在學生兩年后結(jié)束本課程之前,作為一項課程合格指標進行全體測試)。

(二)價值論:走向“無用”——必須突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人文屬性

多年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偏差,就是中小學教育出于升學率的壓力而被塑造成單純的應試教育 (近些年雖說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但實際上沒有根本改觀現(xiàn)狀),大學教育由于就業(yè)的壓力而呈現(xiàn)重功利實用的職業(yè)教育特征。特別在當下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一浪高過一浪的背景下,對人文學科就產(chǎn)生了巨大的壓力,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特別是各級高等教育主管者)因此對人文學科之本質(zhì)屬性的認識產(chǎn)生偏差和扭曲,人文學科的人文教化功能遭到輕視或拋棄,轉(zhuǎn)而追求其最淺表層面的所謂實用功能,以迎合時下社會功利為尚的價值取向。具體到本課題關注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專家要“改革”該課程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呼聲。②周淑舫:《改革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 顯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特色》,《時代文學》2010年第3期,第65頁。

但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文學科在整個教育中實際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大處說,它“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精神塑造?!?,“如果忽視或者輕視人文學科,必然導致整個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庸俗化?!雹廴~朗:《重視人文學科的教化作用》,《人民日報》1997年4月18日。往小處說,一個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愛因斯坦語),而人文學科對學習個體的影響就是其追求塑造“偉大”的性格——換言之,非人文學科塑造的是具備專門知識或技能的“匠”,人文學科塑造的則是內(nèi)在健全、情操高尚的“人”。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君子不器。”即理想的人應該不拘泥執(zhí)著于特別具體的技能或職業(yè),是內(nèi)在完善、包涵通適的人??梢姡鬃涌谥兴f的“不器”君子,就類似于今天人文學科所要塑造的“人”。

如前所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所涉內(nèi)容與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文化、民俗信仰等有著極其緊密的聯(lián)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所以,有學者曾歸納道:“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突出特征是富于生命精神,以人之生命為其本質(zhì)和支撐力量,是古代文學藝術作品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古代文學藝術作品能夠打動讀者心扉的奧秘所在?!雹軈墙瘢骸吨袊糯膶W藝術的生命本質(zhì)》,《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第139頁。在中國古代文學漫長的演進與傳播過程中,其各類文學作品及其背景資料所包含的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哺育并塑造了一代又一代閱讀學習者的心靈世界,各類文學作品所體現(xiàn)的人品、人情、人性之美——屈原辭賦中“長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憂民之情,孟子散文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人節(jié)操,東坡詩詞中“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自得,文天祥大都獄中高歌《正氣歌》的浩然之氣,王實甫《西廂記》中崔鶯鶯與張生才子佳人式的纏綿愛情,曹雪芹《紅樓夢》中對繁華消落、眾美沉淪的無限懷想與哀挽,如此等等,無處不閃現(xiàn)著華美驚艷的人文之光,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主體范型。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傳播傳統(tǒng)人文精神,實現(xiàn)人的全面提升、全面解放的最好教材。

黑格爾曾說,我們之所以有現(xiàn)在,正因為我們有傳統(tǒng)。在當前中華民族重新迅速崛起,非常需要與斷裂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重新建立鏈接的大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因為其對民族人文傳統(tǒng)的廣泛涵蓋,在課程教學中特別地突出其人文屬性就因此有一層更大的社會歷史意義存在其中。因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目標絕不能只限于給學生一種古代文學與語言知識的傳授,而是要大大突出該課程人文化的教育功能,追求一種“無用之用”。

(三)結(jié)構論:兼?zhèn)渲?、輔——即建立以《中國古代文學》為主體,以相關專題式選修課為輔助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群

如前所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時間跨度之大,涉及內(nèi)容之雜,負載的教學功能之多,是中文專業(yè)乃至整個文科專業(yè)課程中十分少見的。因此,對于授課教師而言,要在通常的200多學時的教學時間內(nèi),將古代文學的方方面面系統(tǒng)、深入地傳達給學生,全面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客觀地講,這是不現(xiàn)實的。舉例來說,單以古代文學中的詩歌而言,從先秦到兩宋,就有四言的《詩經(jīng)》,騷體的楚辭,與音樂緊密關聯(lián)的漢樂府,魏晉文人五言詩,律、絕為代表的唐詩,合樂可歌的宋詞等。面對如此豐富的授課內(nèi)容,授課教師除了個人專業(yè)興趣所涉及的對象之外,只可能對其他內(nèi)容做表層的講授。同時,橫向看,中國古代文學與古代語言文字、歷史哲學、政治制度等關涉緊密。以中國古代文學與政治的關系為例,先秦文學中的《詩經(jīng)》及各種歷史散文都可以說是其時禮樂教化政策的副產(chǎn)品,漢大賦的出現(xiàn)與西漢帝國“潤色鴻業(yè)”的文化取向緊密相關,唐詩的興盛也與當時詩賦取士的政策有一定的關系,宋詞的繁榮離不開北宋初期以來偃武修文國策的外部支撐,元蒙貴族歧視文人階層的國策是元雜劇的突然爆發(fā)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如果缺少和古代文學相關聯(lián)的這些背景性知識的講授,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與掌握將流于表面,甚至似是而非。

因此,古代文學除了由《中國古代文學》這門主課完成對古代基本文學知識的傳授之外,更高、更深層面的教學目標與功能的實現(xiàn)就有賴于大量專題式選修課程的開設。目前雖然絕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一定數(shù)量的相關選修課,但大都沒有形成課程體系,未能構建完整的課程群,包括本課題組所在學校也是如此??偟膩砜矗绾未罱茖W、合理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群,至少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課程群的構成上,在《中國古代文學》外,一定要專題式專業(yè)選修課與背景性課程兼具。專題式專業(yè)選修課是學生在《中國古代文學》常識學習之外的一種學術性學習,是對專業(yè)知識的提升教育;背景性課程則提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學習的相關背景知識,性質(zhì)上屬于課程的 “通識”教育。其次,課程群的組合在時間上要前后有序、科學合理。即最初中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在設置時,《中國古代文學》與背景性課程、專題式專業(yè)選修課在時間上的前后順序要合理。比如,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課等背景性課程應早于古代文學課一學期開設,方有利于學生在具備解讀文學文本的基本語言能力和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古代文學;而專題式專業(yè)選修課則至少要在古代文學課進行一年后再開設。最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群的構建對教師隊伍的水平有較高要求——這一點是大多數(shù)高校該課程群建設不成功原因之所在。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文學蘊涵著各方面的豐富知識,這不僅要求古代文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開闊的視野,要做到文學原典、歷史意識、文化視角三位一體,而且也要求教師在學術研究上有特長,能夠開設出富有個人研究特色的選修課程,因此該課程群的建設必然地要對教師學術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一點對大部分地方院校來說,是一個難度頗大的問題。

結(jié)語

其實,如何解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當前面臨的困境,除了上面的三個方向外,學界關注最多的是教學形式方面的探討,一些學者也提出了很精彩的理論或意見。①龍劍梅、生成性:《課堂傳播中生命主體知識目標的動態(tài)實現(xiàn)——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為例》,《湖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第150-152頁。在這里,筆者不想再多做討論。只是想指出,教學的方式方法可以千變?nèi)f化,但其核心一點是學生的主體性問題。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诋斍暗谋尘跋?,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課程學習熱情,實乃重中之重。

猜你喜歡
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課程
古代文學圈中的“鄙視鏈”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析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shù)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fā)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新形勢下關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創(chuàng)新的幾點改革
邊緣化背景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思考
中國古代文學中項羽形象尋繹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